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11-13课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唯一的听众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正确读写“神圣、悠悠、隆重、仪式、抱歉、溜走、介意、追问、荒唐、声望、割舍、大吃一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提出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讨论。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4.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的“听众”形象与心理。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2.加深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描写的理解运用。
教学准备:小提琴曲《月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悠、仪、歉”等6个生字,正确读写“悠悠、仪式、抱歉”等词语。
理解“诅咒”“懊恼”的意思,并能结合语境理解“沮丧”“幽静”“平静”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小提琴曲并提问:这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小提琴)
2.教师板书课题:唯一的听众。
学生齐读
师: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是“唯一”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自读)
1.字词教学:课件出示词语,引导学生注意写法。
2.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巩固把文章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
四、再读课文,体会变化
1.课件出示描写“我”前后表现不同的句子,引发思考:“我”为什么能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这些变化都体现在哪里?
(1)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我”前后的变化体现在心理、行动、演奏效果等方面。
(2)默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交流阅读感受。
①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并观察学生的完成情况。
②学生相互讨论,师生共同交流,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
句1:但我很快又沮丧起来,我觉得自己似乎又把锯子带到了树林里。
交流预设:“锯子”其实是很生动的比喻,“我”由“不自信”,到“找回自信”,再
到“再次失去自信”,甚至懊恼,“我”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
句2:我的脸顿时烧起来,心想,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破坏了这林中的和谐,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
交流预设:这句话真实地写出了“我”发现老人后沮丧的心理。
“我”希望自己能在这优美的环境中拉出好听的琴声,可偏偏琴技不高;不希望有人听见自己在拉琴,却偏偏被老人发现了。
句3: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
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
交流预设:可见,老妇人的鼓励给了我很大的动力。
正是这唯一的听众,激发了“我”对音乐的热爱,对音乐的追求。
【设计意图】默读可以训练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的习惯。
学生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相互交流、碰撞、补充、朗读,深入体会“我”心理与行动发生的变化。
五、有感情地朗读,引发思考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我”心理、行动变化的句子。
2.教师总结:我从拉琴像在“锯床腿”,到“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啊!创造这些变化、这个契机的人就是这位“唯一的听众”。
她是怎样促使“我”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讨。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神态、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从老教授的言行和“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仰、感激之情。
二、回顾课文,训练表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的变化,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根据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我”的心理与行动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评价后导入: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课文,了解这位唯一的听众。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概括,互相补充“我”的心理与行动发生变化的原因。
这是对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的又一次综合训练。
三、自读自悟,品析人物
1.默读课文,画出老妇人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的句子,在句子旁边简单地写写批注,写下印象深刻的原因。
2.学生交流印象深刻的句子。
(大概为两类,一类是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一类是描写人物神态的句子)
(1)预设: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
①课件出示:
“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
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请学生谈谈体会,抓住老人的语言,猜测老人在想什么。
思考:为什么这些语言在“我”看来像“诗一般”美好
②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体会老人的良苦用心和她的善解人意。
③课件出示:“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师追问:听到这一
句话,“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指导朗读)
(2)预设:描写老妇人神态的句子。
①师: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找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②学生联系上下文交流从这三处“平静”中体会到了什么。
③师:老人其实是在用什么方式指点“我”?(赞美、静听、鼓励……)
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充当“我”唯一的忠实听众,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3.配乐,师生有感情地合作朗读课文。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在个人“读”的基础上,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开展有效讨论,理解人物语言和人物神态语句的真正含义以及对于“我”提高琴技的作用。
师生读读、议议,再读读,继而感受老教授的美好品质,领会文章的中心,最后理解课题的含义。
四、读写结合,文字训练
1.师:在老人平静的神态背后,她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
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任选一句写。
课件出示:读写小练笔:
当我沮丧地准备溜走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每天面对这唯一的听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我尽心尽力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师: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吗,为什么当“我”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演出时,总是忘不了那唯一的听众?你想对这唯一的听众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捕捉文本空白,关注语言文字训练,进行随文练笔,不仅帮助学生展开想象,拓展思维,还从另一侧面深化学生对课文人物品质和感情的理解。
唯一的听众
鼓励帮助
“我”
音乐白痴→熟练演奏
12.用心灵去倾听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教学难点
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教学准备
1.课前让学生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学习自己不懂的字词。
2.课前让学生利用双休日等休息时间,就近观察车站、医院、商场、银行的问讯处,了解和实地感受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问讯处工作人员交流。
教学时间: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倾听就是认真地听,仔细地听。
但它还有什么更重要更深的含义吗?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
倾听的力量多么神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另一个有关倾听的故事,让我们更深入地去了解倾听的内涵,看看这次倾听又给谁带来了什么样的帮助?
