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可行性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
工作项目名称:安徽省重点地质遗迹调查
工作项目负责人:鹿献章
承担单位名称: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计划项目名称: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
实施单位名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日期:2010年10月
项目概况
安徽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可行性报告初审意见书
目录
一、概况 (1)
㈠工作项目名称、承担单位 (1)
㈡工作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 (1)
二、项目起止时间 (1)
㈠工作项目起止时间 (1)
㈡工作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工作周期 (1)
三、地质背景及立项依据 (1)
㈠地质背景 (1)
㈡立项依据 (15)
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及综合分析 (17)
㈠以往区域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17)
㈡水工环地质工作程度及评述 (19)
㈢地质遗迹调查工作 (20)
㈣以往工作综合评述 (21)
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22)
㈠目标任务 (22)
㈡目标任务实现的可行性 (22)
六、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 (23)
㈠技术路线 (23)
㈡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23)
㈢参照执行法规规范及工作标准 (33)
七、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安排 (33)
㈠实施方案 (33)
㈡工作安排 (35)
八、预期成果 (37)
九、主要实物工作量 (37)
十、质量保证 (38)
㈠人员技术保证 (38)
㈡设备保证 (38)
㈢资金保证 (38)
㈣管理体系保证 (38)
㈠项目组织 (39)
㈡项目人员设置 (40)
十二、经费预算 (40)
㈠项目概况 (40)
㈡预算编制依据 (42)
㈢预算方案的可靠性、合理性分析 (44)
㈣项目经费来源及其说明 (45)
十三、单位资质情况 (66)
㈠单位基本情况 (66)
㈡资质情况 (67)
十四、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67)
十五、附图和附表 (67)
一、概况
㈠工作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工作项
目名称:安徽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承担单
位:安徽省地质调查院
㈡工作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计
划项目名称: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
境监测院
二、项目起止时间
㈠工作项目起止时间
2010-2013年
㈡工作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工作周期
2010-2014年
三、地质背景及立项依据
㈠地质背景
⒈地层
全省自晚太古代以来各时代地层均较发育。

总体上分为三个地层区,即华北
地层区、北淮阳地层区、扬子地层区。

地层发育与演化的特点见下表(表3-1、图3-1)。

表中可见,上述三个地层区在前侏罗纪地层发育差异比较显著。

如前震旦纪的基底岩系,扬子区有两套不同的基底岩系出露,江南区以浅变质岩系为主,下扬子区则见有中深变质及浅变质岩系;华北区则由晚太古代到早元古代的中等变质岩系组成;北淮阳区发育不全。

自青白口纪和震旦纪起至三叠纪,华北区与扬子区大多处于稳定的地台型沉积环境中,但两者地层上仍有差别。

如华北区缺失较多(缺晚奥陶至早石炭世沉积),且古生代以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晚古生代至三叠纪由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向滨海沼泽及内陆盆地逐步演化过渡。

扬子区地层缺早、中泥盆纪沉积外,发育基本
索之中。

表3-1安徽省地层概况一览表
自三叠纪末至侏罗纪开始,由于受强烈的印支运动及后来的燕山运动影响,省内沉积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全省境内可见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厚度变化较大的陆相盆地。

其中大多以红色粗碎屑沉积物为主,大别山北麓、沿江地区、皖南山区等地发育有中酸性火山岩,第三纪时有基性火山活动。

至第四纪由于长江、淮河的形成,沿江淮流域及其支流,有广泛的第四纪沉积物堆积。

上述地层的分布特征,组成了安徽省地层发育的基本格架(见表3-2)。

⒉构造
安徽地跨华北陆块、秦岭-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三个大地构造单元,是古中国大陆重要接合地带,地质构造极其复杂,地壳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南华纪陆块基底形成阶段;南华纪至三叠纪陆缘盖层发展阶段,侏罗纪以来为陆内
2
盆山演化发展阶段。

印支期南、北陆块碰撞造山运动,结束了安徽海相地层发育
史,奠定了我省板块构造格局(图 3—2)。

图 3-1 安徽省地层区划图
表3—2 安徽省地层一览表
续表3—2
⑴构造单元与构造相
参照总项目关于中国大陆大地构造分区和大地构造相划分初步推荐方案,结
,地块、构造带(相)
合我省具体构造分区和建造特征,以陆块区、造山系(大相)
和构造亚带(亚相)为命名原则,初步划分我省主要构造单元及构造相(图3-3,表3-3)。

