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第一篇: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什么是意象意象
“意”——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感兴。
“象”——物象、形象。
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是“意”与“象”的统一。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是诗人感情的载体。
第一,不同的意象表达同一类思想感情
一、忧愁类意象
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于物,或借物抒愁。
细雨、烟雾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梧桐
在古诗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如: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长信秋词》)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如:
杨花落尽子规(杜鹃)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寒蝉寒蝉经过一番秋雨后,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命折旦夕。
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水
因水的绵软不绝,诗人常以水喻愁。
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芭蕉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 羌笛、胡茄
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渔家傲》)丁香
常指愁思的情结。
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牛峤《感恩多》)猿啼
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乌鸦
按照迷信的说法,乌鸦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
二、思念类意象
所谓“思念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或离愁别绪的物象。
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
月亮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寄托思乡之情是常用的笔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柳
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鹧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鸿雁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如:“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南浦、长亭——离别之所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
春草碧色,春水绿波。
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送别》)芳草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
浮云
用漂移不定的流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三、爱情类意象
所谓“爱情类意象”是指诗人用以表达爱恋、相思之情的物象。
莲
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
如: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南朝乐府《西洲曲》)梅子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鸳鸯
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卢照邻《长安古意》)燕
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四、节操类意象
所谓节操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现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
菊花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坚强的品格和清高的气质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
如:
“孤标傲世携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红楼梦》林黛玉《问菊》)梅花
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咏梅》)
松
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如: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
以上介绍的只是意象的最常见寓意。
其实,不少意象是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
如:蝉,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如骆宾王《在狱咏蝉》的“无人信高洁”,李商隐《蝉》的“本以高难饱”“我亦举家清”,王沂孙《齐天乐》的“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虞世南《蝉》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而寒蝉则是悲凉的同义词。
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三国人曹植的“寒蝉鸣我侧”(《赠白马王彪》)诗句也表达同样的情思。
第二、同一意象表达不同思想感情
一、燕子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
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宴殊《破阵子》)
“鸟啼芳树丫,燕衔黄柳花”(张可久《凭栏人·暮春即事》)
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xié háng,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
花开望远行,玉减伤春事,东风草堂飞燕子”(张可久·《清江引》)。
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薛道衡·《昔昔盐》)“罗幔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破阵子》)“月儿初上鹅黄柳,燕子先归翡翠
楼”(周德清·《喜春来》)
(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感慨。
燕子无心,却见证了时事的变迁,承受了国破家亡的苦难,表现了诗人的“黍离”之悲,负载可谓重矣。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文天祥的“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伴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
(4)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
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
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
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于薄情夫。
”(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
三、鸿雁
(1)大雁是候鸟,定期南飞北返,这就容易使那些滞留外乡,不能按期定时回家的人对比自己,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闻雁》韦应物)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寒塘》赵嘏)
(2)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清平乐》)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清照《声声慢》)
(3)雁总是结阵成“人”字或“一”字形集体迁徙的,因此孤雁(断雁,孤鸿,断鸿)也就成为诗人表达自己孤苦漂泊的意象。
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眠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歌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三、登高(登楼,登台)
(1)我国地域辽阔,历代文人漂泊异地,音讯不通,一旦登楼远望,家乡桑梓景物,亲戚故旧面影,纷纷涌上心头,免不了愁从中来。
因此登楼怀远是常见情思。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蝶恋花》)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柳永《八声甘州》)2)登高,置身于高山或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集之点。
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被放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愈来愈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
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
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壮志未酬而华发已生。
因此登高极易引发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万里悲秋常作客,多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四、日暮(夕阳)
(1)日落西山自然给人衰落凄凉之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李商隐《登乐游原》)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2)受古老的农业文明的影响,人们长期过着一种“日出而作,
日没而息”的生活,这种生活方式必然对我们民族的心理产生某种深层影响。
具体地说就是在人们心里产生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太阳落山了,就该回家了。
日暮不仅给人衰落凄凉之感,也是客愁思家的一个符号,而且这两者往往融为一体。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题示例1: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明媚,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描景)。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1)—(3)题。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众鸟”二句写了什么样的境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之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从抒情方式上看,本诗属于哪种抒情方式?
