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莒县2024年高三最后一卷生物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为燕麦胚芽鞘经过单侧光照射后,甲、乙两侧的生长情况,对照组未经单侧光处理。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甲为背光侧,IAA 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既不生长也不弯曲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甲乙两侧的生长状况基本一致
D.实验组中的IAA 先横向运输再极性运输到尖端下部
2.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实验是证实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最早证据来源
B.多肽类的荚膜使S 型菌不易受宿主防护机制的破坏
C.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
D.S 型菌的DNA 与活的R 型菌混合悬浮培养后可出现两种菌落
3.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葡萄糖、纤维素、肝糖原都是生物大分子
B.ATP、DNA、RNA都含有C、H、O、N、P五种元素
C.酶、抗体、激素都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
D.脂肪、磷脂、胆固醇都是动物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4.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实验中,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剪取0.5~1cm洋葱根尖放入4℃的低温环境中诱导
B.待根长至1cm左右时将洋葱放入卡诺氏液中处理
C.材料固定后残留的卡诺氏液用95%的酒精冲洗
D.经龙胆紫染液染色后的根尖需用清水进行漂洗
5.下表为“探究酶的专一性”活动的实验记录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淀粉酶溶液浓度适当降低,为了保持3 号显色结果不变,则保温时间应适当延长
B.本实验的自变量为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新鲜唾液需经过稀释一定倍数处理
C.本实验中须对底物溶液与酶溶液进行分别保温后,再充分混合放入恒温水浴中
D.若试管1 号无阳性反应而5 号有阳性反应,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淀粉不纯
6.下列有关颤藻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
B.生命活动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线粒体
C.在核糖体中合成蛋白质
D.既含有DNA又含有RNA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9分)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借助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
回答下列问题。
(1)借助PCR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原因之一是利用了____酶。
(2)要使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稳定存在并表达,需要借助质粒载体,原因是______。
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常用____处理细胞,使其成为感受态。
(3)研究人员在大肠杆菌提取液中未能检测到生长激素,但在细胞中检测到生长激素基因,推测可能是转录或翻译过程出错,通过实验进行判断的方法及预期结果是________。
(4)能否利用基因工程通过大肠杆菌直接生产人体细胞膜上的糖蛋白?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_________。
8.(10分)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
(1)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_______。
(2)图中兴奋引发的突触传递过程①→④中,信号传递方式是_______。
(3)为证明细胞内Ca2+浓度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有同学提出以下的实验思路:施加能使Ca2+通道关闭的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再在该实验体系中适度增加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
该实验思路是否可行?说明理由_______。
9.(10分)某同学在游乐园乘坐过山车,头朝下疾驰时,感到心怦怦直跳,并狂呼乱叫,下图为该过程的部分调节示意图。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可知,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是__________。
在完成图中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a 上____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
(2)据图分析激素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中文名称),下丘脑对该激素合成和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3)该同学乘坐过山车时,因恐惧、紧张,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通过
__________运输,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该同学坐完过山车后,心率不能立即恢复正常状态,与神经调节相比,这体现出体液调节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10.(10分)森林中的枯枝落叶是森林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枯枝落叶的分解,对于提高森林生产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回答下列问题:
(1)枯枝落叶分解后为森林树木提供了__________ (至少两项)等物质。
促进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提高了森林的生产力。
枯枝落叶的分解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 功能。
参与枯枝落叶分解的土壤生物包括营腐生生活的_________和微生物。
(2)微生物种类、环境温度、湿度及pH等均会对枯叶的分解速率产生影响,不同地块的微生物种类存在差异。
现欲证明不同地块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速率不同,请以碘液作为检验试剂设计实验,并写出实验思路及预期结果。
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15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William G.Kaelin、Gregg.L.Semenza以及英国科学家Sir Peter J.Ratcliffe,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细胞如何感知以及对氧气供应的适应性”。
研究发现正常氧气条件下,细胞内的低氧诱导因子(HIF-1α)会被蛋白酶降解,低氧环境下,HIF-1α能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
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内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第___________阶段反应,为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当氧气不足的时候,我们的身体会合成一种叫做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物质(EPO),它是一种糖蛋白激素,可以刺激___________生成更多的红细胞,让更多的氧气被运输到身体组织里。
