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筝日《渔舟唱晚》曲谱
浅谈筝曲《渔舟唱晚》音质教学及艺术处理
SONG OF YELLOW RIVER2020/ 08谱例1:在中国现代筝曲中,摇指是十分常见且使用次数较多的一种技巧,其能将细腻的情感、高密度的曲调表达出来,在《渔歌唱晚》中,从7小节到14小节中都应用了大量摇指,其具备了推动和收尾两种不同的功能。
在古筝演奏的时候应当要对重音的把握有所重视,这也就是需要演奏者在推动摇指的时候注意这一点,手指需要根据演奏者的习惯和臂力而逐渐放下,并且以重音为准,逐渐让音调强度减弱,达到一个低点之后并且保持稳定,能够为后面的演奏打好基础,最后才能加强力度。
摇指的收尾必然令乐句结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演奏的过程中应当让其自然而然地减弱,即可摇指的连贯性和颤音、滑音等都应当良好地配合,例如谱2所示:谱例2:(二)慢板艺术处理筝曲通常用于表达作者的借景抒情,其也擅长于对内心世界情感的表达。
慢板也能突显出作者对故乡和家人的思想,只有通过筝曲“声腔化”的特征才能让演奏者的情感更加丰富,婉转缠绵。
在《渔歌唱晚》中,慢板总体上区分成为四个不同的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是一次点名主题、中心的印记。
其使用了变化重复的手法,让演奏者对主题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也能一层层地推进感情,音乐情绪逐渐从悲哀婉转逐渐成为激昂,最终,在强有力的摇指和刮奏之下完结。
因为慢板本身就是一个主题不断发展和增强的演变趋势,因此在演奏的时候应当对各个乐段、乐句之间的划分和主题之间的层次感有所重视。
第一部分是15小节到18小节,这是音乐的主体,需要通过勾摇、双托等各种技法而诠释乐曲。
15-16小节下行级进,能够让人侵入一种娓娓道来、姗姗来迟的感觉。
17-18小节上行跳进,令乐曲表现出激昂、感动的色彩。
两者结合起来固然能够凸显出《渔歌唱晚》中的哀伤的韵律和婉转的情调。
第二部分是19-22小节,该部分再次应用了下行进上行跳进的旋律走向,将音乐的主题淋漓尽致地强调出来。
而为了表达出渔夫的情调和思想感情,在演奏21小节中的“2”的双托时需要注重于左手连续上滑,该音质一定要十分干净。
渔舟唱晚乐曲简介
渔舟唱晚乐曲简介《渔舟唱晚》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首著名乐曲,也是中国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首乐曲以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和深沉的情感而广受欢迎,被视为中国音乐的瑰宝之一。
《渔舟唱晚》的创作时间和作者已无从考证,但它流传至今的版本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成为明代山东地区的民间音乐。
后来,这首乐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演奏,成为中国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乐曲的乐曲形式为小调。
它的音乐旋律悠扬,节奏流畅,充满了深情和浪漫的意境。
乐曲的开头是一段柔和的琵琶独奏,音色幽雅,犹如一条小舟在宁静的湖面上行驶。
接着,其他乐器逐渐加入,如古筝、笛子、二胡等,形成了丰富的音乐层次。
《渔舟唱晚》的乐曲情感表达了渔民在湖上垂钓的宁静与平和。
它描绘了一个渔舟在夕阳下悠然漂浮的景象,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
整首乐曲旋律流畅,节奏宽松,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远离尘嚣。
这首乐曲的演奏需要乐手具备较高的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
乐曲中各种乐器的协奏和对话,要求乐手在演奏中准确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
同时,乐手还需注重音乐的细节处理和表现力,以展现出乐曲的韵味和魅力。
《渔舟唱晚》这首乐曲在中国的音乐教育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许多音乐学院和音乐培训机构都会将它作为学习和演奏的经典乐曲之一。
通过学习和演奏这首乐曲,学生们可以锻炼乐感、音乐技巧和音乐表达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解和热爱。
总的来说,《渔舟唱晚》是中国音乐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它以其优美的旋律和深情的情感打动了无数的听众,成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无论是欣赏还是演奏,这首乐曲都能给人带来宁静、放松的感受,让人沉浸在音乐的世界中。
它的经典地位和广泛的影响力,使其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一朵璀璨的花朵,永远闪耀着光芒。
筝曲《渔舟唱晚》的意境美
