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备课参考 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第1课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本课主要从“从医之路”、“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国的百科全书”等三个方面向学生简略介绍了杰出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

一、从医之路
从李时珍的出身家世、兴趣理想、科举受挫,到专心学医等方面介绍李时珍走上从医之路。

(1)医生世家
明代中期,李时珍出生在湖北蕲州的一个医生世家。

祖父是个草药医生。

父亲李言闻,医学造诣精深,后被朝廷录用为太医院吏目,晚年辞职还乡,在蕲州玄妙观设诊,坐堂行医,为民治病,医德高尚。

李时珍从小就饱尝疾病的痛苦,心里早早萌发了当一个好医生的志向。

李言闻行医之余,著书立说。

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和心得,写成了《四诊发明》、《痘诊证治》等医书。

与此同时,还把自己对药物学研究积累的成果,编撰成《月池人参传》、《蕲艾传》等医书。

在这样一个医生世家中成长起来的李时珍,耳濡目染,心领神会,自然而然也步入了医学和药学的道路。

(2)科举受挫
尽管李时珍在医药方面,具备非常有利的发展条件,但他的父亲却并不愿意李时珍步自己的后尘。

因为在那个年代里,医生的社会地位并不高。

他希望李时珍能参加科举考试,在仕途方面发展,好光宗耀祖,改换李家门庭。

于是他耐心地指导李时珍专攻“五经”、“四书”、苦练八股文。

而李时珍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刻苦用功专心致志,不到12岁就能博通经史。

14岁那年,李时珍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

李时珍的父亲希望他继续攻读,准备进一步参加“乡试”,可是李时珍的兴趣并不完全在攻读“四书”“五经”、做八股文上,这些经史文章干涩、枯燥,他逐渐对从医这一职业越来越感兴趣了。

李时珍爱好医药,喜读医药典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强烈。

但在当时“以考为先”的封建时代,李时珍却不能违背父愿,他一连参加三次乡试,都没有被录取。

他对参加这种八股文科举考试,越来越没有兴趣,于是决心放弃科举考试,一心一意去研究他所喜爱的医药专业。

(3)读书十年
科举考试失败后,李时珍坦诚地告诉父亲,再继续参加乡试,已毫无兴趣,如果从师苦读,一定不辜负父亲的厚望。

李言闻同意儿子承师学习,李时珍后来从师于顾问(顾日岩名问)。

顾问的大家风范、高尚品德对李时珍的影响颇大,顾家珍藏的丰富的经典史籍,也大大地开阔了李时珍的视野。

李时珍在顾家受到良好的知识熏陶,这为李时珍日后立志成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自从师于顾日岩后,李时珍发奋苦读,除对经典著作精深研读外,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占卜、星相、乐府诸家”,无不阅览,对某些感兴趣的问题还作深入的探讨,而一些有意义的记述哪怕是短短几句话,都作好笔录,以备日后引用和查考。

李时珍有机会阅读到顾家和自家没有收藏的书种,或不同版本的书籍,这些知识对他以后成为一代名医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受父亲李言闻的影响,李时珍虽在习儒苦读,但对医药方书是很熟悉的,在李言闻的书房里,李时珍几乎熟读了所有医药藏书。

跟随父亲诊治病人,又为李时珍提供了临床实践的大好机会,也弥补了李时珍临床经验之不足。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时珍独立诊治病人逐渐得心应手,医名也远播蕲州城内外。

李时珍为了减轻父兄的经济负担,拯救乡民,多次向父亲要求独立行医,并专门写了一首明志诗,郑重地交到父亲的手里:“身如逆水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自此以后,李言闻竭尽全力支持李时珍以医学为业。

李时
珍苦读十年,乃至闭户不出,积累了丰富的医学实践经验和药学知识,为日后编著《本草纲目》奠定了雄厚的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4)王府、太医院任职
李时珍的高超医术,得到楚王赞赏,他特地派人聘请李时珍为王府侍医。

李时珍非常羡慕楚王府极好的藏书条件,便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把前人修撰“本草”所引证经史百家的材料,一一找到出处,直接查阅并研读原著,以便准确地把握其本意。

