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 第三章:核探测技术及应用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Rn(Bq/m3) 220Rn(当量Bq/m3)
样品
地下土壤气体 陆地近地表大气 近岸海洋大气 远岸海洋大气 3.7×103~ 7.4×l03 44 3.7 0.37 7.4×103~ 3.7×l04 25.9 -
(1)土壤气体和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含且是不相同的,土 坡里气体中的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比大气中高得多(高一千倍)。 土壤里气体中的222Rn、220Rn浓度随地区、季节、气候等的不同 有所变化。还与地下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岩石的结构、
分散晕分为原生分散晕和次生分散晕。
1 原生分散晕 原生分散晕是在成源过程中与源同时形成的,源元素未达到特 定含量而明显地高于正常含量的一种地球化学异常。
2 次生分散晕 次生分散晕是源由于风化搬运作用或侵蚀淋滤作用的结果,源元 素在源体周围的岩石或疏松层中重新富集而形成的异常地段。次生
晕在空间上与源体、原生晕相邻近,其延伸范围比原生晕更大。
根据成矿元素在分散晕中的存在形式,次生晕又分为机械分散晕 和盐晕两种。
(1) 机械分散晕
机械晕是岩石 (矿石) 风化破坏后,矿元素以物理搬远的形式或重 力作用的形式,形成于残积、坡积层中的次生分散晕。机械晕在空 间上与矿体有一定位移,一般在矿体的下方。晕的物质成分与原生 矿物和后生矿物同时存在。 机械晕受气候、地形等因素控制。在炎热多雨、温度变化大、地 形陡的地区,有利于机械晕的形成和发育。
眼辨别等特点,因此,地面 γ 测量便成为铀矿普查的重要手 段。而且它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方法简单、测量数
据代表性强和找矿灵敏度高等优点。只要有放射性元素(铀系列、
钍系列、钾)存在,仪器就可测量其γ 强度。实践已经表明γ 测 量是找铀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它的缺点是探测深度浅, 仪器所测得的γ 射线强度主要是镭组元素提供的,因而受到铀、 镭平衡破坏的影响。同时也受钍、钾等元素的干扰。
成分、及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2)大气中222Rn、220Rn的浓度及其衰变产物随高度增加而 减少。由于222Rn的半衰期比较长,它可以传播到很高的上空去。 而220Rn的半衰期很短,故随高度衰减得比较快,大约离地面 100米高度时,220Rn的浓度只占地面浓度的干分之五。
而同样高度的氡浓度为地面浓度的73%。222Rn的衰变产物的量 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得比较缓慢,如在200米上空,RaD的量是地 面的97.3%。 (3)陆地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比海洋大气中的高,而
1.8×10-4 5.0×10-5 3.0×10-7
7.0×10-4 3.0×10-4 5.0×10-7
2.31 0.83 0.03
3.9 6.0 1.7
6.0×10-11 2.7×10-11 1.0×10-11
3.9×10-16 1.7×10-16 5.6×10-18
沉 积 岩
页岩、粘土
砂岩 石灰岩
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重量%)
U 岩 岩 浆 岩 酸性 岩 中性 岩 基性 岩 超基 性岩 性 花岗岩、花岗 闪长岩、流纹 岩 闪长岩、安山 岩、正长岩 玄武岩、辉长 岩、辉绿岩 纯橄榄岩、橄 榄岩、辉岩 3.5×10-4 1.8×10-3 3.34 Th K Th/ U 5.1 Ra 1.2×10-10 Rn 7.6×10-16
(4)在沉积岩中,泥质页岩的铀、钍、钾含量为最高。砂 岩中的铀含量变化较大,这与砂岩的成分有关。盐岩、石膏 中的铀贪量最低。 (5)变质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与变质前岩石中的含量 及变质程度有关。在变质过程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容易 分散出去,因此,一般说来,变质后比变质前的含量要低些。 也有变质时成矿的,但少见到。 (6)各类岩石的钍、铀比值(Th/U)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 律。酸性岩的钍、铀比值高约2—6;沉积岩较低,约为1—4; 变质岩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变质岩中的钍含量较高所致。
