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教学1号文“强基计划”对教培行业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教育部-教学1号文“强基计划”对教培行业的影

2020年注定是教育培训行业不平凡的一年,透过新冠疫情肆虐的迷雾,教育部-教学1号文高调宣布,自2003年起,已经实施16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画上句号,“强基计划”高调登场。强基计划着眼于国家对人才的战略需要,贯通国家对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使用全过程,拉开了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序幕,必将对整个教培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强基计划背景

1、从80/90年代做补偿教育、普九教育,帮助农民走出农村,培养出几亿量级的农民工(产业工人),开启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到1999年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培养出几千万量级的工程师,拉动了中国产业升级,完成了从低端制造业向中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2020年的“强基计划”定位为国家培养科学家,可以预见在未来20年,数百万量级的科学家将影响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推动中国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跨越。

2、随着中国的发展,低成本学习与模仿的空间收窄,后发优势带来的技术进步遇到瓶颈;中美贸易战的打响更使得问题更加凸显,在紧紧扼住中国发展的技术创新层面,中国亟待突破,中国教育系统必须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优秀科学家。

3、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着力解决自主招生中的突出问题,逐步建立起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的有效机制。

二、强基计划解读

1、主要定位,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为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培养领军人才,以及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培养高端研究及应用型人才。

2、两种招生方式,一种是破格录取,即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才能和表现的学生,有关高校可破格录取(原则上需过一本线),一种是综合考核录取,将高考成绩、高校综合考核结果及综合素质评价情况按比例合成考生综合成绩(其中高考成绩所占比例不得低于85%),根据考生填报志愿,按综合成绩由高到低顺序录取。

3、培养方式,单独编班,配备一流的师资,提供一流的学习条件,创造一流的学术环境与氛围,实行导师制、小班化等培养模式;鼓励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等吸纳这些学生参与项目研究,探索建立结合重大科研任务进行人才培养的机制。

4、发展通道,对强基计划的学生,高校可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直博、公派留学、奖学金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培养要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硕博阶段既可在本学科深造,也可探索学科交叉培养。

5、就业教育和指导,积极为关键领域输送高素质后备人才,提高学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为学生投身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创造机会。

三、强基计划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影响

1、强基计划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再次迎来拐点,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再次回归到精英教育。

2、再次回归精英教育的方式是通过“在名校中办重点班”的方式,这意味着高校如果能抓住机会办好“重点班”,可以大幅提高社会影响力,实现弯道超车;特别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这类底蕴深厚但受制于地域原因发展受限制的学校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3、大学竞争的关键在“以高端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科学中心等以终为始,梳理高端就业机会,整合一批顶级学生导师;以及实施强基学生动态选拨调整机制,使得全校最优秀的学生均能逐步聚集于“强基计划实验班”;最后学校要有“千金买马骨的精神”,投入足够资源确保首批学生有非常好的学业基础和出口。

4、强基计划将通过弥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短板,实现理科和文科两条腿发展;未来20年,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学科将获得长足发展。

5、这次改革对基础教育机构则意味着学校除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外,也需要更多关注有某一学科特长的偏科学生,甚至对偏科生进行单独编班培养,提前对标高校强基计划培养标准。

6、课外辅导机构更应该时刻围绕着高考指挥棒进行变革,尽快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补在文科教学上的短板,二是在理科教研上重新对标奥赛和学科前沿,三是增加对学生做学业和职业规划的能力。

7、家长则需要对孩子的兴趣、性格和能力尽早做出理性识别和评估,除非能够确认孩子在某一学科在同龄人中是出类拔萃或百里挑一,可对标“强基计划”进行“综合素质+专项能力”,否则,则需要尽早对孩子进行“综合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孩子尽早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并加以引导和培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