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提到由于解热镇痛药的解热和镇痛作用不尽相同,在应用时注意合理选择,正确应用。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论文【1】
【关键词】解热镇痛药;合理应用
解热镇痛药是我们经常应用的。

常用的解热镇痛药有水杨酸钠、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消炎痛、板蓝根等。

1慎重选择解热镇痛药
要掌握和了解发热、疼痛得发生机理以及各种解热镇痛药物的作用特点,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正确合理选用解热镇痛药。

1.1当细菌、病毒或某些炎性分泌物等致热源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时,使周围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组织氧化分解加速,产热增加,使体温上升。

解热镇痛药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通过血管扩张、出汗等增加散热,于是使体温下降。

但正常体温不受解热镇痛药影响。

1.2疼痛的发生机理则是由于前列腺素、激肽、组织胺、5-羟色胺、乙酰胆碱、高渗和低渗溶液、酸性和碱性物质、钾离子等物质刺激了末梢神经感受器所致。

解热镇痛药能对抗这些物质,从而起到止痛、消炎、抗风湿等作用。

最近有研究证明,阿司匹林能抑制炎症区的前列腺素合成,阻抑末梢神经受体对激肽等化学介质的敏感性,因此能缓解疼痛。

它还能够直接作用于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从而不仅使炎症所致的疼痛得到缓解,还可以使高热消退。

各种解热镇痛药的解热、镇痛、抗风湿作用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解热作用以安乃近为最强,其次为扑热息痛、阿司匹林,控制癌性发热则以消炎痛为优。

镇痛作用较弱的是消炎痛,它的镇痛作用仅适用于牙痛、神经痛、肌肉关节痛、痛经等,对创伤性疼痛、内脏平滑肌痛、灼伤痛等几乎无效。

抗风湿作用则以水杨酸钠、阿司匹林为最佳。

中草药的解热、消炎、抗风湿作用较弱,较缓慢,但副作用小,可根据病情选用。

2不能滥用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与许多药物相比,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应用不当,则毒副作用更大。

2.1阿司匹林对胃粘膜的刺激很大,病人服药后可产生胃肠道反应,甚至使胃粘膜糜烂出血;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使某些哮喘病人,特别是内源性哮喘病人出现(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综合症)。

有些人在吞服阿司匹林或含有阿司匹林的药物后,几分钟至几小时即出现流大量清水鼻涕、脸发红、恶心呕吐、肠绞痛、腹泻、支气管哮喘、哮鸣音及紫绀等,并可导致哮喘持续状态。

有些病人则表现为荨麻疹。

2.2先消炎痛可引起恶心呕吐、胃出血、头痛、头晕、幻觉、神经错乱、臆病样症状、骨髓抑制、粒细胞减少、肝损害、黄疸、谷丙转氨酶升高等。

2.3安乃近用以治疗老年、幼儿、毒血症较重、过高热等病人易引起虚脱,也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药物热、渗出性红斑甚至剥脱性皮炎,还可抑制骨髓造血系统而发生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

3严格掌握解热镇痛药使用原则
3.1在发热、疼痛的原因及性质为明了前不随意应用解热镇痛药,以免掩盖症状误诊而产生不良后果。

3.2掌握解热镇痛药的应用范围:在感染性炎症、高热时可用解热镇痛药作为辅助治疗;对低热者,因疗效不明显,可不必应用;为解除或缓解神经痛、痛经、腰背痛、偏头痛、牙痛等症状,可考虑选用;治疗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骨髓炎、肩关节周围炎等;用阿司匹林预防短暂
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再发及脑血管栓塞形成等,可小剂量、长期服用。

3.3用药前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以免产生过敏反应。

对一些易引起造血系统抑制的解热镇痛药,须定期检查病人的血常规。

3.4妊娠早期或有严重肝、肾损害时,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

3.5注意解热镇痛药的的配伍禁忌。

阿司匹林不宜与酒精、肝素、氨甲喋呤等配伍使用。

给嗜酒病人较大剂量的阿司匹林有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的危险性。

与肝素合用,可能引起或加重出血。

与抗癌药物合用时,有可能使毒性反应增加。

3.6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毒副作用时,应及时减量或停药,必要时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原则【2】
[关键词] 解热镇痛药;应用原则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退热和减轻慢性钝痛作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临床应用广泛。

