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冠心病,改善胸闷、憋气、心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中医:治冠心病,改善胸闷、憋气、心痛
老中医印会河:治冠心病,我有一张保留方!改善胸闷、憋气、心痛
本文理论依据:《金匮要略》、《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我常常觉得,能把前辈中医人的好经验解读出来,传播出来,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至少,可以让无数身负疾病的人,看到希望、受到鼓舞。
今天在这里,我想再给您说一张前辈中医人的配伍经验。
这就是从张仲景《金匮要略》里面化裁而来的,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的配伍。
这张配伍,是我老师拿给我看的。
其创制者,为我国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印会河老师。
印会河老师1923年生人,2012年去世,出生于江苏靖江的中医世家。
他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的奠基人,也是中日友好医院的筹建者。
全国中医药院校的《中医基础》教材,第三、四、五版,由他任主编。
他在业界的分量,从这就能看出一二了。
下图为印师(坐)生前合影。
印会河老师有不少配伍传世。
我今天要说的是这一张——
旋覆花15克(包煎),茜草9克,红花9克,丹参15克,川芎9克,赤芍15克,降香9克,瓜蒌仁30克,葱白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围绕这个配伍,还有一张印师的医案。
这个医案,也是当年我的老师,要求我仔细研读、记诵的。
医案很简单。
说有一男性,患者姓蒋,男,48岁,患冠心病已经四五年了,有严重的冠脉供血不足。
整个人唇色发青、发暗,面色也偏于暗黑,心烦、睡眠质量不佳,而且心率不整。
与此同时,口干舌燥,却不想多喝水,大便也不畅。
由于病情,患者已经休息3年了,几乎丧失了工作能力。
结果,这个患者就是用上面这配伍,区区5剂,疼痛不适感就大大减轻。
后来遵原方加减调治3个月,症状基本全部消失。
我清楚地记得,我老师在当初向我介绍这张医案的时候,非常认真地给我列出一系列症候。
我老师告诉我,遇到具备这些症候的人,可以大胆应用这配伍。
1,唇舌和脸色都发青、发暗,甚至发黑。
2,曾在医院确诊为冠心病、冠脉供血不足、心电图异常。
3,心烦,睡眠质量不好,只能睡一觉。
4,常觉口干,但是无法多喝水,大便不畅。
5,舌有瘀斑,脉涩。
这些症状怎么解读?用中医视角看,基本都可以用气滞血瘀四个字来解释。
唇舌脸色青暗发黑,为淤血日久,心血不能濡养头面所致。
心烦、睡觉质量一般,为心血瘀滞,心神不安所致。
心血滞涩,气滞不行,则津液输布失常,所以口干、便秘。
但是,由于体内津液本身并不缺少,因此,这个时候喝水又喝不多。
舌有瘀斑和脉涩,为典型的血瘀之象。
至于说胸前闷痛、气短等等,更不在话下,为心血不畅的表现。
当然,还有的人,手臂胸背会跟着疼。
这个时候,用印师的配伍,是合适的。
其实,这个配伍,严格说是化裁自《金匮要略》里头的旋覆花汤。
这个配伍非常简单,就是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
其中这个新绛,到底是什么,学术界有争论。
有的说就是茜草,有的说是代赭石。
但无论怎么说,现在的中医是基本不提了。
印师的配伍,里头,用茜草和红花代替“新绛”。
这是因为,旋覆花汤配伍原方的功用就是行气活血,通络散结。
那么用活血化瘀的茜草和红花来代替“新绛”,是符合原方之意的。
这么一看,印师的配伍,基本用意就是,旋覆花降气、开痰、散郁,用茜草、红花、丹参、川芎、赤芍、降香来活血化瘀,用瓜蒌仁
开胸涤痰,用葱白通行阳气。
所以说,对气滞血瘀、心气不行的人来说,是十分合适的。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借鉴、参考。