筝曲《渔舟唱晚》的意境美作者:姚亦徐严永福来源:《艺术评鉴》2020年第10期摘要: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演奏表现力,它的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
传统筝曲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意境,包含了传统古曲的韵味,传达了古人自然与心灵合一的思想境界,通过情感的沟通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美的追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意境演绎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10-0166-02一、传统文化的意境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汉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
作为一种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族乐器,它是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人智慧的结晶。
传统筝曲侧重于描绘意境,给人一种含蓄、内敛之美,同时也给人无限的遐想。
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境界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1]意境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独创的一个概念,王昌龄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2]的观点。
清末的王国维则强调“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3],凡是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感人,与其生动传神的景物描写和细致入微的情感表达分不开的。
意境的源头可上追到《庄子》。
《庄子》一书中,不仅提出了“不精不成,不能动人”的情感命题,而且还较早地使用了虚化“境”的概念。
古“境”字一般是指疆域边界或乐曲的一段,虚化而用于精神领域。
意境没有实体,它是一种虚幻而又缥缈的精神感官,是源自心灵的映射。
但它又源于实物,是基于实物的背景之下通过人的想象发展创造而来,融入个人的主观色彩在内。
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如果要想创作出有意境的艺术作品,首先应该把自己的情感深深融入到自己所描写的对象之中,让出自于主体的主观情感变为一种客观化的存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移情无物,托物抒情,只有这样才能够创作出“写山则情满于山,画水则意溢于水”的境地,达到情景之间交融,感人至深的境界。
古筝曲《渔舟唱晚》文献综述
古筝曲《渔舟唱晚》文献综述作者:肖桐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24期【摘要】《渔舟唱晚》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河南古筝作品,因其旋律优美、流传范围廣而受到广大古筝演奏家及爱好者的喜爱。
本文把笔者在中国知网查阅到的五篇关于古筝曲《渔舟唱晚》文献进行比较、探讨与总结。
【关键词】古筝;《渔舟唱晚》;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J643 【文献标识码】A古筝原名筝,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起源于秦代,故又称为秦筝。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因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动听,又被形象地称为“众乐之王”。
古筝曲《渔舟唱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古筝演奏者必弹的曲目之一。
曲名取自于“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是20世纪30年代由娄树华创作的一首河南筝曲。
乐曲主要描绘夕阳西下时分,渔人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划着小船满载而归,内心喜悦的一幅场景,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下面结合笔者对该曲的见解与分析,对五篇关于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文献进行比较、探讨与总结。
一、内容(一)从介绍作品背景来看章寅的《浅谈古筝演绎之的意境和技巧》,耿苡的《古筝演绎之的意境和技巧》以及潘存香的《浅谈古筝名曲的演奏技巧》,三篇文章均提及《渔舟唱晚》所表达的是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赞美之情以及曲名出自《滕王阁序》。
