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同步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
立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秦代只设置郡县制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 中央集权的强化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
D. 地方实权的扩大
2.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自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
3.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在()
A. 公元前2世纪初
B. 公元前3世纪初
C. 公元前2世纪末
D. 公元前3世纪末
4.有学者认为:“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A. 国家安定,民生改善
B. 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 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D. 国家统一,中央集权
5.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A.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 “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6.秦朝郡县制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臣与君的关系
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7.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
其主要原因在于秦()
A. 人民习惯了压迫
B. 王朝财力充裕
C. 实现了中央集权
D. 国内上下一心
8.据《汉书》载:“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A. 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 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 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 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9.秦朝时期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
这一做法使
A. 民主观念开始渗入到政治体制
B. 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 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D. 君权在事实上遭到了弱化
10.《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 郡县制
B. 皇帝制度
C. 分封制
D. 三公九卿制
11.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大阶段。
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下列选项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 由“公天下”至“家天下”
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 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12.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这一论述最能说明他()
A. 赞扬嬴政统一全国的意义
B. 明晰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
C. 认同西周宗法制度的弊端
D. 肯定秦朝郡县制度的功效
13.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功臣为诸侯者,使后无战攻之患。
”这一论述最能说明他()
A. 赞扬嬴政统一全国的意义
B. 洞悉秦汉中央官制的特点
C. 认同西周宗法制度的弊端
D. 肯定秦朝郡县制度的功效
14.秦始皇、唐太宗、明成祖、雍正帝四位皇帝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坐在一起谈政治。
秦始皇说:“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体制,功劳盖世。
”唐太宗说:“可是留下了丞相簒权的后遗症,不如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明成祖站起来说:“得了吧,我废除丞相,设立内阁,才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雍正帝说:“都别自吹了,只有我才真正实现了咱们皇位世袭、权力至上的梦想。
”他们的言论
A. 都符合史实
B. 只有明成祖的说法与史实不符
C. 有两位皇帝的言论与史实不符
D. 都与史实不符
15.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其主观目的是()
A. 炫耀文治武功
B. 宣扬君权神授
C. 制造暴政依据
D. 树立专制权威
16.战国时期,官员禄秩的秩名来自俸禄额度。
秦国和燕国,俸禄成为官阶,出现了三百石以上,五十石之官,千石之令等官阶。
秦汉时期,禄秩附丽于职位,标志职位高低,出现了中两千石之少府、太常,两千石之永乐少府等官。
以上现象说明:()
A. 秦汉中央集权的加强
B. 贵族政治没落,以吏治天下
C. 战国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官员的考核
D. 布衣将相之局的必然结果
17.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 丞相位高权重威胁了皇权
C. 丞相制度实行不合时宜
D. 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18.春秋时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
这表明春秋时()
A. 郡县制普遍建立
B. 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
C. 宗法制得到加强
D. 田地广阔,百姓富足
二、材料分析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周的制度)非公之大者也,私其力于己也,私其卫于子孙也。
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
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1)扼要解释材料一中“封建”的含义。
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史实,论证柳宗元“其为制,公之大者也”的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王夫之对郡县制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的历史观。
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丞相、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玉为泰皇。
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
”制曰:“可。
”
——《史记》
材料二:
材料三: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
——中国古代史资料库
材料四:(洪武)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大学士特侍左右,备顾问而己。
……成祖即位,特简解络、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
——《明史》卷72《职官志》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始皇时期已经建立了哪些具体制度?材料二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制度?
(2)根据材料三,四回答,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是什么?废丞相以后,明初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3)结合以上材料归纳,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权力较大”“……地方事权分化”可知,地方权力的弱化,这也就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所以答案选A。
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点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2.【答案】C
【解析】【分析】托古改制适合“戊戌变法”中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故A项错误。
B项只是表面现象,应排除。
嬴政自称“皇帝”,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突出个人功业,是为了增强皇帝制度的权威性。
故C项正确。
君权神授是从西汉武帝开始的,是董仲舒的思想。
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考查皇帝制度的相关知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军国大事操纵在皇帝手中。
(3)地方官制﹣废分封,置郡县(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县以下有乡、里等基层机构)(4)制订了一套选拔和考核官吏的制度。
(5)制定法律,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1)“始皇帝”的由来: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合称“皇帝”,自称“始皇帝”。
从此,“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2)权力:A.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B.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C.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特征:A.皇帝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B.皇位世袭:“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君主权力;C.皇权至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3.【答案】D
【解析】【分析】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纪末。
故答案为:D。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秦灭六国的时间,是所学内容的识记,难度很小。
4.【答案】D
【解析】【分析】D“始皇”的称号,是因为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A材料强调的是“始皇”,没有强调国家安定,故排除A;
B材料未涉及文化方面的信息,故B错误;
