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论哲学论文9800字_循环经济论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循环经济论哲学论文9800字_循环经济论哲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循环经济论哲学论文9800字(一):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政策启示论文
摘要:循环经济是全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机制和能量梯级利用规
律而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和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价值最大化,从而以最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技术经济模式。

分别从
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系统论、经济学、价值工程、哲学和技术进
步等角度来看,循环经济都表现出一定的特质,从而使其在本质上成为:(1)以资
源循环利用为核心的自循环经济;(2)环境友好型经济;(3)全生态仿生经济;(4)
良性超非线性经济;(5)实现技术资源、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综合优化配置的可持
续性经济;(6)全功能、低周期寿命成本(高价值)经济;(7)方法论经济;(8)消除技
术进步非对称性的理想路径,人类技术经济思维方式革命、技术经济范式革命和
环境保护范式革命。

对于循环经济本质的认识能够使我们获得许多有益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循环经济;自循环;生态仿生经济;非线性经济;技术进步非对称

工业经济是经济形态演化的必然结果,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与传统工业经济(简称传统经济)创造巨大财富的贡献相伴随的是日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这使人们似乎很符合逻辑地将资源环境问题归罪于工业经济。

其实,工业经济或工业化并不必然导致资源环境问题。

如果我们采取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模式,则将能够有效地解决或消除工业经济的资源环境问题。

循环经济之所以具有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特殊功能,完全是由循环经济的本质决定的。

一、循环经济是以“废物”资源循环再利用为核心的自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不同(笔者将二者用图1和图2作形象的比较)。

从物质流的流径来看,传统经济是一种按“资源→生产→废物→排放”和“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流程运作的非循环或单向直线式的技术经济模式,图1所示的是对其抽象简化的情况。

在这种模式下,生产所需要的资源几乎都直接取自于自然界;生产和生活垃圾(即“废物”)也几乎都直接排向了环境。

自然环境成为人类经济活动赖以进行的“取料场”和“垃圾场”。

循环经济则是一种按“资源→生产→废物→废物资源化→生产→产品→……”和“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物→废物资源化→生产→……”这两种循环式流程运作的技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运行过程比较复杂,可以抽象简化为图2所示的情况。

“废物资源化”是资源再生过程,即“废物”经过汇集、分解或某种技术的处理而成为可被再利用的资源的过程。

前一种循环式流程,即“资源→生产→废物→废物资源化→生产→产品→……”,是发生于生产领域的“小循环”或“中循环”。

所谓小循环,是指发生于企业等经济实体单位内部不同工序或产品生产
之间的“废物”循环再利用和余能梯级利用。

中循环,则是指发生于产业集中区(包括虚拟型产业园区①)内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生产区域之间的“废物”相互再利用和余能梯级利用。

如通过建立产业生态园区,把属于不同产业的企业按照它们之间的生态关系集中并链接起来,构成产业生态链网,形成企业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从而使一个企业的“三废”和余能成为其他企业所需要的投入物或能源。

后一种循环式流程,即“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物→废物资源化→生产→……”,属于社会层面上的大循环,它是社会服务和消费领域产生的“废”旧物品通过回收和资源化处理回馈到生产领域加以循环再利用或再制造的过程。

上述所有循环并非一次性的,而是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相匹配的循环与再循环的永续过程。

循环经济系统由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组成。

动脉系统(如图2或图1上部所示)肩负着“生产-消费”职能,负责向社会提供产品,推动着“资源→生产→消费”过程。

在该过程中,经过生产性消费,一部分投入物被有序化为产品,另一部分则被去功能化而成为“废物”。

经过生活性消费,产品被去功能化而成为“废品”。

但实际上大多“废物”和“废品”只是资源或产品被部分去功能化的结果,它们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静脉系统(如图2下部所示)就担负着对这些“废物品”进行“汇集(回收)→资源化处理→循环再利用”或对无使用价值的有害废弃物进行最后的无害化处理的职能。

循环经济在内容上既不单指静脉系统的经济活动(简称静脉经济),更不单指动脉系统的经济活动(简称动脉经济),而是指二者发生耦合与互动所共同形成的具有自我循环机制的经济复合体。

在这里,耦合是指循环经济系统中某些企业(产业)
之间或企业内部工序之间的关于“废物”的互补互需的“供求”关系,或者社会服务和消费领域指向生产领域的“废品”供给关系。

如一个企业或工序输出的“废物”经过“废物资源化”处理成为另一个(一些)企业或工序所需要的输入物。

只有发生耦合,静脉经济才能与动脉经济相互作用而形成更大的复合系统即循环经济系统,也才能产生新的系统功能或效应。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是以动脉经济为基础,并以静脉经济的出现和发展及其与动脉经济的耦合互动为其形成和存在的标志的。

