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南开中学高2025级高一(上)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和第Ⅱ卷都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单选题共60分)
本卷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下列各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请选出。
不选、多选或错选不给分。
1.从血缘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
然而春秋时期后,人民在祭祀祖先时,祖先的定义已不单纯以血缘为依据。
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
这一变化表明当时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宗法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C.礼乐制度得到强化
D.华夏认同观念日益加强
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观察下列几种生产工具的演变历程,你认为可以适用研究的主题是
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
A.农业播种方式的变革
B.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C.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D.铁犁牛耕发展全过程
3.董仲舒不太强调“爱由亲始”,而更着重推崇“远之而大”,主张“摆脱宗法思想的局限,跳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实行爱及四夷的王道政治”。
董仲舒的这些思想
A.极大地受到古代民本思想影响
B.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
C.旨在削弱宗法伦理思想的影响
D.摆脱了“家国同构”观念束缚
4.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
《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
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一。
”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A.传统家庭观念被颠覆
B.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C.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
D.个体家庭是生产主体
“鸿恩大德,前古未比”。
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最深远的影响是
A.巩固了隋王朝的统治B.有利于边疆经济的开发
C.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满足隋炀帝游江都之愿
8.唐诗有丰富的地方风物意象。
通过检索全唐诗库四万多首唐诗,发现包含“江”字的诗有6447条,包含“舟”“船”的诗共3313条,包含“渔”“鱼”的诗共2784条,包含“莲”“荷”的诗共1827条。
这反映了唐代A.渔业经济发展较快B.江南经济文化兴盛
C.水陆交通比较发达D.诗歌成为文学主流
9.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A.唐朝的宗教政策较为开明B.封建纲常伦理开始确立
C.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巩固D.佛教顺应中国社会现实
10.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
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11.宋代不少皇帝幼年即位,后妃垂帘听政成为权宜之计。
一旦皇帝长大成人,士大夫便集体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后妃撤帘归政。
这反映了宋代
A.舆论监督杜绝外戚干政
B.集体统治有利于强化专制
C.文官政治对皇权的维护
D.分散相权适应了专制需要
12.宋代诗人留下众多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为研究宋代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史料。
从下列诗句描述的农业生产现象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曹勋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利用效率提升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工具发展迅速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13.宋代地方行政区域隐隐有突破“山川形便”的趋势。
如永兴军路,其辖区虽然主要在陕西,却越过秦岭,管辖着仅有五县之地的商州;淮南东路跨越淮水管辖亳州、宿州等地。
宋代地方行政划分的这一变化
A.便利了各地交流B.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维护了边疆稳定D.促进地方权力扩大
14.北宋时期,程颢、程颐兄弟认为个人的行为好坏无法影响天理的变化。
他们还强调人伦就是天理,这些理论
A.复兴了先秦时期的儒学B.旨在强化封建伦理教化
C.强调唤醒人内心的良知D.有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15.宋代许多商人通过与贵族、士大夫联姻而跻身上层社会,例如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而做了高官。
这一现象反映了宋代
A.社会结构发生变动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了政治
C.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D.商人价值观成为社会主流
16.宋仁宗曾下诏规定江淮等地佃户与地主除契约关系外,不受其人身束缚。
该现象表明当时
A.传统小农经济遭到破坏
B.实行抑制兼并的政策
C.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D.租佃关系居主导地位
17.宋元话本塑造了另类艺术形象。
如《快嘴李翠莲记》中的李翠莲敢于抗争“三从四德”;《闹樊楼多情周胜仙》中周胜仙的形象也包含着追求自由爱情的婚姻观。
这说明当时的文学作品
A.不再重视传统伦理观念
B.蕴含了市民的价值追求
C.受到文化专制政策制约
D.由士大夫赋予世俗价值
18.种植桑、枣树是古代施仁政的象征。
