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对我国高校学科评估的思考
作者简介:任彬彬(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处。
为本的工作理念,这既是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又是落脚点。
实现这一理念需要围绕学生所想、所能和所需展开。
强调这个理念,也就是强调学生作为教育消费的地位,关注学生的权利同时要求学校不断健全自身的办学条件,规范办学机制,改革教育方法,制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建立健全学生管理工作机制,适应学生发展的客观要求。
独立学院学费比较贵,学生在相对高收费的运行体制下,需要学校提供更好的教学条件和人性化的管理服务。
他们也有积极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心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观念,对独立学院学生需要更加深入细致和耐心,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优势,养成良好的习惯,健全人格。
3.2 尊重学生个性,着力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独立学院学生是一个个性张扬的群体,特长多,每位同学身上都有不同的闪光点。
学校应注意了解学生的特点,发现学生专长,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设计和指导,并为其提供培养和锻炼的机会,奠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生涯基础。
同时,可以对个性特点突出,在某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学生提前进行就业推销,推荐到最适合其发展的单位或工作岗位上,使学校和毕业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承认。
3.3 加强规范管理,着力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效能 学校要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充分利用辅导员、学生会、班干部、家长等力量,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提高自我管理念识,提高学生的自律性。
建立完善学生自治组织,引导学生加强自治管理,充分发挥其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作用。
同时,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学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管理工作发挥最大的效能。
3.4 注重心理辅导,着力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独立学院的学生承受着多方面的心理压力,挫折感、孤独感较强,比较敏感,易冲动,更容易自我否定。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要不断研究学生心理变化,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在学生中开展必要的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活动,排解学生的困惑与烦恼,引导学生克服矛盾心理,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对改进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思考
学生 综合测评结果作 为学生评奖 评优 、保送研究生和毕业生就 业 时向用人单 位推荐的重要依据。
2 现行综合测评存在 的问题
生 评奖 、评优 、保 送研究生 、评 定奖 、助学 金等工作 的重要参 考依 据 。因此 ,不管是学 校还是 学生 ,都 自然对综 合测评格 外关注 。然 而, 随着社会 的发展 ,国家对大学生 的要求更倾向于 “ 素质教育”和 “ 全面发展 ”。大学生个人也有 了更 为强 烈的自我意识 ,希望得到学 校 科学的 引导和合理 、全 面的评价 。因此 ,更好地 完善 综合测 评系 统, 充分发挥综合测评 的引领和激励作用 , 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 题。据 笔者了角 , 国高校现 行的综 合测 评体 系具有很大 的相似 性, 孚我 指标体 系雷 同 , 操作上也类似 。因此 , 本文 采用案例分析法 ,通过剖 析兰州大学学生综合测 评体 系 , 出 自己对 改进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 系 提
的建议。
1 现行综合测评体系
11 测 评 内容 .
以上综合测评体 系 , 应该说测评考量范 围比较全面 ,全部采用定 量考核 ,易于操作。但 仔细考察综合测浮本身的 目的和意义 .还存在
以下几个问题 。 () 1 测评 主体 设置过于简单 , 主任和学生本人被排 除在测评 班
实施者之外 , 合测评的导 向功 能不 强。目前 ,大学生综合测 泮主要 综 是对学生前一学年 “ 、智 、 ”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进行评价 。但 德 体 是 ,综合测评如果仅关注过去 , 会缺乏对学生未来学 习和发展 的指 就 导意义 。在倡导 “ 素质教育”的今天 ,高校综合测 评应吸收绩效管理 和人才测评的理念 ,将评价系统 的功能定位 不仅在于对过 去成果 的考 核 ,更要关注对当事者未来发展的指引方面。即不仅应关注 大学生在 前一学年的学习成效 , 应该向学生提供—个全 面认 识和 了解 自身 的 还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思政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深入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已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然而,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效果,成为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构建一套全面、系统、可操作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高校思政教学的质量监控和持续改进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国内外关于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相关研究,分析了现有评价指标体系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和思政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构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框架。
接着,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收集了大量关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意见和建议,对初步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了验证和修订。
最终形成了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四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二级和三级指标在内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科学化、规范化,还有助于提高思政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可为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日益受到重视。
课程思政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在这一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国内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内容、方法及应用等方面。
学者们普遍认为,构建评价体系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导向性原则,既要关注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又要体现思政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同时,评价指标的选择应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多个方面,以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大学排名制度对院校发展的影响研究