他们在表达上所占篇幅不长,但大同小异。
此外,郭源的《古筝曲赏析》一文中除上述三人提到的内容外还提到该曲而后被改编成民乐大重奏、民乐二重奏、小提琴曲等多种作品形式。
田冰洁的《赏析古筝名曲》一文中提到,《渔舟唱晚》的由来分为三种:一是1912年娄树华先生根据山东筝曲《归去来》改编;二是1937年金灼南先生根据山东筝曲《流水击石》和《三环套日》改编;三是1928年程午如先生在北京学习此曲之后,记录整理乐谱而成。
(二)从划分作品段落上来看郭源与潘存香二人的文章将筝曲划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为慢板,描绘缓缓落下的夕阳,慢慢移动的远帆。
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渔舟唱晚》由中国北派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
乐曲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以歌唱性的优美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
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份。
两种说法尚未定论。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
第二部份,音乐节奏加快,情绪趋于热烈,起旋律是从第一段八度跳进的音调中发展而来。
富有韵味的如歌旋律,排比的小分句使乐曲情调活泼,跌宕起伏,犹如水波荡漾,渔民们摇著桨,驾舟归来的情景。
这里,「征」是旋律的中心音,而在此段中用了清角音「4」使旋律短暂离调,转入下属调性,形成对比和变化,形象地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乘风破浪前进的欢乐情绪。
第三部份是快板,在旋律的进行中,运用了一连串的音型模进和变奏手法,形象地刻画了荡桨声、摇橹声和浪花飞溅声。
随著音乐的发展,速度逐次加快,力度不断加强,加之突出运用了古筝特有的各种按滑迭用的催板奏法,展现出渔舟近岸、渔歌飞扬的热烈情景,同时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了高潮。
乐曲在高潮处突然切住,随后尾声缓缓流出,其音调是第二部份一个乐句的紧缩,下行音型的模进逐渐引向终止,曲调出人意料地结束在宫音上,使人感觉江面上夜色笼罩,一片宁静,耐人寻味。
浅谈古琴曲《渔舟唱晚》的审美之思
神韵兼备,节拍散中有序,这种严谨的结构,使古琴音乐高低有 致,体现了《渔舟唱晚》的独特美。
(三)意境 从曲子的意境来看,曲子仿佛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夕阳下渔家的 生活,从傍晚到夜晚,从安静到短暂的喧嚣再到安静,表现了劳动 人名朴实而又有乐趣的农家生活。曲子开始时,一幅湖光山色的画 面打开来,日落西山,夕阳碧波万顷,交相辉映,波光粼粼,照射 在平静的湖面上,可以感受到作曲者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作 曲者为我们刻画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如同传说中的世外桃源, 清风拂过,一派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同时还表现了人与自然共生,万物和谐相处,表现一种和谐, 安详,恬淡,宁静的意境。随着曲子节奏的加快,渔民乘风破浪, 船桨渔船拍打着水花,浪花四溅,此时的场景是热烈激昂的,仿佛 看到渔民的喜悦之情。劳动人民从劳动中收获到了乐趣,并享受自 然美景。画面典雅、如诗的意境与筝曲曲调相应和,充分表现了东 方的古典神韵。而审美的核心思想就是和,天人合一,孔子说的大 同社会就是一种美好的设想,不仅包含人与人的和,也包含人与自 然的和,这样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而这种美就贯穿于整首曲子中。 三、审美超越 早在古代,人们就意识到古琴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乐器,它还能 拿来当作教化人的工具,平抚一个人的内心情绪,规范人的行为, 最终达到教化的作用,遵循礼的规范,维系社会的稳定,还有礼乐 教化功能。 《渔舟唱晚》以一种直观,非概念,非语言,简单的形式呈现 在心灵面前,向听众传达作曲者的观念,情感,使我们感到美的愉 快,跟随曲子的曲调,心灵也会跟着起伏波动,心灵得到净化,从 深层次看,在美的熏陶下,人的心理生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即 听众倾听《渔舟唱晚》后,心理和生理所产生的一切变化。 欣赏即是再创作,曲子给听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还影响一个 人的行为与价值观念。此时不仅仅是简单的聆听音乐,除了对音乐 的欣赏外,还能开拓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个人的修养,规范个 人的行为,起到教化人性的作用。 《渔舟唱晚》给听众带来视听盛宴的同时,也对听众产生了潜 移默化的影响。此时,不仅仅有心理、生理上的变化、行为与价值 观念,还有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对人生的思考,更是对生命之道 的领悟与参透。 艺术是人们运用主观能动性,对客观现实的再创作。艺术的完 成需要听众的参与,听众的欣赏是对艺术作品的再创作。欣赏《渔 舟唱晚》不仅能收获审美的愉悦,同时也获得审美上的超越。■