说实在的,围绕这个经验,有很多加减变化之道。
其中的很多东西,我是不可能用一篇文说,一张小小的医案,就能完全述说清楚的。
所以说,这个东西写出来,仅供参考。
普通读者,必须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
但是,我还是那句话——好的文字,可以给人以希望。
而这份希望和鼓舞,恰恰是患者战胜病情的最好助手。
因为这么多年来,我真心感觉,有些中医名家,善用心理安慰之道。
我曾认识一位杏林前辈,在面对重症患者的时候,除了开方子、讲道理,做好疏解工作外,还赠患者一本自己的临证经验书籍。
患者得书,觉得自己所托付的医师很有分量,无形中增添了信心和勇气。
这样一来,同样是一副药,在他这里,却施展出十二分的效果。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那么,我的文说,能不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呢?如果能,就是我最大的成功了。
全文完。
欢迎关注“微门诊”,文君然每天和你聊健康。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表现有何不同?如何辨证?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均是中医学心系疾病的病证名称。
应该如何辨证三者的关系呢?简言之,三种证型的相同点是心气虚发展为→心阳虚→发展→心阳暴脱。
阳虚病,其人必面色唇口青白无神,目瞑
倦卧,声低息短,少气懒言,身重畏寒,口吐
清水,饮食无味,舌青滑,或黑润青白色,淡
黄润滑色,满口津液,不思水饮,即饮亦喜热
汤,二便自利,脉浮空,细微无力,自汗肢冷,
爪甲青,腹痛囊缩,种种病形,皆是阳虚的真
面目,用药即当扶阳抑阴——《医理真传》
《内经》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心主一身之血脉”。
意思是健康人心气推动血脉在脉道内运行,周流不息上下循环,主持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
在多种病因刺激下,心的阳气不足,病变一般始于心气虚,心气虚弱不能推动血脉运行,营养心神和周身引起的心悸胸闷,气短,乏力,舌淡脉弱等诸多症状。
一般心气虚症状轻微,多呈阵发性,劳累紧张,情绪波动后加重,可见于心脏功能性疾病,例如神经症,植物神经紊乱表现的心悸胸闷等。
个别心气虚的患者可伴发心肌炎。
一般多无心的严重器质性损害。
若心气虚日久累及于心阳,就发展为心阳虚。
这个阶段属病情的进展加重,心阳虚弱,不能温煦激发人体,可引起继发阳虚寒凝血瘀,阳虚水饮等复杂证候,表现为心悸胸闷,或伴有心绞痛,四肢不温,动则气短喘粗,尿频浮肿,头晕目眩,多见于心阳的器质性病变,例如冠心病。
心阳虚若调治不当或诱因刺激累及其他脏腑,往往就容易发展为致命的心阳暴脱的表现。
朱大夫遇到过心阳虚病人,在汗蒸房大量出汗后,出现心梗发作,这就属于心阳暴脱。
中医也叫“亡阳”“真心痛”,属心阳迅速外脱亡失,《内经》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心阳暴脱以突发的心悸喘憋,烦躁异常,剧烈胸痛,手足青紫,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为主,严重者可出现晕厥昏迷,甚至死亡。
一般多见于急性心梗,心功能不全等。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黄帝内
经》
三证的区别之处可总结为病理阶段,症状表现,发展转归等三个方面的不同。
接下来,朱大夫根据中医专业知识,为您做全面正确的解答分析,说清楚三证的病证特点和辨证思路。
★心气虚的病因和病证特点
•心为五脏之一,居于胸腔内,功能为主持人体血脉的运行推动,心脏正常的跳动是血脉循环的保障,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所以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主藏神,《内经》说“心为阳中之阳,君主之官”,阳代表着功能运动。