他还注意阅读那些前人没有涉及、被忽略了的书籍文献,在古代学术的宝藏里,进行更多的发掘。

这样一来,无论经史巨著,或是诗文专集,他都有了许多新的涉猎和收获。

在进入楚王府几年后,李时珍被楚王推荐到太医院中任职。

在太医院里,李时珍更加勤奋地从事药物研究,搜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

同时,李时珍对存于太医院的大量草本、医书进行广泛研读、摘抄和整理,利用闲余时间与其他太医们进行交流和切磋,获得大量的临床经验,真正做到广纳博采,搜罗百氏。

他还对“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占卜星相、乐府诸家”根据需要进行记录和分类。

堆放在太医院御药库和寿药房的各地贡品,和从外国进口的形形色色药材,使李时珍大开眼界。

他带着在上古本草中所发现的问题,结合这里的实物,逐一加以研究、比较和鉴别,获益匪浅。

重编一部新“本草”,是李时珍时刻不忘的大事。

来到太医院后,他已多次报请太医院使转奏朝廷,建议朝廷重修“本草”,造福生民。

太医院使认为上古本草属经典之作,岂宜擅自改动。

同时,一个进院不久的御医,就想主持这么大的编撰项目,不是太目中无人了!而且太医使认为,李时珍虽然具有真才实学,但为人过于刚正,一心想主持编修新“本草”,太“狂妄”,故一直采取压制的方法,不让他与朝廷的达官有接触机会,更不能让皇帝知道他的想法,并处处人为地设置障碍。

李时珍考虑再三,认为在太医院要实现重修本草这一愿望是难以实现的,毅然托病,向太医院提出辞呈。

二、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历代的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陷,不仅分类杂乱,内容谬误,还漏载了许多药物。

每当李时珍发现因用药不当而导致贻误病情,其原因多在于历代本草医籍记载有误时,深感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中存在太多错误纰漏。

这些错误的危害,轻则延误病情,重则危及人的生命,于是,他决心编写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使之“寿国以寿万民”。

李时珍认真思考如何编写,怎样突出特色和跳出前人的编写体例。

同时还要达到条理清楚,便于查找等目的。

书名既要醒目,又要突出主题,使人一目了然。

李时珍翻阅历代一些本草著作,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到宋代的《证类本草》,都成了他解决上述问题的参考文献,在此基础上制订编写计划,确定编写体例。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李时珍发现的问题很多且众说纷纭,他深知之所以出现不少讹误,主要是因为书作者脱离实际,不了解药物的生长形态和性能功效,只知照搬前人的结论,“惟据纸上猜度而已”。

自己要想编写一部质量较高的本草学著作,绝不可独居幽室、闭门造车,那样势必重蹈前人覆辙。

为了弄清疑难,1572年,李时珍带着他的徒弟庞宪离开蕲州,师徒二人一边行医,一边实地考察药物,对弄不清的药物,通过“一一采视,颇得其真”。

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获得准确无误的实际知识,他们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各地寻觅生药,而且常常步入深山老林或江河湖泽去辨认和采集药物标本。

李时珍几乎跑遍了大江南北,湖北、江西、湖南、安徽、江苏、浙江、河南、四川、河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为了验证前代本草的有关载述的正确性,李时珍不仅跋山涉水四处采药,还亲手栽培多种药物。

他在住所旁专门开辟了一块药圃来种植多种药材,以了解这些药物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采集季节。

李时珍对所种植的各种药物,均从发芽、长苗、开花到结子,一一加以
描述,又对何时采苗,何时采花,何时采子以及怎样加工等,记录得清清楚楚,特别是对前人的记载错误做了全面更正。

李时珍无论研究什么,都力求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自己不懂或暂时没有弄清楚的东西,常常存疑,绝不主观臆断。