六年级音乐古筝曲《渔舟唱晚》教案
学
过
程
一、组织教学 回顾旧知
(一)介绍中国民族乐器四大类,初步回顾旧知。
1、把中国民族乐器分为四大类,它们分别是吹管乐器组、拉弦乐器组、弹拨乐器组和打击乐器组。
(二)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
1、视觉感受各类民族乐器形状、弹奏方式及音色,对民族乐器四大类全面回顾。
二、新课教学 认识古筝
(一)认识古筝
教师电子教案
学科
音乐
授课年级
六年级
教师姓名
课程名称
《渔舟唱晚》
教材分析
《渔舟唱晚》是一周古筝演奏的器乐曲,结构分为三部曲式。乐曲以典型的民族调式,经过主题的展现、对比,描述出一幅生动的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又没景象,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
教学目标
1.欣赏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感受夕阳西下湖面上渔民丰收的喜悦,表达对大自然及生活的热爱。
1、感受乐曲与第一段速度不同而带来的乐曲情绪不同。
2、乐段主题乐句学唱,知道乐曲创作方式。
3、师示范主题乐句
(1)思考主题乐句每一小节的创作规律,总结主题乐句由下行五声音阶而成。
(三)欣赏第三乐段、尾声
1、关注乐曲速度、力度以及情绪的变化…
(四)总结乐段的情绪
1、描绘乐曲所表达的音乐形象。
(五)全曲欣赏,完成聆听表格。
1、对比各段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从而完善乐曲音乐形象,补充完成聆听表格。
2.总结表格,知道中国很多民间乐曲“起承转合”的结构关系。
四、课堂小结 拓展建议
教
学
后
记
音乐录课对音的要求很高,不论是PPT中出现的音乐还是在“实况教学”中的音乐和教师语言,都会随着录课环境的改变、录课时间的不统一而有差别,在音乐课堂里尤为明显,这是以后我们运用线上资源或录课时需要特别关注的。“缓歌上云端,丝竹入万家”,随着“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深入开展,音乐学科网课教学更是一种教学新模式,新探索,音乐“有声”和网络“无线”的不断碰撞和共融也可能是今后音乐课堂教学另一种导向。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渔舟唱晚(筝曲)|人音版(简谱)(2023秋)
举例:渔舟唱晚中描绘的夕阳西下、渔舟唱晚的宁静美景。
2.教学难点
(1)简谱视唱能力:部分学生对简谱视唱较难掌握,尤其是音高、音准的把握;
突破方法:采用柯达伊手势法、音阶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视唱能力。
(2)筝曲演奏技巧:对于初次接触筝的学生,掌握演奏技巧有一定难度;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生活中运用音乐表达情感”这一主题展开讨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2.增强音乐表现力:掌握筝曲的基本演奏技巧,提高学生音乐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3.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分组合作进行演奏练习,提升学生在团队中的协作沟通能力;
4.激发创造力:鼓励学生运用绘画、故事等形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5.增强文化自信:了解筝的起源和特点,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4.注重培养学生音乐审美和情感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获得全面发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部分学生在简谱视唱和演奏技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个别辅导,采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克服难点。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我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鼓励他们大胆发言,提高课堂参与度。
渔舟唱晚古筝曲介绍
渔舟唱晚演奏要领古筝是我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有着近三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是绝大多数乐器不可比拟的。
这样一件携带不便的乐器为何能几经兴衰,历时悠久的流传至今呢?为何能从两百多种中国乐器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今流传最广,学习人数最多的民族乐器呢?这不能不说古筝艺术有着它强盛的生命力和独特而无穷的魅力。
