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苏教版版语文必修5:第3课 南州六月荔枝丹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背景探寻 荔枝是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果木植物,它的生理
特性、生活习性及生产情况不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所了解。 为此,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贾祖璋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全 国人民迎来“科学的春天”之后,于 1979 年 5 月写了这篇以 荔枝为说明对象,以荔果为说明重点的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 文。该文最初发表于 1979 年第 2 期《知识就是力量》,后收入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年出版的贾祖璋的生物科普著作 《生物学碎锦》一书中。
②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 面考虑。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③从所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方面考虑。 最后,要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明确(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 还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结合文中例子分析。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该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 关题目。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①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高考选 入的文章在介绍科技成果时,或展望推广应用后的情景,或预 示向纵深发展的前景,因而较多地运用“如果”“假如”“可 能 ”“ 将 会 ” 等 预 测 性 词 语 , 有 时 也 会 运 用 “ 基 本 ”“ 根 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这些都是分 析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关注的。
栏目 导引
四、辨析近义 1.退化 蜕化
退化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蜕化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课本原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句 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
巧辨巧 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 析 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2.对应目标2 文章翔实、生动地介绍了荔枝各方面的知识,请 分析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这样安排的好处。 明确: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3.对应目标3 本文大量采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请分类说明。 明确:本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荔枝的诗文。这样引用的作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 文学韵味,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寓科学知识于文学描写,使 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也谈时事和新文化运动。”这激发了贾祖璋的爱国热情,于是 他立下大志:我不欲生无益于世,死无闻于后地浑浑然虚此一 生。他选择了生物学为终生研究的学问。1924 年夏天,他兴 奋地看到商务印书馆标本部的招工广告。标本,不就是生物标 本吗?他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毅然跑到上海去,以第一名的 成绩被录取了。于是倾心于剥制各种动物的标本,特别是鸟类 的标本,极大地丰富了知识,成为非常有实践经验的鸟类专家, 果然不“虚此一生”了。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1.对应目标1 赏析下列句子精当严谨的语言特色。 (1)“ 成 熟 的 荔 枝 , 大 多 数 是 深 红 色 或 紫 色 ” 一 句 中 的 “ 成 熟”“大多数”有什么作用? 明确:“成熟”限定了时间,“大多数”限定了数量,用语非 常准确。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2.本文写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总的说,写到了荔枝的形态特点和生长特点。形态特点 方面,写到了荔枝的外壳、颜色、形状、大小、内膜、果肉、 种子等;生长特点是亚热带果树,喜温暖,遇微霜即受害。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3.分析本文第四段,从中可以看出科学小品的什么特点? 明确:此段以短句为主,句式灵活,运用了打比方、作诠释等 说明方法,语言具体,生动形象,体现出科学小品生动活泼、 趣味盎然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4)科普文章的语言也可以生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句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其次,要明确解答此类题的“三思路”: (1)如果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 或通俗。 (2)如果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可以从以下方面 思考:
简 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历任中国青 介 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
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作 《中国植物图鉴》《鸟类研究》《动物珍话》《生物 品 素描》《生物学碎锦》等
所写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 评
练,文笔清新朴实,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 价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①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 等。
②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 ③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 品味。 ④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 句的干净利索等。 (3)如果要赏析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严谨)、简明,可以从 以下方面思考: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2.传诵 传颂 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枇杷)杨梅次第
课本 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
原句 久为人所传诵。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多指诗文、
巧辨 故事、传说等作品流传、诵读。 巧析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多指英雄人物的事迹、精
神等传播、颂扬。
龟.兹(Qiū)
薄.脆(báo)
(3)壳果 地壳 壳. .( (kqéià)o) (4)藏贮 宝藏 藏. .( (czàánnɡɡ) )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二、辨识字形
jiānɡ(浆)液
书jí(籍)
