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研究进展
刘红娜;吴英;潘春燕
【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
【年(卷),期】2019(032)001
【总页数】4页(P113-116)
【关键词】造影剂;过敏反应;综述
【作者】刘红娜;吴英;潘春燕
【作者单位】050082 石家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放射诊断科;050082 石家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泌尿外
科;050082 石家庄,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〇(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放射诊断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81.1
将医学成像当作主要目的,然后把一些特性物质输注到人体的相应部位,从而使人体的局部组织影像呈现出不同的对比度,所输注的物质就被叫作对比剂或造影剂[1]。
碘对比剂为目前临床介入放射学操作中广泛使用的诊断用药之一,并随着产品的不断更新,使用范围越来越广[2-3]。
然而,我国药品监测部门在对此类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统计后指出,其正处于不断增多的趋势中[4],特别是在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更令人担忧,也因此引起了大家的重视。
据统计,每年全球有7500万例患者会应用到碘对比剂,进而实施医疗操作[5]。
本文复习相关文献
和资料对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发生机制、高危因素及干预措施等进行探讨,希望可以有益于其防范,降低危害性,从而让碘对比剂的应用更为安全。
1 碘对比剂发展史
20世纪中叶三碘苯-泛影酸研制成功,成为各类离子型对比剂的起源。
而非离子型单体对比剂甲泛葡胺由瑞典放射学家Almen发现,成为碘对比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改变。
但是,因为甲泛葡胺在性能方面非常不稳定,所以很快被第二代碘对比剂取代并得到广泛使用,第二代碘对比剂主要特点是渗透压较低、耐受性较好、性能稳定及能够进行高温消毒等。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具有更低渗透压的非离子
型双聚体对比剂被研制出来,主要代表药物包括碘曲仑和碘克沙醇。
而非离子型双聚体对比剂的出现成为此类药物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2 碘对比剂分类
第一代碘对比剂(高渗对比剂)结构为离子型单体,碘原子比重1.5︰1,渗透压为1530 mOsm/kgH2O[6],约为人体血浆渗透压的5~8倍。
第二代碘对比剂(次高渗对比剂)主要是非离子型单体(碘海醇、碘佛醇)和离子型二聚体(碘克酸),碘原子比重为3︰1,渗透压为590~830 mOsm/kgH2O,约为人体血浆渗透压的2倍。
第三代碘对比剂(等渗对比剂)结构为非离子型二聚体,碘原子比重最高(6︰1),渗
透压290 mOsm/kgH2O,与人体血浆渗透压相近,非常符合机体生理状态。
但是,这些碘对比剂有着较高的黏度,对于血栓形成有着不利影响[7]。
3 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发生机制
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指的是在药物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产生的过敏样症状,通常会在局部皮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表现出不相应的不良反应症状,较严重时还可能会导致呼吸循环衰竭、休克以及死亡等[8]。
因为和I型过敏反应表现比较相似,
也常会出现诊断失误情况,而二者的本质区别为潜伏期不同、参与组织不同及患者血清IgE浓度不同等。
I型过敏反应主要是致敏原在相关免疫因子的介导下所形成
的一种免疫应答,由致敏原使人体形成非常多的特异性IgE抗体,而IgE抗体再和肥大细胞(MC)、嗜碱粒细胞(BAS)受体相互结合,当相同的抗原又一次进入人体后就会和MC及BAS表面IgE抗体相互结合,进而促使MC与BAS脱颗粒释放出
组胺等相关的炎性介质,形成相对应的生理及病理变化[9]。
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发生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还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是因为药物成分或者经补体激活途径等方式导致MC与BAS释放相应的活性介质[10-12],
最终表现出多种过敏样症状。
过敏样反应无需提前致敏,首次接触即可通过非免疫途径发生过敏样症状,诱发物不限于抗原或半抗原,临床上所报道的过敏反应实际上绝大多数属于过敏样反应[13]。
4 碘对比剂的预试验
由于国内外对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的形成机制并不十分清楚,再加上无法有效估测出药物的过敏样反应,所有到当前为止,医疗界对于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依旧无法给予有效的预测和预防,即便是采用皮肤过敏试验等方法也缺乏较高的预测价值[14]。
现如今,对于大家所讨论的碘过敏试验问题,指南提出无需行碘过敏试验,
但是当产品说明书给予明确规定时,则需要按照说明来实施。
5 碘对比剂的预热
文献报道显示,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与其在体内引起的物理-化学反应有着较大的
关系,并且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自身特性有着很大的关系[15]。
碘对比剂在黏度方面和碘浓度呈正相关,但是却和温度呈负相关,即碘浓度较高或温度较低的碘对
比剂有着较高的黏度,从而使其在血管中的滞留时间更长,造成血管内皮及有关脏器
的损害更大,所表现出的过敏样反应也就更加严重[16-17]。
碘对比剂在人正常生理体温37℃时,理化性质几乎不会发生改变,预热后的碘对比剂黏度降低,水溶性
更好,可减少血管阻力及对相关脏器的毒性程度,使患者行此类检查时安全性更高。
有很多研究者对于碘对比剂的温度以及碘浓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Persson等