现将几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和应用原则浅谈如下:
1 几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
1.1 对乙酰氨基酚: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对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索合成的抑制作用比对外周的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强,因而解热作用较强,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较弱,但作用缓和、持久。

1.2 阿司匹林:解热镇痛作用较强,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

抗炎和抗风湿作用也较强,小剂量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有报道发现阿司匹林可能诱发小儿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

因此,小儿在选择退热药物时,应避免应用阿司匹林。

1.3 布洛芬:布洛芬具有较强的抗炎、抗风湿及解热镇痛作用。

其镇痛作用较强,比阿司匹林强16~32倍;抗炎作用较弱,退热作用比阿司匹林更有效且作用更持久。

1.4 吲哚美辛:吲哚美辛的镇痛作用最强,对炎症性疼痛作用显著,其镇痛效力相当于同剂量阿司匹林的10~12倍;其抗急性风湿病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与保泰松相似;中至重度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以本品抗炎效果较好。

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故仅限外用。

1.5双氯芬酸:双氯芬酸口服吸收好,抗炎作用比阿司匹林强26~50倍,能很好地解决关节痛、肿胀,改善其活动,适合老年人关节疾病的治疗。

2 解热镇痛药的应用原则
2.1 各种解热镇痛药都有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

因此,在使用解热镇痛药以前,应详细询问病人有无过敏史,应用中应注意有无白细胞减少的现象,以便及时调整用药。

此外,解热镇痛药对肝脏和肾脏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作用,所以对怀孕早期或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人要严禁使用或慎用。

2.2 解热镇痛药用量不能太大。

如果用量过大,可因大量出汗、体温急剧下降等引起虚脱。

解热镇痛药具有中等程度的止痛作用,对头痛、牙痛、肌肉痛、关节痛、神经痛等有慢性镇痛效果,而对创伤性剧烈疼痛几乎无效。

2.3 有些解热镇痛药除具有解热镇痛作用外,还有一定的抗风湿作用,对于各种风湿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有较好疗效。

2.4 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慎用。

由于解热镇痛药的退热作用较强,老年人及身体虚弱者应用后可因体温骤降、大汗淋漓而引起虚脱。

因此,使用时要严格掌握剂量。

3 主要用药禁忌
3.1 有消化道溃疡者禁用。

由于此类药物有明显的消化道刺激作用,可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和出血,故溃疡病患者禁用。

3.2 注意此类药物之间存在的交叉过敏反应。

若患者对阿司匹林过敏,则应用消炎痛、布洛芬、炎痛喜康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

应引起注意。

3.3 解热镇痛类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肝、肾毒性,故对患有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需要长期应用解热镇痛药物者,必须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对严重肝、肾功能障碍者,禁用此类药物。

3.4 警惕此类药物对血液系统的损害。

由于此类药物可引起粒细胞减少或再生障碍性贫血,因此,长期服药时应定期检查血象,对造血功能不全引起的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使用。

尤其应尽量避免使用或慎用含氨基比林或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

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有严重毒性,国外已经淘汰,但目前国内尚有保存含氨基比林或非那西丁的复方制剂,如去痛片和复方阿司匹林片。

另外,安痛定注射液也可造成血液系统损害。

3.5 由于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易透过胎盘,诱发畸胎,故孕妇禁用,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

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3】
摘要:目的:探讨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因感冒到我院就诊的患者13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

对照组给予相应去除病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解热镇痛药治疗。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体温平均差((2.51 ± 0.44)℃)较对照组((0.95 ± 0.32)℃)为高(P<0.05),治疗2h后平均疼痛程度(2.33)较对照组(4.65)为低(P<0.05)。

结论:合理使用解热镇痛药可以有效降低患者体温,减轻患者疼痛。

关键词: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临床效果
解热镇痛药又称为解热镇痛抗炎药[1]。

它具有解热和镇痛的药理作用,同时还具有显著的抗炎和抗风湿的药理作用。

由于其抗炎作用不同于糖皮质激素,这类药物被归为非甾体抗炎药类[2]。

其解热镇痛的效果明显且可靠,常应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肌肉痛等。

解热镇痛药是临床常用的药物之一,为研究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笔者结合临床经验,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因感冒到我院就诊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65例和对照组65例,对照组给予相应去除病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解热镇痛药治疗。

经回顾性分析,笔者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7月因感冒
到我院就诊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72例,年龄为24-57岁,平均年龄为(36.46 ± 3.91)岁,细菌引起的感冒48例,病毒引起的感冒82例。