(1)船jiǎnɡ(桨) (2)枕jiè(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具体说来,文中有三类引用: 一是比喻说明性引用。如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 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 一段描写,按照荔枝的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 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 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 香甜。可谓描形摹状,细致入微。
zhàn(绽)放 (3)沉diàn(淀)
萌niè(蘖) (4)罪niè(孽)
沧海一sù(粟) (5)不寒而lì(栗)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三、积累词语 1.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 算完事。 2.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 3.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 4.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2.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 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 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 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谭莹《荔枝赞》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诗海拾贝 荔枝 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赏析】 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盛赞荔枝 成熟时绚丽动人的景色,描绘荔枝芳名美味为历代传颂的情 形。
(2)“记述荔枝的古籍包括蔡襄这一本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 13 种”中的“现在”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加上“现在”使得说明比较客观真实,因为“13 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 现,那就不止 13 种了。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如何分析科普文章中的语言类题目 [解读] “科普文的语言”要和“文体特征”有机地结 合起来。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 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 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如运用记 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
首联以写实的手法,简洁点明荔枝生长地域,成熟的时节、 颜色,果实之丰硕。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浓重的笔墨,状 写荔枝果实和荔枝林雄奇壮美的景观以及荔枝果肉的形状与 色泽。颈联变换角度,从汉唐史话中撷取两个掌故,更把荔枝 推崇到一个新的高度。尾联诗人转写眼前景色。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作者档案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 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曾任商务印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第3课 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语林撷英 1.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 《咏荔枝膜》 2.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宋徽宗《宣和殿 荔枝》 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轼《食荔枝》 4.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范成大《新荔枝 四绝》 5.石榴红似火,鲜荔赤如丹。日啖谁能厌,我今欲当餐。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 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 须严谨准确。这不仅体现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 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 毫无歧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但是,语言的严谨性并不代表着一定要板着面孔说话,科 普文章重在普及科学知识。介绍某一现象,解说它所包含的科 学原理,是为了让没有拥有这一知识的人更方便地获取相关知 识,语言生动可以帮助读者克服心理障碍,在自然轻松中获取 相关知识。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瓤.肉(ránɡ) 绛.囊(jiànɡ) 浸渍.(zì)
醴.酪.(lǐ)(lào) 果蒂.(dì) 贮.藏(zhù)
粗糙.(cāo) 渣滓.(zǐ)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二)多音字
(1)龟龟 乌.裂 龟.((ɡjūunī)) (2)薄薄薄..荷膜((bbòó))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相关知识 1.科学小品文 就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介绍科学常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 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它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篇 幅短小、形式活泼。常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及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科学小品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它 方便、灵活,适用面广,既可“小题大做”,也可“大题小做”。 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而兼有杂文的犀利、议论文的深刻、散 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的淳美。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指津] 欣赏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首先要了解高考常见 设问方式:
(1)科普文章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 明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 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1.体会科普文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2.明确 文章的说明顺序。 3.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其表 达效果。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1.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为什么不直接以“荔枝”作 为标题,而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标题? 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 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其颜色。以此为题,生动形象,能激发 人们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也同文章本身的语 言风格一致。
性和艺术性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人物颂歌 少年言志不虚生
