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1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三、教学难点:学会鉴赏诗歌
四、教学时数:1教时
五、课型:朗读赏析课
六、教法:边读边议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
(二)揭示本课的环节及任务
今天我们的中心任务就是一个字——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读韵。
(三)六步闯关:
1.大声读——把诗歌读顺畅。
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轮读,熟读成诵,
毛遂自荐当堂背诵。
2.说读——读懂诗歌的意思。
边读边说,用自己的话把诗句的意思说出来。
小组内轮流说,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发言。
3.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的特点。
(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学作业。
4.议读——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1)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意境氛围;(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结合景物意境揣摩诗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孤独寂寞,对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5.品读——品析诗味。
咬文嚼字,用比较换词法等品析诗中精美词句。
小组互相讨论:(1)诗人写望月,却没有写到月光,从何处体现?(“地白”:给人予积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从侧面突出了月色皎洁)(2)“树栖鸦”从听觉还是视觉来写?写鸦雀有什么作用?(既是听觉也有视觉,烘托夜的寂静,衬托诗人内心的孤独)(3)“冷露无声湿桂花”蕴含怎样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诗人寂寞凄清的心理。
)(4)“落”换成“在”好吗?(“落”写出了愁思随着月光的泻落从上而下,富有动感,形象新颖)。
小组充分讨论后,学生自由发言。
6.美读——读出诗歌的韵律。
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感情基调、朗
读语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有关咏月的诗歌。
板书设计:景→境→情
银白的地面安静孤独寂寞
(皎洁的月色)凄清对亲人的
熟睡的鸦雀伤感的深切思念
飘洒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生字词,理解诗文含义,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人王建的生平经历。
2.通过合作探究、以读促悟的过程,学生能够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修辞手法在诗文中的运用。
3.体会意境的描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直接抒情这一抒情方式,学习并掌握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王建的秋思怀人之感。
三、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感悟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温故知新法进行导入:李白《静夜思》。
对话同学: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夜晚望月,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
今天我们再来走进一个被皎皎月光笼罩的世界,走进诗人王建的内心。
(板书: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课文,感知诗歌情感基调
1.学生根据预习,自读课文,教师讲解字词含义(十五夜: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鸦:鸦雀;冷露:秋天的露水;尽:都;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落:在,到。
)师生共同翻译本诗。
2.学生大声读诗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朗读问题。
3.读诗文同时思考,诗中景色是通过哪个字描绘出来的
明确:诗人在中秋节的夜晚望月,由“望”字引出对夜晚景色的描写。
(三)品析语句,合作交流。
1.学生默读诗文,思考:诗人一“望”都“望”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先是望到庭院中地面洁白的样子,通过“地白”二字可以看出月光的透明、如水、清冷,描绘了一幅非常静谧、柔和的画面。
(板书:地白)
2.除了洁白如水的月亮,诗人还望到了什么
明确:诗人还望到了鸦雀栖息在树枝上。
这样的景象既是望到的,更
像是诗人听到的,运用简洁、明白的语言进行描写,能够让读者全面感知到诗人所处的环境。
(板书:树栖鸦)
3.学生齐声读,思考:从“冷露无声湿桂花”中可以看到什么景象明确:在夜深露重之时,诗人看到了湿润的桂花,通过“湿桂花”的描写,可以看出露水停在桂花中已经很久,同时也说明了露水的轻盈之态,从而描绘了这样一个美妙的意境。
(板书:湿桂花)
4.小组讨论,探究:“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字换成“到”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落”有“到、在”的意思,用“落”字更能表现出秋思的动态感,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思”拟人化,化无形为有形,使表述更加新颖生动。
(板书:秋思)
5.学生配乐朗读,思考:诗人望月,望到了如水的月光,望到了无声的冷露,望到了飘逸的桂花,从这一“望”字,你读出了什么情感呢诗人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抒情的
明确:从景物的描写、意境的描摹,可以读出诗人运用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自身含蓄的秋思,思念亲人的孤寂之情。
(板书:直接抒情)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运用多媒体呈现王建的《雨过山村》,引导学生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明确:这首诗描写雨、鸡鸣、绿竹、小溪、板桥、栀子花等景色,描摹了一个山村生活的景象。
2.师生共同总结,通过本诗的学习,感受到了诗人王建通过描摹在中秋节的月夜“望”到的景色,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景象,运用直接抒情的抒情方式表达作者的秋思之情。
3.背诵本诗;课下搜集描写中秋节的诗词还有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抄写下来,下节课共同分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与反思第3篇】
【教材分析】
《十五夜望月》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教学目标】
1.学习朗读诗歌并能背诵默写。
2.体会诗歌意境,理解诗歌内容。
3.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意境,理解内涵。
【教学难点】
学会鉴赏诗歌
【教学策略】
1、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诗读百遍,其义自见,其情自明。
同时,古诗词特有的音韵之美也决
定了古诗词特别适合诵读。
所以在教学时,以“读”为主,积极引导学生探寻诗词的意蕴。
2、启发联想,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
鉴赏诗词的关键是联想,学生要靠自己的联想补充和领悟,以构想诗词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师:提起月亮,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吟诵出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吧,比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两位作者将自己的愁思寄托于这美丽的月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你们瞧,张九龄和杜甫借助月亮都在表达着自己思乡、思人的情感。
看看李白,想想杜甫,还有一贬再贬的苏东坡,哪个不是愁情满怀、壮志难酬?生活给了他们如椽的巨笔,他们却只能书写寂寞!所以,诗人们写的不是月亮,而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寂寞情怀!今天我们要结识的是另一位诗人——王建,来一起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
讲授古诗
1、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作者,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品意境,悟感情
知作者:出示诗人资料,了解作者
王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
大历十年进士。
曾作过县尉、县丞、司马一类的小官,又从军到过边塞,晚年退居今陕西省西安市。
王建一生沉沦下僚,生活贫困,因而有机会接触社会现实,了解人民疾苦,写出了大量优秀的乐府诗。
他的乐府诗和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还以《宫词》写得好而知名。
解诗题:这首诗的题目又叫《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十五夜”,当然是指八月十五中秋节之夜。
“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
可见这首诗是诗人写给朋友杜郎中的。
4、了解诗歌写作背景
中秋佳节,皓月当空,诗人夜不能寐,看到中秋之月——团圆之月,自己却独自一人,背井离乡,不能与家人团聚,不禁伤感,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十五夜望月》。
(指导朗读)
5、抓字眼,明诗意
(1)划分诗歌的节奏
了解了诗人,理解了诗题,那我们就先来读读这首诗,同学们都知道诗歌的朗读都是有节奏的,那请大家根据以往学习的经验来试着给这首诗划分一下节奏吧。
划好了吗?我们一起来看看你和老师划得一样吗?一起读读吧
(2)分两句抓住重点讲解:
A:“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冷露:秋天的露水。
句意:月亮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树上栖息着乌鸦。
秋天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庭院中的桂花。
B:“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望月怀人的思绪。
句意: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在仰望,不知道这秋天的情思会落到谁的一边?
品意境,悟感情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3)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仰头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
但是,同是望月,怀人之情,却人各不同。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在炼字上,一个“落”
字,新颖恰当,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7、再读古诗,品味意境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也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愁思再来这首《十五夜望月》吧。
8、思考:《十五夜望月》中的“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表达了游子的思亲之情,在你读过的古诗词中,还有哪些的诗句,和同学们交流。
课后作业
请将《十五夜望月》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板书设计
十五夜望月
意象:中庭,地白,树,鸦,露,桂花,月
情感:秋思:望月思远,想念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