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2022届高三高考考向卷(五)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2022届高三高考考向卷(五)语文试题

新高考2022届高三高考考向卷(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作为网络文艺的重要表现形态,网络短视频在网络流量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也为其长远发展埋下隐患。“要流量还是要质量”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网络短视频要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亟待从困境中突围。

网络流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打开网站地址的人气访问量,是用来描述访问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和用户所浏览的页面数量的指标。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平台通过获取客户、积攒流量等途径快速扩大数字市场空间,并由此催生了流量红利。当流量与金钱挂钩时,流量经济就成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网络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整个文化生态,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深入发展改变了网络文艺形态,催生出网络短视频等新的文艺类型,在推动网络短视频呈现出千姿百态样貌的同时,也促使流量经济的观念和实践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文艺的传播与流行离不开流量的加持,流量大小也因此成为衡量网络文艺作品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到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形成全球最为庞大的数字社会,这为网络文艺的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网络社会基础。反过来说,网络文艺的快速发展也积蓄了网络流量势能。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8.88亿,占到了整体网民的87.8%,还有6.38亿人看直播,短视频、直播正在成为全民新的生活方式,庞大的网络短视频用户数量蕴藏着巨大的网络流量潜能。

网络短视频作为“因网而生”的文艺形态,与网络流量具有天然的黏合性,两者互促共进就能迎来共同的“红利期”。可以说,正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更新迭代,改变了传统文艺形态,催生了网络短视

频,“互联网十文化”释放出文艺新动能。而伴随着文字数码化、阅读网络化、观看竖屏化的发展,以及网络作家、签约作家、自由撰稿人、独立制片人、独立演员歌手、自由美术工作者等新兴文艺群体的出现,网络综艺、网络视频、网络剧目、网络动漫、网络音乐等形式异军突起,网络流量的潜能得以充分释放。

依靠网络流量,无数网络视频作品得以快速传播,网络短视频这个行业实现爆炸式增长。只是,流量经济为网络短视频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能否真正为网络短视频带来创新和进步呢?

文化产品通过市场行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是网络文艺一旦充当市场的奴隶,受困于资本的逻辑,甚至沾满铜臭气,就会造成流量与质量的内在紧张。为了博得眼球、赚取流量,一些网络短视频倾向于走迅捷化、形式化、表面化、功利化的路子,在追逐流量的过程中放松对质量的要求,导致流量稀释了质量,赢得了流量,却失去了质量。

比如,网络短视频普遍存在重快轻慢的问题。流量是以单位时间为尺度的。受流量经济的驱使,为了使产品尽快兑现,“慢工出细活”仿佛已经不合时宜,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成为时髦,“短、平、快、粗、浅、烂”的网络短视频产品层出不穷。还有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流量是以点击量为测算值的。为了获得更多打赏,达到流量变现的目的,依靠“卖丑”来收割流量的网络直播曾经屡见不鲜。重颜值轻价值是另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流量是以关注量为基准的。网络短视频的发展变迁呈现出诸多特征,其中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非常看重颜值,不少网络文艺创作者将作品画面和演员颜值看作吸引观众的第一要素,而搁置了作品的思想价值要求。不少网络短视频作品看似外表精美化,实则思想空心化,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落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窠臼,使其成为徒有其表的花瓶。

(摘编自陈明琨《网络短视频:醉心流量是陷阱,追求质量是坦途》,《光明日报》)

材料二:

必须承认的是,作为内容行业的从业者,李子柒已经用粉丝量和

流量证明了自己的成功,但究竞是不是要抢占“文化输出”的名头,目前来看,更多是公众讨论中赋子的意涵。每一个新媒体产品都有自身的定位,喜欢与否都是双向选择,只要符合法律要求和道德规范,他人无须苛责。实际上,在互联网连接世界、中国影视作品不断走出去的今天,某个博主的视频走红也存在着必然因素。网友的争议,表面上是探讨文化输出,但更多折射出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不同态度:在今天这样一个商业社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牧歌是否还有时代价值?面对互联网包装和营销手段,传统文化如何自洽地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沿着这个视角望去,那么在李子柒镜头下,传统的笔墨纸砚、蜀绣,古法制作的苏式鲜肉月饼、桂花酒,这些流传于上千年历史之中的技艺,浸润着岁月的打磨和一代代人的匠心。传承好这些,推动它们走出去,不仅必须,而且重要。李子柒视频中所呈现的田园生活,虽然距离当下普通人的生活比较遥远,但从中依然能看到中国传统“清隽”的审美取向和“出世”的价值追求,读懂这些内涵,方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网络短视频作为网络文艺的重要表现形态,在当下面临着高速发展还是长远发展的两难选择。

B.一个网站的用户数量和用户浏览的页面数量,就是网络流量;网络流量能直接催生网络红利。

C.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更新迭代,改变了传统网络文艺生态,也促使流量经济产生深刻变化。

D.流量大小成为衡量网络文艺作品的重要指标,因此网络文艺的传播与流行离不开流量的加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已形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数字社会,8.88亿的短视频用户数量蕴藏着巨大的网络流量潜能。

B.网络短视频作为“因网而生”的文艺形态,只要依靠流量快速

传播,就能获利丰厚,创新发展。

C.网络文艺一旦过多考虑经济效益,受困于资本的逻辑,就会倾向于功利化,导致流量稀释质量。

D.在互联网连接世界的今天,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不仅必须而且重要。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款应用软件通过电子杂志、趣味游戏两种形式为游客介绍所到之处的文化知识和风土人情。

B.微信上一些制作精良的公众号旨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每天一个历史故事、一个国学知识,让读者在日积月累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

C.网络短视频提升了西安在海外的知名度,使这座十三朝古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底蕴也自然随之输出。

D.“云游敦煌”小程序于春节期间推出《敦煌岁时节令》数字创意互动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与敦煌壁画、文献巧妙结合。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对于如何实现网络短视的可持续发展,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6分)

【选篇理由】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更迭时代,网络短视频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但在流量经济观念的影响下,短视频面临“要流量还是要质量”的发展困境,亟待突围。材料一分析了网络短视频存在的重快轻慢、重形式轻内容、重颜值轻价值等问题,提出重视短视频的思想价值、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观点。材料二以李子柒的短视频为例,探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的问题。选文关注社会热点,紧扣时代脉搏,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1.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张冠李戴,“在当下面临着高速发展还是长远发展的两难选择”错,材料一第1段说的是“'要流量还是要质量'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两难的选择”。B项,对“网络流量”的定义不准确,材料一第2段说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