大学排名制度对院校发展的影响研究1. 引言1.1 概述在当今全球教育领域,大学排名制度已经成为评估和比较院校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各国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纷纷推出了不同的大学排名系统,并将排名结果作为衡量大学综合实力、声誉和影响力的重要依据。
这些排名系统根据一系列指标对各个院校进行评估和排序,给予高排名院校更多资源和机会,从而形成了一个等级体系。
然而,大学排名制度的出现与发展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方面,它被认为具有积极促进院校竞争和提高办学水平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人批评其过度注重表面指标和商业化倾向。
本文将探讨大学排名制度对院校发展的影响,并分析其利与弊。
通过研究大学排名的背景、现状及其对院校形象、声誉、经济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一制度,并提出改进与完善措施。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在引言中,我们将对大学排名制度的概述进行阐述,并明确研究目的。
然后,第二部分将介绍大学排名制度的背景与现状,包括其起源、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现有的排名系统。
接着,第三部分将重点探讨大学排名对院校形象与声誉的影响,从招生和申请者选择的角度分析其地位在排名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排名结果对院校形象和声誉的直接影响问题。
第四部分将关注大学排名对院校经济与资源分配的影响,讨论排名作为融资依据对院校财务状况以及资源倾斜问题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大学排名制度的利弊,并提出可行的改进与完善措施,并给出大学管理者应对排名影响的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大学排名制度对院校发展的影响,并加以评估和探讨。
通过具体剖析大学排名制度所带来的社会认知、院校形象与声誉、经济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影响,我们旨在全面了解大学排名制度的利与弊,提出可行的改进和完善措施,并给予大学管理者应对排名影响的相关建议。
通过本研究的论述和结论,我们将为国内外教育界相关人士和决策者提供有益参考,推动大学排名制度的发展和优化。
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研究赵婷婷张雅莹宫美凤摘要:不同的大学排行虽然有不同的指标体系,但总的来说,都有三类指标:即社会声誉类、办学条件类、学生服务支持类。
本文从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分析入手,力图分析大学排行及其指标体系的特点,认为不同大学排行的指标体系从根本上说是其目的决定的,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大学排行的优缺点,并对关于大学排行的争论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目的是对客观地分析和认识大学排行及其影响。
关键词:大学排行;指标体系应该说,大学排行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是大众化时代公众对高等学校的信息需求不断增长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排行发展也比较快,但是我国的大学排行历史比较短,而且指标体系大多借鉴国外,因此对这一问题还有待更深入研究。
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在简单介绍世界著名大学排行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这些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特点,以期为我国的大学排行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部分世界著名大学排行简介大学排行始自美国。
1983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率先推出全美大学排行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大学排行。
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大学排行开始迅速发展,世界上许多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纷纷推出自己的大学排行,这些排行针对本国国情,因此各具特色。
表1显示了一些世界著名大学排行的基本情况。
主办大学排行一般是民间团体,如专业社团、报纸杂志等媒体,如法国的大学排行就是由专业社团主办的,而以上介绍的几种大学排行则都是由媒体主办的。
但是,有时大学排行也由政府机构主办,俄罗斯就属于这种情况,但是这种情况在其他国家比较少。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大学排行的工作最好由民间机构来完成,它作为一个面向社会发布高等学校信息的渠道,由民间机构完成,可能具有更强的客观性。
但是,在这方面也存在着不少的争论,比如有人认为,这些机构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提高发布大学排行媒体的知名度,也可能病不能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
但无论如何,今天的大学排行榜在引导学生择校、资金流向、促进大学竞争、吸引社会关注高等教育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它所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所高等学校都不能轻视的。
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构建的原则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6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近年来较为受关注的课题之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强化教师教学工作制度,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是未来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而教学质量则是教学评价体系的核心部分,是高校的生命线。
一、国内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现状一瞥(一)课堂内部评价占主导我国多数高校采用督导听课和学生打分制度。
督导走进教室,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估,随机听课,按指标给出评估成绩,学生占一定权重参与评估。
一些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教改、获奖业绩予以鼓励,或占有一定评估指标,或给予加分政策。
这种制度集监督和评估为一体,评价结果对教师授课态度、授课方法、授课手段的改进有所帮助。
但这种评价往往重视一堂课或本门课程的讲授水平,缺少对课程建设和学生的持续关注。
如学科知识点的衔接是否妥当、学科重点是否突出,课程对学生的实践实习的指导意义如何,企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认同程度等,往往被忽视。
(二)重“教书”,轻“育人”高校普遍现行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围绕课堂教学、知识传授的硬指标居多,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软指标缺乏。
在课堂中,我们看得到的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习情况,看不到的是学生的独立意识、思辨能力、创新精神、价值观念等。
学生的内在感受、思想觉悟多被忽视,教师育人教育、人文关怀在评价指标中鲜有体现。
(三)重评价考核结果,轻教师提高过程高校往往重视考核的实施过程和最终结果,组织有序、评分量化、排名清晰。
通常会对评估结果实施一定的奖惩政策,对教师晋升、奖金进行干预。
这种做法虽然对教师有所激励,但同时也给教师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压力,造成紧张、不和谐气氛,手段和目的本末倒置。
考核评估的目的是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和效果,奖惩只不过是实现次目的的手段。
面对评估结果,管理者真正要思考的是,学校要作出什么努力、给予什么政策来帮助落后教师建设自身、提高自身。
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状况研究-教育文档1
