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第4章
现代交换技术第4章分组交换技术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2.分组交换的缺点
上面介绍了分组交换的诸多优点,但任何技术在具有优点 的同时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分组交换也不例外。它的 这些优点都是有代价的。
(3) 分组交换技术的协议和控制比较复杂,如我们前面提到 的逐段链路的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还有代码、速率的变换方 法和接口,网络的管理和控制的智能化等。这些复杂的协议使 得分组交换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但是它同时也加重了分组交换 机处理的负担,使分组交换机的分组吞吐能力和中继线速率的 进一步提高受到了限制。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 概述 4.2 分组交换原理 4.3 X.25协议 4.4 分组交换机 4.5 帧中继技术 思考题
第4章 分组交换技术
4.1 概 述
4.1.1 分组交换的产生背景
分组交换PS(Packet Switching)技术的研究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 始的。当时,电路交换技术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电路交换技 术是最适合于话音通信的,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 越多地希望多个计算机之间能够进行资源共享,即能够进行数据 业务的交换。数据业务不像电话业务那样具有实时性,而是具有 突发性的特点,并要求高度的可靠性。这就要求在计算机之间有 高速、大容量和时延小的通信路径。在计算机之间进行数据通信 时,传统的电路交换技术的缺点越来越明显:固定占用带宽,线 路利用率低,通信的终端双方必须以相同的数据率进行发送和接 收等。所有这些都表明电路交换不适合于进行数据通信。因此, 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人们开始研究一种新形式的、 适合于进行远距离数据通信的技术——分组交换。
工学第4章现代交换技术
(5) 提高了支持性。网管支持多种协议,如SNMP、Telnet 等,还支持RS-232端口访问;支持堆叠,堆叠后,多台交换 机共享一个交换矩阵,可以使数据流畅通无阻地通过交换机。
第4章 现代交换技术
第4章 现代交换技术
(3) 增加了交换网的智能。智能化使交换网起到了更大的 作用:可以收集动态变化的信息,自动翻译IP地址,自动地、 动态地分配IP地址;可以鉴定用户,提供完全的用户流动性, 保持安全与QoS(服务质量)政策;可以管理带宽,使带宽优化, 保护资源;还能智能地发布Multicast(多路广播)信息,指导视 频广播。
第4章 现代交换技术
(3) 未来的交换系统是一个综合化、宽带化和智能化的 交换平台。ISDN(包括B-ISDN)业务的开拓和发展、Internet 业务的不断加强、本地网和接入网替代DDN的要求及接入 网永久连接带宽的提出等,促使交换网络容量必须向大型化 发展。
(4) 传统的话务理论面临挑战。目前,交换机一般都采 用固定集线比方式或者人工配置方式,已很难适应业务发展 的需求。数据业务量的上升使得沿用近百年的话务理论面临 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接入网的逐步推广迫使交换平台无法再 用传统的按用户、中继分群的配置方式,因此,应考虑采用 大线束动态集线比。同时,对话务处理能力的要求也将愈来 愈高。
成,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4.1所示。接口的作用是将来自不同 终端(如电话机、计算机等)或其他交换机的各种传输信号转 换成统一的交换机内部工作信号,并按信号的性质分别将信 令传送给控制系统,将消息传送给交换网络。交换网络的任 务是实现各入线与出线上信号的传递或接续。控制系统则负 责处理信令,按信令的要求控制交换网络以完成接续,通过 接口发送必要的信令,协调整个交换机的工作。
现代交换原理作业
现代交换原理作业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第一章作业:课本P20习题与思考题1.2 在通信网中引入交换机的目的是什么?答:在通信网中引入交换机,使用交换式通信网结构代替全互联方式,目的是节约大量的端口和线路的投资,从而容易组成大型网络。
1.3 无连接网络和面向连接网络各有什么特点?答:(1)、面向连接一定至少具有以下三个阶段(状态):连接建立、数据传输、连接释放。
由于进行了资源预留,因此面向连接的服务一般适用于传输要求高可靠性的应用领域或有大量连续数据传输的应用领域。
但面向连接的服务缺点是在传输短报文时效率不高。
(2)、面向无连接的服务往往进行“尽最大努力交付”的不可靠服务,很适于随机突发的数据环境,用于传送不太长的报文。
由于通信质量随技术的不断提高,面向无连接服务也可以用于承载一般的可靠应用(例如IP协议承载TCP协议的应用)。
需要注意的是:面向连接服务不一定是可靠服务,它只是可靠服务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补充:请简述电路交换、虚电路分组交换、数据报分组交换、IP交换、软交换各有何特点?答:(1)、电路交换优点:实时性强。
交换机处理开销小。
电路交换缺点:网络利用率低。
带宽固定,电路利用率很低。
有呼损。
要求通信双方信息速率匹配、编码格式、同步方式、通信协议等必须完全兼容。
(2)、分组交换的优点:采用存储/转发方式,支持异种终端间的可变速率通信要求。
采用统计时分复用,线路利用率高。
具有差错控制功能,传输可靠性高。
共享了通信网络,经济性好。
分组交换一般适用于随机突发短报文的数据环境。
分组交换缺点:技术实现复杂(交换机要完成转发、路由、流控、速率和规程转换等)。
分组长度可变,存储管理复杂。
协议处理复杂,时延大。
网络附加信息多,长报文通信效率较低。
