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结构和重点梳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结构和重点梳理
说明:
1.这份复习资料是我根据张⽼师给的重点,⾃⼰整理的(张⽼师也说了,要把书从头到尾看⼀遍,他给的和没给的都可能考……)
2.资料的错误和遗漏,请⼤家指出。
祝⼤家期末考试顺利~
3.我⼀向话多,整理的资料也⽐较冗长,国贸系公邮有⽂档版。
第⼀章国际贸易学的研究
⼗组概念
1.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在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它是各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分⼯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的主要形式。
(1)对外贸易(Foreign Trade):⼀个国家的进出⼝
(2)海外贸易(Oversea Trade):海岛,海运
(3)世界贸易(World Trade):整体性
2.出⼝与进⼝
(1)进⼝(Import):当⼀个国家从其他国家购进商品和服务⽤于国内⽣产或消费时,由此⽽产⽣的全部贸易活动。
(2)出⼝(Export):⼀个国家向其他国家输出本国商品和服务的活动。
(3)净进⼝与净出⼝:某⼀种商品既有进⼝也有出⼝,进⼝>出⼝→净进⼝,进⼝<出⼝→净出⼝
(4)出⼝部门:⽣产的产品⽤于出⼝,倾向于⾃由贸易
(5)进⼝竞争部门:在开放条件下,本国产品与进⼝产品存在竞争关系的部门,倾向于贸易保护主义。
出⼝部门和进⼝竞争部门可能是同⼀种产品,根据产品的最终流向划分。
(6)进⼝替代:⽤本国⽣产的产品替代进⼝,是发展中国家必经阶段,与贸易保护政策相配套
3.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
(1)国际贸易值(额):⽤货币来表⽰的⼀定时期内各国的对外贸易总值,它是⼀定时期内各国出⼝值之和。
⽤各国出⼝值总和计算,因为出⼝值代表离岸价,不包含运输费和保险费。
(2)国际贸易量: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国际贸易值/世界出⼝价格指数。
(3)对外贸易值:⼀国出⼝值与进⼝值之和
(4)对外贸易量:⼀国以不变价格计算的进出⼝值之和=对外贸易值/进出⼝价格指数
增长率都是按照不变价计算的
出⼝值↑<出⼝量↑贸易条件恶化(⽣产率不变)
进⼝值↑>进⼝量↑
4.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个国家的出⼝总值与进⼝总值之间的差额。
出⼝值>进⼝值→出超,贸易顺差,贸易⿊字;出⼝值<进⼝值→⼊超,贸易逆差,贸易⾚字
讨论:贸易顺差好还是贸易逆差好?
(1)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经济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看待。
例如发达国家⾯临⽣产⼒过剩和国内需求不⾜,贸易顺差有利;发展中国家由FDI引致连续性进⼝需求,带来贸易逆差,相当于适度负债,⽤国外资源发展本国经济。
(2)贸易顺差也有问题,⽐如外汇膨胀,通过汇率传导机制,引发通货膨胀,影响国内货币政策和经济调控能⼒;本币升值也降低出⼝竞争⼒;恶化贸易关系;导致资源流出,资⾦积压。
5.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1)总贸易:以国境作为统计对外贸易的标准,包括所有进出⼊该国的商品,反映⼀国在国际商品流通中所处的地位。
过境贸易只计⼊总贸易。
总贸易额=总出⼝额+总进⼝额
(2)专门贸易:以关境(⼀国海关法规全部⽣效的领域)作为统计外贸的标准,只包括那些进⼝是⽤于该国⽣产和消费,出⼝是由该国⽣产和制造的商品,反映⼀国作为⽣产者和消费者在国际贸易中所起的作⽤。
专门贸易额=专门进⼝额+专门出⼝额
6.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
(1)货物贸易:商品的进出⼝,也称有形贸易
(2)服务贸易:服务的进出⼝,分为要素服务贸易和⾮要素服务贸易,也称⽆形贸易
1.要素服务贸易:⼀国向他国提供劳动、资本、技术及⼟地等⽣产要素的服务,⽽从国外得到报酬的活动。