高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估状况研究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要包括三类评估: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学工作合格评估、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合格评估,评估工作已经开展了近30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些评估的指标体系中,针对实践教学环节均有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评价指标要求。
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必须着眼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兼顾行业企业发展背景。
因此,研究高校如何做好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1三大评估体系中对实践教学开展及教学质量监控的要求1.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包括四个主要观测点: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与综合训练,对实验开出率、实验类型、实验室开放、实验指导教师、社会实践、学生毕业设计情况等方面均做了比较详细的要求。
质量监控观测点要求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完备,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执行较严格,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学校建立了自我评估制度,并注意发挥教学状态数据库的作用,对教学质量进行常态监控。
1.2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要求高校建立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能满足培养目标对职业能力培养标准的要求,并能根据技术发展的实际予以更新,实训时间累计一般不少于半年。
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100%,全部由符合要求的指导教师上课,每个专业均有综合性实践训练课。
教学质量监控与学生质量调查中,要求建立较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并切实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教和教师评学等活动,成效显著,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坚持每年进行一次社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和新生素质调研;要求各主要教学环节都建立了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和相关人员的工作规范,且实施效果好。
1.3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合格评估。
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和实验、实习和实训两个主要观测点,要求实践教学体系设计较科学,注意内容更新,强调动手能力培养,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
六种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及启示
六种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及启示王位①(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北京,100120)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大学国际化逐渐成为现代大学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成为我国大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课题。
本文选取目前国际上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六种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评价方式、评价类型、指标构成及特性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对我国未来大学国际化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若干启示,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国际化;评价;评估;指标体系;国际比较Comparative Study on Six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the Enlightenment for ChinaWang Wei(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100120)Abstract:In a global economy,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rend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development, and is a major concern for the "three orientations" (i.e., making education geared to the needs of modernization, of the world and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compares and analyzes six typical assessment criteria for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in terms of assessment approaches, types, criteria composition and features. Based on this comparison, some enlightenment is resulted and some innovative opinions are initiated for the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Chinese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Kew Words:Univers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Assessment; Evaluation; Criteria;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交流合作日益扩大,并逐渐成为高校发展和提升质量的①作者简介:王位(1983—),女,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综合处工作,主要从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大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
最 近 几年 , 媒 体 特 别 是 互 联 网 的 推 波 助 澜 下 , 益 攸 关 的 问题 , 校 必 须 大 兴 改 革 举 措 , 则 不 进 则 在 学 否 大 学 排 行 榜 得 到 了越 来 越 多 的关 注 ,每 次 高 校 排 行 退 , 将 会 面 临 危 机 。 同时 , 价 体 系 特 有 的 公 平 性 必 评 榜 的 发 布 都 会 成 为 当时 重 大新 闻 。尽 管 国 内 大 学 评 和 透 明 性 为高 校 间 良性 竞争 提 供 了 一 个 和 谐 有 序 的
价 体 系 还 不 够 完 善 ,但 大 学 排 行 榜 的影 响 力 却 在 日 平台。 3 动 态 地 反 映高 等 教 育 发 展 状 况 。 大 学 排 名 不 . 益 扩 大 ,其 产 生 的 社 会 影 响 力 关 系到 学 校 的 知 名 度
和 美 誉 度 ,从 而 直 接 影 响 了 高 校 的生 源 质 量 和 社 会 仅 仅 给 大 学 排 出 先 后次 序 ,每 年 一 次 的 大 学 排 名 所 投 资 方 向 , 动 大 学 之 间 展 开 合 作 与 竞争 等 , 高 校 形 成 的 名 次 轨 迹 ,又 可 以 动 态 地 反映 一 个 学 校 的 发 推 对 各个 高 校 能 够 通 过 排 名 发 现 优 长 与 不 的 发 展 起 着 极 其 重 要 的 作 用 。所 以 , 高 校 都 非 常 重 展 状 况 。同 时 , 各
而 评 1 为学 生 择 校 提 供 权 威 依 据 。 中 国 有 普 通 本 科 系 , 且 由于 参 与 评 价 的机 构 众 多 , 价 的侧 重 点 不 .