核探测技术与应用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万 骏
2014年9月
Email: sdwanjun@
在目前已知的核技术应用很多,有利用天然 放射性核素性质——核技术勘查;有利用辐射易 探测性能——示踪技术;有利用辐射穿透性能— —透视和自动控制;有利用辐射的生物效应——
治癌、灭菌、杀虫、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有利用
而变质岩介于岩浆岩和沉积岩之间。
(2)在岩浆岩中,酸性岩的铀、钍、钾含量最高,中性岩 约为酸性岩的二分之一,基性岩约为酸性岩的四分之一,超 基性岩的含量最低。 (3)在酸性岩中,早期花岗岩的铀含量要比晚期的低,如
雪峰期与燕山期的花岗岩的铀含量相比相差十几倍。同是燕
山期花岗岩,燕山晚期的铀含量比燕山早期的高几倍。说明 岩石的时代越新,铀含量就越高。这是由于铀的化学性质活 泼所决定的。
(4)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5)编写调查报告。
氡与地质背景关系的应用
北京市铀含量等值线图
氡析出率分布图
3.1.2
地面γ 测量
地面γ 测量是利用携带式辐射仪测量岩石或复盖层上的γ
射线强度,寻找γ 异常点(带)和γ 强度偏高的地段,以便达到 发现铀矿床(体)的目的。
由于放射性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分散而且含量低,不易用肉
• 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及调查方法
放射性地球化学异常分类: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 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和气体地球化学异常。 相应的调查方法有: 原生晕调查、次生晕调查、水系沉积物调查、水文调查、生 物调查、气体测量。 调查步骤: (1)按比例尺布置采样位置; (2)依据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采样; (3)现场测量或实验室分析样品;
m R IK 2e R
式中I—介质中任一点的γ照射量率;m—点源的放射性 物质的质量(克);K—介质对γ射线的线吸收系数(厘米-1); R—测量点到点源的距离(厘米);K—γ常数,数值上等于质 量为一克放射性物质的点源在距离为1厘米远处产生的γ照射
量率值。当放射性物质不同时,其K值是不同的。
4.0×10-4
3.0×10-4 1.4×10-4
1.1×10-3
1.0×10-3 1.8×10-4
3.20
1.20 0.30
2.8
3.3 1.3
-
6.5×10-16
-
石膏、硬石膏、岩盐
1.0×10-5
4.0×10-5
0.10
4.0
-
-
从表中数值可看出铀、钍、钾在岩石中的分布有如下规律。
(1)在三大岩类中,岩浆岩的铀、钍、钾含量高于沉积岩,
2.2×104~ 5.5×l04 酸性岩浆岩 3.7×105 水 1.8×106~ 铀矿床水 3.7×l06
6.0×10-11~ 8.0×l0-11
8.0×10-6~ 6.0×l0-4
从表中数据看出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比岩石的低得多。
因此,用辐射仪在水面上测量γ 射线强度是很困难的。仪器
的读数实际上是宇宙射线和仪器的本底强度。 洋海水中的含量低于河水中的含量。湖水中含量较高。
在γ 普查找矿中,把达到异常值标准的并且受有利的构造 或岩性控制的点,称为异常点。异常点如果连续分布大于20米 并且受有利的构造或岩性控制的,称为异常带。异常点和异常 带是发现矿床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但并不是通过所有的异常点 和异常带都能发现矿床。
• 放射性元素分散晕
在放射性元素成源的过程中或源形成以后,由于内因和外因的 各种作用,放射性元素或与源有关的元素分散到周围岩石或土壤中 去,使得这些元素的含量相对增加,在源区周围形成某些元素的异 常含量地段,这称为分散晕。 分散晕与源体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分布范围比源体大得多,是 放射性调查寻源的重要线索; 根据分散晕形成的时间、空问关系以及某些地球化学因素,将
