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用地结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田园城市的意义与实践
“田园城市”既是城市规划的一种理论指导,也是社会改革的创想。提出了 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和主张和一套较完整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制度。这些理论 被付诸于世界上许多城市的规划建设,形成了现今形形色色的城市形态,成为影 响深远的世界性潮流。
英国:1903年莱奇沃思和韦林;1944年,大伦敦规划确定了空间模式为 “中心城—绿化隔离带—卫星城”的结构,以通过鼓励人口的迁移、扩散来缓解 内城拥塞的压力。
四、小城镇的用地结构研究
1、小城镇的空间形态与结构
1.1 空间形态模式 城镇由于发展演变形式的不同,从总体空间布局概括,可以分为集中与分
散的两种模式,由这两种空间布局方式具体细分为以下几种空间布局形态。 1 )集中块状模式 2) 集中带状模式 3)集中组团模式 4)多点分散 模式
1.2 规划结构 第一,各主要功能用地与内外交通的结构形式;
注:规划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的增减数值。
建设用地比例
类别代号
类别名称
占建设用地比例(%)
中心镇镇区
一般镇镇区
R
居住用地
28~38
33~43
C
公共设施用地
12~20
10~18
S
道路广场用地
11~19
10~17
G1
公共绿地
8~12
6~10
四类用地之和
64~84
65~85
范围内与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在生产生活方面与中心城市密切相关,又具有相 对独立性,可分担中心城市部分功能。 卫星城的发展阶段:
1 卧城:大城市的居住群,工作和娱乐到中心城市去; 2 半独立的卫星城: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有一定的工业与服务设施; 3 完全独立的卫星城:距中心城30-50km,有成套的文化福利设施; 4 从单中心城市结构到多中心开敞式城市:城市群、带状城市
规划人口规模 >50.0万人
≤65.0
65.0 ~ 85.0
>0.0
>0.0
>0.0
65.1 ~ 75.3;20.0
+0.1 ~ +20.0 +0.1 ~ +20.0
Ⅰ、Ⅱ、 Ⅵ、Ⅶ
75.1 ~ 85.0 85.1 ~ 95.0 95.1 ~ 105.0
75.0 ~ 105.0 80.0 ~ 110.0 90.0 ~ 110.0
1.2.2 旅游带动型
1.2.3 贸易主导型 1.2.4 交通拉动型 1.2.5 城郊经济型
1.2.6 远郊生态型
2、小城镇的城市品质提升与服务功能提升
小城镇建设要以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建设水平、改善人居环境、增 进民生幸福为目标,以实施“美好城乡建设行动”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 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改善城市环境面貌,全、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和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彰显城镇特色,突出城乡统筹、集约高效、低碳 生态、和谐幸福的城乡建设发展道路。
· 2、土地利用的粗放
1. 土地资源严重浪费; 2. 盲目追求大广场、宽马路; 3. 多征少用、多占少用、早征迟用, 甚至征而不用、占而不用、好地劣用、 非法租用等粗放性用地状态。
· 3、用地功能与结构的失调
1. 土地利用混乱; 2. 居住用地比重过大 ,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比 重偏少 ; 3. 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生态环境较差; 4. 城镇内部道路建设不规范 ,功能分区不明显 ; 5. 用地结构不合理 ,土地利用率低下 。
4、新型城市化与城乡统筹
• 新型城市化内涵:城市化通常是指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型的过 程,不但表现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增加,而且表现为城市质量的 提升和城市功能的完善,还表现为城镇体系的协调和城乡关系的统筹。 • 传统城市化注重人口的城市化,注重数量和规模;新型城市化注重结构与 功能。 • 新型城市化特征:新在城乡统筹,新在新型工业化,新在和谐社会构建, 新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新在人与自然和谐,创建宜居人居环境。
二、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
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Garden City)是19世纪末英国 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提出的著名的城 市建设和社会改革理论。
1.1 田园城市的布局模式
1、规模:5.8+6x3.2=25万人 2、空间结构: • 以绿地为空间手段; • 母城以6条放射大道与花园城相 连,花园城间有运河与铁路联系 ; 3、布局模式:从中央中心花园 ——公共设施——住宅与花园大道——作坊、工 厂、市场——农田与森林的同心圆布局,环形放 射状道路;
2.1 新城市主义的特征:
1 在布局形式和建筑风格上模仿传统的小城镇,控制城市规模,保持 宜人的空间尺度,制止城市郊区的无序蔓延;
2 改善城市步行交通环境,提倡公共交通,限制私人汽车的使用; 3 强调在当地提供就业机会,强调职住平衡,加强生活和工作的系; 4 重建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建立居民之间的联系,增强居民的感; 5 维持居民生活的多样性,降低市政开支。
5、小城镇在城乡统筹中的作用
一是:促进城乡人口和产业融合; 二是:提供农民变市民的产业支撑; 三是:强化对腹地农村的带动作用; 四是:有利于深化城乡统筹改革。
6、小城镇差异化建设研究
小城镇差异化建设要突出以下儿个特点:①突出一个“小”字,小城镇规模 小、空间尺度小、但开发强度不宜过小;小城镇自身功能应齐全,但它不是 大中城市的微缩,有些功能可以没有(如文教区)、有些功能必须强化(如农 贸活动)。②突出一个“变”字,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存在许多偶然因 素,充满变数,要求规划加强发展研究,设计既要有刚性又要有弹性。③ 突出一个“度”字,小城镇总体规划直接做到大中城市分区规划的深度、 其中建制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做到大中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④突出 一个“特”字,小城镇有它产业结构的特殊性,有些规划内容的特殊性, 也有它接近自然的川园特色与山水特色。
+0.1 ~ +20.0 +0.1 ~ +20.0 -5.0 ~ +15.0
+0.1 ~ +20.0 -5.0 ~ +20.0 -10.0 ~ +15.0
+0.1 ~ +15.0 -5.0 ~ +15.0 -10.0 ~ +10.0
105.1 ~ 115.0
95.0 ~ 115.0
-10.0 ~ -0.1
3、小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与基础设施建设
要抓好小城镇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建设要根据乡镇总体设计规划,安排 好道路、给水排水、电力、通讯、车站、码头等基础设施,安排好学校、 医院、文化、体育、娱乐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先建好镇区的总体基本框 架,再逐步完善、提高。小城镇建设从一开始就要注意绿化、美化环境, 留有足够空间,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些基础设计,都要着眼于方便生 产、生活,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吸引投资 者。