数据报分组交换是面向无连接的,其传输时延较大,但对网络故障适应性好。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文档说明:本文档只有现代交换与通信技术课后习题的部分答案,所以仅供参考,并且只有前七章的哦,可用于考试复习。
第一章1.在通信网中为什么要引入交换功能?为实现多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引入交换节点.各个用户终端不在是两两互连 , 而是分别精油一条通信线路连接到交换节点上,在通信网中,交换就是通信的源和目的终端之间建立通信信道,实现通信信息传送的过程引入交换节点后, 用户终端只需要一对线与交换机相连,接生线路投资,组网灵活.2.构成通信网的三要素是:交换设备. 传输设备 , 用户终端.3.目前通信网中存在的交换方式有哪几种?分别属于哪种传送模式?电路交换.多速率电路交换.快速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帧交换. 帧中继.ATM交换.IP交换.光交换.软交换.电路交换. 多速率电路交换 .快速电路交换. 属于电路传送模式, 分组交换 .帧交换. 帧中继/属于分组传送模式 ATM交换属于异步传送模式4.电路传送模式.分组传送模式,和异步传送模式的特点是什么?(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元是时隙(2)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3)同步时分复用(4)信息传送无差错控制(5)信息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损失的流量控制分组特点: (1)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的特点(2)无连接的工作方式特点(3)统计时分复用(4)信息传送有差错控制(5)信息传送不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延迟的流量控制异步传送特点: (1)固定长度单元的信元和简化的信头(2)采用了异步时分复用方式(3)采用了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5.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方式以及ATM交换都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它们有何异同?相同点:都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链路拆除三个阶段. 不同; 电路交换的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是一条物理连接通路.而虚电路方式以及ATM交换方式都属于逻辑连接.6.同步时分复用和异步时分复用的特点是什么?同步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是把时间划分为等长的基本单位,一般称为帧,没帧再划分为更小单位叫时隙.对每一条同步时分复用的告诉数字信道,采用这种时间分割的方法.依据数字信号在每一帧的时间位置来确定它是第几路子信道.这些子信道又可以称为位置化信道.通过时间位置来识别每路信道异步时分复用是采用动态分配带宽的,各路通信按需使用. 异步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等长的时间片,用于传送固定长度的信元.异步时分是依据信头标志来区别哪路通信信元,而不是靠时间位置来识别。
现代交换分组交换
PSE
DCE
DTE-数据终端设备 DCE-数据电路终止设备 PSE-分组互换设备
4.1.4 虚电路与数据报
虚电路服务
• 所谓虚电路服务,是指顾客在数据传送之前经过网络建 立一条端到端旳逻辑上旳虚连接。
§实电路?
§虚电路和实电路有何区别?
分组互换中旳虚电路和电路互换中建立旳电路不同 :
• (1)分组互换以统计时分复用旳方式在一条物理线路上
能够同步建立多种虚电路,两个顾客终端之间建立旳是虚 连接;而电路互换以同步时分方式进行复用旳,两顾客终 端之间建立旳是实连接。 • (2)建立实连接时,不但拟定了信息所走旳途径,同步 还为信息旳传送预留了带宽资源;而在建立虚电路时,仅 仅是拟定了信息所走旳端到端旳途径,但并不一定要求预 留带宽资源。之所以称这种连接为虚电路,是因为每个连 接只有在发送数据时才排队竞争占用带宽资源。
• (3)逻辑信道号是一种客观旳存在。逻辑信道总是处于下列状态中旳某一 种:“准备好”状态、“呼喊建立”状态、“数据传播”状态、“呼喊 清除”状态。
4.1.4 虚电路与数据报
分组互换网旳服务
• 虚电路服务:提供面对连接旳信息传送。 • 数据报服务:提供无连接旳信息传送。
DTE
PSE DCE
PSE
DCE
第4章 分组互换技术
4.1 分组互换原理
4.1.1 分组互换旳基本概念 4.1.2 统计时分复用 4.1.3 逻辑信道 4.1.4 虚电路与数据报
分组互换旳产生
电路互换旳特点: • 时延小,时延固定 • 带宽固定 • 同步和对称性 • 没有差错控制 F 报文互换旳特点: • 存储转发 • 异步和非对称性 • 时延大(可变比特率)
4.2.3 X.25旳链路层
现代交换技术-第4章分组交换技术
j
固定路由表算法
图4-5 固定路由表算法示例
• 表4-1所示为网络控制中心计算得到的全 网的路由表。
• 该表列出了所有节点到各个目的节点所 确定的路由。
• 实际上,对于每一个节点仅需存储其中 相应的一列即可。
(2)自适应路由选择。
① 故障。 ② 拥塞。
Flash
4.拥塞控制方法
(1)从拥塞节点向一些或所有的源节点发 送控制分组。 (2)根据路由选择信息调整新分组的产生 速率。 (3)利用端到端的探测分组来控制拥塞。 (4)允许节点在分组经过时添加拥塞指示 信息,具体包括下列两种方法。
4.2.4
路由选择
1.路由选择概述
(1)路由选择准则:路由选择的依据,如路 由跳数、状态(链路距离、带宽、费用、时 延) (2)路由选择协议:路由信息收集和发布的 规程和方法,如静态、动态路由法
(3)路由选择算法:如何获得最佳路径
2.路由选择算法
Fixed routing静态(固定) 路由法: uses fixed (static) routing directory (table), which is unchanged during each active connection.