220Rn尤为显著。
(4)近海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又比远洋大气中的高。
正常场与异常场
放射性测量的对象是岩石和复盖层(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
各种岩石(土壤)中部含有一定数量的放射性元素,而这些正常 含量的放射性元素相应地产生一定的射线强度,这就是岩石(土 壤)的正常放射性强度,一般称为“正常场”(或岩石的底数)。 由于各种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数量不同,因而不同岩石的正 常强度是不同的。 当放射性元素局部富集,γ 强度明显增高时,我们把高于 正常强度2~3倍以上的γ 强度称为异常。异常是相对正常场而 言的,要想确定某地区某种岩性的异常值时,必须预先统计该 区各种岩石的正常γ 强度。近年来把大于岩石正常场加三倍均 方差的γ 强度定为异常场。
各种水中铀、镭、氡的含量 水类别 海水 湖水 沉积岩水 氡(Bq/m3) 0 镭(克/升) 10-13 10-12 2.0×10-12~ 3.0×l0-10 2.0×10-12~ 4.0×l0-12 铀(克/升) 6.0×10-7~ 2.0×l0-6 8.0×10-6 2.0×10-7~ 5.0×l0-6 4.0×10-6~ 7.0×l0-6
• 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自然界里,除了成系列的铀、钍、锕三个放射性系列外, 还有不成系列的钾、铷、铟等180种放射性核素。它们广泛地
分布于岩石、土壤、水和空气中。地球上任何一种岩石都含有
一定数量的放射性元素。 丰度: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其中 地壳中的丰度又称为克拉克值。单位:%、ppm、g/t。 地壳中元素相对平均含量极不均匀。O-0.47,Rn-7×10-16 太阳系:H>He>O>Ne>N>C>Si>Mg>Fe>S 地球:Fe>O>Mg>Si>Ni>S>Ca>Al>Co>Na 地壳:O>Si>Al>Fe>Ca>Na>K>Mg>Ti>H 地壳中放射性主要元素丰度: U-1.7ppm Th-5.8ppm K-1.7% Ra-10-10 Rn-10-16 前三种占82.5%
(2) 盐分散晕 盐晕是岩石(矿石)风化或被侵蚀后,矿元素溶解于水中,以 化学搬远的形式形成于洪积、坡积层中的分散晕。因此,盐晕 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它具有易溶矿物、矿床的特征。如在氧化 带中,这些易溶矿物分解成盐类并溶于水中。它们靠地下水或 地表水的运动、渗透、扩散和毛细管上升作用进行化学搬运。 在溶液迁移过程中,由于化学变化如过饱和作用、吸附作用等 原因,使矿元素变成固体盐类,沉积在披积或洪积层中。
(一) 地面γ 测量的基本原理 1.辐射体的γ 强度计算
测点的γ 强度与辐射体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大小、形态、
密度、埋深、厚度以及探测仪器的类型等因素有关。进行理 论计算比较复杂。下面我们只讨论实际工作中常碰到的两种 辐射体γ 照射量率计算问题。 (1) 点源的γ 照射量率计算 设点源处于均匀介质中,求在介质内一点的辐射照射量 率。计算公式为:
辐射的化学效应——辐射化工;还有利用辐射的 能量——放射性同位素能源等。本章将主要介绍 核技术在地学、工业、农业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基本内容
核探测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 核探测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1 核探测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
放射性勘查方法很多,按其测量对象不同,可 分为γ测量、Rn及其子体测量。其中γ测量又分航 空γ测量、航空γ能谱测量、地面γ测量和地面γ 能谱测量。Rn及其子体测量又分径迹测量、α卡测 量、活性炭侧量和210Po法测量等等。本节将选择地 面γ测量、射气测量和径迹测量等放射性勘查方法 给予介绍。
地下水中的含量比地表水高。花岗岩区地下水中的含量比沉
积岩区地下水中的含量高。流经铀矿床的水中放射性元素的 含量往往大幅度增高。
由于Rn容易溶于水,流经岩石破碎带的水往往含有较多