对我国大学评价与排名的量化分析与比较
Fa i ng ng Ha mi
( e a c f i o vlp n n eo m. h j n r a ies y・ ih a 3 1 0 , h n ) R s rhO f c f rDe e met d R f r Z e a g No m l v r t J n u 2 0 4 C ia e e o a i Un i Ab t a t I iw ft e e t n i e i fu n ea d c n r v r y a o s d b i e e u i e s— s r c :n v e o h x e s v l e c n o t o e s r u e y Ch n s n v r i n t v l a i n a d c m p e e sv a k n s r la e y s c r a ia in s Gu n d n a — y e a u to n o r h n ie r n i g e e s d b u h o g n z t sa a g o g M n o a e n c e tf s a c n t u e g me t S in i c Re e r h I s i t ,Ne b g c m ( i a i t ti. o Ch n )Li t d Co p r t n a d Ch n mie r o a i n i a o Al mn , e e tn O o s i u i e ste s s m p e ,t e a t o a e h r u h q a t u i s lc i g I O d me tc n v r iis a a l s h u h rm k sa t o o g u n i — t tv n l ss a d c mp r tv t d ft e r n i g e e s d b h b v — n i n d t r e a i e a a y i n o a a i e s u y o h a k n s r la e y t e a o e me to e h e o g n z to s d p i g t e q a tt t e a a y i t o . B s d o h a e u n l s s t e r a ia i n ,a o tn h u n ia i n l ss me h d v a e n t e c r f la a y i h
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
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分析摘要:科学完善的科研绩效考评体系与高校科研实力的有效提升有一定关联。
针对我国高校现行的考评体系存在导向偏颇、主体失范、标准不适、方法单一、机制不全等问题,相应的改革和完善需要从几方面着手,包括:确立以人为本、创新为魂的评价导向,遴选公正权威的评价主体,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采用多维综合的评价方法和健全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建立健全科学的科研绩效考评体系是高校提升科研水平和加强科研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考评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巫待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研究和完善。
1一、我国高校绩效管理评估体系存在问题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缺乏完整、科学的绩效管理框架和相对应的有效实施工具。
由于缺乏对绩效管理地系统了解,或缺乏实施绩效管理系统的有效工具,使得一些高校绩效管理得不到有效推行,有些虽然实行绩效管理,也往往把绩效管理的大部分工作集中在绩效考核上,而忽视了绩效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反馈,有的甚至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导致绩效管理流于形式。
从理论认识和实践操作上看,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绩效考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
1、评价导向偏颇绩效评价是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具有极强的价值导向作用。
我国现行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存在重“物”考核轻“人”发展,重短期评价轻长远评价,重共性评价轻个性评价的倾向。
导向的偏颇导致了高校科研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偏离良性发展的轨道,使部分学术人员在科研活动中避难就易,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效果、重包装轻创新等倾向,从而助长了科研上的急功近利,这不利于高校科研队伍创新水平的提高。
22、评价主体不规范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主体多元,从层次来看,有高校的科研管理部门,有省市级、国家级相关部门。
虽然评价主体多元,但对评价主体素质和品格的要求却是统一的,即不仅要有高深的学术造诣,还应具有高尚的学术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考察高校科研绩效评价,评价主体的失范行为时有发生,如人情评价、关系评价、权力评价现象仍然存在,个别专家与被评人“里应外合”事后分课题要好处的评价歪风不时出现。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研究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研究的研究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日益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逐渐成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
传统的以学术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需要借鉴国内外教育界的经验和先进理念,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学生评价体系模式。
当前国内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完善。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建设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包括评价指标的确定、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评价体系的实践应用等问题。
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现状进行研究,有利于完善教育评价制度,推动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1.2 研究意义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是评价大学生发展情况和综合素质的重要工具。
其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大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包括学术成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
通过评价体系的建立,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激励学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学校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依据。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也对学生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自身综合素质的评价,学生可以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发展,为未来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打下基础。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意义在于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进,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同时也为社会培养更优秀的人才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现状,深入分析评价指标的制定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探讨评价体系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提出改进建议。