2.⾮要素服务贸易:狭义的服务贸易,提供严格符合“服务”定义的服务⽽获取外汇收
⼊的交易。
(3)服务贸易的三种形式*
1.过境交付: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都不跨境,如国外银⾏为本国居民提供服务或者本国居民到海外开户
2.境外消费:消费者到提供者的国家内,如出国旅游、留学
3.商业存在:服务企业到国外开业
4.⾃然⼈移动:⾃然⼈到消费者或者第三⽅国家提供服务,如出国讲学、⾏医
7.直接贸易、间接贸易、转⼝贸易、过境贸易
(1)直接贸易:出⼝国即是⽣产国,进⼝国就是消费国
(2)间接贸易:通过第三国商⼈转⼿来间接地进⾏买卖,第三国商⼈就是进⾏转⼝贸易
(3)转⼝贸易:从商品的⽣产国进⼝商品,但不是为了本国⽣产或消费,⽽是再向第三国出⼝。
转⼝贸易中⼼⼀定是信息、资⾦、商流、物流中⼼,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4)过境贸易:从商品⽣产国购货之后,需要通过第三国的境界才能进⼊本国市场,对于第三国来说,这就是过境贸易。
(和转⼝贸易的区别:第三国不直接参与交易,只收取⼿续费)
8.易货贸易与⾃由结汇贸易
(1)⾃由结汇贸易:以货币作为清偿⼿段的,称为⾃由结汇⽅式贸易,或叫做现汇结算(Cash Settlement)贸易。
(2)易货贸易:以货物经过计价作为清偿⼯具,称为易货贸易(Barter Trade)。
9.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指各类商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地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总额中的⽐重来表⽰。
(2)对外贸易的商品结构指⼀定时期内进出⼝贸易中各类商品的构成情况,通常以各种商品在进⼝总额或出⼝总额中所占的⽐重来表⽰。
10.国际贸易地理⽅向
(1)国际贸易地理⽅向⼜称国际贸易地区分布,通常是⽤它们的出⼝贸易额或进⼝贸易额占世界出⼝贸易总额或进⼝贸易总额的⽐重来表⽰。
(2)对外贸易地理⽅向表明⼀个国家或地区进⼝商品的来源和出⼝商品的去向,反映该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的经济贸易联系程度。
第⼆章国际贸易的利益
⼀.国际贸易的基础——国际分⼯
1.国际分⼯(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是指各国在从事商品⽣产时,相互间实⾏的劳动分⼯和产品分⼯,它是社会分⼯向国际范围扩展的结果。
国际分⼯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
2.国际分⼯的类型
(1)产业间分⼯:国际分⼯在不同产业间进⾏,如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间的分⼯
(2)产业内分⼯:同类产品差异化分⼯
(3)产品内分⼯:分⼯按照同⼀产品的不同⽣产环节、⼯序或零部件进⾏。
要素分⼯的实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
(1)(2)产品为界限;(3)要素为界限
3.当代国际分⼯发展的新特点
(1)国际分⼯的形成机制发⽣变化,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的主导者。
(2)发达国家之间的⼯业分⼯得到迅猛发展。
(3)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垂直型国际分⼯的主流地位已让位于⽔平型的国际分⼯。
1.垂直型国际分⼯:发达国家进⼝原材料、出⼝⼯业制成品;发展中国家进⼝⼯业制成品,出⼝原材料。
2.⽔平型国际分⼯:各国在⼯业⽣产之间的专业化协作。
(4)产业部门之间的国际分⼯⽇益转变为产业内部的国际分⼯,以产品为界限的国际分⼯逐步转变为以⽣产要素为界限的国际分⼯(产品内分⼯)。
⼆.国际贸易的静态利益
1.静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贸易双⽅所获得的直接的经济利益,它表现为资源总量不增加、⽣产技术条件没有改进前提下,通过贸易分⼯⽽实现的实际福利的增长。
2.静态利益模型(P37)
(1)封闭条件下两国市场上的商品相对价格是不同的,是互利性贸易的基础。
只要按照双⽅可以接受的价格交换,就可以增加本国公民的物质福利。
