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是课程标准中科学内容的第二个主题“运动和相互作用”,是该主题下的二级主题“机械运动和力”中的部分内容。
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既用到前面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强等有关知识,又是后面学习物体浮沉条件的基础,在本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浮力知识的另一方面作用,体现在它的实用性,由于浮力知识在工业、农业、国防等各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如航海船舶、盐水选种、探空气球、解释潜水病和减压病等。
它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好教材,也是初中生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必备知识。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分为三个教学板块:(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凡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2)用实验测量浮力大小;(3)通过理性探究了解产生浮力的原因。
对浮力的探究是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展开的,即“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的浮沉条件”。
整个教学过程是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进行的,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体验,充分思考、讨论,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在探究实验中总结,归纳出结论。
二、学情分析
“浮力”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既熟悉又不熟悉。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
性认识;说不熟悉,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
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综合分析能力是学生今后学习必须具备的,学习有关浮力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设计思想: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科学探究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且倡导的。
这一节课的设计是以《标准》为依据。
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兴趣、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在课程设计、教材中鼓励他们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对周围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探究,真正做到发现学生正常思维的潜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改革对物理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物理教育的根本目的,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物理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
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入手来做演示实验和提出问题,这样的例子让他们既觉得熟悉,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了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奠定了基础;浮力的大小和原因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过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结论的。
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
探究的全过程,又让学生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浮力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
②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
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
②经历推理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生活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浮力的存在、物体的浮沉条件——通过演示和分组实验突出重点
2、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结合实验理论分析的方法突破难点
六、教学准备:
(1)演示用具:氢气球、大烧杯、红毛线、演示小桌、水﹑蜡块、水槽、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等。
(2)学生用具:曲别针、乒乓球、烧杯(100ml)、弹簧测力计、
空易拉罐、
水槽、铁块、细线、盐水、大头针等。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播放视频《死海不死》,学生观看,引出在死海中会产生如此奇特的现象都是与浮力有关的。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意想不到的现象,给学生造成悬念,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带着疑问
进入课堂,引起学生的兴趣。
)
(二)、进行新课:
一、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一个乒乓球,放在漏斗中,往乒乓球上倒水,水从漏斗下流出,乒乓球沉在水底。
这时再用手按住漏斗口,学生观察实验,问乒乓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运动状态?师生分析乒乓球两种情况下的受力情况,初步解决上浮时乒乓球受力情况的分析
(设计意图:让学生复习巩固使用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知识来分析物体的运动,
学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生活走向物理。
)
2 手托两块相同的牙膏壳,一块卷成团,一块展成空壳,置于大水槽上,略为介绍后,同时放开。
一会儿后提问:同样的牙膏壳为何有不同的效果呢?学生认真观察教师实验,说出实验现象及通过对比的方法产生疑问。
以牙膏壳为例,空牙膏壳受到浮力的作用,实心的牙膏皮受浮力的作用吗?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水对它的浮力。
有的学生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不受水对它的浮力,理由是物体没有被浮起来。
还有的同学则认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水对它的浮力,因为物体下沉的速度比较缓慢…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在发现问题后,好奇心的作用去培养其思考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然后再去实践学习、获取技能;)
学生再次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然后各个小组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交流意识和合作精神及设计实验的
能力。
)
选出较好的实验方案,学生进行实验,例如右图的实验方案。
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探究,个别进行指导。
实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设计意图: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思想、精神和能力,经历问题的策划和解决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学习,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情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
与学生一起交流实验心得,交流后提出浮力的定义和浮力的方向;并询问是否有办法得到浮力的大小,畅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得出的结论,评价实验及利用实验的其它所得;说出此实验中的主方法是一种测浮力的方法,同时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物体在液体中都要下沉呢,浮力产生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和过程都受到一
定的教育,获取一定的知识,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会测量、计算浮力大小的一种方法。
)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1、演示实验:红蜡烛升起来;乒乓球上浮、铁块下沉等;提问:为什么它们会上浮、下沉,继续问:受到的浮力是怎样获得的?学生观察、体验、再分析。
(设计意图:演示的实验器材,都经过细心的精选,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正确思考,但不
教条指引。
教给学生理论推导浮力产生原因。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红蜡烛在水中漂浮情况,
与学生一起对蜡烛进行受力分析结合实验结论分析浮力产生原因)
