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练习:牛顿运动定律运用之传送带模型 (word版)(有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高考一轮复习基础练习:牛顿运动定律运用之传送带模型
一、单选题(下列题目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满足题意的)
1.如图所示,足够长的水平传送带以v0=2 m/s的速率顺时针匀速运行.t=0时,在最左端轻放一个小滑块,t=2 s 时,传送带突然制动停下.已知滑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取g=10 m/s2.下列关于滑块相对地面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
A.
B.
C.
D.
2.如图所示为粮袋的传送装置,已知AB间长度为L,传送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工作时其运行速度为v,粮袋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正常工作时工人在A点将粮袋放到运行中的传送带上,关于粮袋从A到B的运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设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
1 / 9
A.粮袋到达B点的速度与v比较,可能大,也可能相等或小
B.粮袋开始运动的加速度为g(sin θ-μcos θ),若L足够大,则以后将一定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
C.若μ≥tan θ,则粮袋从A到B一定是一直做加速运动
D.不论μ大小如何,粮袋从A到B一直做匀加速运动,且a>g sinθ
3.如图所示,传送带保持v0=1 m/s的速度运动,现将一质量m=0.5 kg的物体从传送带左端放上,设物体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μ=0.1,传送带两端水平距离x=2.5 m,则运动时间为()
A.1s
B.2s
C.3s
D.4s
4.如图甲,MN是倾角θ=37°传送带的两个端点,一个质量m=5kg的物块(可看作质点),以4m/s的初速度自M点沿传送带向下运动。
物块运动过程的v-t图像如图乙所示,取g=10m/s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块最终从N点离开传送带
3 / 9
B .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6
C .物块在第6s 时回到M 点
D .传送带的速度v =2m/s ,方向沿斜面向下
5.如图,MN 是一段倾角为θ=30°的传送带,一个可以看作质点,质量为m =1kg 的物块,以沿传动带向下的速度04v =m/s 从M 点开始沿传送带运动。
物块运动过程的部分v -t 图像如图所示,取g =10m/s 2,则( )
A .物块最终从传送带N 点离开
B .传送带的速度v =1m/s ,方向沿斜面向下
C .物块沿传送带下滑时的加速度a =2m/s 2
D
.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2
μ= 6.如图所示,白色传送带保持10m/s v =速度逆时针转动,现将一质量为0.2kg 的煤块轻放在传送带的A 端,煤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0.5μ=,传送带AB 两端距离16m x =,传送带倾角为3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2
sin 370.610m /s g =︒=,)
A .煤块从A 端运动到
B 端摩擦力不变
B .煤块从A 端运动到B 端所经历的时间为2.1s
C.煤块从A端运动到B端痕迹的长度为6m
D.煤块从A端运动到B端相对传送带的相对位移为4m
7.如图,长为L、倾角30
θ=的传送带始终以2.5m/s的速率顺时针方向运行,小物块以4.5m/s的速度从传送带底
端A沿传送带上滑,恰能到达传送带顶端B,已知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4,取2
10m/s
g=,最大静摩擦
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则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物块在传送带上运动的速度v随时间t变化规律的是()
A.B.C.D.
