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100例临床疗效观察
标签:高血压;中医疗法;辨证论治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它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及继发性高血压病,临床以原发性高血压常见,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症,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会严重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并最终导致这些器官功能的衰竭。
西医治疗主要是根据患者伴有相关危险因素及合并症的情况,选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进行降压治疗。
本人自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常规给予降压药的同时,采用中医中药辨证治疗高血压1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1.2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本科收治高血压患者100例,男58例,女42例;年龄33-62岁,平均49.5岁;病程1—8年,平均3年。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9年WHO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心悸、失眠、身重乏力等。
1.3 辨证分型
1.2.1肝阳上亢型本组35例,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
劳或脑怒而头晕、头痛加剧,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眩。
1.2.2 气血亏虚型本组12例症见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晄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1.2.3 肾精不足型本组20例症见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眩细数。
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1.2.4 痰浊中阻型本组23例症见眩晕而头重如裹,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腻,脉濡滑。
1.3 辨证论治根据辨证治疗高血压的临床体会,自拟治疗高血压的基础方:熟地20g、山茱萸10g、枸杞20g、龟板30g、肉苁蓉15g、淫羊藿10g、菟丝子15g、太子参10g、当归6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剂。
1月为一疗程。
2疗效观察
2.1 疗效标准头痛、头晕、心悸、失眠等症状消失,血压降至正常为显效;未达到显效标准,但临床症状消失及减轻,血压不同程度的下降为有效;头痛、头晕、失眠、心悸等症状无改善,血压未下降为无效。
2.2治疗结果肝阳上亢型35例,显效23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气血亏虚型12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1例;肾精不足型20例,显效12例,有效5例,无效3例;痰浊中阻型23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0%。
2.3 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本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其发病机理虽为复杂,但不外风、火、痰、虚四个方面,各类眩晕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出现,,亦可相互并见。
如肝阳上亢兼肝肾阴虚,血虚兼肝阳上亢,肝阳携痰浊等证。
在临床上以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较为多见,须详查病情,辨证治疗。
至于治法也有从本从标之异。
急者多偏实,可选用熄风、潜阳、清火、化痰等法以治其标为主。
缓者多偏虚,当用补养气血、益肾、养肝、健脾等法以治其本为主。
中年以上,肝阳引起的眩晕,如肝阳亢逆,化为肝风,病情严重时可卒然晕倒,有发展为中风的可能。
故及时防治眩晕,对中年以上之人,尤为重要。
平时宜节肥腻酒食,忌辛辣,戒躁怒,节房事,适当增加体力活动,锻炼身体,服药调治。
眩晕的根本原因在于精血亏耗,髓海失养,气血精液不能上承于头部所致。
“脑为髓之海,其输上在于其益,下在风府。
……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精足血旺,髓海养得,头痛眩晕自可緩解。
本方重在滋肾填髓,用药多以滋阴养血为主,并辅以龟板血肉有情之品大补阴血。
方中熟地、山茱萸、枸杞子、首乌、龟板、肉苁蓉滋肾填精益髓;太子参、当归气血双补;淫羊藿、菟丝子补阴益阳;甘草益气调中。
综观全方,以滋阴填精为主,气血双补,精充气足血旺,髓海得养,则眩晕自止。
如肾虚头痛日久,兼有痰浊和淤血而致头痛时,应分清标本主次,适量佐以祛痰化瘀通络之品,结合整体病机辨证施治,同时按照头痛的部位,参照经络循行路线,选用不同的“引经药”加强疗效,如太阳头痛,选用羌活、蔓荆子、川芎;阳明头痛,选用葛根、白芷、知母;少阳头痛,选用柴胡、黄芩、川芎;厥阴头痛,选用吴萸、藁本等。
除服药外,要避免过劳,畅情志,调饮食必不可少,方能获得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