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
一、指导思想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使学生体会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阅读文章使学生在风物美景的描写中徜徉,既可以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够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梳理线索理清散文结构
2.赏析美景品味思想情感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勾画文本中的重要语句,重要段落,关注文章写作的线索,梳理写作思路。
2、对景物描写的手法要有一定的了解。明确通感这种写作手法。
3、结合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三)价值观目标:
1、通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生通过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三、重点、难点
1、重点: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分析景物描写的方法
2、难点:知人论世,理解文章写作主旨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荷塘月色美景和优美的散文语句导入新课,使学生快速进入文本。明确目标:
1.梳理线索理清散文结构
2.赏析美景品味思想情感
预习检测:读准学案上的生字词
一、速读文本,依据线索,梳理思路
1.思考:这篇散文的线索是什么?(小组讨论展示)明确:散文的线索是作者的行踪,家---煤屑路---荷塘---小径----家
理清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
第二部分(2-3):煤屑路上的景色及感受。
第三部分(4-6):荷塘月色的迷人景色。
第四部分(7-10):联想江南,重回现实。
2.勾画出体现作者思绪变化的句子,梳理作者的感情脉络
明确: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已经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回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感情脉络:颇不宁静---寻求宁静---暂得宁静---联想江南重回现实
总结:这篇文章的特色之处是使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游踪,暗线是情感。
二、赏析美景,解读情语
1.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里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小径幽僻景色:幽僻的路,树蓊蓊郁郁。路上阴森森的,月光淡淡的情感:自由的人,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荷塘月色淡雅淡淡的喜悦月色下的荷塘:
荷叶→田田的,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袅娜、羞涩、明珠、星星、美人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荷波→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荷塘上的月色: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在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参差斑驳的树影四周清幽景色:树色路灯光蝉声与蛙声
情感: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总结:优雅的意境美淡淡的情感美花是零星的,风是微微的,香是缕缕的,云是轻轻的、雾是薄薄的,月是朦胧的,一切景物都是淡淡的,作者在淡雅的景色中更是寄寓了淡淡的忧愁与淡淡的喜悦。
三、主旨探究
1.如何理解作者内心的不宁静?
创作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的时候。面对“这一年的变动”,朱自清觉得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认为:“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
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那里去》)
“这几天心里似乎有些异常......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一封信》)
简而言之,此时的朱自清正处在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疑虑。陷入了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惶惶然”中。
2.小组同学根据自己掌握的时代背景和老师提供的创作背景,结合文本探究主旨。
(小组探究后展示)
教师总结:关于朱自清内心“淡淡忧愁”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
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
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
四、作业:
1.背诵课文4—6段。
2.学案的语言运用
荷塘月色——课后反思
一、这节课的优点
本节课运用诵读、讨论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教学思路明确,先是诵读文本通过梳理线索的方式,让学生理清散文的写作思路,明确结构。其次通过细读文本,品读景色描写部分,赏析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描写,使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最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讨论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体现出的丰富情感。
二、有待改进的部分
1、教学中语速有些快,节奏快。给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有限;
2、对景物的赏析还不够深入,学生从手法的角度明确写景的特点,也初步感受到了景物之美,但是诵读的时间有限,应该给与更多的阅读。
3、最后的主旨讨论应该给学生更多展示的时间,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