(1)这两句诗描写了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失之后显得格外清静,一片白羽般的云彩飘去后感到特别幽静的境界,以烘托诗人心灵的孤独与寂寞。
这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反衬手法,更现其幽静。
(2)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写敬亭山与诗人相对而视,脉脉含情,
情意无限。
(3)融情于景。
全诗没有抒情的句子,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融入对敬亭山的描写之中。
第二篇: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积累(重点部分)
草木类
1.梅花——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君子
梅花冲寒斗雪,玉骨冰肌,孤高自赏,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
陆游的著名词作《咪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借梅花来比喻自已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2.兰——清雅幽香,姿态优美一追求淡泊——君子隐士
兰,古代通指香草,包括许多花与叶皆有香味的植物,如泽兰、藿香等,是用来作为熏蒸、沐浴、辟邪之用,而不是观赏。
大约到唐代后期,人们发现生于山野溪谷之间,悬崖峭壁之上,有香味的另一类兰草,其花优美,才开始栽种开发。
兰花值得观赏的一面,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兰”“兰草”“兰蕙”这些称谓,才逐渐用来专指我们今天所说的“兰”,也就是国兰。
兰花是中国的传统花卉,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和外在的审美特征。
兰花,清馨不浊,香气纯正,花姿优美,体态匀称,叶型矫健,交错变化,韵味飘选。
因古典诗歌中常写其清雅幽香,芳草自怜,因
兰花的幽香和姿态优美,故兰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东西。
如兰交——喻志同道合之人;兰途——美好的前途;兰质——如兰一般的品质。
兰花诗如:
唐代李白:“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
明代徐渭的《兰》:“莫讶春光不属侬,一香已足压千红。
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这首诗写出了春兰的美,兰以幽香取胜,比春光中的“千红”不知要高出多少倍。
3.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
竹受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并进入古典文学,在我国传统诗画艺术中得到厚爱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具有“宁折不弯”的豪气和“中通外直”的度量,成为中华民族品格的一种象征,跟隐逸文化大有关系。
(1)古人把竹的自然形状跟人的道德追求联系起来。
白居易的《养竹记》就将竹子“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
王丹桂的《秦楼月·咏竹》将这种比喻关系很形象地描绘出来:“性贞洁,柔枝嫩叶堪图写。
堪图写,四时常伴,草堂风月。
孤高劲节天然别,虚心永永无凋谢。
无凋谢,绿阴摇曳,瑞音清绝。
”
张九龄的咏竹诗《和黄门卢侍御咏竹》:“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
”赞美竹的节气与虚心。
苏轼的诗《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说得通俗但也更加入木三分,这可是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志了。
(2)玄学家、隐士、诗人喜欢在绿竹葱茏的环境谈玄论道。
而这些画面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他们的诗作中。
如:
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
4.菊花(黄花、东篱)——临秋而开,颜色淡雅——凌冰傲霜,不畏权贵;淡泊名利,不求闻达一一志士、隐士
(1)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
在万物枯残萎败,大地呈现一片肃杀萧条景象的秋季,菊却缓缓吐蕊,以细弱的花枝迎接大自然严酷的考验,不因环境艰险而退缩。
不因无润枝大叶、巨根高干而妄自菲薄,凭着傲骨展现盈盈生机,有着凌冰傲霜之气;即便老残将死,却依旧飘逸着清芬,进放着热情,宣示它不死的斗魂;菊发华于岁暮霜降之际,既不与春花争妍,又不夺夏绿风采,只本本分分守着志节,终于成为冬寒之前大地赠予人类的微笑,在那微笑里散发着历经风霜的自性芬芳,坚守着晚节。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仁人志士,正人君子。
菊花枯尽香犹在,又付东篱一醉眠。
——陆游
与霜更斗晴天日,斗得霜融菊不融。
——杨万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郑思肖
(2)颜色淡雅——淡泊名利,不求闻达——隐士
菊以“色”而言,无倾国之色;以“香”而言,无馥郁浓香;以“味”而言,无滋口甜甘;以“姿”而言,无娉婷媚态。
它不以诱人为能事,人们为它所吸引,大抵出于对它素朴本质的疼惜珍爱。
菊的淡雅素朴,也在历代的诗文中人格化,人菊合一,成为文人淡泊名利、不求闻达的精神载体。
当其人格化之后,菊的这种性格就变为现实社会中的隐士。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过故人庄》
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妍。
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杨万里
主要作家:陶渊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
5.草——随时序而流转,碧草连天——触动忧思,思念绵绵——表现离别羁旅之情
“一年一度春草绿”,草随时序而流转,易于触动久别的忧思;
在空间的展布上,碧草连天,似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
遥无涯际。
乐府“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白居易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表现此种情景最为尽致。
故古诗文中凡写离别远行、抒发离愁别恨,常以草来作寄托或映衬。
《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此二句是写睹草色而思离人,愁绪幽深。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
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近代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
6.落花——花落春归——伤春悲秋,青春易逝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把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
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
,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作者大多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
唐杜甫《江南逢李龟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遇和悲凉心境。
五代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宋欧阳修《乐亭游春》:“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庭前踏落花。
”
7.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恩归、好友相别
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在暮春无数明媚的景致中,李白单独挑选了“杨花落”和“子规啼”这两样来点明时令,其飘零之感、流离之恨。
跃然纸上。
苏轼《水龙吟》:“细看来,不是杨花。
点点是离人泪。
”
8.杨柳(柳、杨)——“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
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而且杨柳有着袅娜的风姿,迷人的意态,“一丝柳,一寸柔情”,柳枝依依,含情脉脉,条条有情。
被赋予缠绵悱恻,哀怨无心的情怀,这种情怀与离别的凄婉悲伤不谋而合,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诗经》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唐)郑谷《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令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三个景物组成了一个萧瑟飒然的环境,再加一个酒醒不见情人的“我”,烘托出了离别者的内心苦楚,使读者充分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一片悲愁难已的情怀)
——(宋)柳永
9.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之气。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峰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多次称誉松的物性,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
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 10.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
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
往往就是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
于是,以梧桐写悲秋,便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
李煜《鸟夜啼》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就是为了引发下文“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
白居易《长恨歌》的“秋雨梧桐叶落时”,就渲染了唐明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的孤寂哀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动物类1.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
(1)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
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意。
(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宋)陆游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唐)卢纶《塞下曲》
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唐)贺朝《从军行》
(2)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如2003年北京春招卷所选诗歌两首: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
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
(3)鸿雁传书。
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北宋)王安石《明妃曲》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北宋)晏殊《清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