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分析

提升普通话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要容许和鼓励利用全球通用平台,增加汉语和其他语言的链接,籍此提升汉语的枢纽地位。

普通话是世上最多人使用的语言,英语却毫无疑问是全球最通用的联系管道。我们通常把一种语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与多少人操用它或与国力--尤其是经济能力--挂钩。

但一群包括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除了这些因素,一种语言能否联系各地域国界,扮演信息枢纽角色,更能主宰它的国际影响力。

拥有这一枢纽地位意味深远,同一名物理天才若生于英语国家,或把创新概念以英语传播,他的名声更易上层楼,理念也更容易被广泛认知。中国如果希望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及影响力,便需把更多国际信息和知识翻译为汉语,并融入全球化的沟通平台。

怎样界定一个语言的影响力?如果以操语言的人数来说,普通话绝对独占鳌头。

表1:全球最通用语言(按全球人口母语所占百分比)

表2:全球最通用语言(按全球人口母语及第二语言总人数)

英语毫无疑问远比普通话更受修习外语者青睐。或许有人会相信经济体系的强弱,远较操用语言作为母语或外语人数更为重要。虽然这有一定道理,但却不能完全解释一个语言的地位。

表3:国内生产总值

如果单看国民生产总值,并把所有操英语为主的国家经济列为一体,显而易见英语为什么名列前茅。但是意大利和印度国民生产总值虽然相差无几,而且操印度文的人数远多于意文的人数,可是有意修习外语者,选择意文的机会远较印度文高。

或许须深思如何界定一种语言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语言和金钱一样,同为一种货币,一种工具。金钱简化经济买卖交易,而语言则促进信息流动和沟通。一种全球流通的货币,

广受多国用以国际标价和收款,而且有发行国央行的支持。一种全球广为流行的语言,普遍被多国人士用以联系并交换讯息,并拥有大量的数据讯息支持。例如,一名芬兰学者要想和一名马来西亚学者讨论金融或计算机,他们大多会选择英语而不是法文或汉语,因为英语在这方面的文献远为广博。一种语言若能提供大量数据文献,也有助提高它的国际枢纽地位和影响力。

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的学者以国际信息枢纽为基础,衡量一种语言的影响力。他们利用三个渠道搜集数据,量度全球人士使用各种语言的频率。这三个渠道包括翻译书籍、维基百科,以及网上社交平台Twitter,涵盖了传统信息和电子信息。

不出所料,英语把其他语言遥遥抛离,与全球其他语言的相向交通频率远超其他语言。英译作品和译作英语的书藉,数量总数最多,维基百科的数据,或是Twitter发出或被其他语言转发的讯息,也是英语取胜。除了英语,还有德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语在内的次要枢纽。这群语言也广被其他非母语的人士作为沟通工具。与此同时,亚拉伯文、印度文和普通话虽然有庞大的人口作为母语或主要语言,但却不是各国广用的联系工具。要想一个讯息或概念广为流传,利用英语远较利用汉语有效。

研究也发现一种语言的影响力与将其作为母语的知名

人士数量存在正面关系。换句话说,一种语言越有影响力,将其作为母语的知名人士数量也更多。研究员利用两种方式界定何谓知名人士:第一是该人的人物志是否有超过二十六种语言出现于维基百科,第二是该人士有否被列入权威性的著作"Human Accomplishment"(可译作《人类的成就》)。该书是美国政治学者Charles Murray于2003年出版的研究,详列从公元前800年至1950年对人类作出贡献的人士,范围涵盖汉文文学以及物理学。

表4:著名人物人数(按国家排名)

表5:著名人物人数(按语言排名)

统计可见,一种语言的影响力,与依赖该语言的知名人士数量,存有极大关系。若其他条件相同,一名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士,他的成功和知名机会,将较操其他语言者为高。苹果计算机创办人Steve Jobs若操日语、俄语或汉语,其成就和知名度可能远不如今,而苹果也许不会全球知名。

一种语言所累积和具备的“信息库”,可以作为一个独立而重要的因素以确定它的影响力。类似一国经济状况,信息库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正面效应,并推动该经济体系或国家的文化及政治影响。每一种语言都包含了一种独特的思维架构,语言的影响力越大,依赖它为母语或主要工具的国家,更能主导国际议程。

从罗马时期直至十八世纪,虽然拉丁文在民间并不普遍,但它一直是欧洲最权威的通用语言。当时的权贵和有识之士,都赖以为互通的工具。又因当时欧洲各种知识都以拉

丁文纪录和传达,日积月累,拉丁文的资料存库博大精深,良性循环,巩固了它的地位。即使现在仍有不少学者修习该文。

或许有人认为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的研究颇有偏差,因为维基百科和Twitter均为英语平台。但这些平台是现今广为各种语言采用的数据和联系管道。如果中国希望提升普通话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希望汉语能与经济发展提供相辅相成的良性互动,最简单的答案就是将大量外文文献翻译成汉语,把更多汉文文献翻译为多国语言,并容许和鼓励利用全球通用平台,增加汉语和其他语言的链接,籍此提升汉语的枢纽地位。要想马儿好,就要给它吃草。普通话和汉语需要的草,就是全球各种文献信息和国际网络连接。

创造条件,让汉语作为国际科学交流的主要语言

就汉语能否成为创新的科学语言,用汉语对科学交流是否不利等问题展开讨论,国际上各民族各个国家由于历史、习俗、文化、地理环境等原因而造成的语言、语法及表达差异,但作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工具的语言功能恰恰是相同的。但一种民族语言要想成为国际上通用语言恰会受到许多条件限制。十九世纪有位波兰眼科医生花了十年时间于1887年以印欧语系为基础创立了“世界语”,旨在消除国际交往的语言障碍。他希望人类借助这种“国际普通话”,达到世界各民族之间相互沟通及了解,消除仇恨和战争,实现平等、博

爱、友好的大同社会。但这种美好愿望仍旧难以实现,今天以世界语为母语的人士不到1000余人,能流利使用的人估计只有十万到两百万人。语言使用有它的民族性、地域性、习惯性及传统性;仅靠人为地推动是很难实现。

科技知识和词汇是全人类研究和实践积累的结果,它需要跨国界进行合作、交流和学习,尽管各国和民族使用的文字语言有差异,但它的词义及定义是相通的。

现在很多的科学词汇、法则及定义,从历史上看都是从拉丁文变化而来的,牛顿写的科学文章都是用拉丁文,古希腊文明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也都是用拉丁文表述的。在人类社会科学实践早期,有过拉丁文一语独大的局面,科学的启蒙思想大都是在拉丁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来一些国家强调用本国语言,到19世纪法国影响较大,一段时间里用法语进行社会活动与交流成为身份、地位及教养的象征。20世纪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美国国力的崛起及其对科学的影响越来越大,在自然科学领域,英语逐渐成为科学论文发表及交流的主要用语,当然这是一个逐步演化的过程。

早期德国的洪堡基金会也是要求受资助的外国学者通晓德语,后来也逐渐放弃了。所以,哪种文字语言成为科学交流的主要用语更多的是科技、经济、军事实力积累的结果。目前来说,得诺奖最多,发表论文专利最多的仍是美国,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