2.2 新城市主义实践:有TOD和TND两种模式
1 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邻里区开发(TOD ) 围绕公交站将功能密集交织在一起的一个社区 A、靠近车站的是公共设施 B、商业区附近有小规模各种住宅 C、住宅区是围在公共空间周围 D、公共设施人性化社、独特、易识别 E、土地混合使用,公共交通优先 F、交通:居民步行至社区中心或车站10分钟
2 传统的邻里区开发模式(TND) A、优先考虑的公共空间 B、综合并均衡的功能 C、足够的建筑密度 D、低市政开发成本 E、尊重传统的建筑风格
3、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方针转变: 1976年以前,认真贯彻执行“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搞小城市”的方针。 1980年: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1990年: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2000年,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 2002年,坚持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2007年,走中国特色城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 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力为 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增长极。
5. 3. 2 邻近旅游区及现状绿地较多的镇区,其公共绿地所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可大于所占比例的上限。
3、除首都以外的现有城市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m2 /人)
气候 区
现状人均城市建 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
设用地规模
地规模取值区间
规划人口规模 ≤20.0万人
允许调整幅度
规划人口规模 20.1 ~ 50.0万人
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用地结构 研究
目录 1、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现状问题 2、小城镇规划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 3、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用地功能研究 4、小城镇的用地结构研究 5、案例
1、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的土地利用现状问题
· 1、产业发展的困惑
1. 规模小、数量多、零乱分散; 2. 缺少统一规划和管理,土地利用混乱; 3. 第二、三产业发展缓慢。
三、小城镇规划建设中用地功能研究
1、小城镇发展定位与产业功能选择
1.1 发展定位 定位一:根据实际,选择恰当的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模式 定位二:既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又突出特色建设 定位三:使小城镇成为实现农场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的载体 定位四:农场小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2. 产业功能选择 根据当地的优势行业,确立主导产业,主导产业类型有: 工业驱动型、旅游带 动型、贸易主导型、交通拉动型、城郊经济型以及远郊生态型等。 1. 工业驱动型
4、小城镇的宜业性与宜居性要求
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小城镇,是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本质 要求。“宜居城市”不仅要有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还要有良好的人文 社会环境、良好的生态与自然环境。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 强民生建设,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最有力的保障, 努力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的实惠,切实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指数。
第二,由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通构成的城镇中心、居住与工业的有机 关系,对外交通与镇区发展的结合,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矛盾等结构问题;
第三,村镇建设用地结构比例以量的形式反映了各主要功能用地以及与内外交 通结构关系。
2、小城镇的建设用地标准与结构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分级
级别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m2/人)
成都:2003年,成都提出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口号,建成中西部地区 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为城乡 一体化、全面现代化的示范区和高端产业集聚、生态文明建设的样板
2、新城与新城市主义
卫星城(Satellite)的概念: 借用宇宙卫星与行星的关系,表明子城与母城的相互关系。是大城市管辖区



>60 ~≤80
>80 ~≤100
>100~ ≤120
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四 >120~ ≤140
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m2/人)
≤60 >60~≤80 >80~≤l00 >100~≤120 >120~≤140
>140
规划调整幅度(m2/人)
增0~15 增0~10 增、减0~10 减0~10 减0~15 减至140以内
后两阶段的新建城市统称为新城(New Town)
2、新城与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运动是对城市都市化和郊区化的回应,是美国城市化的再发展 ,它试图克服城市无序蔓延开发的种种弊端,重新恢复城市的活力和联系。美 国城市城市化和郊区化反映了美国城市化进程的两个阶段:绝对集中和相对分 散。尽管有着巨大的差距,都市化和郊区化都是以现代主义严格的功能分区为 基础的,强调城市的经济性和社会分工。它既破坏了社区的有机性,造成了居 民之间的隔阂,加剧了阶层分化,也提高了生活、工作的成本,降低了生活质 量。新都市主义则试图回到传统的社区模式,即紧凑的、联系密切的社区模式
· 4、宜业性与宜居性较差
1. 公共设施用地和绿化比重偏少 ; 2. 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完善; 3. 乡镇企业、村庄和小城镇布局过于分散 ; 4. 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低 ,城市集聚效益降低 ; 5. 生态环境较差 ,城市的自然人文景观缺乏
特色。
· 5、沿袭大中城市的规划思维
长期以来,大部分地区小城镇建设中土地资源空间利用效率很低, 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等还比较落后或不完全,城镇水平低,土地开 发利用程度低(如容积率低,平房过多以及用地结构不合理等), 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低,成为一个没有多少内涵、特色、功能的“城 镇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