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意见,为切实做好“老城区疏解、新城区配套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医疗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我市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成员深入卫计系统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城区医疗机构,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卫生计生局及相关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对老河口市城区医疗资源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区医疗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县级公立医院4家,分别是:一医院、二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分别是:光化、赞阳、小东门;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个体诊所75家。

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四家医院总占地面积6106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864平方米,根据省市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开放床位1780张,共有医务人员414名、护士619人,医护比1:1.5。

近年来,市卫计局围绕优化医疗发展环境,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建设资金,有力促进了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2009年以来,共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亿多元,对市一医院、中医院门诊楼(住院大楼)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

通过一系列投入,全市医疗机构面貌焕然一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城区二级医院(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格局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区规模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区医疗机构布局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以及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瓶颈。

1、城区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
城区的四家县级医疗机构均集中在中心城区不足1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集中,各院间直线距离不足1000米。

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服务区域交叉重叠,而南部新城以及城北老县城均无优质公立医院。

一医院处于人口密集的线子街,被
学校、菜市场、居民楼重重包围,道路狭窄,交通不畅,周围停车位严重不足,进出急救通道拥堵不堪。

妇幼保健院与中医院只有一墙之隔,处于机关单位、银行、商业服务密集的胜利路,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又是人员密集型服务行业,胜利路沿线停车位更是严重缺乏。

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导致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拥堵,并且这种拥堵将越来越严重。

2、医疗资源供给不足
目前,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老河口市服务人口数对老河口城区4家二级医疗机构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其中:一医院850张,中医院700张,二医院500张,妇幼保健院300张。

按照国家标准,依据核定的编制床位计算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分别应该达到99450平方米、81900平方米、35100平方米。

而目前一医院、中医院、保健院的实际建筑面积是44441平方米、12823平方米、4000平方米,只达到国家标准的54%、15%、11%。

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更是受房屋建筑面积限制,实际仅开放床位80张和300张,远少于编制床位规模。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导致患者大量涌向一医院,一医院只有不断加床提高服务能力,目前该院在床病人日均1100人,高峰时段达到1250人,严重超负荷运转。

开放二胎以后,我市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缺口进一步扩大,导致妇产科、儿科床位一床难求。

城区三家医疗机构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导致医疗安全风险高,服务质量降低、医患关系紧张,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差,医生自我认可度降低等一些列问题,并有恶性循环趋势。

3、服务能力提升困难
由于受发展空间等原因制约,导致城区各医院发展缓慢,效益低。

如:一医院因重点专科建设需要,医院亟需对急诊室、检验科、消毒供应室进行改扩建,但由于业务用房限制而无法实施。

中医院的骨科、康复科,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儿科等主打科室无法得以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与外界医院的差距拉大,一些专业人才外流,造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失。

部分患病群众选择外出就医,市外转诊率上升,导致医保基金效率越来越低,进一步放大医保基金穿底风险。

4、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市城区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疾病救治”环节,医疗机构还停留在“有病治病”、“重医轻防”、“重医轻养”的层面上,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基
本的看病就医需求。

全市各医疗机构均无规范的健康保健和医学康复机构,无养老病床,导致我市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同时,各单位相互竞争,竞相借债购买CT、直线加速器等高值医用设备,这种无序竞争使得医疗资源的投入重复,间接增加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也不符合国家整合医疗资源配置,应鼓励设立独立的检验、病理、影像诊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要求。

三、城区医疗布局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一医院“一院两区”建设进度,助推南部新城发展
市委市政府已将一医院建设PPP项目纳入南部新城整体规划,目前该项目已进入社会资本方采购阶段。

但因南部新城规模宏大、建成时间跨度长,初步估计在一医院南部院区建设成后,周边居民、休闲娱乐、餐饮、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配套,人群居住密度仍面临较低可能。

为保障一医院可持续发展,避免整体搬迁后出现负债运营,建议一医院采取“一院两区”模式,一是一医院现有院区保留床位600张,继续提供门诊及急诊住院服务,同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二是市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建成初始设置病床600张,根据发展情况逐步增加至1000张。

该院区除了包含第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外,还将设立市疾控中心、急救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理、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消杀、日常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救护指挥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2、组建多功能医疗服务集群,消除城北医疗空白区
在一医院建设项目被纳入南部新城规划建设的同时,为进一步减轻城区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建议在城北规划建设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区集合体,届时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采用“一院两区”的模式。