动脉经济肩负着最基本的经济职能,即生产→流通→消费。

没有动脉经济,“废物”就无以产生,更无以被循环再利用,静脉经济也不可能出现和存在,从而也就根本谈不上循环经济。

但是,若没有静脉经济,也绝不会有通常意义上的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就基本属于没有静脉经济的较纯粹的动脉经济。

在传统经济模式下,由于不存在静脉经济系统,因而动脉经济带来的巨量人为的“废物”只能被直接排向自然环境。

而正是由于自然环境对这些过量的突如其来的“废物”难以适时分解和承受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而且,人类将这些具有剩余使用价值的“废物”置于无用之地而丢弃所造成的资源浪费,也导致动脉经济系统对原生物质资源消耗的激增而造成资源危机。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以“废物”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为核心和关键的自循环经济。

所谓自循环,也可称“内循环”,是指由静脉经济与动脉经济的耦合与互动而形成的关于“废物”在经济系统内部的反馈式自我循环流动,包括前文提及的
小循环、中循环和大循环。

循环经济使原本在传统经济中被直接排向环境的“废物”被迫返回经济系统而与环境相脱离,与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环节相链接,从而形成“废物”在经济系统内部的自我循环和再利用机制,使循环经济成为一种具有创造绿色GDP功能并有经济效率的环境友好型经济。

循环经济之所以是环境友好型经济,完全是由其独特的自循环机制决定的。

结合图1和图2①分析如下:假定在传统经济模式下,获得一定质和量的产出,需要消耗的原生物质资源数量为A,而排向环境的废物的数量为E(如图1所示)。

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下,获得同样的产出,需要消耗的原生物质资源的数量则仅为a (a<A甚至a<<A),而排向环境的“废物”的数量则仅为e(e<E甚至e<<E)(如图2所示)。

这样,循环经济通过“废物”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不仅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节约了资源成本,而且最终被排向环境的废弃物大为减少,使环境污染压力骤减。

这样,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在不影响经济流量甚至还可在适度增加经济流量的情况下,将污染排放降至环境自净能力所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可能。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任何技术经济模式都不可避免地会使人类的经济活动与外部自然环境达成“外循环”关系。

这种“外循环”关系,是人与自然发生联系的“脐带”和桥梁:一方面,人类要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源,另一方面又向自然环境排放或多或少的垃圾,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索取”与“排放”的双重不利影响。

笔者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程度,却会因经济系统内部是否存在自循环机制而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经济活动中的“废物”一经产生便会被推向自我循环通道而被循环再利用,从而产生资源“减量化”效应,即降低经济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物质(原生物质资源和废弃物)外循环流量,使经济系统能够与自然环境达成良性的“外循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由于传统经济系统不存在“废物”自循环机制,因而不得不使几乎所有“废物”一经产生便通过“外循环”通道而被直接排向环境,从而导致环境问题。

可见,传统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所构成的外循环,是一种恶性的,让自然环境难以承受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外循环。

循环经济以“废物”在经济系统中的“内循环”来达到“双减量”的效果,既减少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生物质资源的攫取和消耗,又减少了向自然生态系统的污染排放,从而使经济系统在“入”和“出”两个方面与自然环境达成和谐的“外循环”,促进经济与环境两个系统的协调共生。

以“废物内循环”的强化来换取“外循环”的和谐与永续,正是循环经济的特殊功能。

二、循环经济是全生态仿生经济
经过极其长期的进化和自然选择而形成的生物个体,其结构、功能和运行方式最能体现大自然的和谐原则和优化原则,最符合“经济”规律。

科学研究发现,动物器官用料耗能之节约,结构之精巧,“工作”性能之优越,是人造机器设备所无法比拟的。

但它也为人类的技术发明展示了广阔的仿生前景,从而使人类技术仿生实践每每获得成功。

类似地,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也有着非常突出的经济有效性和环境友好性。

由于食物链(网)的存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总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而几乎不产生废物。

这种“先进”的自然生态原型,也为人类经济系统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资模仿的绝佳模板。

以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为主体构成的自然生态系统,主要包含宏微观两种最基本的生物链,即捕食性食物链(如图3上部所示)与腐生性食物链(如图3下部所示)。

前一种食物链以“生产者”植物为起点,由植物→食植动物→食肉动物,后者捕食前者。

该食物链呈现出“生产→消费”的宏观过程。

后一种食物链即腐生性食物链,也叫分解链(如图3下部所示),以生物残体(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尸体)为起点,它们被微生物所分解,最终还原成能为植物所吸收利用的CO2、铵态氮、硝态氮、磷酸盐等无机营养物,还有有机质(植物的优质肥料)等,它呈现出“废物分解、原料再生”的微观还原过程。