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随意砍伐桑、枣者治罪;西夏和金也有类似规定。
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
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政权认同
D.文化认同
19.金熙宗(1119~1150年)统治时期,对猛安谋克制度进行了改革,一些猛安谋克被纳入州县系统。
此外,他还对一些狩猎行为予以严禁,以免破坏庄稼的现
象出现。
金熙宗的这些改革举措
A.利于推动金朝封建化进程B.反映了女真已被汉族同化
C.促进金朝民族矛盾的消除 D.激化社会矛盾加速了衰败
20.如图所示中国古代中原王朝是立足于东亚的农业大国,汉唐农业帝国的立国态势是“头枕三河、面向西北(草原)”,但是到了宋代、特别是南宋,其立国态势一变而为“头枕东南,面向海洋”。
宋代的这一变化基于
A.海外贸易的兴起B.中央集权的加强
C.重农抑商的废弃D.经济格局的变动
21.辽宋夏金时期,主要少数民族都模仿汉字自行创造了本民族文字(如下图)。
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辽创制的契丹大字西夏文金创制的女真文字
A.国家统一有利于推动文化的发展
B.汉字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C.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的频繁
D.少数民族审美呈现世俗化趋势
22.下图为元大都平面局部示意图。
它可以用来说明元朝统治者
A.实行包容的民族政策
B.接纳了中原的文化
C.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完全照搬宋代官制
23.明朝中后期,松江府等地大量农家以纺织为业,每天清晨将织成的棉纱送往市场售卖,“无顷刻闲”,纺织收入已经远远超过种地所获。
这体现出松江
A.小农经济受到冲击
B.已成为新兴工商业市镇
C.出现自由雇佣劳动
D.手工业市场化程度提高
24.明代罗懋登所作长篇神魔小说《三宝太监西洋记》根据郑和下西洋故事敷衍附会而成,书中多次强调中国与异邦之区别,认为“中国为君为父,夷狄为臣为子”,异邦衣着服饰是“断发披布”“龇牙咧齿”,社会风俗是“蠢兹哑鲁”“地远华风”。
这表明当时
A.华夷之辨观念根深蒂固
B.儒家伦理影响外交策略
C.小说崇尚现实主义风格
D.当局固守朝贡贸易体制
25.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分条目罗列他对于历史及时事的看法,除典章制度、史事本末外,还特别注意赋税、盐铁、漕运、军事等事务。
据此可知,顾炎武A.批评心学空谈 B.发扬传统文化
C.推动社会转型
D.强调经世致用
26.清朝初年出现了两次向台湾移民的高潮:第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大量明朝遗民迁至台湾垦殖;第二次是台湾归入清朝版图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
这两次移民高潮
A.强化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B.驱逐了西方殖民侵略势力
C.促进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
D.反映出海禁政策有所放松
27.据记载,清政府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在原有社会组织的基础上,将其编制为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
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务由中央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
据此可知,盟旗制度
A.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统治原则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扩大了地方的行政自主权力
D.激化了蒙古贵族与中央的矛盾
28.清朝雍正时期,获得密奏权的官员人数增多,密奏所涉及内容也更加广泛,政务利弊、吏治勤惰、上下级官员及同僚品行、百姓生活等各方面事务均可在奏折中上陈皇帝。
据此可知,奏折制度
A.进一步削弱内阁的决策权力
B.是民意上达中央的唯一途径
C.强化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D.代表古代官僚政治趋于成熟
29.有人认为,军机处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精简、扁平的政府机构:只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两层人员,有官无吏,且队伍精干,工作流程简便,是一个中性的、非政治化的行政工具。
军机处的设置在客观上
A.促进决策机制合理化
B.改变了中枢人员结构
C.增强了政府治理能力
D.有利于提升行政效率
30.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情况表(1664-1753年)(单位:艘)。
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厦门舟山广州澳门
康熙三年至康熙六十一年2214505
雍正元年至雍正十三年10380
乾隆元年至乾隆十八年01780
总计23151665
A.清廷外贸政策趋向保守
B.英国逐渐增加对华贸易
C.中国商品经济陷入停滞
D.东南海防形势更加严峻
31.据《旧京琐记》记载,清代北京城中许多寺庙定期举行集市贸易,称为“庙市”,土地庙、白塔寺、护国寺、隆福寺的集市规模大、商品多,合称“四大庙市”。
这有助于证明清代
A.已经形成市场体系
B.严格遵循集会时间
C.庙市失去宗教色彩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
32.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松动
C.商业活动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33.明清时期很多知识分子远离政治,专注于对古籍的整理、校勘、注疏、辑佚,考据学因而兴盛,出现了惠栋、戴震、段玉裁、王引之、王念孙等学术名家。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儒家学说正统地位的巩固
B.政府文化专制政策的严密
C.经世致用的风尚日益盛行
D.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进步
34.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传统上被认为是负面的“人欲”“私欲”出现了180度的“坐标转位”,成为了正面的、被肯定的存在。
这一变化
A.适应工商业发展的时代特征
B.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C.否定了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