(2)从静态上看,通过专业化分⼯和贸易,参与国的消费者可以得到的商品数量,要⼤于各国在封闭状态中由⾃⼰来⽣产所得到的数量。
(3)贸易利益的源泉:
1.贸易利益主要来源于⽣产:通过国际分⼯,按照专业化原则组织⽣产,提⾼资源配置效率
2.贸易利益的获得必须以国际贸易为条件。
三.国际贸易的动态利益
1.动态利益:是指开展贸易后,对贸易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的间接的积极影响。
(1)刺激企业素质的提⾼
⼀⽅⾯,出⼝企业不能不同外国⽣产同类商品的企业竞争;另⼀⽅⾯,国内企业⼜不能避开进⼝商品的竞争。
(2)开拓新的市场,促进经济增长
1.规模经济效应
2.带动其他部门:
后向联系:某部门同向它投⼊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前向联系:某部门同吸收其产出的部门间的联合。
(3)激发企业的创新机制,推动技术进步
国际贸易提供了企业追求技术进步的动⼒:进⼝:国外产品的竞争迫使企业努⼒改进技术;出⼝:⾯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压⼒转化为企业创新的动⼒。
国际贸易为技术进步创造了条件。
(4)加速资⾦积累
企业商品出⼝可获得更⾼的收益;外贸的发展为引进外资提供必要的条件;对进出⼝竞争部门的刺激,促进企业提⾼积累率。
(5)促进⼀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
(6)对⼀国的政治、⽂化和社会进步产⽣积极影响
第三章国际贸易分⼯理论(重点)
⼀.古典贸易理论
1.重商主义
(1)理论
货币是财富的唯⼀形态。
只有发展对外贸易,才是增加⼀国货币财富的真正源泉。
实际上是重国际贸易主义。
通过对外贸易,并不能使双⽅互利,⼀⽅之所得必然是另⼀⽅之所失。
(2)两个发展阶段
早期:重货币主义、重⾦主义或货币差额论
主张国家采⽤⾏政或法律⼿段禁⽌货币出⼝以防⽌货币外流。
贸易上反对进⼝,⿎励出⼝。
晚期:贸易差额论
不反对对外贸易,主张多买多卖,但是⼀定要保持贸易顺差。
(3)政策主张
国家管制对外贸易的政策
奖出限⼊的政策
管制本国⼯业,⿎励和扶植幼弱⼯业的政策
2.斯密:绝对成本理论(模型P57)
(1)⼀国应把本国⽣产某种商品的成本即⽣产费⽤与外国⽣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即⽣产费⽤相⽐较,以便决定是⾃⼰⽣产还是从外国进⼝。
(2)⼀国的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那该国⽣产这种商品的产业就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相反,就是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业或处于绝对劣势的产业。
(3)各国按照绝对成本差异进⾏国际分⼯,专门⽣产本国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去进⾏贸易,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率的利⽤,将会⼤⼤地提⾼劳动⽣产率和增加各国的物质福利。
(4)⼀国的绝对成本优势来源于两个⽅⾯:⼀是⾃然禀赋的优势,⼆是⼈民特殊的技巧和⼯艺上的优势。
3.李嘉图:⽐较成本理论(模型P59)
(1)假定劳动是单⼀⽣产要素,劳动⽣产率的差异造成⽐较成本差异。
(2)⽐较成本是对各国产品的成本作相对的⽐较。
⼀国应该两优择重,两劣取轻,选择具有⽐较优势的产业(成本相对较低的产业),从⽽获得⽐较利益(发挥⽐较优势,通过贸易获得的利益)。
(3)⽐较成本理论的科学性:为⾃由贸易提供了坚实基础,说明价值规律在国际市场上的作⽤形式发⽣了变化,说明互利和等价交换是不同的概念。
⼆.新古典贸易理论
(⼀)⽣产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1.基本内容(模型P65)
(1)假定各国劳动⽣产率⼀样,⽐较成本差异产⽣的原因有两个:⼀是各个国家⽣产要素禀赋⽐率不同;另⼀个是⽣产各种商品所使⽤的各种⽣产要素的组合不同,即使⽤⽣产要素的⽐例不同。
要素丰裕度:⽣产要素禀赋,各国⽣产要素拥有的相对状况。
要素密集度:⽣产各种商品所需投⼊的⽣产要素的组合或⽐例。
由此可把商品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等。
⽣产同⼀种商品,在不同国家⽣产要素
组合也不完全相同。