一是在城北投资2亿元(向上争取6千万元、自筹8千万元、政府投入6千万元),保健院、中医院按照分区设置,共享停车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方式,建设一个占地130至140亩,设置病床800张,集妇科、产科、儿科、中医等特色专科为一体的多功能医
疗服务集群;二是保健院现有院区保留病床50张,提供妇、产、儿科门诊及急诊医疗服务,兼顾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在中医院现有院区,设置病床150张,提供门诊及急诊住院医疗服务,同时提供医养结合、中医康复等服务。

或者两院打通合二为一设中医院,内设妇科、产科、儿科,提供急诊服务。

3、成立紧密型医联体,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提升
把一医院和赞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院和光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院和小东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紧密型医联体,实施人财物共管。

利用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和优质资源,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原则,带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也有助于减轻老城区拥堵的压力。

4、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为弥补我市在医学检测、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等领域的服务体系缺失,利用老城区3家医院迁出后的巨大存量资源,在老城区初步形成“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集中检测”的服务布局:一是利用一医院现有的检验、放射及门诊资源,建立市域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实现市域内优质医疗资源、优质人力资源和优质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在一医院及中医院现址建立医养结合和医学康复中心,完善我市医学康复、医学养老服务体系。

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安排意见,为切实做好“老城区疏解、新城区配套建设”工作,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使医疗资源布局与城市发展相匹配,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我市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近期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部分成员深入卫计系统进行了调研,实地察看城区医疗机构,并分别召开座谈会,听取卫生计生局及相关单位工作情况汇报,对**市城区医疗资源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区医疗资源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城区共有县级公立医院4家,分别是:一医院、二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分别是:**;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个体诊所75家。

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四家医院总占地面积61067平
方米,总建筑面积80864平方米,根据省市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开放床位1780张,共有医务人员414名、护士619人,医护比1:1.5。

近年来,市卫计局围绕优化医疗发展环境,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千方百计向上争取建设资金,有力促进了我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2009年以来,共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亿多元,对市一医院、中医院门诊楼(住院大楼)进行了新建和改扩建,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进行了全面提档升级。

通过一系列投入,全市医疗机构面貌焕然一新,服务能力和水平得到提升。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我市城区二级医院(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二医院)格局形成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区规模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区医疗机构布局已经成为制约我市卫生事业发展以及提高全市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瓶颈。

1、城区医疗机构布局不合理
城区的四家县级医疗机构均集中在中心城区不足10平方公里范围内,分布集中,各院间直线距离不足1000米。

中心城区医疗机构服务区域交叉重叠,而南部新城以及城北老县城均无优质公立医院。

一医院处于人口密集的线子街,被学校、菜市场、居民楼重重包围,道路狭窄,交通不畅,周围停车位严重不足,进出急救通道拥堵不堪。

妇幼保健院与中医院只有一墙之隔,处于机关单位、银行、商业服务密集的胜利路,医疗服务行业本身又是人员密集型服务行业,胜利路沿线停车位更是严重缺乏。

公共服务机构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导致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拥堵,并且这种拥堵将越来越严重。

2、医疗资源供给不足
目前,省市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市服务人口数对**城区4家二级医疗机构核定编制床位总数2350张,其中:一医院850张,中医院700张,二医院500张,妇幼保健院300张。

按照国家标准,依据核定的编制床位计算一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建筑面积分别应该达到99450平方米、81900平方米、35100平方米。

而目前一医院、中医院、保健院的实际建筑面积是44441平方米、12823平方米、4000平方米,只达到国家标准的54%、15%、11%。

妇幼保健院和中医院更是受房
屋建筑面积限制,实际仅开放床位80张和300张,远少于编制床位规模。

医疗服务供给不足导致患者大量涌向一医院,一医院只有不断加床提高服务能力,目前该院在床病人日均1100人,高峰时段达到1250人,严重超负荷运转。

开放二胎以后,我市妇产科、儿科医疗资源缺口进一步扩大,导致妇产科、儿科床位一床难求。

城区三家医疗机构均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导致医疗安全风险高,服务质量降低、医患关系紧张,人民群众看病就医体验差,医生自我认可度降低等一些列问题,并有恶性循环趋势。