①华北陆块
华北陆块东以郯-庐断裂带、南以六安深断裂为界与大别造山带相接。

陆块
大相隶属豫皖古陆块,省内为皖北地块(三级)。

五河岩群(2650Ma)和霍邱岩群(2700Ma)代表了安徽境内陆壳的最初形成时代,岩石组合为变质复理式建造、超基性-基性岩、中酸性火山岩和硅铁质建造,为基底杂岩相。

中生代以来,陆块构造面貌发生了强烈的改造,印支运动使盖层褶皱,燕山期断块运动使褶皱进一步复杂化,产生推覆构造和规模不等、起始期各异的断(坳)陷盆地,并伴有中酸性为主的岩浆侵入和中性火山喷溢。

喜马拉雅期强烈的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使西
部地区大规模陷落,使断陷盆地进一步发展,均属陆内盆地相产物。

皖北地块可分徐准褶冲带、六安后陆盆地两个四级构造单元,以大断裂为界,
以构造、建造特点徐准褶冲带可进一步细分淮北断褶带、蚌埠隆起和淮南断褶带。

⑵秦岭-大别造山带
秦岭-大别造山带是夹持于华北陆块、扬子陆块之间,经历了多期离合形成的复杂的复合型大陆造山带,总体属结合带—弧盆系大相。

晋宁期以来,经历了多次造山作用,不同动力体系热构造事件相互叠加、复合、改造,使其长期处于强应变状态,表现为复杂的剪切流变构造、推覆构造、伸展拆离构造、断裂构造、穹隆构造、弧形构造及复杂的褶皱变形构造,具长期多阶段发展演化史。

印支期扬子陆块向北深俯冲,是造山带形成的主幕。

造山带主体由前寒武纪变质地(岩)层组成,北淮阳古生代岩片构造拼贴在其上,应变流变构造带基本平行造山带延伸,是陆块、微陆块碰撞聚合、深熔再造、剪切挤压、推覆和滑脱等造山作用重要地带。

在造山期后多期岩浆活动的底辟、顶托作用下,多期次伸展、拆离,核部古老基底大幅度隆升、折返暴露地表,总体表现为“纵向成块、横向成带”和“片加隆”的基本构造格局,清楚地反映了晋宁-加里东-印支-燕山期多期构造演化特点。

因此,造山带内构造相、构
6
图3-2 安徽省主要断裂略图
主要断裂编号及名称
1.符离集(宿北)断裂
2.利辛断裂
3.刘府深断裂
4.颍上-定远断裂
5.肥中深断裂
6.蜀山
断裂7.六安深断裂8.独山-东汤池断裂9.金寨-西汤池断裂10.霍山(龙门-鸟观嘴)断裂
11.磨子潭深断裂12.大化坪-麻岩岭韧性剪切带13.水吼-漫水河韧性剪切带14.缺月岭-山龙断裂带15.阜阳深断裂16.淮北-蒙城断裂带17.鹰咀山-三铺逆掩断裂18.固镇(刘庙)断裂19.五河深断裂20.石门山断裂21.池太深断裂22.清水涧韧性剪切带23.嘉
庐深断裂24.黄破断裂(张八岭韧性剪切带)25.滁河断裂 26.散兵断裂 27.香泉-昭关推覆断裂28.照明山-陶厂断裂29.巢湖断裂30.天柱-龙井关剪切带31.殷涧断裂32.长江断裂带(隐伏)33.团山-董家宕断裂34.高坦断裂35.江南深断裂36.东至断裂37.葛公镇断裂38.港口湖-黄山岭断裂39.九华山断裂40.旌德断裂41.绩溪断裂带42.
宁国墩(虎
-月)断裂43.歙县-千丈岭断裂44.三阳坑-竹铺断裂45.南照集断裂46.周王断裂47.休宁断裂48.老嘉山断裂49.洞山断裂
7
图3-3 安徽省主要构造单元及构造

造亚相相互叠置、复合。

省内三级构造单元为大别岩块,以俯冲增生杂岩相、火山岛弧和高压—超高压变质相为特色。

以区域断裂带、韧性剪切带为边界,可划分北淮阳加里东构造带、大别印支构造带及其内大别-阚集印支构造亚带、宿松-肥东印支构造亚带和张八岭印支构造亚带构造单元。

⑶扬子陆块
扬子陆块在我省二级单元为下扬子古陆块—陆块大相,二级单元可分为下扬子地块、江南地块和浙西地块三个三级构造单元,构造相分前陆盆地相和被动陆缘、陆表海盆地相。