[18]研究认为,当碘浓度不变而温度为20℃时的碘对比剂黏滞性要比37℃时更高,提示碘对比剂在低温时更易造成黏滞性增强和血管阻力增大;还有研究指出,非离子型造影剂在20℃时黏滞度为20.1 mPa/s,37℃时黏滞度会迅速降低到9.5 mPa/s,黏滞度降低约50%[19-20]。
此类研究均反映出碘对比剂对于人体的损伤程度和其自身的浓度、温度、黏度、水溶性、流速以及滞留时间有着很大关系。
6 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高危因素
①有碘对比剂过敏史;②存在哮喘病史;③其他的相关过敏病史;④存在心脏疾病史;⑤存在脱水现象;⑥存在血液疾病史;⑦存在肾脏疾病史;⑧一些老人、婴儿以及身体适应能力较弱的人群;⑨具有焦虑情绪者;⑩使用了β受体阻滞剂、非
甾体类抗炎药等患者[21-22]。
多项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高危因素调查研究显示,
相应的高危因素会加大患者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的发生率[23-25]。
7 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临床特征
明强等[26]研究结果显示,碘对比剂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2%,其中急性不良反应发率为0.58%,迟发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97%;迟发不良反应以轻度不良反
应为主,以皮肤系统不良反应最常见,包括皮疹、荨麻疹和瘙痒等。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短为注入药物即刻,最长为注入药物后5 d,大多发生于给药10 min内[27]。
“碘对比剂血管造影应用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28]指出,几乎所有危及生命的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在对比剂注射后20 min内。
有文献报道显示,对有碘对比剂过敏史的患者预防性应用地塞米松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是更换对比剂效果更好[29]。
也有文献指出,预防用药不能完全阻止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发生[30],且预防应用皮质类固醇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31]。
“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2版)”也不推荐预防用药,建议采取一般性预防措施[32]。
而且有碘对比剂过敏史者再次注射碘对比剂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25%[33]。
8 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预防性心理干预
有研究报道指出,CT增强扫描过程中发生的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与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密切相关[34]。
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预防性心理干预包括介绍此类病症相关情况,心理安慰及其他的情绪缓解措施等,可有效降低患者紧张与不安情绪,缓慢降低心率,有效提高了检查的舒适度,减少了不良心理对检查的影响。
通过现实情况来看,个性化、全面性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增强扫描过程中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发生率[35]。
综上所述,随着增强扫描的普遍应用,碘对比剂的使用次数也在不断增多,而发生相应的过敏样反应患者数也处于增多趋势,因此医务人员要充分了解碘对比剂的药物特性,更加清晰地认识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的相关危险因素,熟知其防范措施,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同时期待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早日研发出能够预防碘对比剂过敏样反应的有效药物。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中国对比剂安全使用委员会.对比剂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
[2] Spring D B, Bellmann M A, Barban H E. Nonfatal adverae reactioe to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 spontaneous reporting to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1978-
1994[J].Radiology, 1997,204(2):325.
[3] 庄伟,刘玉清,李一石,等.我院5年间冠脉介入术中碘造影剂过敏反应监测报告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12):734-736.
[4] 高儒雅,曹国颖.碘造影剂不良反应概述[J].中国新药杂志,2014,23(23):2822-2826.
[5] Christiansen C. X-ray contrast media--an overview[J].Toxicology, 2005,209(2):185-187.
[6]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对比剂安全使用工作组.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2版)[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10):869-872.
[7] Esplugas E, Cequier A, Jara F,et al. Risk of thrombosis during coronary angioplasty with low osmolality contrast media[J].Am J Cardiol, 1991,68(10):1020-1024.