Adaptive routing 动态路由法: uses adaptive (dynamic) directory , which is periodically adjusted according the changing of network conditions. Packets may take different routes. They must be reassembled at the receiving node.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练习及答案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练习题第1章绪论一、填空题7-1“竹信”就是用一根_________连结两个小竹筒,在竹筒的一方可以听见另一方小声说话的声音。
绳子7-2人类用电来传送信息的历史是由_________开始的。
电报7-3电报(Telegraph)是一种以_________________传送信息的方式,即所谓的数字方式。
符号(点、划)7-4“电信”是使用有线、无线、光或其它_____________系统的通信。
电磁7-5在电信系统中,信息是以电信号或___________信号的形式传输的。
光7-6交换设备的作用就是在需要通信的用户之间_________________,通信完毕拆除连接,这种设备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电路交换机。
建立连接7-7通信网由用户终端设备、_______________设备和传输设备组成。
交换7-8在由多台交换机组成的通信网中,信息由信源传送到信宿时,网络有___________连接和无连接两种工作方式。
面向7-9电路就是在通信系统中两个终端之间(有时须通过一个或多个交换节点)为了完成_____________传递而建立的通信路径。
信息7-10物理电路是终端设备之间为了传送信息而建立的一种________连接,终端之间可通过这种连接接收/发信息。
实7-11信息在通信网中的传送方式称为传送模式,它包括信息的复用、传输和________方式。
交换7-12时分复用,就是采用___________分割的方法,把一条高速数字信道分成若干条低速数字信道,构成同时传输多个低速数字信号的信道。
时间7-13交换技术从传统的电话交换技术发展到综合业务交换技术在内的现代交换技术,经历了人工交换、机电交换和_________交换三个阶段。
电子7-14电路交换技术是一种主要适用于_________业务的一种通信技术。
实时7-15分组交换采用的路由方式有数据报和_________两种。
虚电路7-16宽带交换技术就是指支持传输比特速率高于_________的交换技术。
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卞丽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 在通信网中为什么要引入交换功能?为实现多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引入交换节点.各个用户终端不在是两两互连 , 而是分别精油一条通信线路连接到交换节点上,在通信网中,交换就是通信的源和目的终端之间建立通信信道,实现通信信息传送的过程引入交换节点后, 用户终端只需要一对线与交换机相连,接生线路投资,组网灵活.2. 构成通信网的三要素是:交换设备. 传输设备 , 用户终端.3. 目前通信网中存在的交换方式有哪几种?分别属于哪种传送模式?电路交换.多速率电路交换.快速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帧交换.帧中继.ATM交换.IP交换.光交换.软交换. 电路交换. 多速率电路交换 .快速电路交换. 属于电路传送模式, 分组交换 .帧交换. 帧中继/属于分组传送模式ATM交换属于异步传送模式4.电路传送模式.分组传送模式,和异步传送模式的特点是什么?(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元是时隙(2)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3)同步时分复用(4)信息传送无差错控制(5)信息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损失的流量控制分组特点: (1)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的特点(2)无连接的工作方式特点(3)统计时分复用(4)信息传送有差错控制(5)信息传送不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延迟的流量控制异步传送特点: (1)固定长度单元的信元和简化的信头(2)采用了异步时分复用方式(3)采用了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5.电路交换.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方式以及ATM交换都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它们有何异同?相同点:都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链路拆除三个阶段. 不同; 电路交换的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是一条物理连接通路.而虚电路方式以及ATM交换方式都属于逻辑连接.6.同步时分复用和异步时分复用的特点是什么?同步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是把时间划分为等长的基本单位,一般称为帧,没帧再划分为更小单位叫时隙.对每一条同步时分复用的告诉数字信道,采用这种时间分割的方法.依据数字信号在每一帧的时间位置来确定它是第几路子信道.这些子信道又可以称为位置化信道.通过时间位置来识别每路信道异步时分复用是采用动态分配带宽的,各路通信按需使用. 异步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等长的时间片,用于传送固定长度的信元.异步时分是依据信头标志X.Y.Z.来区别哪路通信信元,而不是靠时间位置来识别。
五邑大学现代交换技术思考题答案
五⾢⼤学现代交换技术思考题答案第⼆章交换⽹络1、在通信⽹的基本结构形式中,稳定性最好的结构是( A )A ⽹型⽹B 环形⽹C 星型⽹D 树型⽹2、基本交换单元有空分交换、时分交换和共享总线型交换单元。
3、连接功能是交换系统最基本的功能。
4、⼀个电信系统⾄少应当由终端和传输媒介组成。
5、当N个终端采⽤全互连⽅式连接的时候,需要(B )连接对A N2B N(N-1)C (N-1)2D(N-1)(N-2)6、S接线器主要由⼀个连接n*n的电⼦接点矩阵和控制存储器组以及⼀些相关的接⼝逻辑电路组成。
7、T接线器主要由话⾳存储器SM 、控制存储器CM ,以及必要的接⼝电路(如串/并,并/串转换等)组成。
8、判断题:S接线器能将S接线器的输⼊复⽤线HW2的时隙56的内容B交换到输出复⽤线HW2的时隙34。
(×)第三章信令系统1、⽆论何种交换机,在通信⽹中均应完成功能包括接⼊功能、交换功能、信令功能和其它控制功能。
2、按信令信道与⽤户信息传送信道的关系分,信令分为随路信令和公共信道信令3、(D )的主要功能是在相邻节点之间⽆差错地传输以帧为单位的数据。
A、物理层B、⽹络层C、传输层D、数据链路层4、设从A局(发端长话局)⾄E局(终端长话局)需经三级转接(B、C、D局),主叫为普通⽤户,被叫号码为0132345678,当信令采⽤逐段转发的传送⽅式时,A局向C局发的号码是( B )A、0132345678 B 、013234 C、0132 D、0135、信息在通信⽹中由发端⾄终端逐节点传递时,⽹络有⾯向连接和⽆连接两种⼯作⽅式。
6、信令系统在通信⽹中的作⽤包括维护、管理和统计。
7、信令单元为链路状态信令单元LSSU,此时信令单元中的长度表⽰语LI=( B )A、0B、1--2C、3--63D、63以上8、在ISUP消息中,( B )消息是交换局是在任⼀⽅向发送的消息,表明由于某种原因要求释放电路。
A.初始地址消息(IAM) B.释放消息(REL)C.释放完成消息(RLC) D.地址全消息(ACM)9、7号信令协议定义了三种信令单元,分别为消息信令单元、链路状态信令单元和填充信令单元。
现代交换原理第4章分组交换技术
路由选择算法 集中式路由交换
动态法
01
扩散式路由法 固定路由表法
静态法:
02
*
数据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有效性质量指标是衡量系统传输能力的主要指标,通常从码元传输速率、信息传输速率、频带利用率和差错率等方面来考虑。
*
信息传输速率&码元传输速率
01
I = log2 1/P = log2 N (bit)
2
当主叫DTE想要建立虚呼叫时,它就发送“呼叫请求”分组,该分组包括可供分配的高端的LCN和被叫DTE地址。
3
X.25分组层的数据传输过程与链路层的情况非常类似,数据发送和接受确认、重发过程、窗口机制、流量控制等方面的设计思想是相同的。
4
在虚呼叫任何一端的DTE都能够清除呼叫,通过发送“呼叫清除”分组和“清除指示”分组来完成呼叫清除过程。
8 7 6 5 4 3 2 1
*
分组的传输
分组装配和拆卸设备
(Packet Assembler/Disassembler ,PAD)
是一个规程转换器或者说是网络服务器,主要功能是向各种不同的终端提供服务,帮助它们进入分组交换网,或者具体说就是帮助终端要发送的数据生成分组,并通过线路发送给网络(交换机)。
X.25协议产生背景
数据通信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采用分组交换方式,构成分组交换网。和电路交换网相比,分组交换网的两个站之间通信时,网络内不存在一条物理电路供其专用,因此不会像电路交换那样,所有的数据传输控制仅仅涉及到两个站之间的通信协议。
X.25是ITU-T制定的WAN通信协议标准,它定义了用户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连接是如何建立和维护的。X.25在OSI/RM出现之前就制定了,在OSI和CCITT的共同努力下,X.25与OSI/RM的下三层可以对应起来,只是第三层叫做“分组层”,物理层建议采用X.21bis,数据链路层采用平衡型链路接入规程LAP B的异步平衡模式ABM。
现代交换原理第4章课件
软交换技术的应用场景
固定电话网络
软交换技术可以替代传统的固定电话 交换机,提供更加灵活和可靠的服务。
移动通信网络
软交换技术可以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 的核心层,提供更加高效和可靠的网 络服务。
融合通信网络
软交换技术可以实现不同通信网络的 融合,提供更加便捷和智能的通信服 务。
虚拟化网络
软交换技术可以应用于虚拟化网络环 境,提供更加灵活和高效的资源调度 和管理服务。
随着网络安全问题的日益突出,交换系统的安全 防护和应急响应能力将进一步加强。同时,交换 系统将与安全技术进行融合,形成更加安全可靠 的交换架构。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灵活性高