的Rn。因此,出现Ra含量正常,而Rn浓度高的Rn水,高达几 万甚至几十万Bq/m3,成为找矿的良好标志。
土壤及大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与背景
地球化学异常:地球化学指标与周围环境的差异。 研究它应考虑的因素有: 异常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评价方法、观察技术和与其它异 常的关系。 背景区:调查对象影响范围以外的地区。 背景值:背景区的一般含量及一般变化幅度。 背景:指空间范围和含量幅度。 背景与异常的关系:异常和背景是相对的。局部异常建立在区 域背景上,区域异常建立的全球背景上。异常的消失是背景起伏所 隐蔽,异常的增加是背景起伏压制所致。
样品
地下土壤气体 陆地近地表大气 近岸海洋大气 远岸海洋大气 3.7×103~ 7.4×l03 44 3.7 0.37 7.4×103~ 3.7×l04 25.9 -
(1)土壤气体和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含且是不相同的,土 坡里气体中的放射性元素的含量比大气中高得多(高一千倍)。 土壤里气体中的222Rn、220Rn浓度随地区、季节、气候等的不同 有所变化。还与地下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岩石的结构、
分散晕分为原生分散晕和次生分散晕。
1 原生分散晕 原生分散晕是在成源过程中与源同时形成的,源元素未达到特 定含量而明显地高于正常含量的一种地球化学异常。
2 次生分散晕 次生分散晕是源由于风化搬运作用或侵蚀淋滤作用的结果,源元 素在源体周围的岩石或疏松层中重新富集而形成的异常地段。次生
晕在空间上与源体、原生晕相邻近,其延伸范围比原生晕更大。
根据成矿元素在分散晕中的存在形式,次生晕又分为机械分散晕 和盐晕两种。
(1) 机械分散晕
机械晕是岩石 (矿石) 风化破坏后,矿元素以物理搬远的形式或重 力作用的形式,形成于残积、坡积层中的次生分散晕。机械晕在空 间上与矿体有一定位移,一般在矿体的下方。晕的物质成分与原生 矿物和后生矿物同时存在。 机械晕受气候、地形等因素控制。在炎热多雨、温度变化大、地 形陡的地区,有利于机械晕的形成和发育。
眼辨别等特点,因此,地面 γ 测量便成为铀矿普查的重要手 段。而且它具有速度快、效率高、成本低、方法简单、测量数
据代表性强和找矿灵敏度高等优点。只要有放射性元素(铀系列、
钍系列、钾)存在,仪器就可测量其γ 强度。实践已经表明γ 测 量是找铀矿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它的缺点是探测深度浅, 仪器所测得的γ 射线强度主要是镭组元素提供的,因而受到铀、 镭平衡破坏的影响。同时也受钍、钾等元素的干扰。
成分、及温度、压力等因素有关。
(2)大气中222Rn、220Rn的浓度及其衰变产物随高度增加而 减少。由于222Rn的半衰期比较长,它可以传播到很高的上空去。 而220Rn的半衰期很短,故随高度衰减得比较快,大约离地面 100米高度时,220Rn的浓度只占地面浓度的干分之五。
而同样高度的氡浓度为地面浓度的73%。222Rn的衰变产物的量 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得比较缓慢,如在200米上空,RaD的量是地 面的97.3%。 (3)陆地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比海洋大气中的高,而
1.8×10-4 5.0×10-5 3.0×10-7
7.0×10-4 3.0×10-4 5.0×10-7
2.31 0.83 0.03
3.9 6.0 1.7
6.0×10-11 2.7×10-11 1.0×10-11
3.9×10-16 1.7×10-16 5.6×10-18
沉 积 岩
页岩、粘土
砂岩 石灰岩
岩石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重量%)
U 岩 岩 浆 岩 酸性 岩 中性 岩 基性 岩 超基 性岩 性 花岗岩、花岗 闪长岩、流纹 岩 闪长岩、安山 岩、正长岩 玄武岩、辉长 岩、辉绿岩 纯橄榄岩、橄 榄岩、辉岩 3.5×10-4 1.8×10-3 3.34 Th K Th/ U 5.1 Ra 1.2×10-10 Rn 7.6×10-16