古筝音色优美,富有神韵,表现力极强,可以说是所有民族乐器中风格特点最丰富的乐器了。
有激昂高亢的河南筝风格,热情奔放的齐鲁筝风格,优美缠绵的潮州筝风格,古朴典稚、韵味悠长的客家筝风格等传统筝风格,还有数不胜数的现代筝曲,令古筝音乐更是百花齐放、美不胜收。
当代古筝宗师曹正先生曾用“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古筝风格流派的丰富多彩,真是一语中的。
众多的风格流派有着丰富的音乐语言,如果不能了解各流派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语言特点等,就没法掌握好各种风格的乐曲。
演奏背景介绍娄树华先生的《渔舟唱晚》,是中国古筝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它是以古曲《归去来辞》为素材,发展编创而成的,它充分发挥了古筝的弹按技巧和声韵配合的妙用,诗情画意,切题发挥,突破了地方风格的框子,是一首雅俗共赏的佳作。
《渔舟唱晚》创作于1938年——1939年之际:一经问世就开创了筝曲的新纪元。
经过5O多年表演证明,是一首受到中外音乐界公认的著名筝曲。
《渔舟唱晚》的标题和意境来自唐代王勃的骈文《藤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
《渔舟唱晚》是一首众所周知的优美绝伦的乐曲。
他用准确的音乐语言勾画出波光鳞鳞、白帆点点的生动画面。
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夕阳西下、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的时刻,渔翁荡浆归舟的悠然低吟以及渔船满载丰收的喜悦、百舟竞归的欢乐场境。
也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
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舒缓的慢板,旋律给人们的感觉应该是比较平稳的。
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景象:黄昏的湖边,夕阳西下,微风拂柳,水波轻漾,湖光山色连成一片;此时人迹未见,渔船还未归来,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安宁的无边美景。
渔舟唱晚完整简谱
渔舟唱晚完整简谱《渔舟唱晚》教案学科音乐年级五年执教人课题渔舟唱晚课型欣赏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渔舟唱晚》,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2. 欣赏《渔舟唱晚》,体会乐曲的意境,了解乐曲的曲式结构,熟记不同的音乐主题并能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描绘乐曲三部分的情绪变化。
3. 介绍民族乐器——古筝。
了解古筝的形制,音色和表现力。
教学重点聆听音乐,能感受乐曲表现的意境,了解乐曲曲式结构。
教学难点了解古筝的表现力和音色,引导学生发现并体验音乐中细小之处的美。
教具课件,响板,串铃,古筝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课题初识古筝赏析乐曲拓展延伸课堂小结古诗《滕王阁序》引入话题听音乐,练习朗诵配乐朗诵出示课题初步了解和认识古筝聆听全曲,赏《渔舟唱晚》A段欣赏B段欣赏C段欣赏尾声欣赏复赏全曲拓展延伸师生交流,让古韵流芳1.从王勃的诗《滕王阁序》引出话题,课件出示诗句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提出问题:王勃看到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从哪看出来的?2.课件出示诗句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问:这一句王勃听到了什么? 3.播放音乐(渔舟唱晚主题一乐句)充满感情的朗诵诗句4.语言小结,出示课题《渔舟唱晚》探究古筝的历史,结构,形制,演奏形式及地位古筝演奏《渔舟唱晚》师:通过音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感受吧。
1.初赏A段。
师问:乐曲什么速度?为A段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
(板书)2.出示主题一曲谱,练唱曲谱3.听古筝奏出主题一,有什么变化? 4.认识上滑音,感受它的作用。
5.再赏主题,听辨上滑音并配合手势表现。
6.复赏A段。
出示课件图片,选择合适图片。
1.初赏B段。
问:速度和情绪有什么变化?选择合适的表情术语。
想象B段所描绘的景色。
2.出示主题二旋律,随琴唱曲谱。
3.画出旋律线,体会速度和情绪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4.复赏B段。
划撸的动作来表现。
1.初赏C段。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4渔舟唱晚人音(简谱)
欣赏古筝独奏《渔舟唱晚》教材分析:《渔舟唱晚》,是近代古筝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传统筝曲。
