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六年级(预备年级)期末语文总复习资料(超详细,包括知识卡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复习资料】知识卡片
<一>常式句与变式句
汉语有一定的语序。

按正常语序组合的句子就是常式句。

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达到强调、突出某一句子成分的效果,颠倒原有语序,这类句子就是变式句。

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来是用来修饰“小草”的,但却把它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强调“小草”的生机和色泽。

如果我们把语序还原为常式句,如刚才的例句,我们可以表述为:“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这样就不如变式句表述生动、有力。

<二>人物对话(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

人物语言反映人物的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

在人际交往中,对话是常见的表达形式。

《羚羊木雕》中有母女对话、父女对话、同学对话……随同神态和语气,“妈妈”的“严厉”和坚决,女儿的“激动”和委屈,“爸爸”的“平静”和“不可抗拒”,“好朋友”的“仗义”和纯真,生动地显现出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思想、不同年龄特征,“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像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鲁迅《花边文学·看书琐记》)。

在阅读和写作中,人物对话是表现人物、推动情节的重要手段。

<三>倒叙
在记叙文中,一般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的。

有时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或为了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把先发生的事放到后面说,后发生的事放在前面说,这就形成倒叙。

《在那颗星子下》一文是作者“进入中年”后对“一件小事”的“回想”。

时隔经年,仍记忆犹新,可见这件“小事”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文章从今天写起,倒叙往事,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

<四>标题
标题又叫“题目”,它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一篇文章的精神、格调。

好的标题能给人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因此有“题好一半文”的说法。

为了明确具体,有的文章运用正副标题相结合的方式,以增强表达效果。

如《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就是运用正副标题虚实结合的方法拟题,正标题把林老师喻为一颗璀璨的明星,永远留在我“记忆的银河中”;副标题从时间上加以限制,具体指“我”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有的文章为了行文眉目清楚,还会使用小标题。

如《为少年轻唱》在文章中就有“一树清辉”和“无名地带”两个小标题。

<五>环境描写
《“诺曼底”号遇难记》多次写到大雾。

“诺曼底”号与“玛丽”号发生碰撞,大雾是原因之一,这里写大雾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船长在“阴惨惨的薄雾”中沉入大海,写大雾不仅渲染了现场的悲壮气氛,也表现了船长忠于职守的英雄品质。

小说里的环境描写常常起到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的作用。

<六>词语的感情色彩
我们说话、写文章时,往往会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从而流露出喜爱、赞赏、拥戴等感情,准确表达这种感情的词语,就是“褒义词”,如善良、美丽、就义等。

但是,有时我们则会对某类人或事流露出厌恶、鄙视、斥责的感情,这时所用的词语就是“贬义词”,如劣迹、丑陋、狞笑等。

有些词语,本身没有明显的褒贬倾向,如“季节”“干燥”“行走”等,我们称它们为“中性词”。

<七>唐诗是怎样流传的
呈示寄赠
如李白的诗《赠汪伦》。

有些诗虽不以“寄”、“赠”为题,但也是赠送给别人的。

有时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

●投诸名流
唐诗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得声誉,顺利及第,往往会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便广为流传,提高自己的身价。

如白居易年少时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其拜谒顾况的诗作。

●即席赋咏
王勃年少时作的《滕王阁诗》,就是途径洪州(今南昌),在阎都督宴会上的即席创作。

●墙壁题诗
驿馆、驿亭、寺观等公共场所的墙、柱或悬挂的“诗板”,成为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

唐代诗人也喜欢在名胜古迹“发表”诗作。

如崔颢的诗《黄鹤楼》。

●题画诗
题画诗是诗随画传的。

●自编诗集
也有极少数的诗人自编诗集后,送与亲朋好友,在一定范围内流传开来。

<八>举例说明
运用事例来说明,可使说明具体,容易理解,而且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举例应该浅显、典型,语言表达要简明扼要,具有概括性,不要铺叙刻画。

<九>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书籍的合称。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文章,《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汇编,《孟子》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五经”是五部书籍的统称,《诗》即《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书》即《尚书》,是中国上古时期历史文献的汇编;《礼》即《礼记》,是秦汉以前礼仪的论述;《易》即《周易》,相传是周文王所著的推演事物规律、占卜未来的理论;《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四书五经”包含了古代先哲们在政治、哲学、历史、文化以及为人处事等方面的主张,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

<十>行动描写
对人物个性化的行为、动作进行描写,称之为行动描写。

行动描写可以揭示、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如《火焰山宝山灭火焰》的第一段中就有大段的行动描写,把“孙悟空”和“牛王”的打斗场面写得栩栩如生,使双方的性格和形象跃然纸上。

附1:说明基本常识
类别:1.事物型说明文;2.事理性说明文。

方法: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引资料,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作假设等。

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1.内容上的科学性;2.结构上的条理性;3.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结构:连贯式,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

概括介绍的方式:概述式,描述式,设问式,定义式。

具体说明的结构思路:1.按说明对象的自身条理性来安排结构;2.按人们对说明对象的认识规律来安排结构。

结尾:总结法,感叹法,展望法,评议法,号召法,反问法,比喻法,描述法,旁补法。

附2: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补充插入一段与中心事件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的叙述方法。