2、结合水中的物体受力情况,结合压力与液压知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设计意图:整个一节的知识点统一形成系统,也和力学其它的知识点很好结合,讲授新
知同时强化了旧知。
)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1、向同学了解不同物体在水中的可能状态;在学生找到答案后让学生结合书中图片和利用多媒体展示,分别对三种状态进行受力分析。
收集生活证据,或者利用身边器材进行实验,很快找到答案;并对物体受力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2、学生交流实验注意事项;评估影响实验效果的主要因素;教师与学生一起查缺补漏,找出不足,或改进实验或寻求其它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脑后再动手,把生活经验与实验结论结合一起用来解决一个定向性的问题,改变一种本位的思维定势。
并学会分析物体的受力,运动情况。
通过对实验的评估和改进,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
3、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通过物体的受力情况,分析物体的上浮,下沉,悬浮和漂浮。
(设计意图: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
交流讨论:畅谈浮力在生活和生产、国防中的应用。
(设计意图:注意学科间的渗透,关心科技的发展,从物理走向社会。
)小结:学生谈在本节课中的学习体会
作业:课后的自我评价部分,完成家庭实验室。
板书设计:
第2节认识浮力
一、什么是浮力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三、物体的浮沉条件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液体压强和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综合能力比较强。
教材将知识点教学分为3个部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影响因素解决好了,对浮力的概念也起到深化的作用,使学生全面认识浮力,同时也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基础。
教材中本节课的设计为: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物体一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接着话锋一转,浸没到水中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发现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让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同时学习到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2、浸没到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浮力。
利用对浸没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几个面的压强、压力大小的分析,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而这两者的压力差正是物体受到的向上的浮力。
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
教材设计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提示学生浮力可能与哪些因素
有关,特别是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和浸入液体的体积两者如何探究如何控制变量,设计精细,顺序合理,严瑾。
本节课的学习是在学习了二力平衡、液体压强和控制变量法探究多变量问题的基础上展开的,综合能力比较强。
教材将知识点教学分为3个部分: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的重点是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浮力的影响因素解决好了,对浮力的概念也起到深化的作用,使学生全面认识浮力,同时也是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基础。
教材中本节课的设计为: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物体一定受到一个竖直向上的浮力;接着话锋一转,浸没到水中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发现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也受到一个向上的浮力,让学生对浮力有一个深入的认识,同时学习到一种测量浮力的方法。
2、浸没到液体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浮力。
利用对浸没在液体中的正方体几个面的压强、压力大小的分析,发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而这两者的压力差正是物体受到的向上的浮力。
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
教材设计通过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提示学生浮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特别是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和浸入液体的体积两者如何探究如何控制变量,设计精细,顺序合理,严瑾。
教材设计的探究实验简单易操作,实验的效果也很直观,使学生很容易得出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
就直接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及表达式:f浮=g排
教材没有像过去那样给出浮力计算公式。
但如果学生理解了f浮=g排的物理意义,结合前面所学知识也是可以推导出来的,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地试一试。
从例题推导出了浮力公式的推到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让学生认识到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排
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课后的动手动脑学物理相当于是对本节做的一个小结,从认识浮力到计算浮力,比较浮力的大小,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的适用范围又一次的进行了强调。
从整个教材的设计到课后的练习,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识结构看,现代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乐于进行主动探究,所以在本节课中安排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从而探究浮力。
另外,初三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他们的思维仍依赖直观、具体的形象,所以采用演示实验,探究实验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反思:
1.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由被动接受
知识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通过实践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2.通过实验引发讨论,培养学生探索事物现象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在这些方面的训练上也应放开手,多启发;
3.本节课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测量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评估找到
最优方案进行实验。
如果仍有学生坚持自己的方案,可以允许其按照自己的方案进行,不要让学生留有遗憾;
4.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加上空气对气球有浮力作用的演示实验。
并
进行简单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共性。
对知识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评测练习
1、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的感觉要(“轻”或“重”),这个事例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力。
2、如图:是认识浮力的探究实验。
(1)将物体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下端,物体重G= N。
(2)用手向上托物体,如图所示,手对物体向上的托力F托= N。
(3)将物体没入水中后,说明水对物体也有向上的托力,即浮力,水对物体的浮力F浮= N。
(4)该实验通过的方法,建立起浮力的概念。
3、将在水中下沉的方形物块用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下,在空气
中弹簧测力计示数是15N,浸没在水中时示数是5N,则物体所受到的浮力大小为 N,如果物块继续下沉,则弹簧测力计示数,物体所受
到的浮力。
4、如图:浸没在水中小球所受到浮力的方向应为图中的方向,
这是因为
5、长方体物块浸没在水中,所受浮力是10N,下表面受到的压力是15N,
上表面受到的压力是()N。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水面飘着的木船受到浮力的作用 B、在空中飘着的氢气球受到浮力的作用
C、在水中游动的鱼儿受到浮力的作用
D、沉入水底的石块不受浮力的作用
7、关于浮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浮力都是由水产生的
B、只有固体才能受到浮力的作用
C、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
D、在不同液体中浮力的方向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