编著如此大的本草书,不可能事事实践,事事经历,但他十分注重实事求是,虚心请教。

李时珍每到各地采药或诊疗,总是不耻下问,虚心向劳动人民和一切内行请教。

即使土人、农夫、渔人、猎人、山人、皮工、车夫等,都是他苦心求教吸取所需知识的老师。

关于新本草的书名,李时珍受宋代朱熹的《通鉴纲目》启发,“纲目”即以纲挈目,目随纲举,有纲目分明、查阅方便之意,在前人本草中未有用到,而“本草”二字则体现书的内容,于是确定书名为《本草纲目》。

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李时珍终于以极其顽强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撰成《本草纲目》这部宏伟巨著,这部书几乎耗尽他的毕生精力,凝集着李时珍的全部心血和汗水。

《本草纲目》这部书“岁历三十年,书考八百家,稿凡三易”,成为空前未有的一部“东方医学巨典”。

三、中国的百科全书
《本草纲目》共52卷,190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添加药物370多种,收入药方11096个,比前人增加四倍,其中李时珍亲自收集的民间药方就有8160个,并附图1160幅。

所附药方11096个,列16部为纲,分60类为目。

《本草纲目》体例严谨,医药兼备,重点突出,真正是“博而不繁,详而有要。

”《本草纲目》在药学上首创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方法,建立了本草学的新体系,对明代前的药物学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纠正了历代本草中药物名实相异,更正了药性药效上存在的错误,丰富了中药学知识。

《本草纲目》虽是一部药学著作,但就其内容而言远远超越了药学范畴,几乎涉及到古代科学的各个领域。

如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等等。

李时珍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这可从《本草纲目》中看出。

由于李时珍身处民间,与广大民众有着深厚的鱼水之情,加上良好的家风熏陶,使他形成高尚的伦理思想,他行医治病,无时不以仁爱为怀,精心图治,济世救民,献身科学文化事业。

在认识事物上,李时珍倡导“格物穷理”的思想,他循着自然规律,结合实践,从实际出发,并对其进行归纳、比较、分析,从而找出事物的性理。

在文学上,李时珍更是出类拔萃,《本草纲目》这一巨著,通篇语句流畅,颇见李时珍的文学才华。

总之,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我国科学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

这部著作,博大精深,内容翔实,丰富多彩,以其科学文化性和实用性在我国科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正如世界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称誉的那样:“《本草纲目》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1.李时珍是如何编写《本草纲目》的?
李时珍35岁时开始编写《本草纲目》。

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先是花费大约十年时间,阅读了800多种参考书,直接引用书目700多种,还对以往本草书上记载的药物详细鉴别和考证,纠正了很多错讹之处。

为了弄清一些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他背着药篓,带着儿子和徒弟,跋涉无数高山深谷,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

凡是所怀疑的问题,他都要尽最大努力,弄个水落石出。

他还在自家门前栽培几十种药材,并亲自炮制药物,摸清不少药物的药性。

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探索和辛勤耕耘,终于在他61岁时完成了这部中药学巨著的初稿。

此后,又经过三次修改,最终定稿。

2.《本草纲目》在世界医药学史上的地位怎样?
《本草纲目》一书后来流传到海外,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被誉为“东方医学的巨典”,并被译成日、朝、拉丁、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

并受到高度评价。

【例1】〔材料一〕贾谊曰:吾闻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①。

今吾已见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

试之卜数中以观采。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七《日者列传》
〔材料二〕范文正公微时②,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为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

”亦不许,既而叹曰:“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

”他日,有人谓之曰:“大丈夫之志于相,理则当然,良医之技,君何愿焉?无奈失于卑耶!”公曰:“嗟乎!岂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能及大小生民者,固惟相然。

既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全。

在下能及大小生民,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三《文正公愿为良医》
说明我国古代医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
【解析】在中国古代,儒医之间有很亲密的关系,中国传统医学的哲学基础是阴阳五行,而这些哲学也是儒家必须了解的知识,所以儒家和医学家有共同的知识背景。

因此,当有一些儒生科举失利后,往往由于生活所迫,去从事医学,有的甚至成为医学大家。

以上材料说明:①儒家和医学有密切联系,从事医学也是儒生的选择之一。

②儒生从事医学活动,也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