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4.概述伴性遗传。
能力目标:
1.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2.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2.体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类比推理的方法。
3.体验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点: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曲线变化图像,识别各时期的细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创设问题情景,借助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抽象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通过减数分裂动画的播放,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教师应指导学生尽可能地找全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帮助学生通过想像,在头脑中建构一幅减数分裂动态过程图。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另一个是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采取学生活动而非教科书直接叙述的形式,是为了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认同程度。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为了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本节安排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介绍。科学家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和高尚的人品,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使学生在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生物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二
单元名称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之后,科学家迫切地寻找基因在哪里。细胞学的研究揭示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即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精子和卵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为该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在此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由此科学家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这一融合了大胆想像与科学推理的假说,通过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得以确证。本章的学习,学生将继续循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寻找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预言、勇于想像的创新品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形成的过程
第二课时:卵细胞的形成与受精作用
第三课时: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曲线变化、图像辨析
第四课时: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五课时:伴性遗传
说明
知识目标:
1.阐明细胞的减数分裂。
2.举例说明配子的形成过程。
3.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4.概述伴性遗传。
能力目标:
1.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的变化。
2.尝试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症的遗传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生物遗传和变异的重要性。
2.体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类比推理的方法。
3.体验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难点与关键
重点: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伴性遗传的特点
难点: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的曲线变化图像,识别各时期的细胞;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
创设问题情景,借助多媒体教学,动画,演示抽象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通过减数分裂动画的播放,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减数分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教师应指导学生尽可能地找全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细胞,识别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的形态、数目和位置,帮助学生通过想像,在头脑中建构一幅减数分裂动态过程图。模拟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及主要行为的变化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理解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另一个是了解受精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采取学生活动而非教科书直接叙述的形式,是为了落实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生物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生物学观点的认同程度。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为了加强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本节安排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介绍。科学家这种对待科学的态度和高尚的人品,教师应引导学生细细体会。使学生在了解科学家的事迹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生物《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生物
教材版本
人教版必修二
单元名称
《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在孟德尔的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之后,科学家迫切地寻找基因在哪里。细胞学的研究揭示了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要经过减数分裂,即染色体数目减半的过程,精子和卵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结合,形成的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为该物种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在此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行为具有惊人的一致性,由此科学家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这一融合了大胆想像与科学推理的假说,通过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得以确证。本章的学习,学生将继续循着科学家的研究足迹,寻找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再次体验观察──提出假说──实验验证的科学思想方法,领略科学家严谨求证的科学态度和大胆预言、勇于想像的创新品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减数分裂的概念、精子形成的过程
第二课时:卵细胞的形成与受精作用
第三课时: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曲线变化、图像辨析
第四课时:基因在染色体上
第五课时:伴性遗传
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