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一 克、千克、吨 认识千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认识千克》是西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
教材通过两袋500克的碘盐引入1千克的概念,自然过渡到千克和克的进率是1000,教材同时引导学生感知千克与克的质量区别和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建立千克的概念。
再让学生试着称1千克、几千克的物品,拎一拎、数一数,丰富对千克的感知。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知识,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
有关质量的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较少,缺少必要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交流感受等学习方式,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估测,逐步提高估测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和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受1千克物体的轻重,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几千克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盘秤7个,两袋质量为500克的白糖,质量为1千克的洗衣液,若干重1千克的物品,不同质量的物品若干个,大塑料袋。
学生:书包。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游戏,激趣导入
1.老师背学生,交换再背,师:你们看到了什么?为什么?
2.明确人的体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引出课题,教师板题。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一)认识“千克”,建立1千克=1000克的等量关系
1.出示1袋重500克的白砂糖,请学生猜一猜重多少。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2.再出示1袋同样的白糖,问学生:现在重多少?(启发学生说出500克+500克=1000克)
3.思考:要想知道物品有多重,还有没有好办法?(引出:用称称。
)
4.认识盘秤
(1)(出示课件)和学生一起认识盘秤,说说秤面上有什么?
(2)仔细观察,找一找:你能在秤面上找到2千克、3千克、4千克和5千克的刻度吗?
5.现在,我们来称一称2袋白糖有多重。
来看看,是多少?(板书:1千克)
6.交流:同样的两袋白砂糖,这样算出来是1000克,称出来却是1千克,这说明了什么?(板书:1千克=1000克)。
7.师教读,生齐读。
(二)感知“1千克”
1.找一找,桌面上有重1千克的物品吗?是什么?轮流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教师采访:你感觉1千克怎么样?
2.猜一猜,生活中那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
3.活动:小组合作称一称,1千克的物品大约有多少个?
(1)出示活动要求,读一读。
(2)分组活动并做好记录。
(3)汇报交流。
质疑:同样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数量会不同呢?
(4)评价质疑--体会质量不变
①瞧一瞧,咱们寻找了这么多的物品,它们各不相同,数量也不同,可有一点是相同的。
(引导学生回答:质量都是1千克,质量相同)。
如果质量都是2千克呢?(质量相同)都是4千克?10千克?……
②思考:1千克铁与1千克棉花哪个重?为什么?(一样重,质量相同。
)
(三)感知“千克”与“克”的区别
1.过渡:我们之前学过比千克更小的质量单位是什么?(克)1克大约有多重?(1枚1角硬币大约重1克)
2.学生一只手拿1角硬币,另一只手拿重1千克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出自己的感受。
3.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4.练一练: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四)感知“几千克”
1.教师将2件重1千克的物品装进一个大袋子里,追问:现
在重多少?(2千克)你能像老师这样打包一个重约2千克的包裹吗?完成后轮流掂一掂,感知2千克。
2.操作活动,称物品。
小组活动:
(1)出示活动要求:小组分工合作,自由选择物品,先掂一掂,估一估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填写②号学习单。
(2)分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反馈:相机感知3千克、4千克、5千克、10千克等。
(五)“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个西瓜重约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说说你的想法。
(板书:3千克=3000克)
2.这一大桶水重5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说说你的想法。
你是怎么想的?(板书:5000克=5千克)三.解决问题,拓展应用
1.第一关:填一填。
2.第二关:出示明明写给爷爷的一封信,学生纠错。
3第一关:算一算。
(1)
(2)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
他们要坐船过河。
大木船限载33千克,小木船限载9千克。
如果要一次运完,请你为他们安排乘船?
四、联系生活,深入体会
了解生活中的其它质量单位“公斤”、“斤”、“两”。
五、回顾反思,总结评价
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吗?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小结:要想真正了解“千克”,还要在平时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六、布置作业
周末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看看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再帮助妈妈拎一拎,看看你能拎起几千克的物品。
然后写一篇数学日记。
七、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kg)
1 千克 = 1000 克
3 千克 = 3000 克
5000 克 = 5 千克
八、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力求遵循知识发展的规律和学生认知的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尽可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操作活动,使他们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感受了千克的实际重量,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所体验,只不过由于重量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光靠观察得到,所以教学开始首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猜一猜哪个重的问题情境。
我为学生提供了包装大小差不多的小米和麦片,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感受人有轻有重,物品也有轻重,不能光看包装的大小;并通过观察食品包装上的重量标志引出新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激起学生学习重量单位的欲望。
2.操作体验,认识概念。
俗话说“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过,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
因此,在体验中建立具体的质量单位的活动,贯穿了整节课。
教学经验又告诉我,孩子接受知识必须是一个过程,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必须经历的过程,而不是由老师来代替。
因此教学中,我注意摆正学生的位置,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
我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探索得出的,我决不替代,而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是学习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教学中,我充分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集体探索的学习氛围,自己动手,称一称两袋盐有多重、两瓶矿泉水有多重,1千克大概有几个鸡蛋,掂一掂、拎一拎1千克米、盐、鸡蛋有多重等实践活动,学生真正是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
称已称自己的书包有几千克,拿出或者放进东西,使书包大约重两千克。
孩子在称量的过程中学习的兴趣很高,学习的效果也不错。
3.回归生活,巩固知识
数学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丰富多彩的。
教授完新课,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到商店或菜场或超市,去看看,拎拎哪些物品重1千克,再去数一数一千克的苹果,梨,桔子,鸡蛋,鸭蛋,鹌鹑蛋,土豆分别是多少个。
为孩子认识千克这一抽象的知识给予更多的感性认知,从而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在复习课的反馈中,我看到显然学生在寻找1千克的物体时就能更多地联系实际:“我去超市看到过有的味精、食盐大约也是1千克”、“昨天妈妈拆开的洗衣粉大概也是1千克”。
真正做到了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内驱力,激发起了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并
学会了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逐步增强数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