以上两种食物链耦合衔接,形成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代谢过程。

笔者认为,循环经济走的则是彻底的全生态仿生之路,即它是全面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产品循环”和“废物循环”机制或功能的全生态仿生经济。

从产品的角度来看,传统经济中的企业或产业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循环关系,比如A企业的产品会成为B企业的投入,而B企业的产品会成为C企业的投入,最后,C 企业的产品又可能成为A企业的投入;或者一个企业要输入多个企业的产品作为其生产所需的材料或零部件,又把本企业的产品输往多个其他企业——这种“产品循环”,是社会化、工业化大生产的基本要求和特征。

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经济也是模仿了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功能的“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

但是,传统经济是没有把“生态循环仿生”进行到底的“半循环经济”或“半生态经济”——因为它仅仅是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产品循环”的仿生而未包含对其“废物循环”的仿生的重要内容。

量上的缺失必然导致质上的不同。

部分地而不是全部地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的传统经济,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它必然会因缺乏“废物循环”而使经济社会加速走向不可持续的尽头。

循环经济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模仿并非克隆式的,而主要是从技术经济角度,撇开自然生态系统的具体物质形态而对其捕食性食物链(相当于“产品循环”)与腐生性食物链(相当于“废物循环”)所体现出来的物质循环代谢功能和机制的模仿。

循环经济也是节能的。

在能量流动方面,循环经济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似,但在能量利用上,循环经济却比自然生态系统高明。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食物链单向逐级递减式流动的,每经过一级,就有大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而散失掉,因而无法循环再利用。

而循环经济中的能量,虽然也是逐级递减的,但能量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回收再利用,如垃圾回收焚烧产热发电。

再者,循环经济通过能量梯级利用①的方式,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即可大幅度地提高一次能源的利用率。

根据生态仿生原理建立的循环经济系统,可以是有生命的(如生态农业),也可以是非生命的(如生态工业),但其内部各企业或产业之间的关系一定是“有机”的、生态化的。

农业是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因而农业生态化更接近自然生态系统的实际,更容易实现和发展。

人类走上全生态仿生经济即循环经济之路,经历了一个长期认识和觉悟的自然历史过程。

充裕的自然资源和广袤的清洁自然环境,使经济发展初期的人类很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当时来看是最省心、最易行的单向直线式经济模式,并确实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功。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到20世纪60年,传统经济模式所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尤其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现出来,使人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但在实践上所采取的末端治理措施仍未摆脱线性思维模式,既不能达到预期的环保效果,又缺乏经济效率。

三、循环经济是良性超非线性经济
从系统内在作用机制上看,循环经济是超非线性经济。

所谓系统,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待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经济系统的功能体现为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的变换关系。

根据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作用性质和关系,系统可分为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

以“废物”为媒介所形成的反馈、耦合及交互作用或自循环作用,使循环经济成为能够产生良性系统效应的超非线性经济。

严格说来,包括传统经济在内的所有现实经济系统,都是非线性系统,因为它们都包含非线性作用。

我们说传统经济是线性经济,是仅就其“废物”处理方式而言的。

从物质流的流径来看,传统经济是一种按“资源→生产→废物→排放”和“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流程运作的非循环的、单向直线式的技术经济模式,即在传统经济中,“废物”是直接被排向环境或经末端处理
后排向环境而不是被再返回到经济系统中加以循环再利用的。

但就其产品来说,包括传统经济在内的任何工业经济都是非线性经济。

因为它们也存在由耦合作用而形成的物质耦合与循环,即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和特征的产品耦合与循环。

企业或产业间以产品为媒介而发生的生态关系、耦合关系和循环关系,导致经济系统中非线性作用的形成。

但是,传统经济的这种非线性是基于产品循环(产品链)而非“废物”循环而产生的非线性。

与循环经济相比,传统经济的非线性要简单得多,因而其功效也差得多。

就其整体而言,循环经济则是一种超非线性经济。

它不仅包含传统经济所具有的由产品循环产生的非线性作用,更包含循环经济所特有的由“废物”循环所产生的非线性作用。

不仅如此,循环经济中的这两种非线性作用之间又发生了有序的、相互交织的耦合,从而共同形成一种更加多元和复杂的非线性作用,我们把它称作超非线性作用或倍增非线性作用。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循环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由其内部的超非线性作用所调控的经济,简称超非线性经济。

当然,非线性作用及其复杂性并非一定会使系统产生对人类或环境有利的功效。

因为非线性作用可能导致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增益,也可能导致不同于“线性叠加”的亏损;既可能使系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也可能小于部分之和。

而到底出现什么样的系统效应结果,则决定于系统各部分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具体性质。

