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怎样滚得远》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怎样滚得远》说课稿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怎样滚得远》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怎样滚得远》说课稿一、说教材。
《怎样滚得远》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结束后安排的综合与实践活动课,主要研究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物体滚得远的问题。
教材的背景地位及意义: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
在生产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作用。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角的相关知识后安排的的一节数学实践活动。
学生已经具备了角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角知识的运用。
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很有兴趣,为这节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同时,这一活动也是引导学生由开展简单的实践活动逐步过渡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因此,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使学生知道斜面有省力的作用和物体滚得远近与斜面的角度有关;能力目标是通过经历探究怎样滚得远这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策略,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情感态度方面主要是通过情境活动激发学生参予活动的兴趣,通过合作与交流,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重点是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难点是实验器材的准备和学生实验过程的调控。
课前准备:
1、分组与分工,每小组5人,其中2人测量,1人记录。
2、器材准备:木板6块,规格是40cm25cm0.5cm,小方凳6个,活动黑一块,胶带圈6个,皮尺6把,45度和60度直角三角尺各6副,量角器6个。
二、说教法。
教师是整个课堂实施的引导者、合作者。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物体滚得远近与斜面的角度有关这个实验假设,然后用实验法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策略,提高学生用数学知识认识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让数学更富有现实性和生活化,从而让数学成为大众化的数学。
三、说学法。
整个活动是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实验为手段,合作为形式,做到手、脑、口并动,促进学生智能的多元发展。
学生在四次实验中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来经历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反思问题的提出、实验的展开、结论的获得,建立彼此尊重、平等对话、相互协作的合作平台,架构一种和谐的生命课堂。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激情促思。
首先出示第一组图片,让学生说说图片画的是什么。
然后提问这样滚动有什么好处?学生在回答出有省力的作用后,再出示第二组图,紧接着引导学生提出胶带圈从斜坡上滚下来,滚出的距离跟什么有关系这个问题,再让学生做出假设或猜想:甲同学说与斜面的长短有关,乙同学说与斜坡的角度有关,丙同学说与胶带圈的轻重有关,丁同学说与地面的平整程度有关一下子提出了这么的假设,怎么办呢?我们今天就来选择其中的一个假设来做实验,好吗?和同学们共同商量选择出与斜坡的角度有关这个假设来做实验。
从生活中常见的情境作为本课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想知道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想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物体在斜面上滚动下来的生活实例,提出实验假
设。
学生提出了那么多的假设,教师为什么不作评价呢?我想,一个结论的得出,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来验证才更加具有说服力。
还可以树立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2、示范演示,提出要求。
用40厘米长的木板在地面上塔一个斜坡,使斜坡与的地面的角度为30度,再把胶带圈轻轻地放在斜坡的顶上,让它自动往下滚,等胶带停止滚动后,从木板的底部开始量出胶带圈在地面上滚动的距离。
然后记录数据,再反复做3次这样的实验,并求出平均数。
这个过程可以归纳为:一搭二量三滚四测五记六算。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苏教版《怎样滚得远》说课稿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苏教版《怎样滚得远》说课稿
示范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明白实验的程序,并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用短句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斜面搭平稳,角度调整准,滚动莫去推,测量成直线,记录须真实,计算求平均,分工要明确,合作能成功)。
通过介绍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避免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保证实验的有序和可靠性。
3、分组实验、统计结果。
同学们,经过刚才的介绍,你们都知道怎样去做这个实验了吧?发挥你们的聪明才智,开始吧!
根据实验要求,按照实验步骤,各组分别用45度、60度和自己选择一个任意角度的斜面,进行同样的实验。
从哪一个角度开始进行实验都可以。
在学生进行实验的同时,我也深入到每一个小组,了解他们实验的情况,对实验中好的做法进行表扬,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技术支援,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动起来,都能完成实验。
为什么用不同角度的斜面进行的实验都要反反复复做几次呢?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数据的偶然性,使获得的结论更可靠。
让学生自己搭一个任意角度的斜面进行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加相信实验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4、观察比较,讨论发现。
比较每次求得的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比较、分析,获得结论,让学生感受用实验的方法研究问题的合理性,获得成功的体验。
那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论呢?你们能解释这是怎么回事吗?
可是我们会发现不是每组的结论都相同,有的组会说45度时滚得远,有的组会说60度时滚得远,甚至有更多种结果。
多个结论同时出现了,怎么办?难道我们的实验是失败的?不!恰恰相反,我们的实验是成功的,因为决定的个结论是否成立的因素有可能不是一种,也许是两种,也许是三种,甚至更多。
结论的不同正好与我们开始提出的假设产生了联系,让学生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引发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这个问题,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隐性智慧。
5、知识延伸,活动小结。
(1)、比较两种楼梯,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知道,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较小时,楼梯显得平缓,但楼梯占地
的面积要大一些;当木板与地面的角度较大时,楼梯占地的面积要小一些,但楼梯显得较陡。
(2)假如你是桥梁设计师,设计一座有坡度的桥梁,你如何设计。
(3)、活动小结。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
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啊?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让学生在反思中结束这节课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