(4)在沉积岩中,泥质页岩的铀、钍、钾含量为最高。砂 岩中的铀含量变化较大,这与砂岩的成分有关。盐岩、石膏 中的铀贪量最低。 (5)变质岩中,放射性元素的含量与变质前岩石中的含量 及变质程度有关。在变质过程中,铀、钍等放射性元素容易 分散出去,因此,一般说来,变质后比变质前的含量要低些。 也有变质时成矿的,但少见到。 (6)各类岩石的钍、铀比值(Th/U)也存在一定的变化规 律。酸性岩的钍、铀比值高约2—6;沉积岩较低,约为1—4; 变质岩比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变质岩中的钍含量较高所致。
核探测技术与应用
苏州大学放射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万 骏
2014年9月
Email: sdwanjun@
在目前已知的核技术应用很多,有利用天然 放射性核素性质——核技术勘查;有利用辐射易 探测性能——示踪技术;有利用辐射穿透性能— —透视和自动控制;有利用辐射的生物效应——
治癌、灭菌、杀虫、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有利用
而变质岩介于岩浆岩和沉积岩之间。
(2)在岩浆岩中,酸性岩的铀、钍、钾含量最高,中性岩 约为酸性岩的二分之一,基性岩约为酸性岩的四分之一,超 基性岩的含量最低。 (3)在酸性岩中,早期花岗岩的铀含量要比晚期的低,如
雪峰期与燕山期的花岗岩的铀含量相比相差十几倍。同是燕
山期花岗岩,燕山晚期的铀含量比燕山早期的高几倍。说明 岩石的时代越新,铀含量就越高。这是由于铀的化学性质活 泼所决定的。
(4)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评价;
(5)编写调查报告。
氡与地质背景关系的应用
北京市铀含量等值线图
氡析出率分布图
3.1.2
地面γ 测量
地面γ 测量是利用携带式辐射仪测量岩石或复盖层上的γ
射线强度,寻找γ 异常点(带)和γ 强度偏高的地段,以便达到 发现铀矿床(体)的目的。
由于放射性元素在地壳中相对分散而且含量低,不易用肉
• 放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及调查方法
放射性地球化学异常分类: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 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和气体地球化学异常。 相应的调查方法有: 原生晕调查、次生晕调查、水系沉积物调查、水文调查、生 物调查、气体测量。 调查步骤: (1)按比例尺布置采样位置; (2)依据不同的调查方法进行采样; (3)现场测量或实验室分析样品;
m R IK 2e R
式中I—介质中任一点的γ照射量率;m—点源的放射性 物质的质量(克);K—介质对γ射线的线吸收系数(厘米-1); R—测量点到点源的距离(厘米);K—γ常数,数值上等于质 量为一克放射性物质的点源在距离为1厘米远处产生的γ照射
量率值。当放射性物质不同时,其K值是不同的。
4.0×10-4
3.0×10-4 1.4×10-4
1.1×10-3
1.0×10-3 1.8×10-4
3.20
1.20 0.30
2.8
3.3 1.3
-
6.5×10-16
-
石膏、硬石膏、岩盐
1.0×10-5
4.0×10-5
0.10
4.0
-
-
从表中数值可看出铀、钍、钾在岩石中的分布有如下规律。
(1)在三大岩类中,岩浆岩的铀、钍、钾含量高于沉积岩,
2.2×104~ 5.5×l04 酸性岩浆岩 3.7×105 水 1.8×106~ 铀矿床水 3.7×l06
6.0×10-11~ 8.0×l0-11
8.0×10-6~ 6.0×l0-4
从表中数据看出水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比岩石的低得多。
因此,用辐射仪在水面上测量γ 射线强度是很困难的。仪器
的读数实际上是宇宙射线和仪器的本底强度。 洋海水中的含量低于河水中的含量。湖水中含量较高。
在γ 普查找矿中,把达到异常值标准的并且受有利的构造 或岩性控制的点,称为异常点。异常点如果连续分布大于20米 并且受有利的构造或岩性控制的,称为异常带。异常点和异常 带是发现矿床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但并不是通过所有的异常点 和异常带都能发现矿床。
• 放射性元素分散晕
在放射性元素成源的过程中或源形成以后,由于内因和外因的 各种作用,放射性元素或与源有关的元素分散到周围岩石或土壤中 去,使得这些元素的含量相对增加,在源区周围形成某些元素的异 常含量地段,这称为分散晕。 分散晕与源体有密切的关系,而且分布范围比源体大得多,是 放射性调查寻源的重要线索; 根据分散晕形成的时间、空问关系以及某些地球化学因素,将
220Rn尤为显著。
(4)近海大气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又比远洋大气中的高。