3、服务能力提升困难
由于受发展空间等原因制约,导致城区各医院发展缓慢,效益低。

如:一医院因重点专科建设需要,医院亟需对急诊室、检验科、消毒供应室进行改扩建,但由于业务用房限制而无法实施。

中医院的骨科、康复科,妇幼保健院的产科、儿科等主打科室无法得以进一步发展,医疗服务水平与外界医院的差距拉大,一些专业人才外流,造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失。

部分患病群众选择外出就医,市外转诊率上升,导致医保基金效率越来越低,进一步放大医保基金穿底风险。

4、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利用率低
目前,我市城区的医疗资源全部集中在“疾病救治”环节,医疗机构还停留在“有病治病”、“重医轻防”、“重医轻养”的层面上,仅能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的看病就医需求。

全市各医疗机构均无规范的健康保健和医学康复机构,无养老病床,导致我市全生命周期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

同时,各单位相互竞争,竞相借债购买CT、直线加速器等高值医用设备,这种无序竞争使得医疗资源的投入重复,间接增加了人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也不符合国家整合医疗资源配置,应鼓励设立独立的检验、病理、影像诊断中心,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相关要求。

三、城区医疗布局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服务便捷、技术优良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一医院“一院两区”建设进度,助推南部新城发展
市委市政府已将一医院建设PPP项目纳入南部新城整体规划,目前该项目已
进入社会资本方采购阶段。

但因南部新城规模宏大、建成时间跨度长,初步估计在一医院南部院区建设成后,周边居民、休闲娱乐、餐饮、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配套,人群居住密度仍面临较低可能。

为保障一医院可持续发展,避免整体搬迁后出现负债运营,建议一医院采取“一院两区”模式,一是一医院现有院区保留床位600张,继续提供门诊及急诊住院服务,同时开展医养结合服务;二是市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建成初始设置病床600张,根据发展情况逐步增加至1000张。

该院区除了包含第一医院南部新城院区外,还将设立市疾控中心、急救中心、消毒供应中心,是一个集医疗、科研、教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疫情监测、报告和处理、流行病学调查、应急消杀、日常急危重病人的院前救护指挥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2、组建多功能医疗服务集群,消除城北医疗空白区
在一医院建设项目被纳入南部新城规划建设的同时,为进一步减轻城区医疗资源过于集中的问题,建议在城北规划建设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新院区集合体,届时中医院、妇幼保健院采用“一院两区”的模式。

一是在城北投资2亿元(向上争取6千万元、自筹8千万元、政府投入6千万元),保健院、中医院按照分区设置,共享停车位、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的方式,建设一个占地130至140亩,设置病床800张,集妇科、产科、儿科、中医等特色专科为一体的多功能医疗服务集群;二是保健院现有院区保留病床50张,提供妇、产、儿科门诊及急诊医疗服务,兼顾妇幼保健、公共卫生服务;三是在中医院现有院区,设置病床150张,提供门诊及急诊住院医疗服务,同时提供医养结合、中医康复等服务。

或者两院打通合二为一设中医院,内设妇科、产科、儿科,提供急诊服务。

3、成立紧密型医联体,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整体提升
把一医院和赞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院和光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院和小东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造成紧密型医联体,实施人财物共管。

利用公立医院的技术力量和优质资源,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原则,带动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发展,使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便捷、价廉的医疗服务,也有助于减轻老城区拥堵的压力。

4、整合资源,完善体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
为弥补我市在医学检测、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等领域的服务体系
缺失,利用老城区3家医院迁出后的巨大存量资源,在老城区初步形成“健康保健、医学康复、医养结合、集中检测”的服务布局:一是利用一医院现有的检验、放射及门诊资源,建立市域临床检验中心、临床影像中心、心电中心、健康体检中心等,实现市域内优质医疗资源、优质人力资源和优质服务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是在一医院及中医院现址建立医养结合和医学康复中心,完善我市医学康复、医学养老服务体系。

关于城区医疗资源整合及布局调整的调研报告
为了贯彻市委“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7年68项履职工作安排和主任会议的部署,专项调研组从5月上旬至6月中旬,对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进行了专项调研。

一、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情况
自2016年2月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工作开展以来,各有关部门单位,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基本实现了新院的规划建设和现有医院运营管理两不误的目标,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目标定位准,公益普惠有广度。

随着市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等优质医疗资源的搬迁,使得原来医院扎堆的老城区出现就医真空,居民不得不跑远路就医。