C材料强调的是“始皇”,国家强盛不是材料描述的重点,故C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对秦朝统一知识点的掌握,解题的关键信息是“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 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联系秦始皇的主要功绩分析解答。
5.【答案】A
【解析】【分析】BD不对,这体现了仁政的思想,与题干无关;C不对,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以法家思想为理论依据,但是法令主要是手段,也与题干无关。
君主专制是指决策的方式,中央集权是一种政治体制,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君主专制强调君主个人权力至高无上,国家大事由其一人独断。
中央集权是指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地方长官只能在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力,强调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A符合题意。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突出特征:皇权至上,主要表现在皇位世袭和皇帝总揽国家的政治、经济、司法和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官员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
6.【答案】D
【解析】【分析】郡县制之所以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就在于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中央任命的,可以随时调整,并且不能世袭;故选D。
A、B、C三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最佳选项。
【点评】郡县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关的中央行政体制也需要掌握。
7.【答案】C
【解析】【分析】秦代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助于组织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创造出中国古代众多的工程奇迹和文明,而西周分封制则难以实行;AB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最突出的特点,这一制度在中国曾经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当然这一制度与以古希腊民主政治为首的西方政治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其原因在于两地生产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这一制度在秦代正式确立,此后随着王朝的更迭不断得以强化。
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即可概括出作者认为建立郡县制有利于加强国家统一。
故B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是关键信息。
9.【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内部各机构之间的关系,故排除A;中央机构各官员进行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大权集中在皇帝,故B、D两项错误;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但是为了防止个人决断失误较多,先由大臣们商议,最后由皇帝定夺,这样可以使决策失误有所减少。
故选C。
【点评】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其内容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
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西周分封制、行省制等也需要掌握。
10.【答案】A
【解析】秦朝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全国的统一,因此也有利于驰道的畅通。
故本题应选A项。
11.【答案】D
【解析】【分析】联系史实可知,从封建转帝制是第一次转型,这次转型指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这次转变是依靠血缘纽带的贵族政治逐渐瓦解,进而被官僚政治所取代,故此题应选D项
12.【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题干认为秦朝时期没有实现分封制也没有受到来自外来的侵略,所以可以看出其是在肯定郡县制度的功效即加强了中央集权,D符合题意的‘AB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秦无尺土之封,……使后无战攻之患是关键信息。
13.【答案】D
【解析】【分析】司马迁认为秦朝时期没有实行分封制使其后来没有受到分裂战争的干扰,所以可以看出其是在肯定郡县制度的功效即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不选A、B、C三项。
14.【答案】C
【解析】【分析】秦始皇创立了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一直沿用至清朝结束;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创立的,唐太宗只是完善;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雍正建立军机处,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故选C。
【点评】关于古代皇权,通常考查的角度就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至消失),另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也是常考的内容。
15.【答案】D
【解析】【分析】D由题目中的信息“皇,古为上天”“帝,生物之主”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树立专制权威;
AB题目中未涉及秦始皇的功绩、君权与神权的关系等史实,故排除A、B两项;
C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光明”“兴益”不符,故排除。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可以看出皇帝带有明显的非人为因素,是上天注定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其目的是神话自己的权威,难度不大。
16.【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
秦汉时期,禄秩附丽于职位,标志职位高低,出现了中两千石之少府、太常,两千石之永乐少府等官”可以看出秦汉时期实行的是官僚政治,以吏治天下,故本题答案选B项。
ACD不符合题意。
17.【答案】B
【解析】【分析】指鹿为马一词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传赵高试图要谋朝篡位,为了试验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顺从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给秦二世,并说这是马。
秦二世不信,赵高便借故问各位大臣。
不敢逆赵高意的大臣都说是马,而敢于反对赵高的人则说是鹿。
后来说是鹿的大臣都被赵高用各种手段害死了。
题目中《史记》的原文表明当时丞相赵高的权力过大,已经严重威胁到皇权,A,D两项题目材料无法直接体现,C项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此选B。
【点评】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
中央集权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是指全国各种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地方充分执行中央的政令。
它包含两对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18.【答案】B
【解析】【分析】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A郡县制普遍建立应该是在秦统一之后;注意材料时间“春秋时期”,郡县制初步建立,官员由国君任免,而非世袭,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因此选B。
二、材料分析题
19.【答案】(1)分土建邦(封邦建国)。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改变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的局面(改变了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的局面);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王夫之认为郡县制沿用两千年是势之所趋:对天子来说,实行郡县制不利,王朝统治时间短;对天下(百姓)来说,郡县制比分封制的危害小。
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社会史观,反对在“势之必然”的历史运动之外谈论天命等对历史的主宰。
【解析】本题考查了秦朝的郡县制。
第(1)题是基础题,属于识记能力。
第(2)题要根据所给的材料,从现象到本质,分层叙述,由表到理。
【点评】秦朝的郡县制(1)内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负责管理人民,征收赋税。
(2)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20.【答案】(1)皇帝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
(2)相权威胁皇权。
设置内阁制,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相权不断被分割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
【解析】【分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涉及到皇帝制度和郡县制,所以这个答案也就明确了,材料二既涉及到三省又涉及到六部,所以答案就是三省六部制。
(2)明太祖废除丞相的原因要从加强皇权的角度进行解释即可,废丞相以后,明初是通过设置内阁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3)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的关系的变化是一个历史结论,在回答是主要突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之类的答案均可。
故答案为:(1)皇帝制度(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
(2)相权威胁皇权。
设置内阁制,作为皇帝的顾问机构。
(3)相权不断被分割削弱直至消失,皇权不断加强。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难度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皇权与相权有矛盾,为加强皇权,废丞相但因事务繁多又设内阁,进而得出结论,难度中等。
(3)本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专制中央集权制的两对矛盾分析即可,难度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