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导入
第2课时
上节课我们明白并深入了解了本文的说 明对象,体会了本文说明语言的严密性。这 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准 确、生动和典雅。
任务一 1.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 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 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举例子
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 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个星期。 作用:举大连和北京两地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 时间不同的例子,具体、科学地说明沿海地区 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从而说明影 响物候的经度差异,极具说服力。
分析加点词的效果 ……一词本义是……,在文中是……意思,在 文中起……作用,说明了说明对象……特征,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 候知识。
不能,“许多”在范围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 思就变为所有古代流件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 富的物候知识,那样就不符合实际。“许多 “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体会下列语句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 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大地苏醒是拟人的写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 发”具体描述大地的苏醒,次第用的典雅,给人带 来春色,加强了说明的生动性,文章的可读性。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 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 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丰富科学知识,探索科学奥秘
等次。即等级高低的意思。
词语集注
孕育:怀胎生育,比喻既存的事物中酝酿着新事物。
花香鸟语:形容春天动人的景象。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黄鹂。文中指昆虫无声无息,无影无踪。
草长莺飞: 形容江南暮春时的美丽景色。 草木生长。
词语集注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 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 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做出 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 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 习。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 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是科学家竺可桢
探讨任务三 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基本把握了 事理说明文的特点。那么,事理说明文和事物 说明文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1.说明对象不同。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 象是具体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 个抽象事理。
2.说明内容和目的不同。事物说明文一 般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 点、用途等做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 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将抽 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 者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 “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文章启发我们: 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就在我们的身边,而想要 探索它,就要有科学精神,扩大科学知识储备,掌 握科学方法,勇于探索科学奥秘。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和物候学
物候观测的重 要性
决定物候现象 来临的因素
研究物候学的 意义
逻辑顺序
说明语言生动、 典雅、准确
时间顺序: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 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制作工序等。
空间顺序:按照空间的内外、远近、高低、上 下、左右、整体局部等方位顺序,介绍建筑物或者 物品等。
逻辑顺序:按照逻辑上的内在联系展开,如由 总说到分说、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从主 到次等顺序,常用于介绍事理。
浏览课文,结合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概括本文使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 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 出于什么考虑?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 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是按逻辑顺序说 明的。具体来说,四个因素的影响程度轻重不 等,由重到轻,依次排列,有条有理。前三者 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 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顺序。
引资料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 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作用:引用农谚,一方面说明劳动人民注意了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 同时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
探讨任务二
2.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能删去,……原意是……在句中的作用(表范围、 修饰、限定等)在句中意思是……,说明了什么,如 果删去,与事实不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 准确严密性,所以不能删去
这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 “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以灵动的语言表现出物候 对气候变化的反应,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 义。这一段讲的是人们习见的现象,因此不用数字, 也不用抽象概念,而是将道理寓于现象之中。
拓展存储
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对这首诗的理解。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由大自然的景象判断季节
第1课时
黄幻吾《杨柳清风》
梁纪《《一笑暖千家》
“一年有四季,四季景不同”,通过草目 昆虫呈现出不同的情景,大自然好像会说话 似的,会告诉我们许多气候的信息,使我们 更好的生活生产,那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5 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yú) 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气象事 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 区划、变迁以及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等都有 深入的研究。他是我国现代物候观测网的倡 竺可桢 导者和组织者,还带头撰写物候学专著,普 及物候知识。代表作有《气象学》《物候学》 等,有《竺可桢全集》。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纬度、 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有:预报农时,选 择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 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物候 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细读课文 再读课文,思考:
1.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 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作比较
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 京早10天。 作用:把南京桃花和刺槐花的开放和北京的相 比,突出说明影响物候的纬度差异,便于读者 更好地了解,让人印象深刻。
列数字
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 京早10天。 作用:“20天”“10天”,用具体科学的数字, 准确地说明南京桃花、刺槐花比北京早开的天 数,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用的说明顺序。
物候与物候学的概念 说明对象
符合 人们对事
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重要性
逻 物的认知
辑 顺
规律,同
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取决因素 序 时也使文
物候学研究的意义 研究的意义
章很有条 理性。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现象 。
筛选信息的主要方法:①寻找段落中心句。 ②寻找设问式语句。③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 如“首先是为了……”“此外还有……”“对 于……”“还可以……”“也可以……”“为 了……”。
1.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 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知 识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 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 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字词清单
字音识记
农谚( yàn )
簌簌( sù ) 物候( hòu ) 悬殊( shū )
萌发( ménɡ) 孕育( yùn ) 销声匿迹( nì )载途( zài ) 刺槐( huái) 海棠( tánɡ)
连翘( qiáo) 生机盎然(àng)
多音字
(shuāi)衰草连天 衰
( cuī )等衰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 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不能删掉,“左右”表约数,意思是比“十天” 稍多或稍少,如果删去,就成了刚好“十天”, 这样反而与实际情况不符合。“左右”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 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3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 候学。
第二部分(第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 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 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第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 意义。
再读课文
为了把介绍的对象说清楚以便被人接受, 介绍事物或事理时,作者往往会采用不同 的说明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哪些?
2. 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 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 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
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 步步引出来的?
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 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 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 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不能删掉,“约”表估计,因为不能确定,只能 用表估计的语言。如果去掉,与实际情况不符。 “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思维探讨
分析课文内容,说说第一自然段的语言特 点和它的表达效果。
方法:勾画关键句子,做批注。
“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 花次第开放” 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转入夏。 “簌簌”描写风吹落叶的声音,写出树叶纷纷飘落的动态。 “北雁南飞” “田间草际的昆虫”“销声匿迹”“衰草连天” 等词语,写出冬天即将到来时的萧索、清冷。 “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八个字概括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况,点 明四季变化循环往复的自然现象是带有规律性的,为下文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做了有力的铺垫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首诗中的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诗人在初夏 游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 但诗人却意外发现山寺中桃花才刚刚开放。诗人曾 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 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 素——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 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