(2)⽣产要素禀赋不同→⽣产要素价格⽐率不同→商品⽣产的成本不同→商品价格差异。
因此,⽣产要素禀赋⽐率的不同,是产⽣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
⼀个国家出⼝的是它在⽣产上⼤量使⽤该国⽐较充裕的⽣产要素的商品,⽽进⼝的是它在⽣产上⼤量使⽤该国⽐较稀缺的⽣产要素的商品。
2.国际贸易对⽣产要素收益的影响(模型P65)
(1)模型结论
短时期内,由于只发⽣商品价格的变动⽽没有发⽣⽣产要素在进出⼝部门之间的流动,两国价格上升⾏业(出⼝⾏业)的所有⽣产要素的报酬都会上升,两国价格下
跌⾏业(进⼝竞争⾏业)的所有⽣产要素的报酬都会降低。
长时期内,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引致了⽣产要素在进出⼝部门之间的流动,引起了⽣产要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从⽽导致⽣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影响到要素所
有者的报酬收⼊。
(2)斯托尔铂-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
从没有贸易转到⾃由贸易,毫⽆疑问会使在价格上升的⾏业(即出⼝⾏业)中密集使⽤的⽣产要素(⼟地)的报酬提⾼,⽽使在价格下跌的⾏业(即进⼝竞争⾏业)中密集使⽤的⽣产要素(劳动)的报酬降低。
3.⽣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1)假设:两个国家、两种⽣产要素(⼟地和劳动)、两种商品(⼩麦和布);在所有市场上都有竞争;每⼀种⽣产要素的供应量都是固定的,在各国之间没有⽣产要素的移动;两种商品⽣产的技术⽔平完全⼀样,但要素密集型不⼀样,⼩麦是⼟地密集型的,布是劳动密集型的,并且不发⽣⽣产要素密集度变换,即两国⼩麦都是⼟地密集型、布都是劳动密集型,并且不发⽣⽣产要素密集度变换,即两国⼩麦都是⼟地密集型、布都是劳动密集型,不会发⽣变化;两个国家不论有⽆贸易都⽣产两种商品;没有关税和运输成本,商品在国际间能完全⾃由流动。
(2)定理:⾃由贸易不仅会使商品价格均等,⽽且会使⽣产要素价格均等,以致两国的所有⼯⼈都能获得同样的⼯资率,所有的⼟地单位都能获得同样的地租报酬。
(3)现实中,因为定理存在的前提条件不能充分满⾜,要素价格不能完全均等化。
⽐如两国⽣产不能完全专业化。
其他阻碍⽣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因素,如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等等。
三.新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
1.基本概念
(1)产业内贸易:也称为部门内贸易,指⼀国既出⼝同时⼜进⼝某种同类型制成品。
同类的可替代的产品之间的贸易,这是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的国际贸易。
这种贸易通常发⽣在要素禀赋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
(2)特点:产品流动的双向性,产品具有相似性,产品⽣产中使⽤相似的要素投⼊。
(3)产业内贸易发展程度可⽤产业内贸易指数来衡量。
(P80)
2.产业内贸易的理论解释
(1)偏好相似论
产品的出⼝是以国内需求为基础的,产业内贸易程度决定于两国消费者偏好的相似程度,需求偏好的相似程度决定于平均收⼊⽔平。
结论:两国⼈均收⼊⽔平相近,其需求偏好就相似,两国产业内贸易范围最⼤;两国⼈均收⼊⽔平相差⼤,其需求偏好就相异,两国产业内贸易存在障碍;两国中⼀国是⽐较优势的产品在另⼀国没有需求,则两国⽆从发⽣贸易。
(2)市场结构论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有两个假设,⼀是假定规模收益不变,⼆是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新贸易理论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引⼊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
市场结构理论对产业内贸易的解释
1.从供给⽅⾯看,由于参与国际贸易的⼚商通常不是处于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是处