二、初读课文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预习过课文了吗?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总结学生答案:苏珊和作者汤米。
)
教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总结答案:电话)
教师:这就和听有关了。
苏珊在哪里工作?(总结答案:问讯处。
)
教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
教师:回到我们的课文当中来,哪位同学能说说在问讯处工作的苏珊,她的听是什么样的听?心不在焉的?认真的?(总结答案:她的听是认真地听,倾听。
)
教师:苏珊的倾听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总结答案:用心灵在倾听。
)
教师:是的,倾听,不仅仅用耳朵,更要用心灵。
这就是倾听更深一层的内涵了。
看来同学们都预习得很认真,并且很有效果。
给自己鼓鼓掌吧!
三、再读课文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
读完以后请大家说说,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动人故事?(“我”和苏珊交往的过程)
教师:同学们已经大致了解了这个故事,下面我们就要来深入学习感受它。
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写“我”开始以为苏珊是住在电话机里的无所不知的小精灵,只要拨“105”,就能得到她的帮助。
第二部分(3~6段)写“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情急之中拨通了电话,得到了苏珊的热情帮助,对她产生了好感。
第三部分(7~11段)写“我”与苏珊聊天,苏珊总是用心灵倾听“我”的声音,耐心地给“我”帮助安慰。
第四部分(12~结束)写长大后,“我”利用回故乡的机会与苏珊取得了联系。
就在我们约定见面的前夕,苏珊不幸病逝了。
“我”深切地怀念她。
四、深入分析
教师:现在我们先来看看课文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
(学生齐读) 教师:谁来说说“着迷”这个词是什么意思?(总结答案:着迷指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
)
教师:那小时候最令“我”着迷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总结答案:那台老旧的电话机。
因为这部奇妙的电话机里住着一个无所不知的小精灵。
)
教师:无所不知是什么意思?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小精灵无所不知的?(总结答案:无所不知即没有什么不知道,万事通。
因为爸爸可以从她那里知道现在几点了,明天天气怎样,火车出发的时间以及爸爸朋友的电话号码。
叫学生画一下这些句子。
)
教师:电话里真的住着一个这样的小精灵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感受“我”小时候美好纯洁的童心,由此使学生更深体会苏珊的用心倾听、热情帮助对保护“我”的这颗童心,使我健康快乐成长是多么重要。
)
教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三部分。
大家快速默读第3~11自然段,读完以后,四人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苏珊给了小时候的“我”哪些帮助?(出示课件)
1.生活(关心)
①当“我”一个人在家,手指被锤子砸伤时,急忙打通了问讯处的电话,发现了什么?
(“小精灵果然在里面,她是个有着温柔嗓音的女子”。
这时,苏珊已经化身为作者心目中的小精灵。
)
②“我”的手指受伤,刚接通电话时“我”的反应是怎样的?(“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
)
③听着“我”在哭诉,苏珊怎么说的?请读一读。
(“你够得着冰箱里的冰块吗?”引导学生读出关心、安慰的语气。
请几名学生读。
)
④接下来,苏珊还说了什么?(“把冰块倒进厨房的水槽里,再拿起一块放到受伤的手指上。
”)用演示当时情景的办法,让学生加深体会,学会怎么倾听安慰别人。
(板书:生活关心、安抚)
2.学习(耐心)
①“我”学习上遇到问题时,苏珊怎么帮助“我”?(耐心为“我”解释。
)
②解释什么问题?请学生找出并读一读。
(怎么计算一个长方形物体的面积?西班牙的首都在哪里?“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
③同学们,从这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苏珊很有耐心,工作有责任心。
)
(板书:学习耐心,讲解)
④出示句子: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
这句话该怎么读?该强调什么词?为什么?(引导学生读出感激的语气,强调“总是”、“一遍遍”,先齐读,再指名读。
)
3.心理(爱心)
①教师指课题:还从哪里可以看出苏珊是在用心灵倾听?(当“我”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苏珊安慰“我”说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
出示句子: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让学生齐读)
②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她很有爱心。
她不想让
“我”太伤心;她很乐观,把死看成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
(板书:心理 爱心、乐观)
③让学生学着苏珊的语气来安慰作者。
(再读苏珊的话,引导学生读出美好平和、乐观安慰的语气。
)
④听了苏珊的话,“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总结答案:从第11自然段中知道作者不伤心了。
)
⑤男女生比赛读读第11自然段。
(引导学生读出信任平静、很有爱心的语气,强调用心灵去倾听。
)
4.回味(童心)
①教师:小时候,苏珊用心倾听并帮助“我”。
长大后,她还会用心倾听“我”说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要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从中寻找答案。
(总结答案:会用心倾听。
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回故乡小镇,与苏珊取得联系,问苏珊“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她回答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
②苏珊与作者回忆的是作者什么时候的事?(小时候)