精神状态和基本运动活动均有心脏调节控制,心的功能可以用“心气”概括。
•心气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为逐渐衰退的生理过程,例如青少年,心气充足,心脏搏动有力,体质状态也较良好。
进入老年后,心气衰减,心脏功能为逐步下降,心脏疾病也较容易发生。
心主血而藏神。
心经气血不足,无以养神,
则神不安,故见惊悸不寐——《仁斋直指方》•心气虚证是因外感邪气,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情绪不畅,劳累过度等因素造成以心气虚弱为主,继而引起全身气虚表现的病证。
由于心气虚弱,推动血脉运行能力下降,表现为心悸心慌,胸闷气短,伴有心气虚累及全身气虚的表现,如周身乏力,心其华在面,气虚不能上荣于面部,出现面色晃白,心气虚不养心神出现精神不振,气虚不能鼓动脉道,出现舌淡,脉弱的体征。
•因外感风热邪气,风热侵犯心脏,损伤心气,可导致心气虚弱,即发热头痛,鼻流黄涕后,出现心悸胸闷,正如医学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提到的温热邪气上受,首先经口鼻犯肺引起外感发热表现,肺与心包相临,邪气逆传心包,损害心气。
本证多见于病毒性心肌炎出现的心气虚弱问题,鉴别要点存在外感表证伴有心气虚症状。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温热论》
•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情绪不畅也是导致心气虚的常见病因,脾胃位于中焦,主运化水谷,将饮食水谷化生为精微营养物质,脾主升清可将精微上输于心,再由心气的化赤作用,以变化为气血。
《内经》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若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失调,精微气血来源不足。
忧思过度,“思则气结”,脾胃气机结滞后,运
化饮食能力下降,久而久之脾胃必将受损,气血源头不足,血不养心,心气发生虚弱。
脾不运化水液,水液停滞为湿,邪,湿聚成痰,形成痰湿阻滞,可损害心气。
因饮食情绪引起的心气虚常表现为心脾两虚的问题,即心悸怔忡,胸闷,随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后加重,伴有腹胀便溏,食少乏力,失眠多梦等脾虚证候。
符合现代医学神经症引起的心脏功能紊乱。
忧愁思虑则伤心——《黄帝内经》
•此外,因饮食不节,夏季过量食用生冷寒凉的食物,导致心气受损,类似于现代医学认为过食生冷造成冠状动脉痉挛缺血或过食生冷食物后,引起剧烈腹泻,津液阳气亡失,可发生心气受损的问题,类似于剧烈腹泻,水和电解质紊乱出现的心律失常。
逆夏季,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黄帝内经》
小结:以上是心气虚引起的病证特点,鉴别要点以心悸心慌,
伴有全身气虚表现,可伴有脾虚,痰湿证,外感风热证的表现。
心气虚进一步加重,可发展为心阳虚。
★心阳虚的病因和病证特点
•心阳虚多为心气虚进一步加重而来,朱大夫提示,阳与气本来就是一回事,气虚加重为阳虚,阳虚包含着气虚表现。
只是心阳虚发生后已不只是单纯心气推动无力的问题,心气的温煦,防御,激发脏腑的功能全部下降,中医将心阳必做天空的太阳,阳光照耀万物才可以升发,心阳虚推动血脉无力,引起血脉瘀阻,心阳虚,脾肾阳气亦受影响,相反,脾肾阳虚亦可导致心阳亏虚,正所谓牵一发动全身,脾肾阳虚后水液停滞形成水饮内停,心阳虚病证比较复杂,脏腑失调的问题比较突出。
阳虚者,火衰其本。
火亏于下,则阳衰于
上。
或神气昏沉,或动履困倦,或头目眩晕而
七窍偏废,咽喉哽噎而呕恶气短,皆上焦(心
肺)之阳虚也——《医学集成》
•因平时有心气虚问题,遇外感,情绪不畅,年老体衰,饮食不节,劳累过度等诱因刺激,心气不足进一步加重,气损及阳,发生心阳亏虚。