表现了夕阳西下、湖面歌声四起,满怀丰收喜悦的渔民,驾着片片白帆,纷纷而归的动人画面。
标题曲自唐代王勃的诗《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
乐曲大体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用慢板奏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而舒缓;音乐安宁而悠远,抒发了对湖滨晚景赞赏的情怀,仿佛置身于夕阳余晖尽梁、碧波涟漪的湖面,沉浸在微风轻拂,渔舟缓缓而行的诗情画意之中。
接着音乐逐渐活泼流畅,旋律的律动渐快。
乐曲的第二部分活跃欢快,通过复式递升递降的旋律发展手法使旋律线往复、跌宕起伏。
下行的旋律出人意料的落在宫音上,具有耐人寻味的效果。
乐曲也在宁静的气氛中结束。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音乐中表现湖光山色的优美意境。
2、能够积极参与、聆听、探究和表现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聆听、分析、联想感受音乐。
2、综合诗、乐、画等艺术形式,加深对音乐的感悟。
(三)知识技能1、能从速度上简单划分音乐结构。
2、了解作品的一些简单的音乐术语。
教学重、难点:分辨乐段的情绪及联想并记忆乐段主题;感受音乐悠远的意境之美。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自主合作学习法3直观演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古筝教学过程:一、师生相互问好!二、导入课题:渔舟唱晚1、师: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首中国的名曲<<渔舟唱晚>>, 师:请同学们一起用最甜美的声音读一读课题!生:<<渔舟唱晚>>2、同学们知道它是用什么乐器弹奏的吗?请看——古筝。
(师刮奏)老师简单介绍古筝或者学生介绍古筝的由来:“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弹拨乐器,它的音色清脆,柔美,非常悦耳,深受人们喜爱。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就广为流行,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它年代久远,所以后人称它为“古筝”。
古筝渔舟唱晚赏析
《渔舟唱晚》筝独奏曲,为娄树华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发展而成,又一说系金灼南根据山东传统筝曲《双板》等改编而成。
现广为流传的娄本前半部分与金本同,后半部分为娄本所独有。
乐曲开始,以优美典雅的曲调、舒缓的节奏,描绘出一幅夕阳映万顷碧波的画面。
接着,以66 116 为种子材料逐层递降,音乐活泼而富有情趣。
当它再次变化反复时,采用五声音阶的回旋,环绕3561 55 2356 33 层层下落,此旋律不但风格性很强,且十分优美动听,确有"唱晚"之趣。
最后先递升后递降的旋律接合成一个循环圈,并加以多次反复,而且速度逐次加快,表现了心情喜悦的渔民悠悠自得,片片白帆随波逐流,渔舟满载而归的情景。
这首富于诗情画意的筝曲曾被改编为高胡、古筝二重奏及小提琴独奏曲。
在多数音乐课本中可见得此曲。
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一首著名的北派筝曲。
《渔舟唱晚》的曲名取自唐代诗人王勃(649—676)在《滕王阁序》里:“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中的“渔舟唱晚”四个字,诗句形象地表现了古代的江南水乡在夕阳西下的晚景中,渔舟纷纷归航,江面歌声四起的动人画面。
《渔舟唱晚》是一首颇具古典风格的河南筝曲。
乐曲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
这首乐曲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筝独奏曲。
《渔舟唱晚》由中国北派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先生于1938年以古曲《归去来》为素材,依据十三弦古筝的特点发展而成,并引用唐诗人王勃《腾王阁序》中「渔舟唱晚,穷响彭蠡之滨」句首的四个字「渔舟唱晚」为标题。
乐曲采用五声音阶回旋环绕技法,以歌唱性的优美旋律形象地描绘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
近年来,有人认为此曲系山东金灼南根据《双板》及其变体《流水激石》、《二环套月》改编的,娄树华只是在金谱基础上作了较大发展,增加了乐曲的后半部份。
两种说法尚未定论。
全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部份,第一部份,用舒缓典雅的慢板奏出悠扬如歌的旋律,并配合左手的揉、吟等装饰技巧,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船还在移动,渔人载歌而归,同时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和对景色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