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语境和低语境理论看中西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高语境和低语境理论看中西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

语言的使用不能脱离文
化而单独存在。

语言作为文化表层的一部分,其发展和使用都受到了深层文化的
极大影响。

这种不同文化背景,文化语境也影响了人们在交际活动中的表现。


文从爱德华?T?霍尔的高语境和低语境交际理论出发,分析中美在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高语境低语境文化差异
一、高语境交际与低语境交际理论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Edward T. 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
文化》一书中,颇有见地地提出文化具有语境性,并讲语境分为高语境(High Context)与低语境(Low Context)。

他认为:“ 任何事物均可被赋予高、中、低语境
的特征。

高语境事物具有预先编排信息的特色,编排的信息处于接受者手里及背
景中,仅有微小部分存于传递的讯息中。

低语境事物恰好相反,大部分信息必须
处在传递的讯息中,以便补充语境中丢失的部分(内在语境及外在语境)。

”(Hall, 1988:96)。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从交际与感知的角度出发的。

他认为文化是人类生活的环境。

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无不受文化的影响,并随文化的变化而变化。

文化决定了人的存在,包括自我表达的方式以及感情流露的方式、思维方式、行
为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等。

简单地说,高语境和低语境说的就是人们在交际过
程中由语境和非话语所传递的隐性讯息与由语言编码所传递的显性讯息的对比。

二、高语境与低语境交际的形成原因
高语境社会相对来说发展较慢,人们受多年积累的文化熏陶,有着极其相似
的背景只是,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念、信仰、民族心里、行为准则等,这是长期
生活的积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因为,在交流过程中,很多信息已经蕴含在背
景信息之中,无需再明确地表达出来,完全可以意会,这就造成了高语境社会中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较隐晦。

而低语境社会中多半是科技发展较快、经济较发达
的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很少依赖于传统或习俗来作为自己交流的准则或依据。

所谓的文化传统也是变化较快没有统一模式可依的。

霍尔认为中国、日本、阿拉
伯等东方国家多属于高语境传播社会,而美国、瑞典、德国等西方国家多属于高
语境传播社会。

也就是说,在中国文化中,人与人的沟通讲究点到为止、言简意赅、强调心领神会。

而美国文化恰恰相反,在沟通的时候强调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把多由要沟通的信息都用明白无误的、清晰易懂的文字语言传达出来,常常
没有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意义,不需要说话听声、锣鼓听音。

高语境编码对语境的
依赖性较强,而低语境编码则主要体现在言语中,交际信息对语境的依赖性小。

通过对比研究,霍尔得出结论:“有着伟大而复杂文化的中国就处在天平的高语境一方”,而“美国文化……只是偏向天平较低的一方。

”即中国文化具有高语境特性
而美国文化具有低语境特性。

这种差异体现在中美两国的官制上。

在中国“全权主义”的色彩还是很浓,在各个行业中都存在的诸多“潜规则”,“规矩”,“不言而喻
的礼俗”。

而在美国,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人们按理说哈,按章办事,没有“人情债”,也大可不必考虑种种“越规”的后果。

这种差异正是高语境和低语境的反映。

这种差异跟中国和美国社会发展和科技变革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是个“节奏慢”的国家,人们受多年积累的文化熏陶,有着相对稳定的文化传统,不易
改变,在交流过程中,很多信息已经蕴含在背景信息之中,无需再明确地表达出来,完全可以意会。

而美国向来宠向自由,在这种低语境文化中长大的人在与人
交流时,需要表达出详细的背景知识,大多数信息都必须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
而语境本身及参与者身上所隐含的内容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在中国的高语境文化中,口头交际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

言语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空间、沉默、手势、穿着、谈吐风格等都能给交际者带来所需信息。

三、高语境和低语境引起的中美文化差异
1. 直接与间接。

美国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中国人则喜欢以间
接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

中国人在交流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对方的感觉和面子
问题,习惯于把自己的那时思想隐藏起来迂回,婉转的表达出来,为的是避免双
方出现尴尬。

下面是一个交际误解的例子。

一位旅美中国女士准备乘飞机外出度假,心里希望美国朋友开车送她去机场。

然而由于她不好意思直说,而对方受“直接”文化的影响又不善于听出“弦外之音”,结果只能事与愿违。

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中国女士:这个周末我要去纽约市。

美国朋友:太棒了!真希望能和你一起去。

你要在那呆多久?
中国女士:(希望她能主动提出开车送我去机场)三天。

美国朋友:(她要让我送的话,会说出来的)祝你玩得开心!
中国女士:(她真的愿意送我的话,会主动说出来的。

没主动说,看来是不
愿送。

这个人真不够朋友)谢谢。

再见!
这段对话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看到了高语境和低语境在交际过程的作用。

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各自遵循着自己生活的文化语境中。

中国女士说暗示的话
语美国朋友丝毫没有感觉出来,也就是没有“意会“到。

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
讲究面子,不好直接提出要求避免自己尴尬。

但是生活在低语境中的美国人认为
主动提出帮助会显得对方无能,有损对方的人格。

中西双方的人终因文化传播的
语境差异而使交际受挫,产生误解。

2. 简洁,明确与多用典故。

较之与美国人,中国人更愿意使用典故与隐喻。

从古代的诗经、唐诗、宋词、元曲到现代的诗歌散文无不体现着这种根深蒂固的
文化底蕴带给中国人的影响。

而美国,其人口来自于世界各地,它汇集了世界各
个地方,各个民族,各种语言,各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被人们比喻成“melting pot”。

这种复杂的背景也注定了没美国人在引经据典方面有所局限。

即使有,也
和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

西方文化来源于圣经、古罗马和古希腊的经典,这
也就注定美国与中国在交流上的障碍。

在中国人眼里,一篇好的文章如果不引经
据典就难称经典,一段好的讲话如果不运用典故和俗语也难世代流传。

在两种文
化交流中,由于这种“引经据典”的差异也导致误解。

3. 认知方式不同。

认知方式就是人们看待事物的态度。

受高语境和低语境的
影响,中国人和美国人在认知方式上表现为依存性和独立性。

依存性就是指依赖
群体,把自己所在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

独立性喜欢单独
作战,个人竞争,易于把部分和整体区别开来。

在美国的低语境中,强调的就是
个体化的独立性,而传统崇尚集体主义的高语境的中国则更偏重依存性。

四、结论
高语境文化的人听到低语境文化的人给予的详尽信息时会觉得不耐烦,啰嗦
而低语境文化的人希望信息表达明确详尽,面对模糊,有歧义的有限信息会感到
无所适从。

因此为了增强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得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除
了了解本国的文化之外,我们还必须了解对方的文化,做到换位思考。

只有更好
的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才更能以一种宽容、理解的态度进行交流。

也只有这样,世界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流才会变的可能。

参考文献
【1】Larry A. Samovor跨文化交际读本[M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Victoria Fromkin. 语言导论[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