表现为心悸心慌,心阳失去了温煦能力,表现为周身怕冷,四肢不温,多有神疲乏力,胸闷气短的气虚表现。
•因心阳虚致瘀血者,多伴有发作性心前区疼痛,后背痛,面色晃白或手足青紫,舌淡有瘀斑,脉涩。
本证属《金匮要略》的“胸痹”,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发作,需注意辨别是否属于心阳虚问题。
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心——《金匮
要略》
•因心阳虚致水饮停留,多为阳气不能化水,脾肾阳气推动代谢水液,水液属阴,所以《内经》说“无阳,阴无以生”,水饮停留,除了有心阳虚症状外,多伴有下肢颜面浮肿,尿频尿少,舌淡苔薄,脾虚所致水饮停留,多有腹泻便溏,肾虚所致水饮停留,多有腰膝酸软。
肺虚水饮停留,多伴有咳嗽痰多,喘粗。
本证多类似现代医学的慢性心功能不全,肺源性心力衰竭等。
脾土不升,木火(肝,心)失生长之政,
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病阳虚——
《四圣心源》
小结:心阳虚病证比较复杂,多有脾肾肺阳气不足,水饮瘀血
停留的问题,具体表现应加以分析,或请专业的中医师给予指导。
一般多见于器质性病变,需要足够的重视。
★心阳暴脱的病因和病证特点
•心阳暴脱又称“亡阳”“真心痛”属急危重证候,多由心阳虚,脏腑失调加重而来,病虽在心,但亦累及到脾肾,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属水主一身之阳,心属火为阳中之阳,二脏上下交通,水火既济。
《伤寒论》中,同属少阴君火之气。
心阳暴脱的病证,气
血亏损,脏腑严重虚弱,尤其是肾阳不足,不能固护心之阳气,使阳气亡失,暴脱于外。
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
夕发旦死——《黄帝内经》
•心阳虚的慢性疾病,因外感风寒,寒伤心阳,或大汗出以及滥用发汗,通泻药物,使汗,尿等津液过多排出,阳气随之外泄。
发生心阳暴脱,以突然出现的心悸心慌,不能自制,胸闷喘憋,手足口唇青紫,大汗淋漓,心前区剧烈疼痛,面色苍白,大便失禁,脉微细欲绝或脉大无伦。
严重者出现昏厥,甚至阳气亡失造成死亡。
医学家丁甘仁曾治疗一例心阳暴脱的病人,因出汗太多,心阳大量外泄,引起的暴脱症状,他在《丁甘仁医案》中形容这个患者“阴邪无退散之期,阳气有脱离之险,脉证参合,危在旦夕”。
•此外,阴阳互根互用,心阳暴脱时,脏腑气血必然已损伤到极限,《内经》所谓“阳生阴长”。
阳虚则阴血必然不足,病机复杂多变,需经正规的治疗。
本证多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
凌某,脉大不敛。
神迷呓语。
阴阳不相交
合。
为欲脱之象。
救阴无速功。
急急镇固阴阳。
冀其苏息——《临证医案指南》
★专业区分和建议
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属病情加重的递增关系,心气虚为
开端,病情较轻,以心脏功能改变为主,伴随气虚症状。
进一
步加重为心阳虚,表现为阳气推动温煦激发的能力下降,脏腑
失调情况较复杂,心阳不足累及到脾肾阳气,如医学家张景岳
说的“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多伴有脾虚痰湿,肾虚水饮停
留的问题。
心阳虚调治不当或病因刺激,可发生心阳暴脱,多
为急症表现,需正规的治疗和诊断才可保障生命安全。
建议:心气虚的病人,因《内经》说“劳则气耗”,这个劳包
含着劳累过度,思虑过度,情绪不畅的过度,所以心脏问题注
意情绪平和,戒气戒躁,不吸烟,规律饮食,作息时间稳定,适当运动,心气虚,心阳虚和心阳暴脱的治疗需经专业医生给予指导,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如伴有其他基础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可诱发心脏疾病的发生,应积极的控制原发基础性疾病,保持血压和血糖的稳定。