③作者对苏珊是怎样的感情?(出示课件: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苏珊和作者一起回忆作者的童年,这说明苏珊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
苏珊对“我”付出了母亲般的关爱,是“我”未谋面的母亲,成了“我”心灵的守护神。
)
(板书:回味 童心、守护)
④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
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
⑤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先指名读,再齐读,要有感情地读。
)
⑥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希望“我”乐观对待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一个有关倾听的美好故事。
同学们知道吗,这其实是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真实故事。
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两个主人公身上汲取到真情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懂得用心去倾听,真心去关爱他人,给身边的人带去快乐与幸福。
能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别人寻求帮助,像汤米一样;在别人求助时也要真诚地伸出援手,像苏珊一样。
让我们一起体味人性的美丽,用心灵互相扶持。
因为正是这人性之美才能帮助我们度过人生的—个又一个难关。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小练笔)
2.如果你是汤米,你想对已年老的苏珊说些什么?(小练笔)
用心灵去倾听
⎩⎪⎨⎪⎧手指受伤——困难时给予帮助小鸟死去——难过时予以安慰不幸病逝——深切怀念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通过辩论会上的口语交际能认识到人要讲诚信,但有时候也需要善意的谎言。
2.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3.善于用敏锐的双眼发现真情,体会人间处处有真情。
4.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了解辩论的特点,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习作与讲评。
教学重难点
学习在习作中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故事。
2.搜集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故事揭题
《论语》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曾子和他的妻子上街之前,小孩哭闹着也要跟着去,他不让小孩去,他妻子就哄着说,我们回来杀猪拿猪肉给你吃,因为小孩贪吃,这样就敷住了小孩跟路的想法。
回来之后,曾子说,不能欺骗小孩,就真的把这头猪杀了给儿子吃。
你们同意曾子的做法吗?意见发生分歧,我们这节课就开一次辩论会: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
(用一个故事抛砖引玉,打开学生话匣子。
)自学学习提示,明确要求,确定自己的观点。
正方:人要讲诚信,不能说谎。
反方:生活需要善意的谎言。
二、辩论的要求
1.用普通话辩论,语速不宜太快,语言表达要清晰。
2.要说清楚自己的观点,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
三、自由练说,小组交流
按要求进行准备,组内交流。
全班分成正方、反方两组,临时调整座位进行辩论。
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
辩论过程:
第一轮陈述观点。
(正方与反方轮番陈述)
第二轮自由辩论,再次强调己方观点。
第三轮总结陈词。
辩论应注意事项:
1.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以理服人。
3.运用反问,增强语气。
4.辩论时说话要文明礼貌、得体大方、机智敏捷而又不失诙谐幽默。
5.选定一名主持人,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调整座位。
注:教师此时应成为辩论会主席,进行调控、指导,辩论中的优点及不足之处。
(评:辩论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注意进行适当的调控和指导,让学生明白辩论不是争吵,而是要用事实说话,使对方心悦诚服才是硬道理。
)
四、教师总结,达成共识
诚信是美德,是大前提,社会应该弘扬诚信,时时讲诚信,事事讲诚信,做到诚信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不论大小长幼,进而形成良好的诚信环境,营造强有力的诚信氛围,诚信很重要,但是有些场合还是需要善意的谎言。
五、评选三名“辩论小明星”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交流谈话,情境导入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帮助。
同学们,你们曾经帮助过别人吗?感受到陌生人对你的关爱吗?请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节课我们就将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写下来,再修改成为佳作。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读文中习作提示。
2.交流习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1)写体现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
(2)写前先构思。
(3)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
三、挖掘记忆,交流构思
1.指名学生交流。
2.学生评议,补充。
(如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骑车送受伤的你看病;未曾谍面的朋友以书信、电子邮件、贺卡等方式成为你学习、生活上的良师益友。
)
四、回顾本单元课文,小结写作方法
1.通过事件刻画人物,从而表达真情。
2.注意刻画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和心理活动。
3.恰如其分的环境描写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4.语言平实,感情真实。