(2)组成HIF-1α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____,低氧环境下HIF-1α的含量___________。
(3)未来科学家可以研制药物降低癌细胞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抑制肿瘤增殖达到治疗的目的。
(4)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能较好适应低氧环境,科学家在研究藏羚羊适应机制时发现与其线粒体中的COX基因有关,这属于___________水平的研究。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B
【解析】
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产生的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尖端的生长素在向下进行极性运输,导致胚芽鞘下面一段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背光侧细胞生长比向光侧快,进而导致胚芽鞘向光生长。
据图分析,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单侧光处理时间的延长,甲侧的细胞生长比对照组和乙侧快,说明甲侧的生长素浓度比对照组和乙侧高,促进生长的作用比对照组和乙侧大,因此甲侧表示背光侧,乙侧表示向光侧。
【详解】
A、根据分析可知,甲侧为背光侧,其生长素(IAA)的含量高于乙侧和对照组,A正确;
B、对照组的燕麦胚芽鞘没有受到单侧光的照射,因此不弯曲,但是其尖端可以产生生长素,因此其应该直立生长,B 错误;
C、若光照前去除尖端,则没有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则甲、乙两侧生长情况应该基本一致,C正确;
D、生长素先在尖端进行横向运输,再向下进行极性运输,D正确。
故选B。
2、A
【解析】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
A、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最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A正确;
B、荚膜的化学成分是多糖,B错误;
C、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高,C错误;
D、从S型菌中抽提的DNA与R型菌混合悬浮培养后,需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才可观察到两种菌落,D错误。
故选A。
3、B
【解析】
生物大分子是指由多个单体聚合而成的多聚体,一般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形成的碳链构成基本骨架。
大多数酶的本质为蛋白质,少部分酶的本质为RNA。
识记生物大分子的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和功能等,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详解】
A、葡萄糖属于单糖,不是生物大分子,A错误;
B、ATP、DNA和RNA中都含有五碳糖、含氮碱基和磷酸,因此组成元素均为
C、H、O、N、P,B正确;
C、部分酶的本质为RNA,激素不都是蛋白质,例如性激素的本质为固醇,不都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的,C错误;
D、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不包含脂肪,D错误;
故选B。
4、C
【解析】
将长出1cm左右不定根的洋葱放入4℃的低温环境中诱导培养36h,之后剪取0.5~1cm洋葱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以固定细胞形态,A、B项错误;材料固定后残留的卡诺氏液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C项正确;经解离后的根尖需用清水进行漂洗,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中“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相关生物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的能力。
理解该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是解答此题的关键,这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注意积累,以达到举一反三。
5、C
【解析】
1、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其中大部分是蛋白质、少量是RNA。
2、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②专一性: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
③酶的作用条件较温和: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详解】
A、淀粉酶溶液浓度适当降低,酶促反应的速率降低,因此需要延长反应时间,才能保持3 号显色结果不变,A正确;
B、据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为酶的种类和底物的种类,新鲜唾液淀粉酶浓度高,需要经过一定倍数的稀释处理,B 正确;
C、本实验研究的是酶的专一性特点,不是研究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不需要分别对底物溶液与酶溶液进行保温处理,C错误;
D、蔗糖酶不能水解淀粉,1号试管和5号试管的结果应该相同,则若试管1 号无阳性反应而5 号有阳性反应,造成这种差异的可能原因是淀粉不纯,D正确。
故选C。
【点睛】
本题综合考查实验设计的基本技能,探究酶的专一性及影响酶活性因素时,应遵循对照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难度适中。
6、B
【解析】
颤藻属于蓝细菌的一种,为原核生物,不含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含核糖体一种细胞器。
【详解】
A、颤藻为自养的原核生物,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和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A正确;
B、颤藻为原核生物,不含线粒体,B错误;
C、颤藻为原核生物,含核糖体,核糖体是细胞生物蛋白质合成的场所,C正确;
D、颤藻为原核细胞构成的原核生物,细胞中既含有DNA又含有RNA,D正确。
故选B。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
7、Taq(耐高温的DNA聚合)重组质粒能在宿主细胞中不被分解,有复制原点和启动子,目的基因能被复制和表达Ca2+使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相应的mRNA是否存在,若有杂交条带出现说明翻译出错;若无杂交条带出现,则说明转录出错不能,因为大肠杆菌无内质网、高尔基体,无法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
【解析】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
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
(2)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
(1)PCR技术可在短时间内大量扩增目的基因,是因为使用了热稳定性DNA聚合酶,即Taq酶。
(2)质粒在宿主细胞中不被分解,有复制原点和启动子,用质粒做载体可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内复制和表达;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可将大肠杆菌经过钙离子处理,使其成为感受态细胞,易于吸收外源DNA。
(3)若要验证是转录过程还是翻译过程出错,可以使用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相应的mRNA是否存在。
