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大盘点——基本经济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常识大盘点——基本经济理论
(一)重要考点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2.价值量与劳动时间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3.货币的职能。
4.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与流通中货币的关系。
5.价值规律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作用的结合。
6.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与作用。
7.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8.双层经营机制与农村重新走向联合经营(合作)。
9.我国的分配制度必然性,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原则。
10.我国的所有制结构。
11.我国非公有制的地位及作用。
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地位。
13.国家的宏观调控,尤其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14.共同富裕。
(二)考点中要注意的问题
1.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价值是商品所独有的,有价值就一定是商品,是商品就必有价值。
2.使用价值与价值是商品的两种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除了商品有使用价值外,其他的东西也可能有使用价值,所以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所以有使用价值也就不一定有价值),有价值的东西必然有使用价值(只有商品才有价值)。
如果假冒伪劣就不能视为商品。
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可能同时占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个别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时间与价值无直接关系,但存在间
接关系,将会对社会劳动生产率产生重要的影响。
商品的价值量有单位商品价值量和一定时期内创造的价值量之分,但多数情况下是指单位商品价值量,要注意分清。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生产率没有直接关系。
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总量不变。
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使用价值增加。
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在同样的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总量增加,价值总量必然增加,在交换中能获得额外收益。
4.如果1只羊=10斤大米成立,这是不考虑供求关系变化情况下,得出价值相等的结论。
等式的右边是等价物,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买与卖同时进行即W--W。
5.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可以是一般等价物,也可以是货币,这时买与卖分离。
货币产生后,交换媒介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即W—C—W。
6.纸币不能执行价值尺度,有贮藏手段职能。
除执行价值尺度外,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纸币不是观念中的货币,是货币符号。
假币不是纸币。
7.价值的表现:交换价值、等价物、一般等价物、价格都是商品价值的表现。
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货币
↓↓↓
交换价值← ——一价格
商品的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供求关系影响价格,市场形成商品的价格,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格的大小无关。
8.流通中所须的货币量是指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
由于货币是指金银贵金属货币,因此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是指金属货币量。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代替金银货币执行流通手
段、支付手段等职能。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度。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的数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9.物价上涨不一定是通货膨胀引起的。
通货膨胀一定会引起物价上涨。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的数量,从而引起纸币的贬值,物价上涨,叫做通货膨胀;反之,叫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出现,人们手中的钱不值钱,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减少,人们的实际收入减少,社会购买力下降,从而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秩序往往遭到破坏,甚至导致整个社会的不稳定;最终影响我国经济发展。
长期通货紧缩,人们手中的钱更值钱,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使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疲软,不利于社会再生产的扩大,从而导致失业增加,收入下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10.价格变化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根本性的因素(决定因素)是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变化的重要因素。
在坚持价值决定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供求关系的影响。
供求关系直接影响价格的变化但不是决定因素。
在货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考虑,除价值的决定与供求关系的影响,还有政策因素、纸币的发行、人们的购买心理等。
11.等价不是价值与价格相等或完全一致,而是相符。
价值规律的作用是价值规律在发生作用,因此三个作用都基于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违背价值规律的表现,结果就是受惩罚或遭淘汰。
价值规律起作用的途径是通过价格体制,供求关系,竞争规律进行的。
这被认为是市场经济的三要素。
12.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
1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而不是主导。
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是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一个方面表现。
另一方面就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不是对所有行业所有部门而言的,不同行业和部门可以有所不同。
14.混合所有制经济不能再简单地划作是非公有制经济。
对混合
所有制经济的性质要具体分析,其中国有集体成分仍然是公有的,国有集体控股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它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性。
股份制是资本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股份制经济必然是混合所有制经济。
但股份制企业不一定有公有制成分。
15.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地位不平等,但其市场地位是平等的。
16.合法的劳动收入有:不同所有制企业中的(含国有)劳动工资、奖金津贴、管理收入、技术收入等,凡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所获得的个人合法收入。
合法的非劳动收入主要是指因资本金生息的收入,包括存款利息、股息红利、购买债券的利息、房地产租金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则资金、技术、管理、信息、劳动力、土地房屋(用于生产)等都可以成为生产要素。
按劳分配侧重公平,按生产要素分配侧重效率,但不能说按劳分配只体现公平,按生产要素只体现效率。
17.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它不否认计划,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内容。
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的作用不是万能的。
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弱点,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还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相结合。
18.国家的宏观调控是指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它的主要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这四个目标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是国家运用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汇政策等)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法律手段是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之一;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它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不能片面和过多地运用。
财政收入的增加必然会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关键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
工具,政策性银行的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有力的作用。
19.政府或政府官员(不含党的组织和村干部),代表国家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企业和社会团体的活动不是。
但国家可以通过企业或社会因素进行宏观调控。
中国人民银行是金融机构也是国家机构,但不是企业法人。
其活动也可以行使国家职能。
政府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政府对经济的管理是直接的,但不直接参与管理和从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