分组交换技术具有较强的 灵活性,能够根据不同的 需求选择不同的路由和交 换方式。
分组交换技术的发展历程
起源
分组交换技术的概念起源于20世 纪60年代,最早的分组交换网络
是ARPANET。
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 发展,分组交换技术逐渐成熟,并 广泛应用于互联网和局域网领域。
演进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 分组交换技术也在不断演进和优化, 以满足新的应用需求。
和存储服务。
04 软交换技术
软交换技术的原理
软交换技术基于软件,通过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管理和 调度。
它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将传统的交换设备功能模块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各种 交换功能。
软交换技术实现了网络从硬件向软件的转变,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可扩展性和灵 活性。
软交换技术的特点
到达目的地重新组装
到达目的地后,各数据包按顺序重新组装成完整的数据。
(完整版)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卞丽)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在通信网中为什么要引入交换功能?为实现多个终端之间的通信,引入交换节点.各个用户终端不在是两两互连 , 而是分别精油一条通信线路连接到交换节点上,在通信网中,交换就是通信的源和目的终端之间建立通信信道,实现通信信息传送的过程引入交换节点后, 用户终端只需要一对线与交换机相连,接生线路投资,组网灵活.2.构成通信网的三要素是:交换设备. 传输设备 , 用户终端.3.目前通信网中存在的交换方式有哪几种?分别属于哪种传送模式?电路交换.多速率电路交换.快速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帧交换. 帧中继.ATM交换.IP交换.光交换.软交换.电路交换. 多速率电路交换 .快速电路交换. 属于电路传送模式, 分组交换 .帧交换. 帧中继/属于分组传送模式 ATM交换属于异步传送模式4.电路传送模式.分组传送模式,和异步传送模式的特点是什么?(1)信息传送的最小单元是时隙(2)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3)同步时分复用(4)信息传送无差错控制(5)信息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损失的流量控制分组特点: (1)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的特点(2)无连接的工作方式特点(3)统计时分复用(4)信息传送有差错控制(5)信息传送不具有透明性(6)基于呼叫延迟的流量控制异步传送特点: (1)固定长度单元的信元和简化的信头(2)采用了异步时分复用方式(3)采用了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5.电路交换. 分组交换的虚电路方式以及ATM交换都采用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它们有何异同?相同点:都具有连接建立数据传送和链路拆除三个阶段. 不同; 电路交换的面向连接的工作方式是一条物理连接通路.而虚电路方式以及ATM交换方式都属于逻辑连接.6.同步时分复用和异步时分复用的特点是什么?同步时分复用的基本原理是把时间划分为等长的基本单位,一般称为帧,没帧再划分为更小单位叫时隙.对每一条同步时分复用的告诉数字信道,采用这种时间分割的方法.依据数字信号在每一帧的时间位置来确定它是第几路子信道.这些子信道又可以称为位置化信道.通过时间位置来识别每路信道异步时分复用是采用动态分配带宽的,各路通信按需使用. 异步时分复用将时间划分为等长的时间片,用于传送固定长度的信元.异步时分是依据信头标志X.Y.Z.来区别哪路通信信元,而不是靠时间位置来识别。
现代交换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1、为什么说交换是通信网的核心?答:因为交换设备主要是为网络中的任意用户之间构建通话连接,主要完成信号的交换,以及节点链路的汇集、转接、分配,所以交换设备是通信网的核心。
3、交换性能的差别对业务会造成什么影响?答:交换性能对业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业务开放种类、接续速度和接续成功率等方面。
5、分组交换与电路交换在交换思想上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二者有哪些缺点,有哪些可以进行改进的方法?答:(1)电路交换采用面向连接且独占电路的方式,是固定资源分配方式。
分组交换对链路的使用时采用统计复用,不是独占的方式,即动态资源分配方式。
(2)改进方法:在根据具体的应用兼顾到时延与开销两方面选择分组长度。
第二章1、PCM的时分复用中,随着复用路数的增加,每帧中包含的子支路书增加,其每帧的时间长度是否会随着增加?为什么?答:每帧的时间长度不会随之增加,例如,对于语音信号而言,采样频率为8000Hz,则采样周期为1S/8000=125us,这就是一个帧的时间长度,分帧包含的子支路数影响每个时隙的时间长度。
2、利用单向交换网络能否实现用户的双向通信?答:可以,通过分别建两条相互独立的来、去方向通路来实现双向通信。
3、T接线器和S接线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答:S连接器即是空间连接器,只能完成不同总线上相同时隙之间的交换,不能满足任意时隙之间的交换要求,T接线器即是时间连接器可以实现在一条复用线上时隙之间交换的基本功能。
4、为什么说TST网络是有阻塞的交换网络?答:因为TST网络中S连接器的出、入线上必须具有相同的、同时空闲的时隙号时方可接通,否则,S接续器某入线上的时隙会由于无对应时隙号而发生阻塞。
第三章1、为什么数字中继中需要做帧同步和复帧同步?答:帧同步可以使收发两端的各个话路时隙保持对齐;复帧同步则可以解决各路标志信令的错路问题。
2、若出现电话机摘机拨号后,其拨号音不能停止的情况,请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
答:(1)发号制式不正确;(2)DTMF收号器发生故障或资源不够、没有接收到用户拨号信息;(3)处理机故障,当收号器收到用户拨出的号码并上交处理机,但处理机故障不能拆除拨号连接;(4)用户接口电路故障。
卞佳丽现代交换原理重点总结
6.时分交换单元划分为两种类型:共享存储器型交换单元与共享总线型交换单元。(填空) p38 7.时间接线器:(简答,不画图,基本结构,控制方式)p40 时间接线器也称为 T 接线器,它是一个典型的共享存储器型的交换单元,它的输入是一条同 步时分复用线(简称为入复用线),同时它的输出也是一条同步时分复用线(简称为出复用 线)。时间接线器主要应用在数字电话交换系统中,用于完成一条同步时分复用线上各个时 隙之间话音信息的交换。 (1)基本结构:时间接线器由话音存储器(Speech Memory -- SM)与控制存储器(Control Memory -- CM)构成 其中话音存储器用来暂时存放数字编码的话音信息,话音存储器大小与入复用线(或出复用 线)上的时隙数相关。 控制存储器用来控制话音存储器的读或写,它存放的内容是话音存储器在当前时隙内应该写 入或读出的地址。
T Sn-1 T S 0
0
d …a
1
e …b
...
N-1 f … c
T S n-1 T S0 e …c f …a
d …b
T Sn-1 T S 0
00 11 ... ...
N-1 N-1
d …a e …b
f …c
T S n-1 T S0
f …b
0
d …c
1
...
e … a N-1
01
N-1
0 1 N-1 ... 0
第 3 章 数字程控电话交换与电话通信网
1.电话交换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人工交换阶段 机电式自动交换阶段(步进制交换机,纵横制交换机) 和电子式自动交换阶
段 (填空)P68
2.我国发展程控技术经过三个阶段:
引进程控交换机,引进程控交换机生产线,自行研制程控交换机。P70
现代交换原理-重点及复习内容
现代交换原理-重点及复习内容《现代交换原理》第1章概论全互连式的缺点(P1):1、线对数量随终端数的平方增加。
2、当终端相距较远时,两地间需要大量的长途线路。
3、每个终端都有(N-1)对线与其他终端连接,因而每个终端需要(N-1)个线路接口。
4、增加第(N+1)个终端时,必须增设N对线路。
因此,全互连式仅适合于终端数目较少,地理位置相对集中,且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场合。
有了交换设备(P2):1、尽管增加了交换设备费用,但它的利用率很高,相比之下,总的投资费用将下降。
2、易于组成大型网络数据通信和语音通信的区别(P3)1、通信对象不同。
2、传输可靠性不同。
一般而言,数据通信的比特差错率必须控制在10^-8以下,而话音通信比特差错率可高达10^-3。
3、通信的平均持续时间和通信建立请求响应不同。
4、通信过程中信息业务量特性不同。
利用电话网络进行数据传输的缺点(P4):1、在电话网络中进行数字信号传输至少需要经过A/D和D/A两次变换,增加了信号传输的开销。
2、数据量很大时信道无法满足传输要求。
3、数据量很小时会浪费网络传输资源。
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缺点(P5):电路交换的主要优点①信息的传输时延小,且对一次接续而言,传输时延固定不变。
②交换机对用户的数据信息不存储、分析和处理传用户数据信息时不必附加许多控制信息,交换机在处理方面的开销比较小信息传输效率比较高。
③信息的编码方法和信息格式由通信双方协调,不受网络的限制。
电路交换的主要缺点①电路接续时间较长。
②电路资源被通信双方独占,电路利用率低。
③不同类型的终端(终端的数据速率、代码格式、通信协议等不同)不能相互通信。
④有呼损。
报文交换(P5):基本原理是“存储—转发”。
1、报文交换的主要优点①可使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之间相互进行通信。
②在报文交换的过程中没有电路接续过程,且线路利用率高。
③无呼损。
④可实现同文报通信,即同一报文可以由交换机转发到不同的收信地点。
现代交换原理与技术第4章 信令系统
信令的概念及功能
中继线 交换机B
交换机A
占用信令 选择信令 振铃 应答信令 HKOF HKON
通话
忙音 HKON
后向挂机信令 前向拆线信令 拆线证实信令
2017/7/11
图4.1 市话网中两分局用户电话接续时信令传送示例
6
4.1
信令的功能
信令的概念及功能