在垄断竞争的条件下,因⽽造成了同类产品的差异化。
规模经济也是产⽣产业内贸易的原因,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不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产品差别和规模经济来⾃某些公司特定的垄断优势。
2.从需求⽅⾯看,是由于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以及各国消费者的需求有⼀部分
是重叠的。
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叠,是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3.总之,造成产业内贸易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产品差别、规模经济、消费者偏好差别以
及国家之间产品层次结构和消费层次结构的重合。
产业内贸易的利益主要表现在两个⽅⾯:⼀是⽣产效益依托规模优势⽽不断提⾼;
⼆是消费者可以从产品多样化或更便宜的价格⽔平中得到更⼤的满⾜,从⽽提⾼社会福利程度。
(⼆)公司内贸易理论
1.基本概念
(1)公司内贸易:跨国公司的母公司与⼦公司、⼦公司与⼦公司之间的国际贸易。
(2)垂直专业化:最终产品的⽣产过程要经过⼏个连续的专业化⽣产阶段,分⼯体系中的经济体从事⼀个以上的专业化⽣产阶段,中间品贸易是垂直专业化的主要内容。
如果垂直专业化发⽣在跨国公司内部,那么公司采取的是⼀体化战略或者内部化战略,跨国界的中间品贸易表现为公司内贸易。
如果跨国公司把中间品外包给其他企业,采取的是虚拟化战略,国际贸易就表现为⼀般意义上的垂直专业化分⼯和贸易。
(把这段放上来是因为和国贸系的跨国公司经管课程内容相关,可以放在⼀起理解)
2.公司内贸易的理论解释——动机、格局和利益
(1)跨国公司为什么要进⾏公司内贸易?
就其直接动机⽽⾔,公司内贸易反映了跨国公司试图绕过成本过⾼的外部市场让交易在公司内部进⾏,以降低交易成本。
(2)跨国公司为什么能进⾏公司内贸易?
是与公司的直接投资⾏为联系在⼀起的。
没有国际直接投资,就谈不上公司内贸易。
因此,应将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结合起来进⾏研究。
(3)公司内贸易(内部化)的利益
获得协调业务活动的利益
通过差别性定价的策略掌握市场⼒量
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
消除知识资产在市场转移中的不确定性
内部贸易的定价产⽣的利益
(三)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1.国家竞争优势:⼀国产业和企业持续的以较低的价格向国际市场提供⾼质量产品、占有较⾼市场份额并获取利润的能⼒。
2.决定国家竞争优势的条件
(1)四组基本要素: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撑产业,公司的战略、结构和竞争
(2)两组辅助因素:机遇和政府作⽤
3.国家优势形成的根本点在于竞争,⽽优势产业的确定,是四组基本要素和两组辅助因素协同作⽤的结果。
第四章世界市场
⼀.加⼯贸易
1.概念:把加⼯与扩⼤出⼝或收取劳务报酬相结合的⼀种购销⽅式。
2.分类
(1)来料加⼯
来料加⼯是指⼀国企业接受外商的委托,按照外商的要求,将其所提供的原料、辅料加⼯成成品后交给外商,收取⼯缴费。
(2)进料加⼯
也称以进养出或进料加⼯复出⼝。
指国内企业从国际市场上进⼝原辅材料进⾏加⼯后,把成品销往国际市场。
(3)来件装配
甲国商⼈向⼄国⼚商提供零件和元件,由⼄国⼚商装配,再交给甲国商⼈,收取装配加⼯费。
3.作⽤
有利于充分发挥和利⽤发展中国家劳动⼒资源丰富的优势,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利⽤外资。
⼆.租赁贸易
把商品购销与⼀定时间内出让使⽤权相联系的购销⽅式。
这是指出租⼈把商品租给承租⼈在⼀定时期内专⽤,承租⼈要付与出租⼈⼀定数量租⾦。
三.补偿贸易
与信贷相结合的商品购销形式。
即买⽅在信贷基础上从卖⽅进⼝机器、设备、产品、技术或劳务,然后⽤商品与劳务⽀付货款。
四.三来⼀补
来料加⼯、来样加⼯、来件装配,补偿贸易
五.⼀价定律(⼀种商品⼀种价格的规律)
