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评价
可以把王家新喻为“寻求词根”的诗人,这“词根”构成的是诗歌语言与生命存在的双重支撑。对“词根” 的执著寻找因而就给王家新的诗歌带来一种少有的深度:隐喻的深度,思想的深度,生命的深度。90年代的王家 新在中国诗坛上的无法替代的位置正与他的执著和内在的深度相关。阅读他的诗,仅仅从技巧上把握是远远不够 的。王家新的诗堪称是当代中国诗坛的启示录,它象征了诗歌领域的一种内在精神的觉醒。
教育背景
王家新1978年——1982年,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研究方向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中外现当代诗歌、诗学理论研究及诗歌翻译研究
教授课程
中国现当代诗歌研究 创造性写作与翻译 中外现代诗歌、诗学研究及翻译研究
重要获奖
(1)韩国昌原第四届KC国际诗文学奖,2013 (2)首届“袁可嘉诗歌奖·诗学奖”,2013 (3)首届“苏曼殊诗歌奖”,2011 (4)首届“中国当代文学学院奖”,2009 (5)2020年9月19日,凭借《王家新近作选》(组诗)摘得第三届昌耀诗歌奖的诗歌创作奖。 (6)2022年,作品《王家新的诗》入选第七届“红岩文学奖”中国诗歌奖名单。 (7)2022年11月,作品《未来的记忆》获得艾青诗歌奖。 2022年12月18日,2022花地文《“我们怎能自舞辩识舞者?”——杨牧与叶芝》(《世界文学》,2015年第5期) (2)《俄罗斯的奥维德——曼德尔施塔姆的诗歌及其命运》,《世界文学》,2014年第1期 (3)《翻译文学、翻译、翻译体》,《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2期 (4)《喉头爆破音:对策兰的翻译》,《上海文化》2013年3月号 (5)《从“晚期风格”往回看:保罗·策兰对莎士比亚的翻译及其对我们的启示》,《文艺研究》2013年 第4期 (6)《勒内·夏尔:语言激流对我们的冲刷》,《中外比较文学》2013年第3期 (7)《翻译作为回报》,《上海文化》2013年5月号 (8)《翻译与中国新诗的语言》,《文艺研究》2011年第10期 (9)《阿多诺与策兰晚期诗歌》,《上海文化》2011年第4期 (10)《对奥登的翻译与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1期
王家新(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著名诗人)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人
01 教育背景
03 教授课程 05 论文发表
目录
02 研究方向 04 重要获奖 06 主要专著
07 科研项目
09 人物评价
目录
08 主要成就
王家新,男,汉族,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 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
——吴晓东《王家新的诗》
王家新是相对于一个时代的诗人。“需要怎样抑制自己,我们才能平静地走向阳台,并在那里观看史?” (《反向·那一年》),诗人在扪心自问,但是,这何尝不是在询问我们这些目击过历史而肉体尚且“活着”的 人。直到今天,我也说不清自己在读到他在那时写下的《反向》时的复杂心情。但我预感到,一个真正从心灵上 趋向伟大诗人气质的人,将会出现于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中。这显然不是某一个词所能“给出”,它将我们引向 一种心境。或者说,这也不是“悲凉”、“痛苦”、“反抗”、“思索”这些经常使用的词汇所能涵括的。不妨 说,这是一种时代的心境。时代对我们每一个人意味着什么?时代其实意味着一个民族全部历史的压力。它表面 上看,只是历史的某一个瞬间,其实后者无时不在操纵着它。我们的一切,都来自历史这个渊薮。时代不过是说 话者。“终于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写作了/却不能按一个人的内心生活”,王家新是在替我们这个时代说话。替时代 说话,也即替历史说话。他们锻打了自己的灵魂,等于锻打了自己的时代。《帕斯捷尔纳克》对于王家新创作的 “彻底转变”,具有一层特殊的意义。他们之间的命运太相似了。
谢谢观看
科研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诗人译诗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个人项目负责人。
主要成就
王家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1957年生于湖北,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 文系。曾在《文学评论》《读书》《世界文学》等学术、文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评论百余篇,著有诗论集《人与 世界的相遇》《夜莺在它自己的时代》《没有英雄的诗》,文学随笔集《对隐秘的热情》《坐矮板凳的天使》, 诗集《游动悬崖》《王家新的诗》等多部,作品及文论被收入多种全国性诗选及文论选,被译成多种文字和收入 多种大学、中学教材,并曾多次应邀在欧美一些国家讲学。
王家新的诗歌创作受到广泛注重,被视为“朦胧诗”后最重要、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被视为当代诗歌中 “知识分子写作”的主要代表性诗人。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有《中国画》、《蝎子》等,九十年代初写作《瓦雷金 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反向》,引人注目,创作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后来旅欧期间写作《临海孤独的 房子》《卡夫卡》《醒来》、长篇诗片断系列《词语》《日记》、组诗《伦敦随笔》等,他在中国诗歌界的影响 逐渐增大,创作境界趋向开阔,他试图通过与众多亡灵的对话,编写一部罕见的诗歌写作史。作品中经常有令人 警醒的独白,笔意沉痛。1994年归国后,以组诗《挽歌》、长诗《回答》为代表,又开始诗歌的新的探索,近期 代表作有《一九七六》《田园诗》、长诗《少年》、诗片断系列《冬天的诗》、诗片断系列《变暗的镜子》等。 作品被重点选入多种中国现当代诗选中,并被译成英、法、德、意、荷、西、瑞典、俄、日、韩等文字;曾多次 应邀参加美国、英国、荷兰、德国、瑞士、奥地利、比利时、瑞典、丹麦、日本等一些国家的国际诗歌节活动及 学术会议,并应邀在欧美一些著名大学讲学、朗诵,作驻校诗人。
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 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
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 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专著
(1)诗论随笔集《黄昏或黎明的诗人》(花城出版社,2015) (2)翻译集《新年问候:茨维塔耶娃诗选》(花城出版社,2014) (3)诗集《塔可夫斯基的树:王家新集1990-2013》(作家出版社,2013) (4)翻译集《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王家新译诗集》(作家出版社,2014) (5)诗论随笔集《在你的晚脸前》(商务印书馆,2013) (6)诗论随笔集《在一颗名叫哈姆雷特的星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7)编著《中外现代诗歌导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8)诗论随笔集《雪的款待》(北京大学出版社“汉园新诗批评文丛”,2010) (9)诗论随笔集《为凤凰找寻栖所——现代诗歌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新诗研究丛书”,2008) (10)诗集《未完成的诗》(作家出版社,2007) (11)诗论随笔集《取道斯德哥尔摩》(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