信令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指导终端、交换系统、传输系统协调运行 ,在指定的终端间建立和拆除临时的通信连接,并维护网络本身的 正常运行,包括 监视功能:监视设备的忙闲状态和通信业务的呼叫进展情况 选择功能:在节点间传递包含目的地址的连接请求消息,使得 相关交换节点根据信息进行路由选择,进行入线到出线的交换 接续,并占用局间中继线路。通信结束时,通过传递连接释放 消息通知相关交换节点释放本次通信业务占用的中继线路,并 拆除交换节点的内部连接。 管理功能:进行网络的管理和维护,如检测和传送网络的拥塞 信息、提供呼叫计费信息、提供远端维护信令等。
2017/7/11 7
4.2
信令的分类
信令的分类
我国电话网信令系 统原则:数字网 NO.7;模拟网随 路信令方式→过渡 →NO.7
1. 按信令的传送区域划分
用户线线令 局间信令
2. 按信令信道与话音信道的关系划分
随路信令:在话路通道传送与源话路有关的各种信令 公共信道信令:公共信道信令指传送信令的通道和传送用户信息的通 道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是完全分开的,有单独传送信令的通道,在一条 双向信令信道上,可传送上千条电路信令消息。 NO.6 信令系统 模拟网 NO.7 信令系统 数字网
通知主叫 开始拨号 被叫忙
被叫在 振铃状态
机线拥塞 被叫为空号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
现代交换原理--教案第一章:现代交换原理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理解现代交换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掌握常见交换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1.2 教学内容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代交换系统的基本原理现代交换系统的组成结构常见交换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现代交换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案例分析法:分析常见交换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1.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现代交换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现代交换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常见交换技术的特点和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二章:电路交换原理2.1 教学目标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电路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了解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2.2 教学内容电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电路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电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电路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2.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电路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电路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电路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三章:存储交换原理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存储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了解存储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2 教学内容存储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存储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存储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存储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存储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存储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存储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存储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四章:报文交换原理4.1 教学目标了解报文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报文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了解报文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4.2 教学内容报文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报文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报文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报文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报文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报文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4.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报文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报文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报文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五章:分组交换原理5.1 教学目标了解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分组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了解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5.2 教学内容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分组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分组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5.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分组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分组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分组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六章:ATM交换原理6.1 教学目标了解ATM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ATM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了解ATM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6.2 教学内容ATM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ATM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ATM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ATM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ATM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ATM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6.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ATM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ATM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ATM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七章:帧中继交换原理7.1 教学目标了解帧中继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掌握帧中继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了解帧中继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7.2 教学内容帧中继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帧中继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帧中继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帧中继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帧中继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案例分析法:分析帧中继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7.