[8] 高建波.类过敏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物警戒,2014,11(6):344-346.
[9] 杨旭,黄晓青,华潞,等.5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过敏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8):741-743.
[10] Nagy J A, Benjamin L, Zeng H Y,et al. Vascular permeability, vascular hyperpermeability and angiogenesis[J].Angiogenesis, 2008,11(2):109-119.
[11] Waller D G. Allergy, pseudo-allergy and non-allergy[J].Br J Clin Pharmacol,
2011,71(5):637-638.
[12] Szebeni J, Muggia F, Gabizon A,et al. Activation of complement by therapeutic liposomes and other lipid excipient-based therapeutic products: prediction and prevention[J].Adv Drug Deliv Rev, 2011,63(12):1020-1030.
[13] Kyung E J, Ryu J H, Kim E Y. Evalua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to contrast media in the hospital[J].Brit J Radiol, 2013,86(1032):20130418.
[14] 刘翠华.碘普罗胺过敏试验对其不良反应的预测价值[J].中国全科医学,2008(13):1186-1187.
[15] 刘业东,钟伟清,亓进友,等.离子型与非离子型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2):260-261.
[16] 李佳欣,任喜君,李学奇.碘对比剂黏度对微循环的影响[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2,46(7):669-670.
[17] 周鹏,王秋林,蔡国才,等.不同温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不良反应的对比观察[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1,20(10):769-771.
[18] Persson P B, Hansell P, Liss P. Pathophysiology of contrast medium-induced nephropathy[J].Kidney Int, 2005,68(1):14-22.
[19] Cademartiri F, Mollet N R, van der Lugt A,et al. Intravenous contrast material administration at helical 16-detector row CT coronary angiography: effect of iodine concentration on vascular attenuation[J].Radiology, 2005,236(2):661-665.
[20] Hazirolan T, Turkbey B, Akpinar E,et al. The impact of warmed intravenous contrast material on the bolus geometry of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applications[J].Korean J Radiol, 2009,10(2):150-155.
[21] Lang D M, Alpern M B, Visintainer P F,et al. Elevated risk of anaphylactoid reaction from radiographic contrast media is associated with both beta-blocker expo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orders[J].Arch Intern Med, 1993,153(17):2033-2040.
[22] Mukherjee J J, Peppercom P D, Reznek R H,et al. Pheochromocytoma: effect of nonionic contrast medium in CT on circulating catecholamine levels[J].Radiology, 1997,202(1):227-231.
[23] Brockow K. Contrast media hypersensitivity--scope of the problem[J].Toxicology, 2005,209(2):189-192.
[24] Katayama H, Yamaguehi K, Kozuka T,et al. Adverse reactions to ionic and nonionic contrast media. A report from the Japanese Committee on the Safety of Contrast
Media[J].Radiology, 1990,175(3):621-628.
[25] Morcos S K, Thomsen H S. Adverse reactions to iodinated contrast media[J].Eur
Radiol, 2001,11(7):1267-1275.
[26] 明强,苏杨,刘伟静,等.临床应用碘对比剂碘克沙醇致迟发药物不良反应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11):903-906.
[27] 裴艺芳,倪倩,任佚,等.111例非离子型含碘对比剂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
志,2017,15(6):30-33.
[28] 陈韵岱,陈纪言,傅国胜,等.碘对比剂血管造影应用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22(6):341-348.
[29] Abe S, Fukuda H, Tobe K,et al. Protective effect against repeat adverse reactions to iodinated contrast medium: Premedication vs. changing the contrast medium[J].Eur Radiol, 2016,26(7):2148-2154.
[30] Btihm I, Schild H. Contrast medium induced anaphylaxis and prevention by selecting a compatible contrast agent[J].Rofo, 2008,180(12):1127-1129.
[31] Lee-Wong M, McClelland S, Chong K,et al. A case of hydrocortisone desensitization in a patient with radiocontrast-induced anaphylactoid reaction and corticosteroid allergy[J].Allergy Asthma Proc, 2006,27(3):265-268.
[32] 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对比剂安全使用工作组.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2版)[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43):3363-3369.
[33] 刘红军,梁长虹.碘对比剂安全和规范使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7,29(5):561-562.
[34] 向世兰,高万春,石虹,等.护理干预对CT增强扫描患者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16):2510-2511.
[35] 刘琼.非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的防治与护理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96):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