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维肖而不维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里“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恰像做算学,他们不但不许另排公式;而且对前人除不尽的数目,也不肯在小数点后多除几位。
(摘编自钱钟书《宋诗选注·序》)材料二:
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而贬之者谓其枯淡生涩,不及前人。
实则平心论之,宋诗虽殊于唐,而善学唐者莫过于宋。
唐人以种种因缘,既在诗坛上留空前之伟绩,宋人欲求树立,不得不自出机抒,变唐人之所已能,而发唐人之所未尽。
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
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
然此中实各有利弊,故宋诗非能胜于唐诗,仅异于唐诗而已。
唐诗以情景为主,即叙事说理,亦寓于情景之中,出以唱叹含蓄。
惟杜甫多叙述议论,然其笔力雄奇,能化实为虚,以轻灵运苍质。
韩愈、孟郊等以作散文之法作诗,始于心之所思,目之所睹,身之所经,描摹刻画,委曲详尽,此在唐诗为别派。
宋人承其流而衍之,凡唐人以为不能入诗或不宜入诗之材料,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
如苏黄多咏墨、咏纸、咏砚、咏茶、咏画扇、咏饮食之诗,而一咏茶小诗,可以和韵四五次。
余如朋友往还之迹,谐谑之语,以及论事说理讲学衡文之见解,在宋人诗中尤恒遇之。
此皆唐诗所罕见也。
夫诗本以言情,情不能直达,寄于景物,情景交融,故有境界,此六朝及唐人之所长也。
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
唐诗技术,已甚精美,宋人则欲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摘编自缪钺《论宋诗》)材料三:
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
培养趣味好比开疆辟土,须逐渐把本非我所有的变为我所有的。
我学西方诗是从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入手,从前只觉得这派诗有趣味,讨厌前一个时期的假古典派的作品,不了解法国象征派和现代美国的诗;因为这些诗都和浪漫派诗不同。
后来我多读一些象征派诗和英国现代诗,对它们逐渐感到趣味,又觉得我从前所爱好的浪漫派诗有好些毛病,对于它们的爱好不免淡薄了许多。
我又回头看看假古典派的作品,逐渐明白作者的环境立场和用意,觉得它们也有不可抹煞处,对于他们的嫌恶也不免减少了许多。
在这种变迁中我又征服了许多新领土,对于已得的领土也比从前认识较清楚。
对于中国诗我也经过了同样的变迁。
最初我由爱好唐诗而看轻宋诗,后来我又由爱好魏晋诗而看轻唐诗。
现在觉得各朝诗都各有特点,我们不能以衡量魏晋诗的标准去衡量唐诗和宋诗。
它们代表几种不同的趣味,我们不必强其同。
对于某一种诗,从不能欣赏到能欣赏,是一种新收获;从偏嗜到和他种诗参观互较而重新加以公平的估价,是对于已征服的领土筑了一层更坚固的壁垒。
学文学的人们的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胃不合的作品一概藐视。
这种人不但是近视,在趣味方面不能有进展;就连他们自己所偏嗜的也很难真正地了解欣赏,因为他们缺乏比较资料和真确观照所应有的透视距离。
文艺上的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广博的趣味;不能同时欣赏许多派
别诗的佳妙,就不能充分地真确地欣赏任何一派诗的佳妙。
趣味很少生来就广博,好比开疆辟土,要不厌弃荒原瘠壤,一分一寸地逐渐向外伸张。
(摘编自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钱钟书、缪钺和朱光潜都认为,唐诗和宋诗各有所长。
B.钱钟书《谈艺录》中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
”这和材料二缪钺的观点大体一致。
C.钱钟书和缪钺都认为,相较唐诗,宋诗有所发展变化;而朱光潜认为,读者的阅读趣味应该是公平的并且应是拓展的。
D.钱钟书和缪钺沉潜于唐宋诗而有独到发现,朱光潜认为要想欣赏一派诗的佳妙,应该把该诗派和别的诗派作比较。
2.根据缪钺的观点,下列关于唐宋诗的比喻不恰当的一项是()
A.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
B.唐诗如芍药海棠,秾华繁采;宋诗如寒海秋菊,自留冷香。
C.譬诸游山水,唐诗如高峰远望,意气浩然;宋诗则如曲涧寻幽,情境冷峭。
D.譬诸修园林,唐诗如叠石凿池,筑亭辟馆;宋诗则如亭馆之中,饰以绮疏雕槛,水石之侧,植以异卉名葩。
3.请结合材料一、二的内容,概括说明与唐诗相比,宋诗有哪些特点。
【答案】
1.A
2.A
3.①在诗歌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更精细,有创新;①内容题材更广阔,并且书写了很多琐碎细微的事物;①以深刻透辟精妙的诗意见长,具有瘦劲的风骨之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钱钟书、缪钺和朱光潜都认为”说法错误。
钱钟书认为宋诗成就不如唐诗,而在缪钺和朱光潜看来,唐诗和宋诗各有所长。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唐诗如食橄榄,初觉生涩,而回味隽永;宋诗如啖荔枝,一颗入口,则甘芳盈颊”对象颠倒。
根据原文“唐宋诗之异点,先粗略论之。
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酝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
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腴;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
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可知唐诗丰腴,“入口”即能感受到里面的美,而宋诗瘦劲,要细细品味,因此选项中将唐宋诗说反了。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可以得出宋诗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具有创造性。
根据材料一“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宋代作者在诗歌里‘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可以得出宋诗内容和题材都有所拓展,并且意思表达的比唐人更透彻。
根据材料二“唐代为吾国诗之盛世,宋诗既异于唐,故褒之者谓其深曲瘦劲,别辟新境”“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就内容论,宋诗较唐诗更为广阔。
就技巧论,宋诗较唐诗更为精细”“宋人皆写入诗中,且往往喜于琐事微物逞其才技”“宋人略唐人之所详,详唐人之所略,虽尽事理之精微,而乏兴象之华妙”,可以看出宋诗的内容深刻透辟精妙,有瘦劲气骨之美,选取的题材有琐事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