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帧中继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帧中继交换系统的组成和运作过程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帧中继交换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八章:异步传输模式(ATM)交换技术8.1 教学目标理解ATM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掌握ATM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学习ATM交换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8.2 教学内容ATM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TM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ATM交换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ATM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ATM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案例分析法:分析ATM交换技术的应用实例和未来发展趋势8.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ATM交换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ATM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协议标准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ATM交换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掌握情况第九章:互联网交换原理9.1 教学目标了解互联网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类型掌握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运作机制理解互联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9.2 教学内容互联网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类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运作机制互联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互联网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类型,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运作机制案例分析法:分析互联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9.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互联网交换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类型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互联网交换中心的运作机制的理解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互联网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场景的掌握情况第十章:未来交换技术展望10.1 教学目标了解当前交换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掌握新型交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探讨未来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潜在应用10.2 教学内容当前交换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新型交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未来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潜在应用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当前交换技术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新型交换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案例分析法:分析未来交换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潜在应用10.4 教学评价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当前交换技术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的理解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新型交换技术原理和特点的掌握程度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未来交换技术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教案中详细介绍了各种交换技术的原理、系统组成、运作过程以及优缺点。
现代通信技术基础(蒋青主编)第4章
有关的时隙内容在时间位置上进行搬移, 因此数字交换也叫做时隙交换。 当进入数字交换设备只有一套PCM系统 时,交换仅在这条总线的30个话路时隙 之间进行。为了扩大数字信号的交换范 围,要求数字交换设备还要具有在不同 PCM总线之间进行交换的功能。概括起来 说要实现时隙交换,数字交换设备应该 具有以下交换功能:
图4-16 数字程控交换机基本结构
图中各部分的基本功能如下: (1)话路系统 ①用户电路 数字交换机为每一个用户配备一个 用户电路,其功能的英文第一个字母 拼凑起来称为BORSCHT功能。各个字母 所表示的功能为: B——向用户话机馈电。馈电电压在
我国规定为-60V,国外设备多为-48V。 O——过压保护。防止高压进入数字交 换网络,使用户内线电压保持在规定数 值。 R——振铃控制。在用户电路配置振铃 继电器,控制铃流回路的通断。 S——监视。通过监视用户线回路的通 /断状态检测用户摘挂机、拨号等状态。
输出控制型表示CM控制输出线上的 全部交叉接点。有多少条输出线,就 有多少个控制器存储器CM。各个CM中 存储单元内容为输入线的号码 HW入i 。 输入控制型表示CM控制输入线上的 全部交叉接点。有多少条输入线,就 有多少个控制器存储器CM。各个CM中 存储单元内容为输出线的号码 HW出j。
②空分接线器的工作原理
②时间型接线器的交换原理 现在来看看以顺序写入、控制读出方 式进行时隙交换的原理。输入时隙的信 息在时钟控制下,依次写入SM。显然, 写时钟必须与输入时隙同步。如果读出 也是顺序方式,则仅起缓冲作用,不能 进行时隙交换。故在读出时,必须依照 控制存储器中所存入的读出地址进行。
(2)空间型接线器 ①空间型接线器组成 空间型接线器又称为S接线器,它的功 能是完成不同PCM总(复用)线之间同 一时隙内容的交换。它由交叉点矩阵和 控制存储器CM组成,如图4-12所示。 N N 的电子交叉点矩阵有N条输入复 用线和N条输出复用线,每条复用线上 有若干个时隙。
现代网络交换技术-PPT课件第4章分组交换技术
4.1 概述
• 分组交换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继电 路交换和报文交换之后出现的、针对数据 通信的特点而开发的一种信息交换技术。
• 在数据通信中,分组交换比电路交换具 有更高的效率,可以在多个用户之间实现 资源共享;同时,分组交换比报文交换的 传输时延小。
• 因此,分组交换是一种理想的数据交换 方式。 • X.25定义的数据终端设备(DTE,Data Terminal Equipment)和数据电路终接设 备(DCE,Data Circuit-terminating Equipment)之间的接口,曾经是广泛使 用的分组网协议。
• 这样,在一条共享的物理线路上,就形 成了逻辑上分离的多条信道。
• 如图4-2所示,在高速复用线上形成了分 别为三个用户传输信息的子信道,这种子 信道称为逻辑信道,用逻辑信道号(LCN, Logical Channel Number)标识。 • 逻辑信道号由逻辑信道群号及群内逻辑 信道号组成,二者统称为逻辑信道号LCN。
• 分组交换采用统计时分复用技术,它在 给用户分配线路资源时,不像同步时分复 用那样固定分配带宽,而是按需动态分配。
• 即只在用户有数据传送时才给它分配资 源,因此线路利用率较高。
• 分组交换中,统计时分复用功能是通过 具有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专用计算机——接 口信息处理机(IMP,Interface Message Processor)来实现的,IMP完成对数据流 的缓冲存储和对信息流的控制功能,以解 决各用户争用线路资源时产生的冲突问题。
• 目前,传统的分组交换技术显得有些过 时,但毋庸置疑的是,经典的分组交换是 后来发展的各种数据交换技术的基础,因 此掌握分组交换的原理和技术对理解其他 数据交换技术十分重要。
• 随着电信网向宽带化、综合化和智能化 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分组交换的改进技 术,如帧中继、ATM交换等。
第四章 现代交换技术
统计时分复用
支路 A 支路 B 合 路 4 B 3 4 A 3 B 2 3 3 2 1 2 1 t t t
B 1 B 2 A 1 A
– 标志化信道:信息属于哪路取决于标志码,与出现的 时间无关; – 分组长度可变,分组头起定界作用; – 统计复用提高信道利用率; – 一定容量的排队存贮器,解决瞬间的出线冲突;
SPLITTER
3)码分复用
CDMA酒会
你听到什么... •如果你只懂中文? •如果你只懂俄语? •如果你只懂英语?
