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四年级上(第七册)课文原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上*第七册
1 、《老师领进门》
1942年正月新春,我不满6周岁,就到邻村小学去读书。

学校坐落在关帝庙的后殿,只有一位老师,教四个年级;四个年级四个班,四个班只有40人。

老师姓田,17岁就开始教书了。

开学第一天,我们排队进入教室。

田老师先给二年级和四年级同学上课,让三年级的学兄把着一年级学弟的小手描红。

红摹纸上是一首小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轮到给一年级上课,田老师先把这首诗念一遍,又串讲一遍,然后编出一段故事,娓娓动听地讲起来。

我还记得,故事的大意是:
一个小孩儿,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

眼前有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有人家,家家炊烟袅袅。

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

亭子外边,花开得正茂盛,小孩儿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儿,嘴里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

”她想折一枝来,戴在耳丫上。

妈妈喝住了她,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

”后来,这里花越开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同桌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语。

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

这些故事,有如点点春雨,滋润着我。

从事文学创作,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在这方面,田老师培育了我,给我开了窍。

有一年,我回家乡去,遇到田老师正拄着拐杖在村边散步。

我仍然像40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

谈起往事,我深深感谢老师在我那幼小的心田里,播下文学的种子。

老人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2 、《孔子和学生》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川各样的人才。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学生子夏问孔子:“颜回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说:“颜回的信用好极了,我不及他。

”子夏又问:“那么,子贡这个人又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子贡嘛,挺聪明的,我不及他。

”子夏接着问:“那么子路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路的勇敢,远近驰名,我不及他。

”子夏再问:“那么子张又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子
张严谨庄重,我不及他。


子夏越听越糊涂,忍不住问:“老师说的话真叫人迷惑,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孔子和颜悦色地告诉子夏:“颜回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子贡聪明,但他不够谦虚;子路很勇敢,但谦厚、忍让方面仍待学习;子张处事谨慎,为人严肃,可是旁人却不容易亲近他。

我这四个学生各有优点,但都还要不断学习啊!”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

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有的学生又去教学生,培养了很多人才。

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先师”。

3 、《父亲的叮嘱》
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害病在家。

父亲为了消除我的寂寞,就教我画素描。

“你看见对象是怎样的,就得把它画成怎样,不要想当然。

”他总是这样叮嘱我。

休养完了,回校复课。

有一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台上,要我们写生。

那两个杨桃正对着我,从我所处的角度看去,它那五棱杨桃的轮廓根本不像杨桃,而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要不要按想像中的去画呢?这时,我想起了父亲的叮嘱。

我如实照画,并把这幅习作交上去。

几个同学看见了,都哈哈大笑:
“嘻嘻,杨桃是这个样子的?”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
老师看了看我的习作,走到我旁边,俯下身来审视了一下讲台上的杨桃,然后走到教室中央,高举起我的习作,和颜悦色地问:
“这幅写生,画得像什么?”
“像五角星!”几个同学应道,同时发出嘻嘻哈哈的笑声。

老师的神情变得有点儿严肃。

半晌,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吗?”
大家摸不透老师话里的意味,不敢回答。

唯有那几个笑得最厉害的不知好歹,答道:“好——笑——”
老师于是下令:“说‘好笑’的同学,请站到前面来!”那几个同学面面相觑【qù】,迟迟疑疑地走到讲台前一字儿排开。