若有杂交条带出现,说明转录出了mRNA,则应为翻译出错;若无杂交条带出现,则说明转录出错。
(4)因为大肠杆菌无内质网、高尔基体,无法对蛋白质进行进一步加工,因此不能利用基因工程通过大肠杆菌直接生产人体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点睛】
本题以“借助大肠杆菌生产人的生长激素”为题材,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记PCR技术的条件、过程等,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8、电位差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不可行,Ca2+通道阻断剂存在的条件下,增加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无法改变细胞内的Ca2+浓度,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不会变化
【解析】
分析图可知,冲动传到突触前膜,触发前膜中的Ca2+通道开放,一定量的Ca2+顺浓度梯度流入突触小体,在Ca2+的作用下一定数量的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将神经递质外排到突触间隙,此过程为胞吐。
被释放的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触发受体改变构型,Na+通道开放,使Na+内流,导致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为电信号,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方式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
(1)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Na+通道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表现为内正外负,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形成局部电流。
(2)图中①→④为兴奋在两个神经元间突触传递的过程,因此信号传递方式是: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3)施加Ca2+通道阻断剂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能够反应细胞内Ca2+浓度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在Ca2+通道阻断剂存在的条件下,增加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无法改变细胞内的Ca2+浓度,不能反映细胞内Ca2+浓度较高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因此实验方案不可行。
【点睛】
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识记兴奋传导和传递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题图准确作答。
9、下丘脑单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神经调节体液(或血液)作用时间比较长
【解析】
1、分析图示:a表示传入神经,b表示传出神经,①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2、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和联系:
【详解】
(1)由图可知,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是下丘脑;在反射弧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导,故在完成图中反射活动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a上单向传导。
(2)据图分析激素①是由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通过反射弧完成对该激素合成和分泌,故下丘脑对该激素合成和分泌的调节方式属于神经调节。
(3)该同学乘坐过山车时,因恐惧、紧张,在内脏神经的支配下,肾上腺髓质释放的肾上腺素增多,该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心脏,使心率加快。
该同学坐完过山车后,心率不能立即恢复正常状态,与神经调节相比,这体现出体液调节具有作用时间比较长的特点。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0、无机盐、CO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动物用不同地块的土制成的等量土壤浸出液分别与等量淀粉溶液混合,在相同并适宜的温度、湿度及pH下作用相同时间,用碘液检测并观察变蓝的程度可见不同的组别变蓝的程度存在差异
【解析】
该题主要考察了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可分为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而在这些功能的实现中,离不开生产者和分解者的重要作用,其中枯枝败叶等有机物的分解就是依靠分解者来实现的,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营腐生生活的动物和微生物等。
【详解】
(1)枯枝落叶分解后可形成CO2、H2O及无机盐等物质,CO2、H2O可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而无机盐与光合作用的酶、ATP、NADPH及叶绿素等合成有关;枯枝落叶分解后将物质归还无机环境再度被植物利用,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同时伴随能量流动;腐生动物和微生物对枯枝落叶都有分解作用;
(2)实验目的为证明不同地块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速率不同,因此,要注意排除无关变量干扰,使实验结果是由不同地块的微生物不同导致;用碘液检测并观察变蓝的程度可检验实验结果,体现在不同组别变蓝的程度存在差异。
【点睛】
该题的难点为第二小问的实验设计,一般在设计实验的时候,首先是通过实验目的确定该实验的自变量设置情况、因变量的检测手段和无关变量的控制等因素,然后将各个变量联系起来,这是解决实验问题的常规方法。
11、三骨髓(红骨髓)氨基酸上升低氧诱导因子(或HIF-1α)分子
【解析】
根据题意和识图分析可知,在正常氧条件下,HIF-1α在脯氨酸羟化酶、蛋白酶体和VHL的作用下被降解;而在低氧环境下,HIF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内,与ARNT的结合,促进缺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细胞适应低氧环境。
【详解】
(1)人体内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反应,为细胞正常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当氧气不足的时候,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可以刺激骨髓生成更多的红细胞,让更多的氧气被运输到身体组织里。
(2)根据题图:HIF-1α能被蛋白酶降解,故其成分为蛋白质,组成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由于在正常氧条件下,HIF-1α会被分解,故低氧环境下,HIF-1α的含量会上升。
(3)未来科学家可以研制药物降低癌细胞内低氧诱导因子(或HIF-1α)的含量,通过缺氧环境抑制肿瘤增殖达到治疗的目的。
(4)科学家在研究某高原动物适应机制时发现与其线粒体中的COX基因有关,这属于分子水平的研究。
【点睛】
本题以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的基本原理的研究机制为背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图分析获取有效信息,结合题干的条件和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是突破该题的关键。
同时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该题的研究机制,提出治疗癌症的机制,这是该题考查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