D.将批判矛头指向了君主专制
35.下表为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
据此可推知
鸦片战争前中英正当贸易情况表单位:银两
年度英国输华总值中国输英总值中国对英国贸易盈余情况
1765—176911929152190619997704
1795—179953730155719972346957
1830—1833733502399502862615263
A.中国的生产方式优于英国B.英国工业革命成效不明显
C.中国传统商品仍有竞争力D.中国推行积极的贸易政策
36.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受命在北京换约受阻,他宣称:“赴京师乃攸关权利而非出于恩赐”,于是强行突入大沽,结果被清军击败。
英、法决定再次组织联军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跟这次换约风波直接相关的侵华战争
A.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B.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
C.侵犯了中国的司法权D.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7.1881年到1894年,清政府共修建铁路300多公里。
甲午战后至辛亥革命前夕,中国新增铁路全长9200公里,其中由列强直接或间接投资经营的竟达8300余公里,占90%以上,中国自办的铁路只有850公里。
这表明
A.顽固势力阻挠铁路修建B.工业革命急需商品倾销
C.甲午战后政府更加腐败D.列强加剧对中国的侵略
38.甲午战争之前,“维新”一词基本都指日本明治维新。
1898年,“维新”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今之世,一维新之宇宙也”。
这反映出
A.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B.国人积极谋求救亡图存道路
C.传统文化影响力日益增强D.西方启蒙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39.“各省抚督文武大吏,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该条约的内容反映了
A.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工具B.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D.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40.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
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
为此,清政府决定
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末新政
C.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3题,共40分。
请先阅读材料再作答。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改革赋税制度是商鞅新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鞅在秦国全境推广了县制,各地行政结构趋于划一;又通过“为田开阡陌、封疆”,统一了全国的土地区划和亩制,这就给统一田税征收扫清了障碍。
商鞅遂决定采用“訾(计量)粟而税”的办法均平田税。
商鞅于变法初期曾号令全国,“民有两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秦民的家庭形态就由父子、兄弟“同室而居”的“室”,转变成了以一夫一妻为主体的个体小户,不仅户赋征收单位变化了、增多了,同时也使秦民的基本劳动单位很快实现了个体小农化。
秦孝公十四年起又增设“口赋”,分“算赋”(成人税)和“口钱”(儿童税)两种,在秦国开始加征人头税。
商鞅认为“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
”于是在相对减轻农业税收的同时,有意加重商税,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了耕战能力。
——摘编自《商鞅变法中的赋税改革》(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赋税改革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简要评价。
(9分)
材料二唐承隋制,前期赋役实行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它以民户授田为基础和前提。
为确保租庸调的顺利实施,规定每户编造手实,再根据手实编成户籍,按每户丁男、中男数均田、定赋役。
手实、户籍、均田、租庸调之间互为依据,便于监督管理,有效地组织赋役征调。
两税法“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即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
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征税范围、税负相对公平,当然更主要是满足中央政府的财力需求,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稳定。
——朱红琼《唐朝财政制度演变对国家治理能力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赋役征收依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
(7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材料一宋代二程——程颢、程颐创立了“性即理”的理学唯心主义国家哲学,认为人们内心本来就具有一切事物之理,具有封建伦理纲常,要求人们“去人欲”,维护和践行三纲五常,不要犯上作乱,才能“存天理”。
之后,朱熹构建的以儒学纲常名教为核心的庞大唯心主义国家哲学体系更加理论化系统化,其地位几近孔子。
继宋之后元、明、清三代统治者把发挥孔孟之道的程朱理学钦定为国家哲学。
——摘编自于今《国家哲学与社会主义国家哲学的理论概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程朱理学的形成过程并分析其特点。
(7分)
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
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
(7分)
43.观察下列图片,请就其中任一图片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编写一段解说词。
(要求:要素完整,史实准确,逻辑清晰)(1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