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交融的“太行图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北交融的“太行图式”作者:***
来源:《收藏·拍卖》2020年第10期
融汇中原与岭南
崔晓勇出生于河南太行山,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有着巍峨绵延的太行山的庇护。
太行山于他而言,是生他育他的乡土,也是见证他走上艺术之路开始的地方。
即使后来长期行走于广州与太行两地间,太行的身影也从未在他笔下停止过。
“太行山貌的博大雄浑,太行山民的坚韧勇敢、勤劳朴实,在我的性格中留下了难以泯灭的精神烙印,也深刻影响着我的艺术语言。
”崔晓勇言语中透露出谦让与温和。
巍峨挺拔的名山胜地,历来为文人墨客所重视。
太行山用其独有的“人文、山水、情怀”向世人展示了她的惊鸿容颜,因而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大美术学院的教授、学生和画家到此写生、创作。
生活在大山里的崔晓勇自小便对画画写生耳濡目染,也是在这种氛围下,他遇上了此后山水画的引路人和启蒙老师,广州美术学院的刘书民老师、张彦老师。
“因为我爷爷是村支书,经常成为写生队伍的引路人,有一次张彦老师带学生来太行山写生,机缘巧合下他把随行的我错认成他的学生,在写生期间认真帮我这个校外人讲解绘画知识,后来写生结束了还给我布置了画100张树的写生任务,而那时我才第一次画画。
”
被绘画艺术所散发的魅力深深折服后,崔晓勇为了更为系统地研究绘画理论,增强笔头功夫,他选择报考了广州美院中国画系。
在山水画专业学习期间,得著名画家许钦松、张彦等诸多名师的悉心指导和教诲,他潜心研习历代山水画家的笔墨技法,反复锤炼,滋养笔墨。
与此同时,岭南画派“折中中西,融合古今”的绘画思想与注重写生的传统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助长了他投身大自然的热情,让他既扎根于北派山水的美学意境,又以广阔的视野包容着南方秀润奇崛的画风。
“他们的艺术造诣、人格素养深深感染了我,坚定了我对国画艺术的追求,使我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坚持至今。
”崔晓勇说。
寄托情感的“太行图式”
从少年时代就有将太行山的青山秀水诉诸笔端的梦想,崔晓勇痴情于太行山变幻多姿的风光,多年来,他主攻太行山水画,将北方的富丽凝重和南方的绢秀细腻融汇贯通,并以怀乡精神作为切入口,在一系列关于太行图式中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观感。
相较于以往画家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以及象征寓意之外,故乡南太行给以崔晓勇的印象不是沉重的使命感与历史感,而是具有亲切的生活气息、俯拾皆是的大山见闻。
太行山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深深吸引崔晓勇,他走遍太行山的沟沟壑壑,穿山涧、攀岩石……称崔晓勇的作品是用脚画出来的一点也不夸张。
欣赏崔晓勇的太行山系列画作,既有全景式的展现,又有近距离的描绘,既有岭南山水的温润秀丽,又有北方山水的厚重雄浑。
那层峦叠嶂的山峰、密林、民居、石桥流水;那郁郁葱葱的树林,松树、柿树、核桃树、山楂树,好一派太行山风情。
在崔晓勇山水画中的故乡情结是超乎常人的,他对山水画的真诚与热爱都深刻地体验在他的每幅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中,在构图、取景、物象处理以及笔墨技巧的艺术表现上,都已升华为意象的高度境界中。
唐代画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黄宾虹又道:“名画大家,师古人尤贵师造化,纯从真山水面目中写出性灵,不落寻常蹊径,是为极品。
”在艺术创作中,临摹古人的优秀作品,能较快掌握前人积累的丰富的笔墨表现技法。
但如果艺术创作脱离生活,一直停留在模仿,缺乏现实关怀,艺术创作就会缺乏生气。
因而创作要提倡写生,要关注生活;表现生活,写生便是“师造化”与“得心源”的桥梁。
崔晓勇总喜欢带着问题去写生,
去体验感受太行山之美,体验万物的自然之美,追求人性与自然的对话,以及对人生自我价值的理解和对太行精神之美的感悟,寻找他的视觉语汇和符合太行特征的艺术形式。
崔晓勇痴迷于这片亲切的土地,高峻的山崖、清幽的峡谷、鳞次栉比的村庄和朴质的山民……诸如此类生活化、碎片式的场景平实而感人。
清润而恬淡的笔墨,亦是崔晓勇怀乡精神的回应,而这种回应,或明或暗、或隐或现地贯穿于崔晓勇现阶段一系列的山水创作之中,令其笔下自有现场感和鲜活度的一面。
“艺术之道,路途修远,巍巍太行,我心中永远的家山。
我愿直面山川,道法自然,以写生创作吟咏太行四时之景,追求浑厚博大之美,将胸中千岩万壑、豪情逸气挥洒笔端!”这种特殊的情感促使崔晓勇多年来将太行山一遍一遍地描绘下来。
创作中坚守“林泉之心”
长期大量的写生让崔晓勇形成了对于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追求。
他继承了岭南画派重视写生的传统,但与前辈所认为的“写生—创造”二元格局不同的是,崔晓勇对于写生的认识更为多元。
“中国画的各家各派,都非常重视写生。
我很幸运,我的家乡就是写生胜地。
而出去写生越多,越能加大我对写生的认识。
从许钦松老师和张彦老师的身上,我学到了两种不同的观察自然、描绘自然的方式,这对我的创作影响很大。
”崔晓勇说。
北宋画家郭熙认为艺术创作要有“林泉之心”,而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审美的态度,一种澄静虚怀的审美胸襟,一种对创作的认真态度,创造出美的意象能在画面里表现出来。
也即石涛所说的“笔墨当随时代”。
每个人的审美趣味不同,崔晓勇最主要追求的审美,是画面有鲜活的生活氣息,不能概念化。
“时代不同,人的审美观念不同,表现的对象不同,对用于表现对象的笔墨而言,是一种新的考验。
这需要画家对笔墨与生活、笔墨与情感关系的把握,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与发展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对传统笔墨的简单套用。
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生活体验,表现对象的变化,使我们的创作心态与感受也有所改变。
这需要画家的情感和观念跟随时代脚步,将传统的笔墨技巧、自我的艺术个性与当下的审美观念、表现内容融汇在一起,拓宽笔墨的表现力,为笔墨之变找到符合时代的绘画形态。
”崔晓勇总结道。
画如其人,字如其人,一张画一幅字,就能看出这个画家的人格修养。
崔晓勇的艺术实践经历可知,扎实的绘画功力与绘画者深入生活、师法自然、对景写生密不可分,只有大量的写生积累才能从中得到鲜活的营养,才能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