1901 年 9 月 24 日,贾祖璋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黄湾镇的 一个杏苑之家。8 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私塾,以后又送到袁 化镇高等小学读书,15 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弘一 法师(李叔同)、鲁迅、陈望道等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在这个学校 教过书。贾祖璋回忆说:“1919 年望道先生从日本回国,受 聘为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这一 班,但课余我们少数同学请他辅导日文。望道先生既授日文,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背景探寻 荔枝是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果木植物,它的生理
特性、生活习性及生产情况不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所了解。 为此,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贾祖璋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全 国人民迎来“科学的春天”之后,于 1979 年 5 月写了这篇以 荔枝为说明对象,以荔果为说明重点的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 文。该文最初发表于 1979 年第 2 期《知识就是力量》,后收入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0 年出版的贾祖璋的生物科普著作 《生物学碎锦》一书中。
②从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准确无误、毫无歧义方 面考虑。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③从所引用的事实确凿、数字具体方面考虑。 最后,要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明确(根据题干要求,明确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 还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结合文中例子分析。 [应用] 请同学们尝试用该方法解答落实应用案中的相 关题目。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①从遣词造句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方面考虑。高考选 入的文章在介绍科技成果时,或展望推广应用后的情景,或预 示向纵深发展的前景,因而较多地运用“如果”“假如”“可 能 ”“ 将 会 ” 等 预 测 性 词 语 , 有 时 也 会 运 用 “ 基 本 ”“ 根 本”“重要”“十分”“非常”等表程度的词语,这些都是分 析语言的准确性需要关注的。
栏目 导引
四、辨析近义 1.退化 蜕化
退化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蜕化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课本原 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
句 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
巧辨巧 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 析 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2.对应目标2 文章翔实、生动地介绍了荔枝各方面的知识,请 分析本文所采用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这样安排的好处。 明确: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3.对应目标3 本文大量采用“引用”的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请分类说明。 明确:本文中大量引述古代关于荔枝的诗文。这样引用的作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 文学韵味,引起读者阅读兴趣;(3)寓科学知识于文学描写,使 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也谈时事和新文化运动。”这激发了贾祖璋的爱国热情,于是 他立下大志:我不欲生无益于世,死无闻于后地浑浑然虚此一 生。他选择了生物学为终生研究的学问。1924 年夏天,他兴 奋地看到商务印书馆标本部的招工广告。标本,不就是生物标 本吗?他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毅然跑到上海去,以第一名的 成绩被录取了。于是倾心于剥制各种动物的标本,特别是鸟类 的标本,极大地丰富了知识,成为非常有实践经验的鸟类专家, 果然不“虚此一生”了。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1.对应目标1 赏析下列句子精当严谨的语言特色。 (1)“ 成 熟 的 荔 枝 , 大 多 数 是 深 红 色 或 紫 色 ” 一 句 中 的 “ 成 熟”“大多数”有什么作用? 明确:“成熟”限定了时间,“大多数”限定了数量,用语非 常准确。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2.本文写了荔枝的哪些方面? 明确:总的说,写到了荔枝的形态特点和生长特点。形态特点 方面,写到了荔枝的外壳、颜色、形状、大小、内膜、果肉、 种子等;生长特点是亚热带果树,喜温暖,遇微霜即受害。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3.分析本文第四段,从中可以看出科学小品的什么特点? 明确:此段以短句为主,句式灵活,运用了打比方、作诠释等 说明方法,语言具体,生动形象,体现出科学小品生动活泼、 趣味盎然的特点。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4)科普文章的语言也可以生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句分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其次,要明确解答此类题的“三思路”: (1)如果要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 或概括,或具体;或简洁,或丰腴;或精练,或详尽;或雅致, 或通俗。 (2)如果要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可以从以下方面 思考:
简 书馆和开明书店编辑,历任中国青 介 年出版社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
辑、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福建科普创作协会理事长等职务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作 《中国植物图鉴》《鸟类研究》《动物珍话》《生物 品 素描》《生物学碎锦》等
所写科学小品内容充实,构思精巧,语言简洁洗 评
练,文笔清新朴实,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 价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①从记叙和描写方面考虑。记叙的曲折生动、描写的精彩 等。
②从穿插趣闻方面考虑。 ③从运用的修辞方面考虑。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等 品味。 ④从语言的语体方面和句式方面考虑。如口语的活泼、短 句的干净利索等。 (3)如果要赏析科普文章语言的准确(严谨)、简明,可以从 以下方面思考: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2.传诵 传颂 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枇杷)杨梅次第
课本 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
原句 久为人所传诵。 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多指诗文、
巧辨 故事、传说等作品流传、诵读。 巧析 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多指英雄人物的事迹、精
神等传播、颂扬。
龟.兹(Qiū)
薄.脆(báo)
(3)壳果 地壳 壳. .( (kqéià)o) (4)藏贮 宝藏 藏. .( (czàánnɡɡ) )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二、辨识字形
jiānɡ(浆)液
书jí(籍)