作用:
(1)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

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紧凑。

插叙之后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附3:修辞手法的作用
A. 比喻
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答题套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拟人
表达效果:赋予以人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之情。

答题套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生命的活力(或是人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事物)的特点。

C.夸张
夸张的作用是用言过其实的方法,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强烈共鸣。

D.排比
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具体的运用是:
(一)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二)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

(三)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四)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

形式多样的排比有节奏感,增强了语势,深化中心。

E.对偶
用两个结构相同、数字相等、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

对偶独具艺术特色,看起来整齐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传诵,为人们喜闻乐见。

F.反复
言为心声,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

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G.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

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H.反问
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语文复习资料】作文
大同
曾记得那一天,在街上漫步,一个形容疲软,身背大包小包的女人拦住我,说:“小姑娘,你能不能借我点钱?你看我,出来奔亲戚,没找着人盘缠也花完了,人嘛!谁还没个落难的时候,你行行好,帮个忙……”
她很客气地用了“借”这个字眼,虽然也许她自己都没打算要“还”。

我一时语塞:“我,那个……就是,嗯……没带钱。

”女人“哦”了一声,放开我,走了。

我心里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我清楚自己身上是有钱的,回到家,我把这些讲给父母听,父亲不屑:“我昨天就碰见这么一个女的,骗子,别相信她们。

”母亲则平静地说:“行善,不分好人坏人,坏人接了你的钱,良心不安,要是能反省改过,你也算功德一件。

”信佛的母亲说。

也许父亲的做法和说法更实际些,毕竟,这世界有不少阴暗的地方。

可是,母亲的世界,应该更美丽些吧!
我和父亲一道走,路上看见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以乞丐的身份,衣衫褴褛。

父亲走过去,小心翼翼地将一张钱放在他们面前。

惊异于父亲的举动,我问:“爸,这回不怕被骗了?”父亲笑笑。

我明白,“现实的”父亲,心中也有和母亲那一样美丽的一个世界。

每每看到人落难,我都习惯性的在胸前画着十字,口中喃喃道:“上帝保佑,这些可怜人,阿门!”
真奇怪,同一屋檐下,母亲信佛,而我信基督,父亲,则扬言他信马列主义。

相同的是,我们都信“善”。

那个“大同”的世界,在哪里呢?我总是想。

我还想,或许那句“不惮以恶意揣度别人”是在一种无奈的环境下说出的,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有人行善,有人作恶。

人们总是担心,说错话做错事,因而包括行善在内,都小心翼翼,怕被那些横行的“骗子”欺骗。

然而又有谁能说,看到那些乞丐,那些困窘的人,自己心里首先生发出的,不是一种同情!
原来大同的世界,就在人们心里,就是那一闪而过的善念。

这个世界,诚然,有黑暗,但之所以还在健康地运转,也正是因为人们心中的善。

既如此,何不把心中的大同搬迁出来,因他人行骗,自己放弃行善怎堪“明智”。

善良具有一种感化人的力量。

一个人善,会带动身边的人,一群人善,会造就一个善的社会。

而那不诚信,不善良,暴露在“善”的阳光下,也将“一命呜呼”了吧!
是谓大同。

上善若水
钟声响起。

当岁月侵蚀了古殿檐头那浮夸的玻璃,淡退了朱门立柱上那炫耀的油漆,颓圮了一段高墙,又凋浊了一张张画卷,我抬头遥望天上的云帆,听见一个古老的声音从洪荒太古的年代悠悠袭来。

它在说:“上善若水。


……这份善良,似水般柔软,却源远流长。

巴山蜀水,情感天下。

我们永难忘怀千年前的李密,他平凡,却将伟大熔刻于史册之上。

面对高官爵位,他坦诚期待,但却因祖母的无人照料而选择放弃。

一纸《陈情表》句句关情,“臣欲奉诏奔驰……则告诉不许”“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

李密的孝顺,让我们感受到炽热爱心。

这善良,如水般自然,却震撼人心。

上善若水,中华文明史上有缇萦为父申冤,有花木兰代父出征,有孔融让梨,有司马光机智砸缸。

善良,是你我内心无法割舍的情感,是祖辈令人世代传承的品德。

因为善良的基因加载于华夏儿女的细胞之中,我们才能在千年的岁月中相互帮助,不离不弃,因为善良,我们在两仪的严寒酷暑中筑成了大爱无疆。

生活杂陈着五味,充斥着酸甜苦辣,报纸广播中,我们听到了昔日宣扬责任的三鹿集团造出了毒奶,我们看到了黑心煤矿主虐待童工的残酷现实,我们感受到了金钱至上的风潮狂漫袭来,体会到了利益优先的规则喧哗在耳膜……
我们为此唏嘘不已,但这恰恰给我们以最深刻的哲思:社会的病疾,需要一份水般清澈的善良为之洗涤,治愈。

于是,我们亦看到了无数人“感动中国”。

徐木禹辛苦支教,悬崖小学开起教堂,病疾女子有人痴守34年……
上善若水,岁月的风沙无法将其掩埋。

这一泓活水,这一份善良,愿我们用心守望。

【语文复习资料】常用修辞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