它们大致以江南断裂带和伏川蛇绿混杂岩带相互分隔。

下扬子古
8
陆块的基底结构颇为复杂,北部为“董岭式”结晶片麻杂岩,南部“皖南式”
9
基底由中元古代溪口群、西村岩组和青白口纪历口群、井潭组构成双层结构。

扬子陆块的盖层发育十分良好,分布广泛,远远超过皖北地块的盖层厚度。

盖层可分为两大套:下部澄江-加里东亚构造层的岩相–建造在纵横方向上变化较大,而且厚度也相差悬殊,显示了很大的活动性;华力西-印支亚构造层主要分布于长江两岸,全为典型的稳定型盖层沉积,以台地相碳酸盐建造为主,整体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序列。

燕山构造层和喜马拉雅构造层均为陆相沉积,而且发育齐全,燕山构造层以河湖相的灰色含煤砂泥质-杂色砂质复陆屑建造、大陆中性及中偏碱性(碱性)火山岩及湖泊相火山复陆屑建造和红色复陆屑建造为特色。

喜马拉雅构造层以河湖相红色砂砾质复陆屑建造、河湖相灰色砂泥质复陆屑建造为特征,来安至嘉山尚发育大陆基性火山岩建造。

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使安徽境内形成了统一的陆块。

⒊岩浆岩
⑴火山岩
10
图3-4安徽省岩浆岩分布图
安徽火山岩主要分布在华北陆块南缘、大别造山带和扬子陆块下扬子岩浆岩带及皖南浙西岩浆岩带。

受构造作用控制,火山喷发作用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各岩浆岩带火山作用、岩石组合、岩石系列不尽相同(表3-4),燕山期火山喷发旋回与火山岩型铁矿密切相关。

⑵侵入岩
安徽岩浆活动频繁,主要发生于蚌埠期、晋宁期、燕山和喜山期,出露面积达13000平方公里,其中侵入岩占一半以上。

各期火山岩、侵入岩不同程度发育,侵入岩稍晚于同期火山岩,不同成因、不同岩类均有发育,其中以中、酸性岩为
11
12
主。

频繁的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紧密相关,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铁、铜、硫
和多金属矿产,更为突出。

根据构造单元及岩浆岩的空间展布状况,自北而南划
分为华北南缘岩浆岩区、北淮阳岩浆岩带、大别岩浆岩带、下扬子岩浆岩带、皖
南岩浆岩带、浙西岩浆岩带六个Ⅲ级构造岩浆岩带(图3-4)。

安徽侵入岩广泛发育于扬子陆块区和大别造山带,华北陆块区出露较零星。

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生于蚌埠期、晋宁期、燕山和喜山期,其中以燕山和晋宁期最为发育,岩石种类齐全,其中以中、酸性岩为主。

各岩浆岩带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岩石系列、成因类型和大地构造属性有明显差异(表3-5),矽卡岩型、玢岩型、层控内生型铁矿主要受燕山期侵入岩控制。

⒋矿产
截止1999年底,我省已发现矿产138种(含五矿种),有探明储量的矿产70种,当年上矿产储量表的矿区788处,各种经济类型矿山有7500个。

在45种主要矿产中,我省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12种。

其中,煤炭居全国第7位,华东首位;铁矿居全国第5位;铜矿居全国第6位;硫铁矿、水泥灰岩分别居全国第2位和第4位。

主要矿种产地分布比较集中、地下水资源总量较丰富,但人均水平较低,分布不均匀。

目前,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为我省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95%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的以上农业生产资料以及30%的工农业用水和生活用水,而且形成了淮南、淮北、铜陵、马鞍山等一批矿业城市和煤炭、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等支柱性矿业集团公司,产生了原料保障、辐射带动、就业安置和财政税收等四个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发挥了基础产业地位的作用,矿业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

⒌安徽省地质遗迹概述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于各种内外动力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安徽省地质遗迹、
地质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在漫漫的地质历史长河中、历经太古代至新生代各个地
质时代的演变、造就了安徽省地质遗迹、地质景观有强劲的韧性、丰富的类型和
极具衔接的特征。

同时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在中外地学界享有极高
的声誉,主要表现在:
13
⑴地层剖面类型在区域上有显著代表性。

我省横跨华北、扬子两大板块,在区域地层对比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淮南八公山地区(已建国家级地质公园)寒武纪早、中地层剖面发育、生物化石丰富、露头好、集中、未经变形、变质,所蕴含的古地理、古沉积环境、古地球化学、古生物、古地磁、古构造信息是揭示该区乃至周边地区众多地质谜团的钥匙。

也为研究华北地台的地质演化、中国南、北寒武纪地层对比提供重要的地质依据。

⑵构造形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我省境内先后历经多次不同的构造阶段,形成了复杂的构造格局。

