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茶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为茶韵?
韵,本意指和谐而有节奏的声音;又特指人或物的风度、气质、情趣。
茶韵,本意指茶人在品茶过程中所感知到的茶品印象;又特指一款茶或一类茶的茶汤气息、风格、意蕴。
显然,既然茶韵的表现形式乃茶品印象,那么这种印象必然关乎于茶的品种生态、工艺痕迹、民俗文化、乃至广告宣泄。
等这一切都充分表达到茶人的感知与逻辑想象上时,就会油然而生:一种可以被茶客津津乐道的茶汤感受,一种可以被茶人归纳总结的好茶象征,一种可以被茶事传播共鸣的美感境界。
千百年来,但凡传承至今的茶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茶韵”,如:铁观音的“音韵”,岩茶的“岩韵”,黑茶的“陈韵”,西湖龙井的“雅韵”等等。
至于茶韵之具象,仿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事实上,所谓“不可言传”,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茶韵乃个体身心感知的结果,这个结果不但纯属茶人私有化进程,而且还会随工艺的进步不断变化着,也就不容易被学术界以严谨之态度具体框定了;其二,因为茶韵生发所对应的生理实质过于婉转,加上影响感知的因素过于纤细,也就很难清晰描述了。
但既然可以“意会”,就表示:只要品饮者肯静心感知,茶韵是清晰存在的。
为此,我们不妨暂时放下纯粹审美之思维,尝试着以科学理性之思维,探寻一下茶韵产生的生理实质与感知过程。
生理学以为,所谓“茶韵”,更多表现为茶人的嗅觉感知,以及回甘的痕迹。
嗅觉区是韵最主要的表现区域。
所以茶韵通常是和气联系在一起的,称作“气韵”。
一款茶,在鼻腔中的所表现出来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茶韵的优劣。
通过对鼻腔嗅觉区(筛板)的结构分析,我们知道,嗅觉信息的传导有三步:先由嗅觉接收器接收信息,传递至嗅球,再由嗅球传递到大脑皮层。
不同的嗅球接收器对应于不同的香味,具有“专一性”特征。
如果我们喝到一款茶,同时有花香与果香,如安化六步溪原始次森林的芽尖黑茶,则表示二者是由两组嗅球和接收器来负责传导的。
只是随着呼吸的节奏,二者会在鼻腔里产生叠加的空间感,并因此呈现出茶品专属的气韵质感。
这种能产生两种以上气味,并形成空间叠加感的现象,就是
茶韵所表现的层次感与空间感。
空间感在品茶中的意义在于:伴随着一呼一吸的带动,茶汤会被从舌面的平面层次,拉升至鼻腔的立体层次。
由此可见,品鉴时的呼吸节奏是感知茶韵的关键。
呼吸过程中,气息会在鼻腔内形成漩涡气流并渐次呼出,从而增加了气流与鼻腔黏膜的接触机会。
茶汤被啜入口后,口腔和鼻腔会形成一层带有茶气息的薄膜,并在呼吸动作的作用下,茶的香气被立体化,形成雾化了的气息团,作用于嗅觉区(筛板),传导至大脑皮层产生茶韵感。
可想而知,茶在口腔和鼻腔所生成的薄膜浓度和持续能力越强,就表示该茶的茶韵越悠长。
相反,如果几泡过后,随着茶汤的浓度下降,口腔壁的薄膜物质过于稀薄,自然经由鼻腔漩涡气流摩擦薄膜带出的香气也越弱,成就在大脑皮层的韵感也会模糊不清,无法辨识。
书至于此,笔者以为,不能再细究了。
否则维系茶品鉴之美的距离感就荡然无存了。
唐齐己诗云:嗅觉精新极,尝知骨自轻。
茶事而言,茶韵感知既是每个茶人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又何必在意它是如何在我们脑海里形成画面感?我们只需在乎:这些画面感能否让我们心生愉悦之情趣?或许,正是因为茶韵“只可意会”的神秘面纱,所以才有了茶韵千人千面的精彩宣泄;或许,正是因为茶韵“不可言传”的高深莫测。
所以才有了茶韵万人万解的欲言又止。
而这,正是古往今来茶事审美,一期一会永远精彩的因缘所在。
又或许,我赞过的茶韵,你正好欣赏!那么,这算不算是我们因茶韵而缘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