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案12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答案—学案(12)第12课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二、预习自学
三、检测反馈1——5 ACCCC 6——10 CBACB 11—12 DC
1、【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教与佛教都是圣人之教,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教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两项均错误。

2、【答案】C
【解析】“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无法全面体现材料信息,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度已经瓦解,B项错误;依据材料“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

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信息可知,作者强调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D项错误。

3、【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材料“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可见材料认为教育的功能是完善道德,C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D两项没有揭示材料的本质,排除。

4、【答案】C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了朱熹和程朱理学。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倡导经世致用实学的是明末清
初的思想家们,故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体现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的内容,故排除B项;根据“以立教、明伦、修身、稽
古为纲”可知朱熹编著《小学》的目的是为了推动儒家伦理的普及化,而不是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故排除D项。

故选C项。

6、【答案】C
【解析】善和德是佛教思想,是被儒家反对的,所以A错误;仁和礼是孔子的思想核心与材料中宋代儒家的说法不符,所以B错误宋代儒学家认为世界是源于理和气,所以C正确;,道是道家思想,法是法家思想,所以D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宋元时期,话本、杂剧作为一种通俗的大众文化,主要流行于城市中的市民阶层。

故选B项。

8、【答案】A
【解析】元杂剧标志着我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A项正确;李清照是宋朝词人,B项错误;
元曲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文化的需要,科举制的废除只是重要的推动原因之一,不是根本原因,C项错误;元曲是世俗文化的代表,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有材料“中国之画……多含文学之趣味。

故中国之画,以气韵胜……”可知中国画追求神韵与意趣。

10、【答案】B
【解析】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为宗教改革和大规模教育的出现做了准备。

11、【答案】D
【解析】蒙古统治者重视创制文字,并创立了两套蒙古文字,一是畏兀儿蒙古文,一是八思巴蒙古文,但都是拼音文字,都不是模仿汉字创立的文字,所以答案为D。

12、【答案】C
【解析】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前夕,用畏兀体蒙古文修史,C项错误,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符合史实,正确,不合题意。

13、【答案】(1)宋词、文人画、理学的形成,指南针、印刷术的发明和使用等。

(2)土地制度的变化,中小地主发展壮大起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四、知识拓展
【思考点】你如何看待“存天理,灭人欲”
(1)“存天理,灭人欲”理论有两层含义。

一是基于个人本能层面,指摒弃个人过分的、不合理的欲望而可以满足个人过分的本能的需求;二是基于社会规范层面,即要人服从“礼”的要求,遵循“三纲五常”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当时社会的道德规范。

(2)“存天理,灭人欲”就是要防范个人欲望的过度膨胀,迫寻社会、道德、政风和民风的和谐与美好。

但也扼杀了人的正当私欲,不利于人的个性解放和社会的发展,实质是为维护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是思想领域的封建专制主义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