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刀(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演义》之曹操献刀
学习目标
1.了解《三国演义》在古代小说的地位及意义。

2.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多元化。

4.深刻理解历史上的曹操的是非功过,感受《三国演义》的艺术魅力。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据一些片段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

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
小说描写了自黄巾起义至西晋统一的近百年历史,集中描绘了各个社会集团之间政治、军事、外交的斗争。

通过这些斗争,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谴责了统治者的残暴和丑恶,反映了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表现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书中把蜀国的刘备、诸葛亮、关羽等君臣作为理想中的政治道德观念的化身,仁君、贤相、良将的典范,而将魏国的曹操作为奸邪狡诈、推行暴政的代表,至于孙吴方面只是陪衬而已,因而具有明显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字词汇总赍(jī)贵诞(dàn)社稷(shè jì) 骁(xiāo)骑校尉散讫(qì)
羸(léi) 掣(chè) 惶遽(huáng jù) 鞍辔(pèi) 矫诏(jiǎo zhào)
课文精要
理清结构
节选以前的情节
本课节选的是《三国演义》第四回的第二部分,这之前,何进为了对付十常侍等宦官,虽然不少人劝谏,但仍密诏董卓进京。

十常侍得知消息,先行下手,杀死何进,并劫持皇上、陈留王等逃出宫廷,后被何进部下袁绍、曹操等迎请回宫。

此后,董卓也相继驻扎到京城外,他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出入宫廷,略无忌惮。

不久,董卓于温明园中,召集百官,大排宴会,遍请公卿,云:“吾欲废帝,立陈留王,诸大臣以为何如?”丁原、卢植、司徒王允持不同意见,于是百官皆散。

后吕布杀丁原而投奔董卓,董卓废帝而立陈留王,自立为相国,又因所谓“怨诗”而杀帝。

彼时,董卓在宫内宫外横行霸道,不可一世。

大臣伍孚欲刺杀董,未果,瞪目大喝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罪恶
盈天,人人愿得而诛之!吾恨不车裂汝以谢天下!”在这种形势下,袁绍与王允书,图谋杀死董卓,以下就是课文节选的部分。

把握重点
全文分成这样四个情节:
曹操:借刀——献刀——遇陈宫——杀吕伯奢
(一)借刀
曹操向谁借刀?为何借刀?曹操向司徒王允借刀,目的是杀国贼董卓。

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

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

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生日),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

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

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

”于是众官皆哭。

王允假托自己过生日之名,实际上是成立一个讨董委员会,商议如何铲除这个国贼。

因为这个国贼有两条罪状:欺主、弄权。

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将不国。

说完事实,王允又回忆刘邦建国的艰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实际的目的是煽动大家的反董情绪。

王允的大哭,起到了效果。

众官都跟着哭了。

这时,曹操出场。

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先不说明此人姓名,这是作者故意设置悬念的表现手法。

直接写此人的表现。

表现一:抚掌大笑。

大笑,这与整个会场泪流成河、哭声一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但大笑,抚掌大笑——拍手大笑。

笑声本已经很另类,加上拍手个,更是增强了这种对比。

抚掌大笑这个动作,能看出曹操另类的性格。

表现二:调笑百官。

哭死董卓,这话与会场气氛更不相符了。

王允这些人在干什么?商议讨贼大事,但是,曹操偏偏不正经讨论这个问题。

这句话除了看出曹操的另类之外,还看出他霸气外露的性格。

曹操根本没有把这些人看在眼里,满堂之人,都是鼠辈,只能像女人一样哭哭啼啼。

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做法。

可见,曹操一出场,便压倒了百官,成为聚光灯下的主角。

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
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王允上前质问。

但曹操的一席话,曹操孤身行刺董卓,且不说计策是否成熟,就这股豪气,令所有人都低下头,而且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在这之前,已经有人行刺董卓了,但失败被杀,曹操不忌讳前车之鉴,仍要铤而走险,能不让人佩服?
但光有豪气不行,曹操提前就有准备。

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

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

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曹操慷慨表达自己的计划后,取了刀,“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

仅仅一个借刀环节,我们看出曹操这位奸雄,雄豪的一面,有胆,勇敢,果决。

(二)献刀
曹操还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他借了七宝刀后,次日便来到相府。

从曹操的言行心理入手:
一入:操径入。

一般的解释是曹操勇敢果决,从这几个字能看出曹操与董卓的关系非常密切,入相府如履平地。

但是,行刺遇到了很大困难——吕布。

吕布是曹操的大敌,又是大恩人。

吕布有万夫不当之勇,肯定难以下手。

一句托辞:马羸行迟耳。

这句话根本就是托辞,见其机警。

马不好,早点动身不就行了。

当然也要为下文逃跑做铺垫,这是小说家的话语。

一个机会:布领令而出。

操暗忖曰:“此贼合死!”
合:该。

但是,此时曹操依然不能下手,因为董卓本是武夫,力大过人,此前有人行刺董卓失败,就是因为单打独斗,很少有人是董卓的对手。

要等到董卓不防备才能下手。

又一个机会:卓……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

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
我们都为董卓捏一把汗时,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眼见行刺败露,曹操该如何处置?更令人雪上加霜的是,吕布此时已经牵马至阁外。

任何人到这个时候,都不能不吓破胆了。

但曹操就是曹操,惶恐时仍不失机警。

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

”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

一个细节:操解鞘付布。

这个细节说明曹操肯定是行刺,不是献刀。

先拔刀,后解鞘,明明行刺。

幸亏董卓愚莽,不曾当场识破。

一个请求:愿借试一骑。

适未及试刀,今不得不急试马。

卓就教与鞍辔。

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本部分是全文最紧急的一段,表现了曹操勇敢与机警两重特质。