正常场与异常场
放射性测量的对象是岩石和复盖层(土壤)中的放射性元素。
各种岩石(土壤)中部含有一定数量的放射性元素,而这些正常 含量的放射性元素相应地产生一定的射线强度,这就是岩石(土 壤)的正常放射性强度,一般称为“正常场”(或岩石的底数)。 由于各种岩石所含的放射性元素数量不同,因而不同岩石的正 常强度是不同的。 当放射性元素局部富集,γ 强度明显增高时,我们把高于 正常强度2~3倍以上的γ 强度称为异常。异常是相对正常场而 言的,要想确定某地区某种岩性的异常值时,必须预先统计该 区各种岩石的正常γ 强度。近年来把大于岩石正常场加三倍均 方差的γ 强度定为异常场。
各种水中铀、镭、氡的含量 水类别 海水 湖水 沉积岩水 氡(Bq/m3) 0 镭(克/升) 10-13 10-12 2.0×10-12~ 3.0×l0-10 2.0×10-12~ 4.0×l0-12 铀(克/升) 6.0×10-7~ 2.0×l0-6 8.0×10-6 2.0×10-7~ 5.0×l0-6 4.0×10-6~ 7.0×l0-6
• 放射性元素在自然界的分布
自然界里,除了成系列的铀、钍、锕三个放射性系列外, 还有不成系列的钾、铷、铟等180种放射性核素。它们广泛地
分布于岩石、土壤、水和空气中。地球上任何一种岩石都含有
一定数量的放射性元素。 丰度: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其中 地壳中的丰度又称为克拉克值。单位:%、ppm、g/t。 地壳中元素相对平均含量极不均匀。O-0.47,Rn-7×10-16 太阳系:H>He>O>Ne>N>C>Si>Mg>Fe>S 地球:Fe>O>Mg>Si>Ni>S>Ca>Al>Co>Na 地壳:O>Si>Al>Fe>Ca>Na>K>Mg>Ti>H 地壳中放射性主要元素丰度: U-1.7ppm Th-5.8ppm K-1.7% Ra-10-10 Rn-10-16 前三种占82.5%
(2) 盐分散晕 盐晕是岩石(矿石)风化或被侵蚀后,矿元素溶解于水中,以 化学搬远的形式形成于洪积、坡积层中的分散晕。因此,盐晕 的形成过程很复杂,它具有易溶矿物、矿床的特征。如在氧化 带中,这些易溶矿物分解成盐类并溶于水中。它们靠地下水或 地表水的运动、渗透、扩散和毛细管上升作用进行化学搬运。 在溶液迁移过程中,由于化学变化如过饱和作用、吸附作用等 原因,使矿元素变成固体盐类,沉积在披积或洪积层中。
(一) 地面γ 测量的基本原理 1.辐射体的γ 强度计算
测点的γ 强度与辐射体放射性物质的含量、大小、形态、
密度、埋深、厚度以及探测仪器的类型等因素有关。进行理 论计算比较复杂。下面我们只讨论实际工作中常碰到的两种 辐射体γ 照射量率计算问题。 (1) 点源的γ 照射量率计算 设点源处于均匀介质中,求在介质内一点的辐射照射量 率。计算公式为:
辐射的化学效应——辐射化工;还有利用辐射的 能量——放射性同位素能源等。本章将主要介绍 核技术在地学、工业、农业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基本内容
核探测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 核探测技术在工业中的应用 核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核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
1 核探测技术在地学中的应用
放射性勘查方法很多,按其测量对象不同,可 分为γ测量、Rn及其子体测量。其中γ测量又分航 空γ测量、航空γ能谱测量、地面γ测量和地面γ 能谱测量。Rn及其子体测量又分径迹测量、α卡测 量、活性炭侧量和210Po法测量等等。本节将选择地 面γ测量、射气测量和径迹测量等放射性勘查方法 给予介绍。
地下水中的含量比地表水高。花岗岩区地下水中的含量比沉
积岩区地下水中的含量高。流经铀矿床的水中放射性元素的 含量往往大幅度增高。
由于Rn容易溶于水,流经岩石破碎带的水往往含有较多
的Rn。因此,出现Ra含量正常,而Rn浓度高的Rn水,高达几 万甚至几十万Bq/m3,成为找矿的良好标志。
土壤及大射性元素地球化学异常与背景
地球化学异常:地球化学指标与周围环境的差异。 研究它应考虑的因素有: 异常的发育特征、形成机制、评价方法、观察技术和与其它异 常的关系。 背景区:调查对象影响范围以外的地区。 背景值:背景区的一般含量及一般变化幅度。 背景:指空间范围和含量幅度。 背景与异常的关系:异常和背景是相对的。局部异常建立在区 域背景上,区域异常建立的全球背景上。异常的消失是背景起伏所 隐蔽,异常的增加是背景起伏压制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