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壕吏》原文及翻译赏析
一、关键信息
1、作品名称:《石壕吏》
2、作者:杜甫
3、朝代:唐代
二、原文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三、翻译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家里再也没有别的男人了,只有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应征,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四、赏析
11 背景与主题
《石壕吏》是唐代诗人杜甫著名的“三吏三别”之一,这首诗通过作
者亲眼所见的石壕村吏夜间捉人的一幕,反映了安史之乱时期广大人
民遭受的深重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11 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动荡,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官吏的横征暴敛更是加剧了人民的痛苦。
杜甫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
刻的笔触,揭示了这一社会现实。
112 诗歌主题不仅是对官吏暴行的批判,更是对战争残酷性的控诉,以及对百姓无奈与悲苦命运的同情。
12 人物形象刻画
121 诗中的老妇形象鲜明而生动。
她在面对官吏的逼迫时,先是哭
诉家庭的不幸,展现出她的悲痛与无奈;而后又挺身而出,愿意跟随
官吏服役,体现了她的坚强与担当。
122 官吏的形象则通过其“怒呼”表现出蛮横与粗暴。
123 而老翁的“逾墙走”,侧面反映出他对官吏的恐惧。
13 艺术手法
131 以小见大。
通过石壕村这一个小小的场景,展现了整个社会的
黑暗与人民的苦难。
132 对比手法的运用。
官吏的怒呼和老妇的悲啼形成鲜明对比,突
出了矛盾的尖锐。
133 叙事简洁而生动。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却将事件的经过和人物的心理、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
14 情感表达
141 诗人在诗中并未直接表露自己的情感,但通过对事件的客观叙述和对人物的细致刻画,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悲愤和同情。
142 这种情感的传达含蓄而深沉,更具感染力,使读者对那个时代的人民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
15 影响与价值
151 《石壕吏》作为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研究唐代社会历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152 它也激励着后人关注社会现实,关心人民疾苦,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总之,《石壕吏》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人物形象、高超的艺术手法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和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