最后,希望朱大夫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小经方真任性!胀肚欲死一整天,两味药就治好,西医看愣了
本文理论依据:《临床仲景方剂学》、《仲景方药古今应用》
前几天,有一位中医老前辈给我打电话,说他看到了我的中医科普文章,觉得写得真不错。
他鼓励我,继续做下去,把原汁原味的中医,展现在更多人面前。
前辈的欣赏,是对我的鼓励。
这让我觉得,我的每一篇文字,都是有价值的。
现在,我要给你说的这个医案、配伍,更有意思。
它集中体现了中医上古经方(即张仲景方药)的特点。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42岁,原本是一个教师。
他患上了严重的慢性胆囊炎和胆石症。
权衡再三,他决定接受手术。
手术,很顺利就结束了。
但是等他全麻醒来以后就感觉到,自己的腹部、胃部发胀、发闷,十分难受。
胀闷、痞满之感让患者辗转反侧,生不如死。
他自己说,他感觉自己肚子就像一个大气球,已经到了爆炸的边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医院经过诊断,认为这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反应”,是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于是,医生给对症处理。
但是处理以后,发现症状,没有丝毫的改变,还是那么难受。
这怎么办?没办法,医院打电话,找中医来会诊。
很快,中医师来了。
看到情况以后,立刻给开出了治疗方案——准备中药枳实24克,白术12克。
加水300毫升,水煎到150毫
升。
分3次口服。
结果,服药4小时之后,患者感觉腹部胀满之感开始明显减轻。
7小时后,症状全部消失。
3天之后,出院。
所有这些,西医在旁边看着,看得一愣一愣的。
他们心中可能想不到,中医这么简单的两味药,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就把胆囊切除术后反应这个难题,给解决了。
这张医案,原载于1996年的《浙江中医杂志》,是很有代表性的一张医案。
这里头是怎么回事呢?我给你从头说一说。
其实,上头用到的办法,枳实配白术,这是张仲景上古经方里的一张。
它叫做“枳术汤”。
这个配伍出自《金匮要略》。
它本来是治啥的呢?治脾虚气滞饮停之症,表现为心下坚(胃胀如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或胃脘疼痛,小便不利,舌淡红,苔腻,脉沉。
说白了,这个配伍主要就是用治疗腹胀、胃胀的。
中医讲,就是脾虚难以运化,导致气滞不行,水饮之症。
这个配伍,在胃下垂、慢性胃炎、胃扩张、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患者身上常见。
就上文这个患者患者而言,他因为胆囊炎、胆结石动了手术,直接就伤及中焦运化之气。
脾气亏虚,运化失常、气机阻滞,于是就胃胀、腹胀、肚子胀。
这时候怎么办?用枳实和白术的古典配伍,恰到好处。
其中的白术,能补脾益气,增进恢复脾的运化之能。
枳实,可以行气消胀,用以治标。
现代研究认为,枳实确实有增强胃肠节律性蠕动的功效,白术则对胃肠蠕动有明显的推进作用。
所以说,面对胆囊切除术后反应,白术和枳实搭配,虽然是上古的经方,有两千年的历史,但是依然可以快速奏效。
这就是中医学的魅力。
当然,枳实和白术的配伍,又远远不止治疗术后反应。
它对于浅表性胃炎、胃下垂,症见胃胀、腹胀、痞满者,有广泛的治疗意义。
只要是脾虚气滞者,应用几率就很大。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我的读者朋友借鉴、参考。
一方面,您可以
通过这篇文章,进一步理解中医经方的魅力,感受真正的中医文化。
另一方面,您也可以在中医师、中药师的辩证指导下,利用枳实和白术两味药搭配的方式,调治由于脾虚气滞导致的胃胀、腹胀等毛病。
其中,枳实用量,一般为白术的二倍。
我觉得,如果应用得法,它见效还是很快的。
好了。
就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