如我国东部规模最大、最著名的郯庐断裂带,在我省就有清晰的构造形迹。

再如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

⑶古生物化石丰富,象淮南八公山前寒武纪地层中所产的大型疑源类、带藻类、蠕虫动物、须腕动物等生物化石丰富,而蠕虫动物的生物结构、产出的层位及同位素年龄,为国内外罕见,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古生物化石。

“淮南生物群”将后生动物的起源历史提前了两亿年,对于研究晚前寒武纪生物地层有着重要意义。

⑷多种地质特征集中,地貌景观奇特。

有风景资源丰富、生态类型较完整的黄山(已建国家级地质公园)、天柱山、九华山、天堂寨、牯牛降花岗岩山岳地貌景观;休宁的齐云山丹霞地貌(已建国家级地质公园);枞阳浮山火山岩地貌(已建国家级地质公园)及广泛分布的全省岩溶洞穴。

⑸古人类遗址广泛分布于江淮大地。

如和县猿人遗址,其发掘的古人类化石与北京猿人基本形态相似,确认为距今三四十万年以前的猿人,时间略早于北京猿人,还有巢湖猿人遗址和繁昌人字洞遗址等,这些遗址为探索人类起源和发展,研究中国古猿人的南北差异、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古人类的演化和发展及中华民族文化渊源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⑹地质灾害遗迹种类较齐全。

如地面变形地质灾害有:阜阳市地面沉降;淮南、铜陵岩溶塌陷;淮南、淮北及沿江矿山采空塌陷;斜坡地质灾害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在我省的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均有较广泛的分布。

⑺具有独特医疗和保健作用的温泉在我省皖南和江淮之间是其主要的分布地域。

如黄山温泉,水温42℃,温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健康的矿物质,对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有一定疗效。

再如半汤温泉、东、西汤池温泉,其水
温60—
80℃,水中均含有多种矿物质,可治疗心血管病、关节炎、消化道病和皮肤病等。

14
此外我省还有重多的湿地分布。

如巢湖、沿江和沿淮湖泊群。

安徽省主要地质遗迹参见表3-6及图3-5
表3-6安徽省主要地质遗迹一览表
㈡立项依据
安徽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与全国其它省市相比起步比较晚,以往地质遗迹调查工作都是单向的,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调查评价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为了全面掌握安徽省地质遗迹分布于保存现状,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地质遗迹提供依据,为安徽省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系统开展安徽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⒈开展安徽省地质遗迹调查,是为了查清安徽省地质遗迹资源家底
安徽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种类齐全,但全省有多少处地质遗迹,每一处的地质遗迹资源的科学性、典型性、稀有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优美性、适宜性、
15
图3-5安徽省主要地质遗迹分布图
经济及社会价值如何?我们都还没有作过系统的调查和评价也很难回答上
16
述问题。

因此,只有通过全省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掌握我省地质遗迹资源量、分
布状况和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后,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⒉开展安徽省地质遗迹调查是为了建立地质公园,进行地质遗迹保护区划的需要
地质遗迹是国家的珍贵资源和宝贵财富,它不可再生也不可复原。

但由于地
质遗迹保护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完善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政
策法规,因此有些地质遗迹景观已被破坏掉,使我们即对不起祖宗,也愧对子孙
后代。

通过本次调查评价工作,对全省范围内的地质遗迹保护,进行统一区划,
为合理开发和保护提供依据。

⒊通过地质遗迹调查,建立各级别的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地质资源利用
地质遗迹不但有其观赏游憩的价值,而且不需移动位置,不需改变原有面貌和性质,可以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

它可以象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地下水资源一样,同样可以为国民经济作出巨大贡献。

因此,应当积极而认真的开展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工作,为国家提供大型“富矿”。

⒋开展地质遗迹调查,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寻找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地方经济发展常常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和地质公园的
建立往往就是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展全省地质遗迹调查,就是充分挖掘我省地质
遗迹资源,发展旅游业,为我省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

该项目的完成,使我们对全省的地质遗迹空间分布、数量、种类及保护价值
将有清醒的认识,为政府和我省地质遗迹管理部门进行地质遗迹资源管理、规划、保护、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申报不同级别的地质公园,使其经济快速发展,脱贫致富寻找新的增长点。

因此,该项目的实施,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均十分显著。

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及综合分析
㈠以往区域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由于安徽省自然地理及交通条件优越,地质工作起步较早。