•如果你只懂意大利语?
“码”的使用可使CDMA 系统的用户/信道之间保持 正交,每一用户数据流均 有一个唯一的正交扩频码 。
4)波分复用
利用不同波长
– 利用多个波长在单一光纤上传输信号,每一波 长以2.5Gb/s的速率承载信息。
保证网络中的各节点同步工作
网络层(寻址)功能 链路层(复接)功能 物理层(传输)功能 媒体网络
信 同 管 令 步 理 网 网 网 支持网络
信令网:
通信网的神经系统
电信管理网:
完成电信网和电信业务的性能管 理、配置管理、故障管理、计费 管理、安全管理(FCAPS)
电话通信中信令的作用
建立 连接
传输 信息
通信关注技术内容,电信关注技术形式。
…… 本课程拟不严格区分“通信”和“电信” 术语,沿用使用习惯
电信网基本概念:
1)基本电信系统构成 由用户终端设备和传输系统组成 特点:一人独行,直接到家
单工通信
半双工通信 对称双工通信
不对称双工通信
基本电信系统的特点和结论:实现基本电信功能 不需要电信网络
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比较
报文交换的时延
分组交换的时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b c d a b c d 第2路 第17路
F15 a b c d a b c d 第15路 第30路
图4.3 30/32路PCM中的数字型线路信令
11
在30/32路PCM的帧结构中,16个帧构成1个复帧,这16 个帧记做F0~F15,每个帧有32个时隙,记做TS0~TS31, 每个时隙为8bit编码。在这32个时隙中,TS0用于帧同步 和帧失步告警,TS1~TS15、TS17~TS31为话路,F0的TS16 用于复帧同步,F1~F15 的TS16 用来传送30个话路的线 路信令。如图中所示,每路话路的线路信令占用4个bit, F1~F15 的TS16的高4个比特用来传送TS1~TS15话路的线 路信令,而低4个比特用来传送TS17~TS31话路的线路信 令。由此可见,中国1号信令的线路信令的传送与话路 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线路信令通道与话路之间具有相 关性。
18
1、结构形式:
信令所能传递信息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未编码和 编码二种结构形式。
未编码的信令:按照脉冲的个数、脉冲的频率、脉冲的时 间结构等表达不同的信息含义,如用户在脉冲方式下所拨的号 码是以脉冲个数来表示0-9个数字,而拨号音、忙音等是由相同 频率的脉冲采用不同的时间结构(脉冲断续时间不同)而形成 的。 编码的信令:一种是采用多频制进行编码,一种是采用二 进制数字进行编码。 模拟型多频制信令、数字型二进制信令
28
信令逐段进行接收和转发,全部被 叫号码由每一个转接局全部接收, 并依次逐段转发出去。
发端局 用户 ABCXXXX ABCXXXX
逐段转发方式
第一转发局 ABCXXXX 第二转发局 ABCXXXX 收端局 用户
收 号 器
发 号 器
收 号 器
收 号 器
收 号 器
收 号 器
收 号 器
图4.6 逐段转发方式
6
按信令传送信道和用户信息传送通路的关系分: 随路信令:
信令和用户信息在同一条话路中 传送的信令方式。
公共信道信令: 信令通路与用户信息通路分离。 信令在专用信令通道上传送。
7
公共信道信令的优点
信令传送速度快,具有提供大量信令的潜力, 具有改变或增加信令的灵活性,便于开放新业务, 在通话时可随意处理信令,成本低等。
19
①模拟型多频制信令:
“多频”是指多频编码信号,即由多个频率组成的编 码信号。双音多频(DTMF)信令和多频互控(MFC)信 令都是采用多频编码方式的信令。
DTMF有2组频率,一个高次群,一个低次群,分别由4个频率 构成,可表示16种信令,属用户信令,用于传递通信地址, 即被叫号码。
20
多频互控(MFC)有6个频率,分别给以编号0、1、2、4、7、 11,频率的两两组合表示一种信令,即6中取2,可表示15种 信令,即数字1~15,该数字为两个相应频率编号之和(10、 14、15除外)。信令分前向信令(主叫局发往被叫局的信令) 和后向信令(被叫局发往主叫局的信令)两种,它们的频率 分别为: ●前向信令:1380Hz、1500Hz、1620Hz、1740Hz、1860Hz、 1980Hz ●后向信令:1140Hz、1020Hz、900Hz、780Hz、660Hz、500Hz
第4章 信令系统
1
信令的基本概念 No.7信令系统 No.7信令网
4.1 信令的基本概念
4.1.1 信令
信令:
通信系统中规范化的控制指令,它的作用是控 制通信网中各种通信连接的建立和拆除,维护网络 的正常运行。
3
中继线 交换机A 摘机 拨号音 拨号 交换机B
占用信令 被叫号码信令 振铃 摘机
8
9
中国1号信令是随路信令,它是由线路信令和多频互控信 令(MFC,也叫记发器信令)构成的。
多频互控信令是路由信令,用于传递被叫号码、主叫号码、主叫 用户类别等信息,它是在此次通话所占用的话路中传送的。 线路信令是监视信令,用于传递中继电路空闲、占用、被叫应答、 主被叫摘挂机等状态。它是在局间PCM中继系统的TS16中传送的, 该信令虽然不在话路中传送,但是信令传送通道与话路之间存在 着时间位臵上的一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如图4.3所示。