曹操骑上董卓为自己挑选的骏马后,一路狂奔,到城门时,作者还不忘再一次渲染曹操的机警:一个补叙:丞相差我
门吏问之,操曰“丞相差我有紧急公事”,纵马而去矣。

值得注意的是,这段写曹操逃走的情节,并没有正面描写,“此段在狱卒口中补叙出来,减省之笔。

”这是作者写法的高明之处。

(三)遇陈宫
本段需要揣摩曹操的两句话:
一句假话:
擒见县令。

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


一句激人之语:
(陈宫)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

何必多问!”
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操的狡诈。

曹操从被捕的经过已经看出,此时的自己并非陷于绝境。

理由有三:一、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

”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

县令熟视,说明在打量曹操,完全不是为了邀功请赏,如是邀功请赏,肯定不管三七二十一,捆上再说,宁可枉杀千人,不能让一人漏网,赏赐是万户侯啊。

二、县令赐给手下酒食,堵住手下的嘴,而且赢得解救的时间。

三、审问犯人不在公堂,“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


曹操再做最后一搏。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实际是使用激将法,前面已经算定此县令必不是等闲之辈,但又不能直接告饶。

所以这才用激将法。

所以说,这句看似曹操大义凛然之辞,实际最能看出曹操的狡诈,当然,狡诈往往和智慧联系在一起,也说明曹操聪明绝顶。

事情的结果我们都很清楚了,陈宫救出曹操,与之潜逃。

这才有第四个故事,杀吕伯奢。

(四)杀吕伯奢
吕伯奢是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没有杀害曹操的意思,曹操误听家人的话语,杀了吕伯奢全家,后遇上出去买酒的吕伯奢,又杀之。

曹操的这个举动赢得了千古骂名。

原因在哪里?
曹操杀人分了两步,第一次杀吕伯奢家人,第二步杀吕伯奢。

陈宫在文中给出了两次杀人的道德判断:
伯奢回头看时,操挥剑砍伯奢于驴下。

宫大惊曰:“适才误耳,今何为也?”操曰:“伯奢到家,见杀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众来追,必遭其祸矣。

”宫曰:“知而故杀,大不义也!”
陈宫承认第一次是误杀,情有可原,为了保住自己的命,在危机时刻,杀人算正当防卫。

可是,明知杀错,却又杀吕伯奢,这就属于故意杀人,明知故犯,触犯道义。

所以,毛宗岗批语:乃翁之结义兄弟也,而既杀其家,复杀其身,咄哉阿瞒!岂堪复与刘、关、张三人作狗彘耶?
由此可见,曹操在杀吕伯奢这个问题上,确实充分显现了奸雄中“奸”的品质,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滥杀无辜。

《三国演义》在此处觉得还不解恨,又让曹操说了一句话:
操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陈宫默然。

这句话简直令人发指之极,曹操的形象,已经由一个勇敢、机警,逐渐堕落到狡诈,到极端利己主义的残忍。

杀吕伯奢一事,确实让所有的读者都对曹操这个人恨之入骨。

可以说,这是《三国演义》这本小说塑造人物的成功之处。

综上,我们说,曹操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就这一回而言,曹操形象可以用四个字整体评价:本色奸雄。

知识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

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

五年,改礼科给事中。

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

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

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

诸疏皆下部议行。

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

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

上并采纳。

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

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

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带食俸任事。

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留任自文然始。

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

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

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

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

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柯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

迁左都御史。

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

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

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

宜驻重兵通声援。

”上嘉纳之。

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

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

十五年,授刑部尚书。

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

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

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选自《清史稿》)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B.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C.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D.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

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文然直言敢谏。

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B.姚文然关爱百姓。

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

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没有成功就很自责。

C.姚文然重视法律。

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D.姚文然通晓军务。

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参考答案
1.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

首先结合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这句话是说“于是阐明法律的意图,查考研讨,务必使法律达到宽大公平。

判决诉讼的案件有所平反,回去就面有喜色”;然后依据人物的行为进行断句(即抓动词或动词短语)。

2.C C项,请求辞职回家奉养父母。

选项没有解释“养”的意思。

3.D
D项,“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是在左都御史任上,不是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

拓展阅读
青梅煮酒论英雄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

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得玄德面如土色。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
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筯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筯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后人有诗赞曰: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

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天雨方住,见两个人撞入后园,手提宝剑,突至亭前,左右拦挡不住。

操视之,乃关、张二人也。

原来二人从城外射箭方回,听得玄德被许褚、张辽请将去了,慌忙来相府打听;闻说在后园,只恐有失,故冲突而入。

却见玄德与操对坐饮酒。

二人按剑而立。

操问二人何来。

云长曰:“听知丞相和兄饮酒,特来舞剑,以助一笑。

”操笑曰:“此非‘鸿门会’,安用项庄、项伯乎?”玄德亦笑。

操命:“取酒与二‘樊哙’压惊。

”关、张拜谢。

须臾席散,玄德辞操而归。

云长曰:“险些惊杀我两个!”玄德以落筯事说与关、张。

关、张问是何意。

玄德曰:“吾之学圃,正欲使操知我无大志;不意操竟指我为英雄,我故失惊落筯。

又恐操生疑,故借惧雷以掩饰之耳。

”关、张曰:“兄真高见!”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人民文学出版社2 01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