解放前,不少地
质学家就对省内的煤等矿产作过调查和勘探工作,系统的地质工作始于上世纪五
十年代。

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有关专业地质队、地质院校和地质研究单位对
全省的矿产做了较为详细的普查和研究。

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安徽省地质局下
17
属地质队在全省开展了1:20 万区域地质普查,查明了省内地层、岩石、构造等方面的地质特征;上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安徽地矿局所属地质队及有关院校在全省又相继开展了多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对省内的地层、构造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研究。

图4—1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图
“六五”以来安徽省内多所院校、科研单位和不同部门的地质单位在全省范
18
围开展了不同目的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以上区域地质工作(图4—1)成果都为本次调查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地质资料。

㈡水工环地质工作程度及评述
图4—2安徽省水工环工作程度图
19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地矿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先后在全省进行过不同精度、不同范围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评价,以及水资源评价、生态环境调查等工作,积累了大量资料,取得了一批成果(图4—2)。

与本次工作有关的主要有:
⒈1:50 万环境地质调查、1:50 万水文地质编图;
⒉1:20 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
⒊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水工环调查与勘察工作,部分县(市) 1:10 万水文地质调查、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

⒋1:5万或重点工程水资源调查评价及城市水工环调查,如淮北市、蚌埠市、阜阳市、宿州市、合肥市、芜湖市、铜陵市等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查或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中国北方(安徽两淮地区)岩溶地下水资源及矿区岩溶水的预测利用与管理的研究,安徽省两淮地区地氟病环境地质调查及防治方向研究,淮河流域(安徽部分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兖滕-两淮能源开发区环境地质论证,以及配合重点工程的地质灾害调查、城镇供水和沿淮污染段水文地质调查等项工作。

⒌全省1:50 万地质灾害调查、环境地质调查
完成全省环境地质调查(1/50万)、全省地质灾害调查(1/50万)、全省地地质灾害区划(1:50万)、农业地质环境评价、兖滕-两淮能源开发区环境地质论证、两淮煤田煤炭开采环境地质调查、两淮经济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沿江经济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评价。

㈢地质遗迹调查工作
为过去我省对地质遗迹的调查没有作过系统调查工作,为了加强对我省地质遗迹的管理、安徽省地质矿产局于1986年开始了地质遗迹调查工作,主要有:1990年,省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完成了《安徽省地质地貌景观及地质遗迹考察报告》;1997年,省地矿局组织开展了《安徽省地质遗迹保护规划》工作;1991年,省第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制了《安徽省地貌图说明书(1:50万)》;2001年,省国土资源厅进行了黄山、齐云山、浮山、淮南八公山四处国家地质公园申报报告工作,并于2002年2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级地质公园;2003年、石台溶洞群、牯牛降、明光女山成为省级地
质公园;2004
20
年我省黄山国家地质公园编写了丰富的报告,成为我国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之一;2005年天柱山、大别山(六安)成为国家地质公园。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2004年—2005年承担完成了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省财政厅委托的《安徽省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与区划》项目。

通过近两年来的调查工作,取得了初步的全省地质遗迹资料。

主要成果有:
⒈全省拥有地质遗迹点约180处左右,其中有意义的地质遗迹点约133处,通过综合整理分析与分类、分级研究,提出了安徽省地质遗迹的分类方案,把全
省地质遗迹划分为6个大类13个类型。

⒉初步调查了安徽省主要地质遗迹的区域分布情况,编制了“安徽省地质遗
迹分布及区划图”,展示了全省地质遗迹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分布特征。

⒊通过综合分析与研究,初步分析了我省地质遗迹的成因与发育规律以及不
同种类地质遗迹的空间伴生(共生)关系。

⒋对全省主要地质遗迹的保护价值与科学意义进行了初步评估,并在此基础
上展开了区划研究。

⒌在全省地质遗迹调查的基础上,对重要地质遗迹洞穴进行了重点调查,并
进行了分析、整理、描述。

㈣以往工作综合评述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地矿部门和其它有关部门在全省范围内先后进行的不同精度、不同范围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勘)查、评价和研究及生态环境调查等工作,积累的大量资料和成果。

可以为本次工作直接利用。

特别是我单位2004-2005年开展的安徽省地质遗迹调查与区划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次项目工作开展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地质遗迹调查技术工作方法和野外工作经验。

总之地质遗迹调查工作总体上我省与全国兄弟省市相比起步较晚,以往工作只是单项的,还没有系统全面的开展调查和评价工作。

全省还有部分地质遗迹资源“藏在深闺”中,其保护和开发力度还有待加强。

需要进行全面的调查清理和开展调查评价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