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在数量、质量、结构上远远不能满足老城区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将市三医院、市四医院及安源区人民医院整合搬迁至市人民医院原址,是市委、市政府基于优化老城区医疗资源和布局、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老城区居民医疗需求的一项重要决策。

新市三医院规划设计住院病床510张,将有效缓解老城区看病难问题,百姓受益面广。

(二)重视程度高,项目建设有进度。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2016年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2017年市委第14次常委会分别对整合市三医院、市四医院及安源区人民医院并整体搬迁至市医院原址进行了专项研究,明确要将其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办实办好。

成立了由市长担任组长,分管副市长担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市卫计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安源区政府等单位主要负责人
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分设了工作组。

明确了工作职责,制定了工作方案,建立了有关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并将主要任务、工作措施、具体要求逐一分解,明确了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时间节点及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

分管副市长也多次召开协调会,就整合搬迁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目前,市三医院等三家医院与市医院签订了《萍乡市人民医院老院区资产转交协议》,双方就土地、房屋等资产进行了交接,对现有三家医院的资产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核实并登记注册。

筹建小组已完成了市人民医院老院区地形测绘、土地勘测、房屋质量评估鉴定工作。

对危房及原有房屋装饰进行了拆除及清理清运。

新院规划设计基本完成。

(三)融资渠道广,资金保障有力度。

新市三医院规划总投资近3亿元。

整合工作机构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中央专项资金,通过与市发改委和安源区发改委的衔接沟通,市发改委同意以安源区人民医院为申报主体立项向上级争取建设资金,但由于各种原因,今年立项未果,明年将继续申报。

另一方面积极与银行对接,进行融资,经过多方努力,江西银行1.6亿、工商银行1.5亿元贷款均已到位,为新市三医院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工作中,调研组也了解到整合工作还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一)人员编制复杂,给未来发展带来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原有三家医院人员编制情况较为复杂。

原市三医院、安源区人民医院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市四医院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三家医院人员中含差额拨款、自收自支、聘用合同等多种类别,如不能进一步理顺,将不利于整合后医院的运营管理和发展。

(二)新院建设审批进度较为缓慢。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整合后的市三医院要在今年底全部改造建设到位。

由于新建门急诊大楼需要经历规划、立项、报批、报建、招标等程序,涉及国土、规划、环保、建设、人防等诸多部门,环节多、进展慢。

特别是规划建设密度、容积率等指标达不到规划指标要求,房屋资产和土地划拨操作存在困难等,严重影响了项目建设进度。

三、调研建议
针对以上困难和问题,特提出以下调研建议:
(一)统一思想,做好做实这项民生工程。

老城区医疗资源整合是贯彻落实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医药卫生体
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是落实市委“年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新跨越”决策部署,建设健康萍乡的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也是促进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改善老城区医疗卫生资源的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

老百姓高度关注和满怀期待,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攻坚克难,将这项民生工程做好做实,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大限度为民惠民。

(二)把握关键中的具体,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整合后的市三医院改造建设要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施工。

要进一步完善规划设计,优化功能布局,并着重考虑污水处理、生态绿化、交通优化等。

要本着方便人民群众就医,尽可能增加绿地率和院内停车位,以达到设立三级甲等医院的规划要求。

在建设中要为未来发展留出空间,以备今后参与军分区搬迁后的营院整合使用。

(三)强化责任担当,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勇于担当,夯实责任,按照任务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本着“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开辟审批绿色通道,为工程建设赢得时间。

市卫计委要加强与市编委办的的沟通衔接,解决好整合后新市三医院的人员编制规范问题。

市规划局要本着尊重法规和现实情况相结合的原则,尽快解决好规划审批工作。

市财政局、市国土局等相关单位要按照市政府常务会精神,妥善做好土地及附着物划拨问题。

整合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时间节点,制定任务图,细化任务书,列出时间表、落实责任人,进一步增强执行力和操作力,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各项工作按时保质保量完成。

(四)夯实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要抓紧和加大对现有医务人员的整合培训,积极引进培养一批医疗技术专家骨干,并着眼未来,增添一批先进的医疗设备,朝着三级甲等医院的目标,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专科,努力提升总体医疗服务能力。

要不断深化院内医务工作者的医德医风教育,坚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和医德医风水准,不断提高医疗安全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一个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环境,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让百姓满意,让政府放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