回铃音 应答信令 通话 忙音 挂机 被叫挂机信令 释放 释放证实 电话呼叫的基本信令流程
挂机
4
4.1.2、信令的分类
按信令的功能分:
监视信令: 具有监视功能,用来监视终端设备忙闲状 态。
路由信令: 具有选择接续方向、确定通信路由的功能。
具有操作维护功能,用于通信网的操作、 管理信令: 管理和维护,从而保证通信网的正常运行。
30
3、控制方式:
是指控制信令发送的方法,有三种:
非互控方式:发端不断地将要发送的脉冲信令连 续发向收端,而不管收端是否收到。
特点:信令发送的控制设备简单,信令传送速度 快,但信令传送的可靠性不高。
31
半互控方式:发端向收端每发一个信令后,必 须等接收到收端回送的接收良好的证实信令, 才能接着发下一个信令。也就是前向信令受控 于后向信令。 特点:信令发送的控制设备相对简单,信令传 送速度较快,信令传送的可靠性有保障。
随路信令的局限性:
信令传送速度慢
信令容量有限
无法传送与呼叫无关的信令信息
……… 公共信道信令(CCS)的出现 No.6信令系统, No.7信令系统
35
特点:
由信令终端设备和数据链路组成 使用分组交换方式,以信令单元(SU)为单位传输。 一条信令链路包含若干条话路的信令,信令单元中 必须包含地址标记 需要对话路进行单独的导通检验 利用备用设备以保证可靠性
23
1复帧=16帧 F0 F1 F2 F3 F4 F5 F6 F7 F8 F9 F10 F11 F12 F13 F14 F15
1帧=32时隙(TS)=125μs (256bit) TS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TS1~TS15用于话路 用于帧同步 8bit(3.9μs) 线路信令时隙 F0 F1 0 0 0 0 1 0/1 1 1 a b c d a b c d 第1路 F2 第16路 TS17~TS31用于话路
32
全互控方式:发端发前向信令不能自动中断,要 等收到收端的证实信令后,才停止 发送;收端发证实信令也不能自动 中断,须在发端信令停发后,才能 停发证实信令。
特点:抗干扰能力强,可靠,但设备复杂,传送 速度慢。
33
4.2 No.7号信令系统
概述 No.7信令系统结构 信令单元格式
34
4.2.1 概述
特点:对链路质量要求不高,每一 段链路上的信令类型可以不一样, 但其信令传递速度慢,连接建立时 间较长。
29
混合方式
混合方式就是在信令传送时既采用端到端方 式又采用逐段转发方式。 特点:根据电路的情况灵活的采用不同的控 制方式,快速可靠的传送信令 举例:中国NO.1信令的MFC信令传送,信令 在优质电路上传送采用端到端的方式,在劣 质电路上传送采用逐段转发的方式
14
根据信令的编码形式: 模拟信令就是,信令在物理层是以模拟的形 式来表现的,比如直流通,直流断,中继线路信 号的高电平、低电平等状态。 数字信令,信令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 。比如 在数字中继接口中,对端的告警就是以TS16上面 的四位编码来呈现的。
15
按信令传送方向分:前向信令和后向信令
由发端局记发器或出中继电路发送,而由终 端局记发器或入中继电路接收的信令,为前向信 令,反之为后向信令。
25
bf:表示向来话交换局指示故障状态的前向信号
cf:表示话务员再振铃的前向信号
ab:表示被叫用户摘挂机状态的后向信号
bb:表示受话局状态的后向信号 bb=0 bb=1 为示闲状态 为占用或拥塞状态
cb:表示话务员回振铃的后向信号或呼叫是否到达被叫
cb=0
cb=1
为话务员进行回振铃操作或呼叫到达被叫
发端局 用户 ABCXXXX ABC
第一转发局 ABC
第二转发局 ABCXXXX
收端局 用户
收 号 器
发 号 器
收 号 器
收 号 器 图4.5 端到端方式
收 号 器
②发端局发号器发送第
③第一转接局依收到的长途区号完
成到第二转接局的接续,再由发端 一转接局所需的长途区 特点:速度快,拨号后等待时间短,信令 局向第二转接局发送长途区号ABC, 号 ABC并完成到第一转 第二转接局依ABC找到收端局,完 接局的接续。 在多段路由上的类型必须相同。 成到收端局的接续。
21
22
②数字型二进制信令
采用二进制进行编码的数字型信令主要有:中国1号信
令的数字型线路信令和No.7信令。 中国1号的数字型线路信令是采用4位二进制编码来表 示线路状态的信令,该信令基于30/32路PCM传输系统, 通过TS16在局间传送。如图4.3所示。其中a、b、c、d 各比特位的编码含义如下,在这里下标f表示前向信令, 即主叫局发往被叫局的信令,下标b表示后向信令,即 被叫局发往主叫局的信令。
a b c d a b c d 第2路 第17路
F15 a b c d a b c d 第15路 第30路
图4.3
30/32路PCM中的数字型线路信令
24
af:表示发话局状态或主叫用户状态的前向信号
af=0 af=1 bf=0 bf=1 cf=0 cf=1 ab=0 ab=1 为摘机占用状态 为挂机拆线状态 为正常状态 为故障状态 为话务员再振铃 为话务员未再振铃或未进行强拆操作 为被叫摘机状态 为被叫挂机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