老师让他们一个个坐到我的座位上。

“看看杨桃,像你平时想像的模样吗?”老师问。

“不······像。


“像什么?”
“像······五角星。


“好,你站起来。

下一个······”
看着这一切,我的耳边仿佛又响起父亲的叮嘱。

是的,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这道理自然不仅在画画。

4 、《餐桌上的大学》
父亲常说:“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

”他规定:我和弟弟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在晚餐时交换。

晚餐时声音嘈杂,碗碟的碰撞声衬托着热烈的谈话。

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然后就是压轴戏。

那是我们最怕的时刻——交换今天所学到的东西。

这时,父亲就把椅子推向后边,斟上一杯酒,然后扫视我们。

于是,我们也紧张地瞧着父亲。

最后,他的目光会停在我们当中的一个身上。

“雨生,”他叫着我的名字,“告诉我们,你今天学到了什么?”
“我今天学到的是尼泊尔的人口。


餐桌上顿时鸦雀无声。

我一向觉得奇怪,不论我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

首先,他会把我的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

“尼泊尔的人口······嗯。

好。


接着,父亲会看着坐在餐桌另一头的母亲:“孩子妈,这个,你知道吗?”
母亲的回答总会让气氛轻松起来。

“尼泊尔?我连它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雨生,”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妈妈尼泊尔在哪里。

”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类似的事情一再重复,直到全家每个人都轮过了,晚餐才结束。

所以,每次晚餐以后,我们必定会增长不少知识。

当时我们都是孩子,只想迫不及待地走出屋子,去玩喧闹的踢罐子游戏,丝毫也没察觉这样学习的妙处。

等我上了大学才发现,那些教授教导我的,正是父亲早已知道的东西——不断学习。

5 、《我的第二次生命》
有人问我爸爸:“在决定把自己的肾脏捐给您女儿的时刻,您想到了什么?”
爸爸说:“通常是做母亲的怀胎10月,赋予孩子第一次生命;而我比许多父亲幸运,因为我有机会赋予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


虽然事隔多年,可是每当我想起爸爸的这番话,仍禁不住流下感激的热泪。

我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都很兴奋,因为他们一直希望能有个女儿,现在终于如愿以偿。

可是,我这个女儿一来到这个世界,就给他们带来了一连串的麻烦和焦虑。

出生才5天,我就感染了严重的肺炎。

当时我们住在郊区,医生开了一种注射剂,爸爸在城里跑了一整天才找着。

那天,爸爸妈妈整夜都守在我的床边,相拥而哭,以为会失去他们的女儿。

感谢爸爸,他让我从死神的手里挣脱出来。

我10岁那年,有一次得了感冒,拖了很久也没有痊愈。

最后,医生终于向我们宣布:孩子的肾功能正在衰竭,惟一的活路,就是接受肾移植。

爸爸不假思索:“让我来吧!”
许多人表达了他们对我的挚爱。

经过检验发现有3个人的肾脏适合我,但爸爸坚持由他来捐肾。

“她是我的女儿!”他只有一句话。

手术很顺利,就看移植到体内的肾脏会不会受到排斥。

“听着,不准你排斥我哦。

”爸爸在另一个病房打电话给我。

“噢!爸爸!”我哽咽着,“我······我怎么会排斥你呢!”
结果,真的没有出现排斥现象,我和爸爸都康复出院了。

现在,我们生活得很健康,也很快乐。

最让我们欣慰的是,人们对捐献器官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

是啊,因为自己捐献的器官让一个本来绝望的病人获得第二次生命,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啊!
6 、《留住今天的太阳》
还是穿着开裆裤的时候,我就爱伫【zhù】立在霞光里,看着夕阳一寸一寸地沉到山坳(ào)里去。

“它乏了,到山那边去睡觉哩。

”外婆笑吟吟地说。

渐渐地,我知道太阳落山并不是累了,而是一天过完了。

尽管明天还会旭日东升,但永远不会是今天的太阳。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留住今天的太阳。

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外婆。

她将我搂在怀里,说:“好孩子,等你长大了,就知道怎样留住太阳了。


“真的“
外婆肯定地点点头。

我巴不得自己快快长大。

可是,在太阳一次次睡去和一次次醒来中,我渐渐长高,却始终没有找到留住太阳的办法。

一天,我照例对着窗户,边做作业,边望着太阳一步步往山坳里走,心里不只是焦躁,还带着几分悲戚,禁不住再次央求外婆:“告诉我怎样留住太阳吧!”
“好吧,要是你能在太阳落山前做完作业,我就告诉你。