观察组65例,男30例,女35例,年龄为24-54岁,平均年龄为(35.25 ± 4.72)岁,细菌引起的感冒25例,病毒引起的感冒40例。

对照组65例,男28例,女37例,年龄为25-57岁,平均年龄为(36.73 ± 3.48)岁,细菌引起的感冒23例,病毒引起的感冒42例。

其他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条件
此次研究选取的130例患者为中、重型感冒患者,均有发热和轻度或中度的疼痛症状,如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

患者经病原学检查,确诊为常见细菌或病毒感染,排除治疗禁忌证。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法:查找患者病因,确定其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则给予合理抗生素治疗;若确诊为病毒性感染则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

嘱患者休息,多饮水,合理膳食,适当运动。

观察组治疗方法: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解热镇痛药治疗,此次研究选取的解热镇痛药及其用法为乙酰水杨酸,0.3-0.6 g/次,3次/d,饭后口服。

1.4评价标准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患者入院时均检测患者体温并记录,根据数字分级法(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

NRS评价标准为:以0-10表示患者疼痛的程度,0为无痛,1-3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10为重度疼痛。

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相应治疗2 h后,再次检测患者体温并记录,根据NRS评价患者疼痛程度。

1.5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疗前平均体温为(38.84 ± 0.32)℃,治疗2h后平均体温为(36.72± 0.53)℃,治疗前后体温平均差为(2.51 ± 0.44)℃,治疗前平均疼痛程度评价为5.35,治疗2h后平均疼痛程度为2.33。

对照组治疗前平均体温为(38.78 ± 0.60)℃,治疗2h后平均体温为(38.42 ± 0.31)℃,治疗前后体温平均差为(0.95 ± 0.32)℃,治疗前平均疼痛程度评价为5.42,治疗2h后平均疼痛程度为4.65。

观察组治疗前后体温平均差较对照组为高,治疗2h后平均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为低,且P<0.05。

3. 讨论
解热镇痛药除了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和抗炎、抗风湿作用以外还可以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进一步起到解热镇痛和抗炎的作用[3]。

解热镇痛药的药理机制为抑制前列腺素(PG)合成所必须的COX,从而减少PG的合成。

PG具有高度生物活性,参与机体的发热、疼痛、发炎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当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感染机体后会产生和释放内热原,从而使得PG增多。

解热镇痛药分类复杂品种繁多,主要分为:水杨酸类,代表药物阿司匹林;苯胺类,代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吡唑酮类,代表药物安乃近;丙酸类,代表药物丙酸;吲哚衍生物及其类似物,代表药物吲哚美辛;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代表药物美洛昔康[4]。

随着解热镇痛药的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在临床上也日渐突出。

其主要的不良反应有对胃肠道的损害,临床表现为胃十二指肠溃疡、上腹痛及消化不良等;对肾的损害,临床表现为急性肾功能不全、高血钾症等;对肝的损害,临床表现为黄疸、肝炎等;变态反应,主要表现为瘙痒、荨麻疹、哮喘等[5];其他不良反应表现为头痛、耳鸣、出血时间延长等。

因此,严格掌握解热镇痛药的使用适应证和禁忌证,避免长期大量使用[6],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种类和剂量的解热镇痛药成为使用解热镇痛药的必备条件。

总而言之,解热镇痛药一般为成药,服用方便,疗效确切,因此倍受患者青睐,也由此引发了一些不合理用药的事故。

患者在有头痛、发热等不适症状时,要慎用解热镇痛药,发热和疼痛是身体产生疾病的重要信号,为防止延误、掩盖病情,给治疗带来困难甚至是加重病情,一般不要快速用药止痛和退热,尤其是老年人,人体体温下降过程中,人体免疫力下降,会使胃肠道受刺激,甚至于损害其他器官功能,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对患者进行正确的指导,限制此药的处方或零售数量、在药品包装上标明其危害性及程度等,让患者明白,滥用都会产生不良后果,督促患者安全用药,合理用药。

参考文献:
[1]陆江涛.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4(10):142-144.
[2]张友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分析[J].求医问药,2012,9(10):655-656.
[3]胡芳.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16(9):206-207.
[4]方影.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8(11):393-394.
[5] 周广友,蒋小芹.常用解热镇痛药复方制剂的组分与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2(1):44.
[6] 陆江涛.解热镇痛药临床应用效果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42-1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