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件:8.三人行【第2课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两处细节描写表现出王吉文对战友真挚的爱,在他的 心里,只有战友。
拓展: 你能举出几个像指导员王吉文一样的英雄人物及事迹吗? 示例:老炊事班长的故事:红四方面军过草地的时候,一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奉命照顾三个掉队小同志的老炊事班长,用缝衣针做成鱼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钓鱼。老班长把鱼汤全部给了三个小同志,自己只吃他们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剩的鱼骨头。最后,三个小同志走出了草地,老班长却牺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了草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军需处长的故事:一支装备很差的红军队伍过云中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气异常寒冷,军需处长把所有的棉衣都发给了战士,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珍惜身边的友情,用真心去对待每一个朋友。
3.三品:品析文章最后几句写景的句子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天无边无垠”让人想到草地也是无边无垠的,大雁排成的
“人”字形与小周和黄元庆拖着王吉文的形状极其相似,“群雁南
飞”象征着革命战士团结友爱、共同前进。“它们靠得那么紧,排 得那么整齐”这不禁让我们想到:王吉文与小周本是两个伤员,且 伤势严重,再遇上个“自己的伤自己明白”的黄元庆,要不是为了
串珠问题: 1.一读:读课文,围绕“行”,全文的情节可以分成几
部分?请概括出来。 课文围绕“行”可以分成三部分:背小周行—
—背小周、黄元庆行——拖指导员行。
2.二思: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三个人坚定地走下去?你 有什么样的感受? 是革命的力量,友情的力量支撑着他们三个人坚 定地走下去。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红军战士顽强的 意志和不畏艰险的精神。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们 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同伴,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更
战友、为了革命的胜利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
高精神。(重点) 2. 理解课文的结构特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的写作方法,体会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难点)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 步理解了课文内容,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课 文,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 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
纪念馆去,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 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国学诵读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诗经中的战友情: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 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 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 兵。与子偕行!(《秦风•无衣》)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礼记》)
当我俯下身子,把鱼汤送到老班长嘴边的时候,老班长已经 奄奄一息了。他微微地睁开眼睛,看见我端着的鱼汤,头一句话 就说:“小梁,别浪费东西了。我……我不行啦。你们吃吧!还 有二十多里路,吃完了,一定要走出草地去!”
“老班长,你吃啊!我们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去!”我几乎
要哭出来了。 “不,你们吃吧。你们一定要走出草地去!见着指导员,告
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往前爬。
“匍匐”“吃力”说明黄元庆和小周是趴在地上拖着 王吉文前进的,说明他们不惜一切办法,要带王吉文走出
草地,也说明从王吉文身上,他们找到了前进的力量。
“……一个人该有多大的劲哪!看他负了伤,还背我们
走了那么远。”这是黄元庆的声音。
“人就是有那么股子劲,有时自己也摸不透。你刚才还
同学们刚才已经跟随老师走进课文,
品读了课文中的重点语句,现在,让我
们拿起金钥匙开启智慧之门吧!
核心问题:
“三人行”中的三人分别是谁?它们是怎样“行”的? 这三个人分别是指导员王吉文,胸部受伤;通讯员小
周,双脚溃烂;战士黄元庆,小腿肚有个被水浸坏的伤口。
开始是指导员王吉文背着通讯员小周“行”;然后他们遇 见了战士黄元庆,王吉文一个人轮流背着小周和黄元庆 “行”;指导员王吉文的伤口裂开昏倒以后,小周和黄元 庆又拖着王吉文“行”。
点击 听朗读
听范读,边听边 思考核心问题。 同时认准字音, 理解词语意思。
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吃掉了,只剩下 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 为什么要描写这棵小树?
一方面说明这棵小树就是指导员王吉文背着通讯员
小周在草地上前行的下一个目标;另一方面也说明红军 战士处境艰难,他们填不饱肚子,连树叶都吃光了。
革命,他们三个人哪来的那股继续前进的劲儿。他们互相鼓励,互
相帮助,从未想过扔下一个不管,所以“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 齐”。“群雁南飞”的目的是到南方温暖的地方去,而三位战士是
在想尽一切办法摆脱困境,走出草地继续革命。所以,这幅壮丽的
“群雁南飞”图,正是革命战士团结友爱、共同前进、永不分离的 象征,也点明了课文题目“三人行”的深刻含义。
这次又是这样,他没有走到既定距离的一半就 有些支持不住了。头开始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 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
再一用力就会咯(gē)蹦(bēng)挣断的。 “发晕”“软绵绵”“暴跳作痛”等词语表现
出此时的王吉文已是筋疲力尽,疼痛难忍。
品析夸张的修辞
什么是夸张? 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 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有意夸大或缩小。 文中通过对王吉文脖筋作痛的夸张,让我们体会到
背小周行筋疲力尽伤势严重顽强的意志拖指导员行并排匍匐拖着前移真挚的友谊背小周黄元庆行伤口剧痛吐血昏倒坚毅的精神课文结构本文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救助艰难前行的一个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同前进的崇高品质
8 *三人行
品读释疑
结构主旨
课堂拓展
当堂检测
1. 了解红军过草地的艰难困苦,学习红军战士为了救助
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两个小同志不知道为什么,也端着碗不往嘴边送。老班长看到这
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说:“怎么了,吃不下?
