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二部分 语文知识积累与综合运用 专题07 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人教版初中九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七文学常识与文化常识
古代文体知识
1.词:是旧体诗歌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逐渐与音乐脱离,成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诗歌体。
词牌是曲调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题目。
2.民歌体诗歌:是依照民歌样式所写的新诗。
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敕勒歌》。
3.散曲:是元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
4.说: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从内容上看,该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
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
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等。
5.表: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
在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
战国时期统称为“书”,“书”是书信、意见书的总称。
到了汉代,这类文字被分成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X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
”可见,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
我们初中课本所选诸葛亮的《出师表》即为“表”中X例。
6.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
7.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一般都用韵,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内容多含颂扬、警诫之意,如X禹锡的《陋室铭》。
8.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
这类文章当中,大多数是游记,是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或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等的散文体裁。
其次是些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者“杂记”(包括如《桃花源记》这样的诗前序文)。
除《桃花源记》,我们学到的还有《某某楼记》《醉翁亭记》《核舟记》等。
9.传:是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且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
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
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
一般为他人所写,也有写自己的传记。
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10.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
传统文化知识
年龄称谓
1.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二三岁的儿童。
3.齿龀、龆龀:指儿童换牙时,五六岁。
4.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泛指幼年。
5.总角:指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泛指童年。
6.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7.及笄:女子十五岁。
8.束发:指男子十五岁。
9.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
10.而立:三十岁。
11.不惑:四十岁。
12.知天命、半百:五十岁。
13.花甲、耳顺:六十岁。
14.古稀:七十岁。
15.耄耋:指高寿、老年。
耄指八十岁(一说九十岁),耋指七十岁(一说八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人的称谓
1.直称某某大致有三种情况:
(1)自称某某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某某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2.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
3.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4.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X仲淹为X文正公。
5.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6.称籍贯:如唐代诗人孟浩然是襄阳人,故而人称孟襄阳;X九龄是曲江人,故而人称X曲江;柳宗元是河东(今某某永济)人,故而人称柳河东;北宋王安石是某某某某人,故而人称王某某;明代戏曲家汤显祖被称为汤某某(某某某某人);清初学者顾炎武是某某某某亭林镇人,被称为顾亭林;康有为是某某南海人,人称康南海;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被称为袁项城
(某某项城人)。
清末有一副饱含讥刺的名联:“宰相某某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上联“某某”指李鸿章(某某某某人),下联“常熟”即指出生于某某常熟的翁同龢。
7.称郡望:韩愈虽系河内河阳(今某某孟县)人,但因昌黎(今某某义县)韩氏为唐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世人遂称其为韩昌黎。
再如苏轼本是某某眉州人,可他有时自己戏称“赵郡苏轼”“苏赵郡”,就因为苏氏是赵郡的望族。
8.称官名:如“孙讨虏聪明仁惠”,“孙讨虏”即孙权,因他曾被授讨虏将军的官职,故称。
把官名用作人的称谓在古代相当普遍,如称贾谊为贾太傅;“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至今人们还称其王右军;王维曾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遗,故而被称
为杜拾遗,又因任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被称为杜工部;X禹锡曾任太子宾客,被称为X宾客;柳永曾任屯田员外郎,被称为柳屯田;苏轼曾任端明殿学士,被称为苏学士。
9.称爵名:“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寇准的爵号是莱国公,莱公是省称。
10.称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来称呼。
如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世称陶彭泽;骆宾王曾任临海县丞,世称骆临海;岑参曾任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韦应物曾任某某刺史,世称韦某某;柳宗元曾任某某刺史,世称柳某某;贾岛曾任长江县主簿,世称贾长江,他的诗集就叫《长江集》。
11.谦称:(1)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
愚,谦称自己不聪明。
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
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
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
窃,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义在内。
臣,谦称自己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
仆,谦称自己是对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谦辞有孤、寡人等。
常用谦辞与敬辞
1.薄礼:不丰厚的礼物,多用来谦称自己送的礼物。
2.薄面:为人求情时谦称自己的情面。
3.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辞)。
4.过誉:谦辞,称别人过分称赞自己。
5.寒舍:对别人称自己的家。
6.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7.晚生:后辈对前辈谦称自己。
8.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
9.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10.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11.阁下:敬称对方,今多用于外交场合。
12.贵庚:询问对方年龄时的敬辞。
13.海涵: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原谅自己。
14.惠存: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写的上款。
15.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16.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17.借光: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18.久仰:仰慕已久,用于初次见面。
19.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请求或赠品。
20.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福气使自己幸运,多用于回答别人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