1.含义:在统⼀的市场上,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同⼀种商品不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格。
2.形成机制:在世界市场上,同种商品的价格之所以具有这样的规律,是因为在统⼀市场的⼏个不同市场区域内,如果⼀种商品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格,那么在竞争规律的作⽤下,或在贱买贵卖的原则下,更多的卖者将被吸引到价格⾼的市场区域中去,⽽更多的买者将会把订单转移到价格低廉的区域中去。
这个过程⼀直进⾏下去,直到各个市场区域的价格,不计运费或关税在内,到处保持⼀致为⽌。
3.适⽤范围:⼀个价格的规律不仅适⽤于有形商品,它也适⽤于劳动⼒和资本。
在这⼀规律的作⽤下,劳动⼒和资本将分别从⼯资低廉或利率较低的地区或国家,转移到⼯资较⾼或利率较⾼的地区或国家。
同时,它也适⽤于其他服务项⽬。
第五章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的含义
⼀个国家以出⼝交换进⼝的条件,即两国进⾏贸易时的交换⽐例。
两种表⽰法:⼀是⽤物物交换表⽰,即⽤实物形态来表⽰的贸易条件。
⼆是⽤价格来表⽰的贸易条件,即⼀国的所有的出⼝商品价格与所有的进⼝商品价格的⽐率。
现实⽣活中通常⽤出⼝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商品价格指数之⽐亦即贸易条件指数来表⽰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指数
1.商品贸易条件指数
商品贸易条件指数是⼀定时期内⼀国出⼝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商品价格指数之⽐。
以Px代表出⼝商品价格指数,Pm代表进⼝商品价格指数,则商品贸易条件指数T (⼀般⽤百分数表⽰)为:
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于100,表明同等数量的出⼝商品换回了⽐基期更多的进⼝商⼝,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商品贸易条件指数⼩于100,则表明贸易条件恶化。
可见,贸易条件的实质是国际贸易利益的分割问题。
2.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把商品贸易条件与要素⽣产率结合起来考察,可以得到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如果只是考察贸易条件与⼀国的出⼝商品⽣产部门的要素⽣产率的关系,那就是分析单项要素贸易条件状况。
如果同时考察进出⼝商品⽣产部门要素⽣产率对贸易条件的影响,那就是分析双项要素贸易条件状况。
(1)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是⼀定时期内⼀国出⼝商品⽣产部门要素⽣产率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
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S=(Px/Pm)×Zx
S代表单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Zx代表⼀国出⼝商品⽣产部门要素⽣产率指数。
商品贸易条件下降不⼀定导致⼀国贸易利益的减少。
在劳动(要素)⽣产率提⾼的基础上,⼀国主动地降低商品贸易条件,还可扩⼤市场占有率,反⽽有可能获得更⼤
利益。
当然,如果⼀国商品贸易条件下降的幅度超过了劳动⽣产率上升的幅度时,
该国的贸易利益就会减少,随着贸易量的扩张,实际收⼊⽔平将会下降,出现所谓
贫困化增长。
这时该国就需要对国内经济结构进⾏调整,以改变进出⼝商品结构。
(2)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
双项要素贸易条件不仅考虑出⼝商品要素⽣产率的变化,⽽且考虑进⼝商品要素⽣产率的变化。
其计算公式为:
D =(Px/Pm)(Zx/Zm)×100
D代表双项要素贸易条件指数,Zm代表进⼝商品要素⽣产率指数。
如果⼀国出⼝商品要素⽣产率指数提⾼的幅度⼤于进⼝商品要素⽣产率指数提⾼的幅度,就可能抵消商品贸易条件恶化⽽获得双项要素贸易条件的改善。
这反映了进
出⼝国的贸易竞争,实质上是劳动⽣产率的竞争这⼀现实。
3.收⼊贸易条件指数
