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安区科技创新部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宝安区科技创新部门
2016部门预算报告
本预算报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本单位的职能和主要工作任务编制,报告所列内容真实完整,依法接受区人大监督。
报告人:于剑锋
一、单位概况
本单位主要职能:
贯彻执行科技科普政策和规划,起草相关地方性政策;管理科学事业费、科技研发、科普及学术交流资金;组织申报制定实施科技计划;促进高新技术、软件和战略型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指导科技创新园建设;负责科技成果验收奖励及科技保密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指导科研机构和创新平台工作;管理优秀科技人才;管理信息网络、监督规划通信管道、推进信息化应用;管理政府投资信息化项目;承担高交会、区科技咨询、科普和全民科学素质等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制定实施科普规划、开展科普工作。
本部门人员编制25人,其中行政编制20人,事业编制
3人,实有在编人员20人,其中行政在编人员17人,事业在编人员3人。雇员编制2人,实有雇员1人,临时聘用人员9人,离退休人员6人。单位一般公务用车3台,执法用车0台。
本部门下设2个单位,分别是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深圳市宝安区科技馆。其中,深圳市宝安区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1人,编内实有正式人员10人。离退休人员0人。现有业务工作用车0辆;深圳市宝安区科技馆为区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编制18人,编内实有正式人员17人。离退休人员6人。现有业务工作用车2辆(其中1辆为中国科协补助新购科普大篷车1辆)。
二、2015年工作绩效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市科技创新委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宝安区创新环境不断优化,创新优势不断显现,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宝安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创新型经济逐渐主导。2015年上半年,全区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474亿元,同比增长10.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5%,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98亿元,同比增长11.4%,占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54.1%。
国高企业数量迅猛增长。2015年上半年,全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27家,总数达到1232家,占全市26%,稳
居全市第二位,比2012年的402家增长了206%。
知识产权战略成效初显。2015年1-7月,全区申请专利10054件,同比增长25%,占全市比重17.4%,位列全市第二位,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832件。
创新载体建设硕果累累。2015年上半年,新认定科技创新园(科技孵化器)8个,新增面积62.41万平方米,总数达到31个,总面积达278.81万平方米,其中民营园区23个,建筑面积达208.74万平方米;飞扬、全至等16个园区被认定为市级孵化载体。
创新发展后劲态势良好。截至2015年10月,全区建成科技创新平台91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8个,孔雀团队2个、省市级创新科研团队2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15个,认定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240人;智能可穿戴、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加速集聚,取得了先发优势。
宝安区科技创新局充分认识到我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及早谋划,提前部署,从规划、政策、载体、平台、人才等多种创新要素上全面发力,加快构建和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推动我区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扎实的成效。
规划引领,以规划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按照区委区政府“三带两心两城一谷”的总体规划,加快开展重点片区、重点产业的规划编制,通过规划引领促进片区升级和产业转
型。以宝安九大片区功能定位和任务分工为主线,开展深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宝安片区发展规划;以产业载体升级、增强片区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宝安科技创新产业城规划编制;以宝安桃花源科技创新园为核心,编制了涵盖桃花源科技创新园、华讯方舟·中国天谷、光启超材料等园区和重点科技企业的桃花源科技创新园片区规划。与此同时,《宝安区科技发展“十三五”规划》、《智能穿戴、机器人专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中。
政策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进一步加大实施宝安区促转型“1+5”文件和“凤凰工程”人才政策力度,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杠杆效应,从而带动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增加。2014年,安排科技研发资金2.13亿元,带动社会研发投入85.6亿元;2015年预算安排科研资金继续增长到2.2亿元,有望继续带动社会研发投入90亿元。同时,我局正在起草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和完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若干措施》及《关于大力发展创客促进大众创业的若干措施》两个政策文件,将进一步放大政策的示范引领效应。
载体优先,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方针,改变政府单一主导模式,激发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创新园建设。整合利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行业资源,对接区内优质园区,引导
行业企业根据各自成长阶段向不同园区集聚,探索打造创客、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一体化发展的科技产业生态链。同时,建成智能穿戴、互联网创意、新材料等专业科技园区,鼓励支持相同行业的企业向各专业园区集聚,最大程度地发挥园区的产业集聚优势。
借力联盟,整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依托区内重点科技企业,打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企业间的同业联合,组织进行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联合攻关;积极推动园区、企业、资本、技术等多种创新要素与各产业联盟的协同发展,推进跨界融合,打造产学研知资园多要素联动发展的联盟发展新模式。同时,根据各联盟行业分类,依托联盟重点企业,在各重点行业加快培育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开放性研发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同时,整合利用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加速引进诸如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院、南京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机构,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开展技术攻关,提升企业基础创新能力。
人才支撑,努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积极实施“凤凰工程”人才政策,对入驻宝安的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从住房、教育、创业等多个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确保“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同时,积极培育引进创新科研团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重点鼓励有高层次科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