第一,循环经济使经济活动的原因和结果发生了转换。

在传统经济中,“废物”因果链条是直线式的,而且因和果是确定不变的。

在“资源→生产→废物→排放”的经济链条中,资源投入是原因,产出“废物”是结果;在“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物→排放”的经济链条中,产品消费是原因,产出“废物”是结果。

在这里,没有反馈,“废物”均作为人类经济行为的结果而存在。

若沿着上述链条继续追踪,可以发现,传统经济中的“废物”继续勇往直前而被直接排向环境,从而成为该直线链条的下一个结果(即环境污染)的原因。

这种因果地位的变化是线性递推式的,而不是反馈互换式的。

第二,循环经济改变并优化了生产函数。

由于循环经济对各单项技术资源(可能还是旧有技术)进行了生态化的重新配置组合,从而使经济系统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数量关系即生产函数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传统经济相比,在同样投入的情况下,循环经济会因“废物”的循环再利用而获得更大的总效益。

这显然是循环经济引起生产函数变化的结果。

如快堆核能发电,是一种核能循环经济,它可以对热堆产生的核垃圾(乏燃料)进行回收循环再利用,结果不仅可以降低核污染风险,而且可以使天然铀的利用率提高60倍以上①!从长远来看,核循环经济将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第三,循环经济具有有机性,自调节性和自组织性。

实际上,循环经济是把经济与环境视作有机整体来看待的,它扩展了经济领域,并将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来配置;在将环境成本化的基础上,力图达到总体上的增收节支之经济目的。

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和优胜劣汰,现有生物物种皆是最适合生存的物种,它们各司其职,并极为善于相互合作,从而形成自动调节、自动抑制过度发展的
机制和力量。

作为生态仿生经济,循环经济应向自然生态系统学习,通过对技术或产业的生态化组合设计,也把自然生态系统的优良非线性作用继承下来,从而使循环经济也表现出有机性行为,即主动性、自调节性、自组织性。

四、循环经济是全功能、低寿命周期成本和高价值经济
用价值工程的思维方法对循环经济的功能和价值进行分析,可以发现,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是全功能、低寿命周期成本和高价值的经济。

价值工程又称价值分析,是研究如何以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使对象(产品或活动)具有必要的功能,从而提高其价值的一种技术经济思想方法。

价值(V)是指对象所具有的必要功能(F)与获得该功能而发生的寿命周期成本(C)之比,即V=F/C②。

价值工程的“价值”概念,不同于其他同名概念,它有“值得”、“合算”之意,类似于“性价比”。

某项经济活动的价值越高,表明从事该经济活动就越值得、越合算,表明它越有经济效率。

循环经济的追求与价值工程不谋而合,其基本思想均是:以最低的成本换取所需要的功能。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使经济活动的功能或目的增加了,其寿命周期成本却降低了,因而循环经济的价值提高了。

相对于传统经济,循环经济能够成为全功能、低成本、高价值的经济。

下面从价值工程的角度,对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作些比较分析。

(一)功能分析。

在价值工程看来,对于不同的对象,功能有着不同的含义:对于物品来说,功能就是它的用途或效用;而对于活动来说,功能就是它所起的作用或要达到的目的。

(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

根据价值工程,经济活动的周期寿命成本,是指经济主体从事的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一切直接和间接的成本费用,包括生产成本、使用成本及环境成本。

生产成本是指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全部成本费用;使用成本是指用户在使用(消费)产品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全部费用;环境成本则是指由于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经济活动所引起的环境保护支出和环境污染退化损失。

在历史上,早期的厂商目光短浅,只重视生产成本的降低;后来,尤其价值工程原理被发现(20世纪50年代)以后,厂商变得更聪明了,懂得在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阶段就着手控制产品的使用成本。

谁的产品使用成本低,谁的产品就会赢得更多的买者。

因为买者既重视商品的购买成本(与生产成本有关),又很在意商品的使用成本。

但是,在传统经济模式下,几乎所有的经济人(包括厂商和消费者)都完全忽视由其经济行为所导致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9],如经济活动的远期环境影响。

因为在他们看来,近期的环境影响是外部性的(污染者不用付费),而远期的环境影响不仅是外部性的,而且按贴现率来衡量其现值,往往又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计的。

当然,远期环境损失对当代人是没有什么影响,可对于后代人来说,却是原原本本的现实伤害。

环境影响导致的治理成本和环境损失是经济活动造成的,理应被视作经济活动的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部分。

(三)价值分析。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使经济活动的功能倍增了,同时其寿命周期成本也能够得到大幅度的降低。

因而根据价值公式即“价值=必要功能÷寿命周期成本”,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经济活动的价值将有大幅度提高的空间。

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