我埋头做起作业来。

当我再一次抬起头来,夕阳还离山峰一丈多高呢。

我不禁跳起来,一把拉住外婆:“告诉我,快告诉我!”外婆仍是一脸慈祥,指指太阳:“你不是已经把它留住了?”
我眨巴着眼睛看着外婆,尽管一时还不太明白她的话,但我知道,自己今天的确留住了太阳,因为往日每次做完作业,太阳都下山了。

从那以后,我总是用这种办法留住太阳。

我知道,尽管人不可能永远留住太阳,但人可以比太阳走得快一步,甚至两步,三步。

这几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作用却非常大。

7 、《特别的作业》
马克是班里的调皮大王。

每天,他都要做些捣蛋的事儿,把同学弄得哭笑不得,让老师气得直瞪眼。

今天,马克闯了个大祸——班长小莉正埋头整理大伙交的作业,马克趁机把小莉的辫梢系在椅背上,小莉一起身,拖翻了椅子,撞倒了桌子,把值日生放着的一桶水洒了一地,小莉滑了一跤,刚穿上的新衣服也弄脏了。

正好走进教室收作业的老师也踩了两脚水。

小莉哭得抽抽噎噎的,老师气得眼睛冒火。

马克知道这玩笑开大了,只好乖乖地认错。

老师马上叫全班同学坐好,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每个人拿一张纸,把所知道的马克干的捣蛋的事儿全写上,写完后当场宣读,批评马克。

看着马克惊慌失措的样子,大家又好气又好笑。

小莉狠狠瞪了马克一眼,低头写了起来。

马克知道这下完了,小莉是班里的作文尖子,她写的肯定尖锐猛烈,上去一朗读,还不把自己羞死?马克虽然是个调皮大王,但要叫他当众坍台也是受不了的。

大家都写完了。

老师让小莉第一个读。

小莉慢慢地站起身,她身上还湿漉漉的。

小莉抹了抹还挂着泪痕的脸,清清嗓子读起来:"马克同学今天这样做是不对的,我很生气。

但是,他也有许多优点。

他爱劳动,干活不怕苦不怕脏;他体育好,在校运动会上,百米赛跑荣获冠军,为班级争得了荣誉;他助人为乐,经常帮助女同学,有一次我做手工不会钉钉子,他就主动帮我敲,结果不小心把手指敲肿了,可他一声也不叫疼,还安慰我说'没事'……"
全班同学都听得愣住了。

老师也有点吃惊。

教室里静静的,只有小莉那清脆的声音在回响。

突然,马克放声大哭,有几个同学也流泪了。

老师的眼里亮闪闪的,泪花晶莹。

后来,老师说话了:"大家,刚才的作业,小莉做得最好,我们要向她学习。

我们现在要做一个新的特别作业,每个人把班里所有同学的名字写在纸上,再在后面写出每个同学的闪光点。

从今天起,我们每个人都要努力使自己的闪光点越来越亮,努力使我们班级的团结之火越来越旺。

最后,我想对大家说,老师也要做一份同样的特别的作业,每天都会认认真真地去做!"
"哗——"全班同学热烈地鼓起掌来。

8 、《守信》
古代有个名叫范式的人,少年时在京城的太学读书。

范式和同学张劭(shào)是好朋友,两人志同道合,非常投缘。

有一次,范式和张劭因为家中有事,请假各回家乡。

分别时,范式郑重地对张劭说:"我们约好,两年以后的今天,我到你家去,拜见你的父母双亲以后,我们一起再回京城继续求学。

"张劭高兴地答应了。

到了约定相见的那天早晨,张劭把范式要来作客的事告诉母亲,请她准备酒菜招待客人。

母亲说:"你们分别已经整整两年,他的家乡离开我们这儿又有千里之遥,相约的话恐怕早就忘记了。

你相信他会来吗?"
张劭十分肯定地说:"范式是个很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失约的。