中国大学排名四大知名榜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
中国大学排名四大知名榜单指标体系比较研究作者:毕鹤霞来源:《高教探索》2018年第05期摘要:大学排名是评估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质量的方式之一。
研究选取国内四大知名排行榜指标设计进行比较,纵观中国四大知名大学排行榜评价体系沿革和特色各有侧重点。
从指标设计数量来看,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属网大榜评价指标最多;三级指标则是中评榜数量最多。
从高等教育三大职能来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均覆盖在四大排行榜指标设计中。
从高校投入和过程指标来看,中评榜指标兼顾了高校师资力量、学生情况和声誉的替代性指标,全面诠释了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
关键词:大学排名;指标体系;比较研究2017年1月24日,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发布。
“双一流”建设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点任务。
众所周知,大学排名是评估高等教育投入、过程与产出质量的方式之一。
排名可以提供比较的信息并增进对高等教育的了解,它可以提供一种市场观点,以作为政府、认证机构以及评价机构有关评估工作的补充。
大学评价对一所大学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大学评价指标所体现的价值导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所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
同时,大学排行榜在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引导学生择校、促进高校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国内大学排名中,我国存在武书连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网大榜、中国校友会、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等10多个机构、30多个不同类型的大学排行榜,也有不少排行榜仅发布过一两次,未能延续。
除了学术机构推出的排行榜之外,商业机构的排行榜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公众眼球。
业界影响力较大的是武书连版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武书连榜”),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排行榜(简称“中评榜”)、校友会版中国大学排行榜(简称“校友会榜”)和网大版中国大学生源排行榜(简称“网大榜”)。
国内外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第32卷第5期2011年9月技术与创新管理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Vol.32No.5Sept。
2011【高等教育与研究】国内外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赵巍,田焱,李正(西安欧亚学院,陕西西安710065摘要: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利用教育评价的理论和技术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达到一定质量要求做出的价值判断。
国际化、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各国普遍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多方面、多视角的体系。
对国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做法,对国内构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思考。
关键词:国内外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1105-0545-05A Comparative Study of 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Systems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ZHAO Wei,TIAN Yan,LI Zheng(Eurasia University,Xi'an710065,ChinaAbstract: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is to use the theories and techniqu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to evaluate whether or not a teaching process and its result can meet the quality requirements.In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popu—larity,college educational quality is emphasized by countries all around the world.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need to be done through a system of Multi—dimensions as well as integrated view of knowledge.This thesis compares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 domestic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and probes into constructing domestic educational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by learning from their successful experience and methods.Key words:foreign universities;teaching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comparative study1引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高等教育进入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时代,质量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这一理念已被普遍认同。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五个中国大学排名机构评价指标体系一、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以下简称“评估所”)从2000年底开始研究、筹备学科评估工作,即通过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各个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
2001年3月起草了《学科评估方案(讨论稿)》,通讯咨询了近300名各学科专家的意见,根据专家的意见对方案进行了修改,于2001年7月在秦皇岛、10月在贵阳两次召开专家会议,邀请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院院长、学位办主任、部分学科专家研究探讨。
专家们一致认为:学科评估是不同学校同一学科之间的比较,可比性强,将是今后评估的发展方向。
专家们就评估对象、评估指标和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学科评估的方案。
评估所于2002年4月20日启动了学科评估试点工作。
2002年9月,试点工作基本结束,评估结果发布在《中国研究生》等媒体上,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实践证明,学科评估试点工作是成功的。
评估的方法是科学合理的,各学科排名是客观、公正的,基本上反映出了各学科整体水平高低的实际情况。
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评估所于2003年7月开展了第二次学科评估工作。
第二次学科评估工作于2003年12月结束。
评估所今后将周期性地进行此项工作。