收⼊贸易条件指数是⼀定时期内出⼝量指数与商品贸易条件指数的乘积,它表⽰⼀国⽤出⼝⽀付进⼝的能⼒。
其计算公式为:
I代表收⼊贸易条件指数,Qx代表出⼝量指数
在现实的经济⽣活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两难选择:要扩⼤出⼝,增加外汇收⼊,需要降低出⼝商品价格以扩⼤市场,但这显然会使商品贸易条件恶化。
⽽要维持⽐较
有利的贸易条件,出⼝量⼜不容易增加,不能满⾜⽀付⽇益扩⼤的进⼝对外汇的需
求。
这个⽭盾在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较快时期尤其尖锐。
解决这个⽭盾的根本途
径在于提⾼劳动⽣产率,不断改善出⼝商品结构。
⼆.贸易条件的决定理论
(⼀)约翰·穆勒:相互需求原理
约翰·穆勒在⽐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从需求⽅⾯的分析⼊⼿,探讨国际交换⽐例的现实决定问题。
1.主要内容
(1)⽐较成本确定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实际的交换⽐例只能介于由两国国内交换⽐例所确定的界限之内,亦即⽐较成本确定了贸易条件的上下限。
(2)相互需求强度决定具体的贸易条件
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是使总进⼝和总出⼝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
(3)相互需求强度影响贸易利益的分割
相互需求强度影响到贸易利益的分割。
均衡贸易条件对哪⼀⽅更有利,要看两国相互需求的强度。
2.结论
在⽐较成本确定的交换幅度范围内,实际的贸易条件是能使贸易双⽅的总出⼝恰好⽀付其总进⼝的那种贸易条件。
它是由双⽅消费者对对⽅产品的需求所确定的。
⼀个国家应该⽤多少出⼝商品换⼊⼀定数量的进⼝商品,取决于两国相互进⼝的需求量正好等于它们各⾃出⼝供给量时的交换⽐例,也即供求⼀致时的交换⽐例。
这就是说,按照两国相互需求所决定的实际贸易条件是使总进⼝和总出⼝达于均衡状态时的贸易条件。
实际的贸易条件也就是均衡的贸易条件。
(⼆)马歇尔:提供曲线(模型P139)
1.提供曲线及其性质
(1)基本含义
在各种贸易条件下,⼀国为了达到最⾼的福利⽔平所愿意进⾏的各种进出⼝组合。
提供曲线既可以看成是⼀国的出⼝供给曲线,也可视为⼀国的进⼝需求曲线。
作为出⼝供给曲线,它
表⽰在不同贸易条件下,⼀国所愿意提供的出⼝产品的数量。
从此意义上说,提供曲线⼜常常被称为相互需求曲线。
(2)提供曲线的性质:过了⼀个临界点会向回弯曲成⼸状
原因:出⼝⽣产随规模扩⼤⽽成本递增,进⼝商品随进⼝增加效⽤下降。
2.以提供曲线表⽰的贸易条件的均衡
贸易条件均衡的两个基本条件
(1)各国的贸易收⽀平衡。
⼀旦各国的国际收⽀出现差额,就会对贸易条件产⽣影响。
(2)各国商品的进⼝和出⼝需求平衡。
如果某种产品的国际需求上升,必然会引起价格上涨。
⽣产过程的变化同样也会影响贸易条件。
当某种产品的产量增加⽽其他条件不变时,该产品的国际价格肯定会下跌。
3.提供曲线的移动及其原因
当供给或需求发⽣变化时,⼀国的提供曲线的位置就会移动。
提供曲线的移动不同于同⼀提供曲线上贸易数量的变动,它往往会改变⼀国的贸易条件,进⽽对⼀国的
总福利⽔平和贸易利益发⽣显著影响。
(1)从需求⽅⾯看,引起提供曲线转移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偏好和需求构成的改变等等。
(2)从供给⽅⾯看,造成提供曲线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资源总量、技术⽔平和要素⽣产率的变化等等。
(3)由于供求情况的变化引起的提供曲线的移动,将会产⽣两种经济效应:⼀是对贸易条件的影响,⼆是对贸易数量的影响。
(4)在假设供给情况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分析需求变动所引致的提供曲线的移动及其效应。
需求变动⼜可分为两种情况:其⼀是国内对出⼝商品的需求增加,其⼆是国内对进⼝商品的需求增加。
结论:提供曲线就均衡贸易条件所得出的结论与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是⼀致的,即均衡贸易条件决定于进⾏贸易的两个国家各⾃对对⽅商品的相对需求强度。
但提供
曲线的分析⽐穆勒的⽂字叙述要精确⼀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