(1)船jiǎnɡ(桨) (2)枕jiè(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具体说来,文中有三类引用: 一是比喻说明性引用。如开头引用白居易的《荔枝图序》:“壳 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这 一段描写,按照荔枝的形态特点和人们认识事物先外后内的顺 序,连用“红缯”“紫绡”“冰雪”“醴酪”四个比喻,写出 荔枝外壳色彩的红艳,内膜质地的轻柔,瓤肉的洁白,浆汁的 香甜。可谓描形摹状,细致入微。
zhàn(绽)放 (3)沉diàn(淀)
萌niè(蘖) (4)罪niè(孽)
沧海一sù(粟) (5)不寒而lì(栗)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三、积累词语 1.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 算完事。 2.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 3.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 4.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2.白居易《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 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 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 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谭莹《荔枝赞》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诗海拾贝 荔枝 陈辉
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绛雪艳浮红锦烂,玉壶光莹水晶寒。 高名已许传新曲,芳味曾经荐大官。 乌府日长霜署静,几株斜覆石阑干。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赏析】 诗人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从不同角度盛赞荔枝 成熟时绚丽动人的景色,描绘荔枝芳名美味为历代传颂的情 形。
(2)“记述荔枝的古籍包括蔡襄这一本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 13 种”中的“现在”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加上“现在”使得说明比较客观真实,因为“13 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文献来判断,将来也许还会有新的发 现,那就不止 13 种了。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如何分析科普文章中的语言类题目 [解读] “科普文的语言”要和“文体特征”有机地结 合起来。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 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 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如运用记 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
首联以写实的手法,简洁点明荔枝生长地域,成熟的时节、 颜色,果实之丰硕。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以浓重的笔墨,状 写荔枝果实和荔枝林雄奇壮美的景观以及荔枝果肉的形状与 色泽。颈联变换角度,从汉唐史话中撷取两个掌故,更把荔枝 推崇到一个新的高度。尾联诗人转写眼前景色。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作者档案 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 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曾任商务印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第3课 南州六月荔枝丹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语林撷英 1.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 《咏荔枝膜》 2.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宋徽宗《宣和殿 荔枝》 3.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苏轼《食荔枝》 4.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范成大《新荔枝 四绝》 5.石榴红似火,鲜荔赤如丹。日啖谁能厌,我今欲当餐。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 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 须严谨准确。这不仅体现在用词、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 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 毫无歧义。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但是,语言的严谨性并不代表着一定要板着面孔说话,科 普文章重在普及科学知识。介绍某一现象,解说它所包含的科 学原理,是为了让没有拥有这一知识的人更方便地获取相关知 识,语言生动可以帮助读者克服心理障碍,在自然轻松中获取 相关知识。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一、认读字音
(一)单音字 瓤.肉(ránɡ) 绛.囊(jiànɡ) 浸渍.(zì)
醴.酪.(lǐ)(lào) 果蒂.(dì) 贮.藏(zhù)
粗糙.(cāo) 渣滓.(zǐ)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二)多音字
(1)龟龟 乌.裂 龟.((ɡjūunī)) (2)薄薄薄..荷膜((bbòó))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相关知识 1.科学小品文 就是用小品文的形式来介绍科学常识,说明某种事物或现象的 形态、特征、成因、功能和作用等。它的特点是语言通俗、篇 幅短小、形式活泼。常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以及比喻、拟人 等修辞手法。科学小品既有科学的严谨,又有文学的情趣。它 方便、灵活,适用面广,既可“小题大做”,也可“大题小做”。 它融说理、抒情于一体而兼有杂文的犀利、议论文的深刻、散 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诗的淳美。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指津] 欣赏科普文章的语言特色,首先要了解高考常见 设问方式:
(1)科普文章的语言除准确严谨外,还具有不同于一般说 明文的语言特色,结合文章简要分析这些不同的语言特色。
(2)本文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说明。 (3)科学语言的生动性是与准确性紧密联系的,在文中任 意选取一句,赏析其语言特色。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1.体会科普文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 2.明确 文章的说明顺序。 3.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其表 达效果。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1.文章是介绍荔枝这种水果的,为什么不直接以“荔枝”作 为标题,而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标题? 明确:“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的七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 地域、成熟的时间以及其颜色。以此为题,生动形象,能激发 人们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浓厚的文学气息,也同文章本身的语 言风格一致。
性和艺术性
栏目 导引
第一单元 科学之光
◎人物颂歌 少年言志不虚生
1901 年 9 月 24 日,贾祖璋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黄湾镇的 一个杏苑之家。8 岁时,父亲就把他送到私塾,以后又送到袁 化镇高等小学读书,15 岁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弘一 法师(李叔同)、鲁迅、陈望道等许多文化名人都曾在这个学校 教过书。贾祖璋回忆说:“1919 年望道先生从日本回国,受 聘为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师。虽然没有直接教我们这一 班,但课余我们少数同学请他辅导日文。望道先生既授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