五、习作取题,试写初稿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六、组内品评习作
1.小组交流,品评小组各成员的文章。
2.推荐本组优秀文章,组长记录推荐理由。
七、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朗读、赏析。
2.听佳作时学生做好优缺点的速记。
3.师生共同点评:要求先说优点,再补充修改建议。
4.教师点评。
特别要肯定习作中运用环境、心理、语言、动作描写方法,抒发真情实感的地方。
八、再次修改,眷抄习作
1.学生再读课文“习作”要求。
2.学生自改习作,老师作适当的帮助与指点。
3.组内交流改前与改后的语句、语段,谈谈修改体会。
4.老师小结。
5.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规范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13.只有一个地球
教学目标
1.会写“晶、莹”等10个生字,正确读写“恩赐、枯竭、威胁、目睹”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并掌握课文说明事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为什么地球上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为什么不能破坏地球的自然资源,为什么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从而了解文章标题“只有一个地球”的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加深对课文理解,并将保护地球的意识付诸行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学会10个生字,正确读写“遥望、晶莹、资源、矿物、恩赐、节制、枯竭、滥用、威胁、指望、设想、移民、破译、目睹、和谐可亲”等词语。
2.通过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词析句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情境导入,分享预习成果
1.播放地球宣传片,唤起学生对地球家园的热爱。
师:通过这个宣传片,你看到了什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表达你此时的感受,你最想说什么?
2.学生介绍查阅的关于地球的相关资料。
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小组推荐同学参与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获取、分享、整合和表达信息的能力。
查阅的资料为文本阅读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
要求学生把课文读通读熟,不理解处做好标记。
2.质疑解疑。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质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爱问的习惯和善问的能力。
3.认读生字词。
4.检查读书
指名学生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读准生字,读好难读的语句。
5.理清文脉。
本文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地球?
四个方面:
(1)地球美丽壮观,但在茫茫宇宙中是渺小的。
(2)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
(3)由于人类的破坏,地球上的一些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了。
(4)目前除了地球,人类没有第二个可以居住的星球。
四、细读精思,重点感悟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让心灵震颤的语句,简要写下感受。
2.小组内分享彼此的阅读感受。
朗读有关语句,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3.全班交流,汇报小组主要的阅读收获。
(1)感悟重点一——地球的美丽壮观。
①引导学生阅读第1自然段,体会作者写法:
②(出示课件)体会句子“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中包含的情感。
a.学生自内读读这句话,说说从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体会到作者对地球的热爱) b.学生结合语境说说怎么体会到作者对地球的热爱的。
(通过两个比喻体会出来)
c.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对于自己,“母亲”意味着什么,“摇篮”意味着什么。
d.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范例帮助学生建立语感,体会情感。
(2)感悟重点二——地球的渺小。
师:作者怎样把地球的“渺小”介绍具体的?(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
a.作比较,把地球与茫茫宇宙相比。
b.列数字,“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千米”。
c.打比方.通过“一叶扁舟”这个比喻,体现地球的渺小。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辩证思维方法:地球的渺小有个前提——“同茫茫宇宙相比”)
(3)感悟重点三——地球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
①(课件出示第4自然段)通过理解“本来”这个关键词,通过阅读有关地球生态灾难的材料(见课件),感受地球资源的严峻形势。
②引发学生对文本的表述质疑:“生物资源”和“森林资源”属于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进一步感受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将文本的语言的疏漏作为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文本、质疑权威的科学精神。
(4)感悟重点四——不能移居。
(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通过体会“至少”的意思,通过领会作者的说明方法,深刻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布置作业
开展调查访问活动,向环保部门或相关科研部门调查了解人类为保护地球所做的努力。
教师要注意加强对调查访问活动的指导,包括访问计划的制订、访问对象的确定、访谈记录的基本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