8.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A、B两端相距x=2m,物体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125,物体滑上传送带A端的瞬时速度v A=3m/s,到达B端的瞬时速度设为v B。
g取10m/s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物体刚开始滑上传送带A端时一定做匀加速运动
B.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物体在水平传送带上运动时有可能不受摩擦力
C.若传送带逆时针匀速转动,则v B一定小于2m/s
D.若传送带顺时针匀速转动,则v B一定大于2m/s
9.如图所示,物块在静止的足够长的传送带上以速度v0匀速下滑时,传送带突然启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在此传送带的速度由零逐渐增大到2v0后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5 / 9
A .物块下滑的速度不变
B .物块在传送带上加速运动到速度为 2v 0后匀速运动
C .物块先向下匀速运动,后向下加速运动,最后沿传送带向下匀速运动
D .物块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始终沿传送带向上
10.质量为1kg 的物块M 水平向右滑上逆时针转动的传送带如图甲所示,物块的v -t 图像如图乙所示。
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g=10m/s²)( )
A .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
B .整个过程中物块在传送带上留下的划痕长度为9m
C .物块与传送带的相对位移大小为3m ,相对路程为9m
D .运动过程中摩擦生热为18J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选项中有多个选项满足题意)
11.如图所示,某工厂用水平传送带传送零件,若传送带的长度s = 6 m ,传送带与零件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 0.2,传送带匀速运动的速度v = 4 m/s 。
某时刻在传送带最左端P 处轻放一质量为m 的零件,并使之传送到最右边的Q 处。
则零件到达传送带最右边Q 处的速度大小v 及传送所需时间t 分别为( )
A .v = 4 m/s
B
.v = C .t = 2 s D .t = 2.5 s
12.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以恒定的速度v运动,一质量为m的小物块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经过一段时间后,物块和传送带以相同的速度一起运动。
已知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重力加速度为g,则()
A.物块加速运动时的加速度为μg
B.物块加速运动的时间为
2v g μ
C.整个过程中,传送带对物块做的功为1
2
mv2
D.整个过程中,摩擦产生的热量为mv2
13.如图所示,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质量为m的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
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
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a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v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关于上述过程,以下判断正确的是(重力加速度为g)()
A.μ与a之间一定满足关系
a
g μ>
B.煤块从开始运动到相对于传送带静止经历的位移为
2 v g μ
C.煤块从开始运动到相对于传送带静止经历的时间为
v g μ
D.黑色痕迹的长度为
22 22 v v
g a μ
−
14.如图所示,足够长的传送带与水平面夹角为θ,在传送带上某位置轻轻放置一小木块,小木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素为μ,小木块速度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若θ、g、v0、t0已知,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7 / 9
A .传送带一定逆时针转动
B .00tan cos v gt μθθ
=+ C .传送带的速度大于v 0
D .0t 后一段时间内滑块加速度为00
2sin v g t θ− 三、综合计算题(要求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
15.如图所示,质量为m =1kg 的可视为质点的滑块,放在光滑的水平平台上,平台的左端与水平传送带相接,传送带以v =2m/s 的速度沿顺时针方向匀速转动(传送带不打滑)。
现将滑块缓慢向右压缩轻弹簧,轻弹簧的原长小于平台的长度,滑块静止时轻弹簧的弹性势能为E p =4.5J ,若突然释放滑块,滑块向左滑上传送带。
已知滑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传送带足够长,取g =10m/s 2。
求:
(1)滑块第一次滑上传送带到离开传送带所经历的时间;
(2)滑块第一次滑上传送带到离开传送带由于摩擦产生的热量。
16.水平浅色长传送带以00.2m /s v =的速度匀速运动,现将一煤块(可视为质点)轻轻地放在传送带上,经过Δ0.1s t =后,传送带即以a =2m/s 2的加速度开始加速,当传送带速度达到v =1.2m/s 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传送带不再滑动。
已知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1,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求:
(1)煤块放到传送带上后经过t ∆时获得的速度;
(2)黑色痕迹的长度。
17.如图所示,传送带保持2m/s 的速度顺时针转动,现将一个可视为质点的煤块轻轻地放在传送带的a 点上,a
、
b间的距离L=5m,煤块从a点先匀加速后匀速运动到b点,所经历的时间为3s,求:
(1)煤块在传送带上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和时间;
(2)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由于有相对滑动,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的划痕,求其长度。
18.如图甲所示,水平绷紧的传送带长L=10 m,始终以恒定速率v = 4 m/s逆时针运行。
A、B是传送带的左、右两端点。
现在在传送带的B端轻轻放上质量为m = 1 kg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物块与传送带间动摩擦因数为μ=0.4,g取10 m/s2。
(1)求小物块由传送带B端运动到A端所用时间;
(2)若小物块以v0 = 8m/s的初速度从A端冲上传送带(如图乙所示),求小物块从传送带A端开始运动到再次回到A 端的过程中的摩擦生热。
参考答案
1.B 2.A 3.C 4.C 5.D 6.D 7.B 8.B 9.C 10.C 11.AD 12.AC 13.CD 14.AD 15.(1)3.125s;(2)12.5J
16.(1)0.1m/s;(2)0.37m
17.(1)a=2m/s2,t1=1s;(2)1m
18.(1)3 s;(2)72 J
9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