经过深入研究与讨论,综合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学科评估的周期暂定为3年,即每3年对现有一级学科(除军事学门类外)进行一轮评估。
每次评估完成后,将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评估技术等进行修改。
根据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评估方案,使评估更加公正、科学。
学科评估的目的及原则1.促进学科建设,推动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建设与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质量,增强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工作的国际竞争力;2.宣传学科建设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扩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影响,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3.引入竞争,激发活力,使各个学科点找准自己的优势和差距,明确建设目标;4.为社会人才流动,学生求学和就业提供有关信息;5.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教育行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经验总结与创新实践推广与国内外比较研究与案例解析与评估与推广
教育行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经验总结与创新实践推广与国内外比较研究与案例解析与评估与推广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教育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为了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各级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建设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将综述教育行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经验,探讨创新实践的推广方式,并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与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与评估,最后提出推广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议与思考。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经验总结1.明确评价目标与原则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应当明确,旨在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评价原则包括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多样灵活、有利于学生发展等。
在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综合能力要求,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2.确定评价维度与指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综合考虑学科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
各个维度中应确定相应的评价指标,以确保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同时,评价指标的设定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与反馈。
3.建立评价方法与工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不仅要求评价指标的科学性,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与工具。
传统的笔试与口试评价方式已不能满足评价的需求,需要引入更加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如课题研究报告、项目演示、综合实践等。
同时,评价工具的设计应当体现评价指标的综合性与准确性。
4.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建设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与素质修养。
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关键。
学校与教育机构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评价的能力与水平,并建立良好的评价制度与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二、创新实践推广方式1.推动政策支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需要政策支持。
教育部门应加大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政策倾斜,为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经费支持与政策指导。
同时,对于先进的评价实践经验,应进行总结与推广,形成良好的政策环境。
国内外大学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研究
关键 词 : 国内外 大学; 学质量评价体 系; 教 比较研 究
中 图分 类 号 : 2 G4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2 2 l )5— 5 5— 5 17 7 1 ( 0 1 0 04 0
A o a a v td fT a hn ai ssme t C mp rt eSu yo e c igQu lyAses n i t
工作 , 积极 开展教 学 质 量 评 价体 系研 究 与 实 践 密 不
可分 。
控 制模式 ” 国 家监 督 模 式 ” 变 , 以预计 不久 向“ 转 可
的将来 ,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 , 我国大学办
学 的 自主权将 逐 步增 加 , 校 对 于 教 学质 量 将 肩 负 学
l 引 言
从 2 世纪 8 0 0年代开始 , 高等教育进入以提 高
教育质 量为 核 心的时 代 , 量 是 一所 大学 的 “ 魂 ” 质 灵 这一 理念 已被普 遍认 同 。英 国 、 国 、 美 日本等 发达 国 家 的私立 、 立 大学发 展较 快 , 公 学校 教学 质量 之所 以 取 得 瞩 目的成就 , 其 国 家较 早 重 视 教 学 质 量评 价 与第Βιβλιοθήκη 2卷第 5期 技
大学评价指标的国内外差异分析
大学评 价指标 的国 内外差异分析
殷 之 明
( 汉 大 学 中 国软 科 学 评 价 研 究 中 心 , 北 武 汉 4 0 7 ) 武 湖 3 0 2
摘
要 : 大学评 价指 标 的重要 性 入 手 , 从 从社 会 大众 认知 差 异 、 家教 育 与行 政法 律 法规及 政 策 、 国 大学评 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别 提醒 . 网大 中 国大学排 行榜 只是 从相 关 指标 体 系方 面反 映 大学 过去 一年 的有 关情 况 , 仅供 参考 ”1 E。戴跃依 老 师在 ] 《 大学 评价 体 系及 其排行 榜透 视》 一文 中也提 到 :大 学评 “ 价 与 排名 的结 果从 本 质上 应 该取 决 于 大学 的综 合 实力 和 综 合水 平 . 是从 现 阶段 来看 , 但 其实 不然 , 现 有 的大 学评 从 价 排名 分析 ,它不 仅 取决 于大 学 的综合 实力 与 综合 水平 。 还 取决 于 评价 的 目的与指 标 体 系 的选 择 …… ”2 _。从 上面 ] 网大 的特别 提示 和戴 老 师 的论 文 中 . 我们 可 以看 出评 价指 标 体系 对 大学评 价 结果 的决定 性作 用 。 根据 笔者 的统 计分 析 , 《 国新 闻 与 世 界 报 道 》 英 国 《 晤 士 报 》 加 拿 大 在 美 、 泰 、 《 克林 》 中 国科 学 评价 研 究 中心 、 大 、 中 国大 学 评价 麦 、 网 《 课 题组 》和 上海 交通 大学 高教 所发 布 的7 个大 学 评价 指标 体 系 中 , 同包 括 了3 个 一 级指 标 ,2 共 3 8 个二 级 指标 ,4 7 个三 级 指标 , 它们 的指标设 置方 式 、 度 、 重差 异 明显 但 角 权 我们 关 注大 学评 价指 标体 系之 间 的差 异 , 目的是 从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