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的三国观点可信度有多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中天的三国观点可信度有多高?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一)

一、先强调说明一下本人对汉末三国时期“士族”的基本看法,以便和易中天先生的观点有所区分。首先,可以先很肯定地说出一个本人的结论:在东汉末期和三国时期,还没有士族这个阶层,也没有士族这个概念。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下)》中反复论述的“士族”这个重要词汇,在整本《三国志》中一次也没有出现过。换句话说,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中一直挂在嘴边的“士族”,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只是历史的一个候补演员,还没有机会在这段时期的历史大片中正式露脸。易先生把士人的概念理解成为了士族的概念。士族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三国末期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完全是门阀制度的产物,是九品中正制异化的结果。也就是说,易中天先生把士人和士族的概念混淆了,混为一谈了。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的混淆,造成了易中天先生的士族决定论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上道理很不通。这点在下文会详细论述。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二)

二、士人的概念和士族的概念是不同的,在这里需要做个必要的解释。春秋前,士属于贵族中的低阶层,这点看有历史文字遗存的那时的礼乐制度就知道。春秋后,士阶层通过做贵族的家臣再向平民渐次过渡,变为当时知识分子。按照《汉书食货志》的说法:“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可知汉朝的时候士阶层是全民、全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特征就是掌握知识。与士这个词相关的,还有士大夫,士林,士人,士民的各种说法,这些说法有一个共同要素,都是指有文化的、专门受过教育的一类人、一群人(极个别有自学成材的),即通过掌握知识可以出仕做官而不事生产、享受俸禄的这批人,这些人统称为士人。代表一个社会阶层,代表成分或阶级的时候,叫士民;说到单独个体的时候叫士,如高士,隐士,名士,国士,等。当官的阶层叫士大夫;专门研究学问的倾向于说士林。这些叫法在史书上很普遍,一部中国历史,几乎就是士人的历史。但是,

各种说法中,在后汉三国时期,却偏偏就没有士族的这个叫法,这是为什呢?查《三国志》包括裴注里面,生生地就是没有一处处现士族这个词,这是不是很奇怪呢?在《三国志》里面有士家的说法,可以看《三国志辛毗传》,魏文帝想迁徙十万士家,辛毗提出反对意见,这里的士家的概念是另外一种意思,是指不计入编户的专门出壮丁打仗的家庭。可见,那时人写历史是很严谨的,每个重要的名词都是专有所指,不轻易下一个定论,用每一个说法都很慎重。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三)

三、族的意思在古代是与血缘或家族密切相关的,是个很严重的说法,不像今天拇指族,月光族,暴走族之类,说得很轻巧,随便一群人或某类人就叫做某某一族,完全不顾及是否有血亲关联。士人并不是士族,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三国志》中没有士族的说法,其实是很符合当时情况的。谈到士族,就一定和继承、世袭有关,需要具备继承、世袭的特性,是要传代的,不会“一代就出一个贵族”。晋朝以后通常说的士族,是在门阀制度之下产生的特殊阶层,是所谓“垄断仕途”的一个特殊阶层,甚至世袭官位和爵位,这在三国时代的后期才渐成趋势,在晋朝统一三国之后才彻底固化下来。前人总结得很好:“魏晋以来,以贵役贱,士、庶之科,较然有别。”也就是说,真正的士族的定性和定位,是东汉后魏晋时候的事情,那时候不仅贫富悬殊,而且贵贱分明,两极分化很严重,士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但是,东汉时期,包括汉末三国时期,还不是这种情况。比较有名的袁氏家族,杨氏家族,做到了几世几公,但那可不是世袭继承来的,每个人还都是从小官吏做起,一步一步走上来的,还随时有被撤掉的情况发生,比如有地震、日食这样的事情出现,三公当得好好的,说下台就得下台,也有说上台就上台的,也有说上台就上台但是出身微贱的例子。“士族在东汉末年已经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品三国(下》)第250页)这种说法尽管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有这样写的,但距离当时的情况相差很远。东汉末年,经过党锢之祸的迫害,包括在党锢之祸前,士人阶层并没有达到这种夸张的地步。如果认为那时确实有个士族阶级存在,那么

上面易先生提到的站在魏、蜀、吴三国领导人对面的那些人,可以很肯定地说没有一个符合士族的条件。“孙权与陆逊、张温、虞翻的矛盾,实际上就是他与士族、与名士的矛盾。这其实也是曹操、刘备、诸葛亮遇到的共同问题。也就是说,魏、蜀、吴三大政权,都与士族有冲突。”易先生还举例来说明:“曹操杀边让、杀孔融、杀崔琰、杀杨修,刘备杀张裕,诸葛亮杀彭羕、废来敏、废廖立,都是这一矛盾冲突的表现。”上面说到的这些人,首先都不是“士族”,而是士人;同时,这些人没有“垄断仕途,控制舆论,变成豪强”的能量。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七)

七、理论可以很吓唬人,但理论的依据要站得住脚。

总结易中天的“士族决定论”的看法,或者叫做理论,大致归纳如下:

1.0版的:士人是士族。这点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要点在于,士族这个用法强调的是血缘性和宗族性,有世袭和传承的意思。易中天先生在《品三国》一书中说的士族,本质上说的是士人。

2.0版的:士族即世族。把士族的概念等同于士人的概念,那“士族即世族”就是这套理论的第一次升级。如果士族指的是魏晋之后的事情,士族即世族这个说法是可以的,但同汉末三国时期的情况就沾不上边了,而易中天先生讲的主要内容是汉末三国,并不是魏晋南北朝。

3.0版的:这套理论的第二次升级是所谓的士族的三大特征,“垄断仕途”或“控制舆论”或“变成豪强”,汉末三国时期的士人并不具备这些特征。所谓的士族“也简称世族、士族、望族、势族。” 而且“成为雄视天下称霸一方的豪强”,这些严重的说法,是陆逊、张温、虞翻,孔融、崔琰、杨修,张裕,来敏、廖立这些人承受不起的,这些人都不具备这些特征。

4.0版的:“士族”代替“非士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升级版本升级到了改朝换代的地步。

辨析易中天《品三国》的“士族论”(要点八)

八、易中天先生认为“士族”代替“非士族”是必然,这就把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