"母亲点着头说:"既然如此,我应当为你们的重逢准备好美酒佳肴。

"
张劭把屋里屋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到村口去等候好朋友。

只见笔直平坦的大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行人正在急急赶路。

张劭迎上前去一看,果然是好朋友范式。

他俩激动地拥抱在一起,欢喜得不知说什么好。

范式和张劭手拉着手来到家中,拜见了张劭的父母双亲。

他们欢畅地交谈着,友情更加深厚了。

张劭的父母感慨地说:"范式这孩子,真是个守信的好少年啊!"
9 、《病人》
一天饭后,我去邻居家借书。

她家正在炒洋葱。

一股辛辣味直蹿(cuān)出来。

我逃出门,可鼻孔还是痒痒的,忍不住连连打起喷嚏来。

妈妈问我是不是感冒了,她那关切的眼神真让我感动。

我很贪心,巴不得她多爱我一会儿,所以就没有摇头否认。

妈妈赶紧过来扶我,好像我虚弱得快要倒下似的。

我被安排在被窝里躺下。

很快,各种美味的食物送到我的床边。

妈妈过一阵就来摸摸我的额头,她那焦急的神情使我生出许多温暖的感觉。

于是我就决定把病装下去,也好继续享受病人的特殊待遇。

从小我就很少生病,却总是羡慕人家小朋友生病,别人忙忙碌碌地上学去,他却留在家里抱着玩具看小人书。

今天正好有这个机会,岂不是天助我也!
可是不久,我就发现当病人其实是件苦差事。

晚上,妈妈把电视关了,并坚决宣称,感冒头痛者看电视有害无益。

我只好乖乖地早早睡觉。

第二天竟是星期六,我居然已经忘掉了!堂弟表妹来了,见我躺在床上,便一本正经地安慰了几句,就自顾自地玩起来。

眼看两个弟弟妹妹在屋外活蹦乱跳,我却不能参与,真是让人愁死!而且,看着他们吵闹疯玩,我甚至不能大笑,因为病痛缠身的人应该像个倒霉蛋,最好紧锁双眉。

妈妈端来冒着热气的白开水给我喝,我朝弟弟妹妹喝的冷饮、汽水张望,可妈妈却斩钉截铁地说,感冒喝白开水最好。

更糟的是,爸爸兴冲冲地回来了,他买了最新电影的票子,要带弟弟妹妹们去看,看完以后还要到公园游乐场去玩。

我掀开被子想跳起来,却被妈妈固执地按在床上。

末了,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弟弟妹妹欢天喜地地出门去。

这下,我真的哭丧着脸,浑身难受,我想肯定是要气出病来了。

妈妈在家陪我,见我脸色难看,便拿出一大堆红的、绿的、黄的、白的药片、药水,我看了差点儿晕过去!我不等妈妈向我教导"良药苦口"之类的话,便老老实实地坦白了装病的原因。

妈妈似信非信的,直到我赌咒发誓地反复声明"我真的没病",才勉强【qiǎnɡ】允许我下床活动活动。

唉,原以为生病能自由、快活,想不到却是自讨苦吃!
【注释】
①作者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代表作有《男生贾里新传》《女生贾梅新传》等。

本文选入时有删改。

10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蔚蓝色的大海
本来是海鸥们的乐园
可是巡弋的战舰和水雷
成了不速之客
这究竟是为什么?
金黄色的沙漠
本来是蜥蜴和甲虫的天下
可是轰隆隆的坦克和大炮
挤走了它们的梦幻
这究竟是为什么?
蓝得发黑的夜空
本来属于星星和月亮
可是如今频频发射的导弹
把星星的家园搅得很不安宁
这究竟是为什么?
绿茵茵的草地,
本该滚动着欢乐的足球,
可是如今散落着的地雷碎片
阻挡着孩子们奔跑的脚步,
这究竟是为什么?
我们希望,我们祈盼——
让战火中的孩子,
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
不被导弹的气浪掀翻!
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
免遭炸弹的弹片击穿!
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
11、《手术台就是阵地》
1939年春,著名的齐会战斗打响了。

气势汹汹的日寇刚到齐会镇,就挨了当头一棒,被我军消灭了500多人。

战斗在激烈地进行着。

我军的伤员陆续从火线上抬下来。

在离火线不远的一座小庙里,白求恩大夫正在给伤员动手术。

他已经两天两夜没有休息了,眼睛布满了血丝。

突然,几发炮弹落在小庙前的空地上。

黑烟滚滚,弹片纷飞,小庙被烟雾淹没了。

白求恩仍
然十分镇定地站在手术台旁。

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从伤员的腹腔里敏捷地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