要是不吃,咱们就走不出这草地。同志们,为了革命,你们必须 吃下去。小梁,你不要太脆弱!”最后这句话是严厉的,意思只
有我知道。
我把碗端到嘴边,泪珠大颗大颗地落在热气腾腾的鱼汤里。我悄 悄背转身,擦擦眼睛,大口大口地咽着鱼汤。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 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 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挨了一天又一天,渐渐接近草地的边了,我们的病却越来越重。 我还能勉强挺着走路,那两个小同志连直起腰来的力气也没有了。老 班长虽然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还一直用饱满的 情绪鼓励着我们。我们就这样扶一段,搀一段,终于走到草地边上, 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峰已经看得见了。 这天上午,老班长快活地说:“同志们,咱们在这儿停一下,好 好弄点儿吃的,鼓一鼓劲,一口气走出草地去。”说罢,他就拿起鱼 钩找水塘去了。
却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冻死在路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看着身边的这两个受伤的战友,忽然想出了办法。 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wā)里舀了半碗凉水, 拌上一点儿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 小周面前。 此处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什么?说明了什么? (1)“抓”“舀”“拌”“弄”这一系列的动作干脆
我们的精神显得特别好,四处去找野菜,拾干草,好像过节 似的。但是过了好久,还不见老班长回来。我们四面寻找,最后在 一个水塘旁边找到了他,他已经昏迷不醒了。 我们都着慌了。过雪山的时候有过不少这样的例子,战士用 惊人的毅力支持着自己的生命,但是一倒下去就再也起不来了。要 挽救老班长,最好的办法是让他赶快吃些东西。我们立即分了工, 我去钓鱼,剩下的一个人照料老班长,一个人生火。 我蹲在水边,心里不停地念叨:“鱼啊!快些来吧!这是在 挽救一个革命战士的生命啊!”可是越性急,鱼越不上钩。等了好 久,好容易看到漂在水面的芦秆动了一下,赶紧掣(chè)起钓竿, 总算钓上来一条两三寸长的小鱼。
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你们都
瘦得……” 老班长用粗糙的手抚摸我的头。突然间,他的手垂了下去。
“老班长!老班长!”我们叫起来。但是老班长,他,他的
眼睛慢慢地闭上了。
我们扑在老班长身上,抽噎着,很久很久。 擦干了眼泪,我把老班长留下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放在贴
身的衣兜里。我想,等革命胜利以后,一定要把它送到革命烈士
他已疼痛难忍。
找夸张的方法有哪些? 是否把事物夸大或缩小。
“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 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 溃(kuì)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身体用力往上托 了托。 此处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用力往上托了托”,王
吉文借此掩饰自己的虚弱和伤痛,给战友以力量和信心。
理解课文。
核心问题: “三人行”中的三人分别是谁?它们是怎样“行”的?
串珠问题:
1.读课文,围绕“行”,全文的情节可以分成几部分?请概括出来。 2.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三个人坚定地走下去?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3.品析文章最后几句写景的句子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4.从三个红军战士的言行中,你感悟到他们具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说,自己的伤自己明白,可是……” 是什么让这两个伤员有力气拖着王吉文行走的? 指导员坚定的革命信念和高尚的革命情操感染和鼓励着 两个战士,使他们变得坚强起来。同时,他们心中坚定的革 命信念、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对革命胜利的期望支撑着他们
一直走下去,使他们心里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王吉文看着,听着,心里顿时激动起来。他仰起脸,望着天
团互互 结相相 一帮关 致助心
课文主旨
本文描写了三位受伤的战士互相救助、艰难前行 的一个故事,表现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团结一致、共同前进的崇高品质。
推荐阅读
金色的鱼钩(节选)
第二天,老班长端来的鱼汤特别少,每个搪瓷碗里只有小 半条猫鱼,上面漂着一丁点儿野菜。他笑着说:“吃吧,就是少
了点儿。唉!一条好大的鱼已经上了钩,又跑啦!”
利落,表现了王吉文想出办法后的欣喜之情。(2)说明了
王吉文对战士无私的爱。
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 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 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 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
一趟,两趟,三趟……
此处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此处省略号表示内容的省略,省略了王吉文来回跋涉的趟 数,说明他已经来回反复了很多路程。
空轻轻地吁(xū)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令人目眩
(xuàn)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 一行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
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这段景物描写点明了课题。“天无边无垠”勾勒出整个画面 的背景,自然令人想到“草地”也是“无边无垠”的。而这“雁” 与“人”是多么相似啊!大雁排成“人”字,两个人拖着一个人, 不也是个“人”吗!“群雁南飞”象征着革命战士团结友爱、共 同前进、永不分离,也点明了课文题目“三人行”的深刻含义。
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
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
是什么使王吉文走了这么远?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1)是对战友的发自内心的爱使他走了这么远。(2) 从中可以感受到,王吉文拥有钢铁般坚强的意志,他为 了救助战友无所畏惧,他关心战友的崇高精神令人敬佩。
他惊奇地扭着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 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 腿上正流着血水。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pú)匐 (fú)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
4.四悟:从三个红军战士的言行中,你感悟到他们具有
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从三个受伤的红军战士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
到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共同前 进的崇高精神。
课文结构
三 人 行
背小周行→筋疲力尽 伤势严重——顽强的意志 背小周、黄元庆行→伤口剧痛 吐血昏倒——坚毅的精神 拖指导员行→并排匍匐 拖着前移——真挚的友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