敌机不断地在上空盘旋,炮弹不断地在周围爆炸。

师卫生部长匆匆赶来,对白求恩说:“师长决定让您和一部分伤员离开这里。

”白求恩沉思了一会儿,说:“我同意撤走部分伤员。

至于我个人,要和战士们在一起,不能离开。

”部长恳求说:“白求恩同志,这儿危险,让您离开这里,是战斗形势的需要哇!”白求恩说:“谢谢师长的关心。

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部长同志,请您转告师长,我是一名八路军战士,不是你们的客人。

”白求恩低下头,继续给伤员做手术。

一连几发炮弹落在小庙的周围。

庙的一角落下了许多瓦片,门口的布帘烧着了。

火苗向手术台扑过来,助手们赶忙把火扑灭。

担架队抬起做过手术的伤员,迅速向后方转移。

白求恩仍然争分夺秒地给伤员做手术,做了一个又一个。

齐会战斗胜利结束了。

这次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白求恩大夫在手术台旁,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

12 、《“走”完长征的婴儿》
不满一岁的婴儿走完漫漫长征路,最终到达陕北,你相信吗?你一定会疑惑地反问:“这是神话吧?”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向我讲述这个奇迹的是贺龙元帅的女儿贺捷生奶奶,而当事人就是她自己。

“1935年11月1日,我出生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当时,父亲率领红军反击国民党的‘围剿’,刚打了一个胜仗,正好传来女儿出世的消息。

前方报捷,后方报喜,‘捷生’的名字就这样产生了。

11月19日,面对敌人一百多个团的疯狂‘围剿’,为了保存实力,为了北上抗日,根据地的红军开始了长征。

妈妈没有舍得丢下我,把刚刚出生18天的我放进箩筐,背在身上,随部队出发了。

“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又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坐月子的母亲和襁褓中的我一步不落地跟着队伍行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有一次过敌人封锁线,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

待危险过后,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有一次突围时,我父亲把我裹在怀里,骑在马上,一路冲杀。

等突出重围后,才猛然发现,胸口空空的,孩子丢了!父亲焦急万分,立即掉转马头,回去寻找。

幸亏一位老乡捡到了被颠落在路边的我,交还给父亲,我才又回到了父母的怀抱。


“红军过草地时正是夏秋之交。

在刚走出极艰苦的雪山地区,体力严重消耗,尚未恢复的情况下,一个更严峻的考验又摆在红军面前。

过草地时,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大人已经在考虑如何埋葬我。

总不能光着身子埋葬吧,因为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衣服。

红军长途跋涉,也都衣衫褴褛。

后来军需处的干部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块白布,我的‘棺材’才有了着落。

不过,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大人们见我还有一口气,就仍然带着我,我终于走出了草地。


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13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秋,日寇(kòu)集中兵力,向我晋察冀根据地大举进犯。

当时,七连奉命在狼牙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争。

经过一个多月英勇奋战,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g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hǒu)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lūn)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běng)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

在崎(qí)岖(qū)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shī)体。

五位战士胜利地完成了掩护任务,准备转移。

面前有两条路:一条通往主力转移的方向,走这条路可以很快追上连队,可是敌人紧跟在身后;另一条是通向狼牙山的顶峰棋盘陀(tuó),那儿三面都是悬崖绝壁。

走哪条路呢?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zhǎn)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

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敌人的尸体。

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

不少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

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颗手榴弹。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又一群敌人扑上来了。

马宝玉嗖(sōu)的一声拔出手榴弹,拧开盖子,用尽全身气力扔向敌人。

随着一声巨响,手榴弹在敌群中开了花。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

他们回头望望还在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班长马宝玉激动地说:“同志们,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了!”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砸碎了,然后走到悬崖边上,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

战士们也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

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4、《古文二则》
《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