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第二单元第5讲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课件(73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儒家伦理已渗入法律中
C.君主专制影响政治生活
B.中央集权在不断加强 D.司法程序已日渐完备
解析 因父亲被侮辱而犯罪可以从轻处罚,体现了法律对儒家思想的肯定,其
本质上反映出儒家伦理已渗入法律中,故选A项。
材料无法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故B、C两项排除;
材料信息并未提及司法程序,故D项排除。
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2)海上丝绸之路:其航线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东海起航线由中
国沿海港去往朝鲜、日本。南海起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去往东南亚、南亚、阿
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
认
知
深
1.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化
(1)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
(2)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
(3)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和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4)两汉时期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展起来。
针对练1 (2018·邹城高三期中,5)19世纪末,德国学者李希霍芬首次将中国西
域与希腊、罗马的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现在也有学者根据研究试图将
这条交通路线称为“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佛教之路”等。
这些从根本上说明在古代丝绸之路上
A.交通十分发达
√C.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B.商业贸易繁荣 D.中国丝绸出口地位不断下降
解析 “丝绸之路”“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等称呼反映出这
条交通路线的发达、商业贸易的繁荣,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流的通道;“佛教之
路”的称呼反映出这条交通路线成为东西方宗教文化交流的通道,故A、B项
制了皇帝的权力,使其不能为所欲为。
2.法律儒家化 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 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 即以儒家思想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 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
不够全面,选择C项;
丝绸一直是中国出口的重要商品,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对当时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张骞通西域后,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 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了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 进一步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 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经济方面:丝绸之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 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 经济繁荣,并为民族融合提供了契机。
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
概
考点一 秦汉时期的经济
念
解
1.田庄经济
读
田庄是汉代以来地主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控
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是一个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体。田庄
就是一个相当完备的微型社会,甚至是“独立王国”。
2.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丝路由西汉汉武帝时的张骞首次开拓,以长安(今西安)、
2.土地制度:汉代,土地买卖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租佃现象比较 普遍。 3.地主田庄:汉代,随着土地的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 强地主控制下的田庄。 4.手工业的进步 (1)概况:从 汉武帝 时代起,由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 (2)成就 ①冶金业: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 水排 。
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
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一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 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汉书·货殖列传》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 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要求: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手工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 信息:_产__品__交__易__量__大__,___质__量__高__;__纺__织__品__通__过__丝__绸__之__路___大__量__外__销__。__
(2)数学:《九章算术》约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 算术命题。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 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农学: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4)医学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 世中医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 2.文学:汉赋 (1)特点: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 气度。
材料二 汉代董仲舒说:“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 “德主而刑辅”。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 以经破律。“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 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 体现。“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 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 出即法。——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 要求: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法治观念。 信息:_德__主__刑__辅__;__以__儒__家__经__典__为__指__导__;__法__源__于__君__;__注__重__社__会__等__级__。__
认
知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深
化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
色彩。
(3)在 宣 扬 君 权 神 授 的 同 时 , 又 继 承 和 发 扬 了 儒 家 的 民 本 思 想 和 “ 仁 政 ”
思想。
②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③纺织业:西汉政府设在长安的东西织室有数千工人。西汉时期,中国丝绸 远销欧亚,赢得“丝国”誉称。 (3)田庄手工业:生产经营活动包括酿造加工、纺织手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 等。田庄中的手工业生产是自然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5.古代商业 (1)商业发展 ①发展艰难,总体水平不高。 ②由于开通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发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针对练2 (2018·济宁一模,25)东汉章帝初年,“有人侮辱人父者而子杀之,
肃宗贳(赦免)其死刑而降宥之”,这种做法此后便作为司法断案可以比附的典
型案例——决事比,直到汉和帝时被整理成“轻侮法”,对类似复仇规定了从
轻处罚的条款。在以后的复仇判决时,地方官吏往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减免
其死刑。汉代的做法从本质上反映出
中国古代史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公元前221~220年)
第5讲
秦汉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内容索引
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 概念理解 重点深化 史料考法 定向突破 高考感悟 押题演练 课时作业
主干梳理 断点弥补
一、秦汉时期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1)耕作方式和技术 ①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 明农具有所改进。 ②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了 一牛 挽犁。 (2)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3)水利灌溉 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 ②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了水患。
概
念
考点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
解 读
1.天人感应
董仲舒把“天”视为具有人格的神,认为“天”像人一样也有喜怒哀乐。皇
帝是上天在人间的代表,如果皇帝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
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皇帝勤政爱民,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资鼓励。
天人感应一方面给予了皇帝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绝对权力,另一方面,也限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 专制主义 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 汉民族 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3)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措施 (1)政治上: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采纳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其主张如下: ①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 术”的主张。
(2)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3.绘画 (1)概况: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 像砖等。 (2)代表:《夫妇宴饮图》。 4.书法 (1)小篆:创始于秦代。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2)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字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 儒学 经典为 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 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 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管理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 平等竞争 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 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 正统思想 ,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具有积极意义。
2.内容 (1)焚书:除秦国官定史书《秦记》外,其他各国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官负 责管理的文献以外,私藏《诗》《书》及百家语者,均予烧毁;以古非今、 私藏禁书者,诛灭其家族。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的书不在禁、烧 之列。 (2)坑儒:继焚书之后,秦始皇又坑杀了460多名对自己不满的儒生,以警告天 下的文化人。
3.评价 (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在一定程度 上有利于维护统治。 (2)消极影响:春秋末期以来蓬勃发展的自由思想受到致命的打击,是对先秦 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 入低潮。
【教材补缺】 西汉初年的“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 说,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因时制 宜”,既要尊重自然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积极的无 为”。西汉初年,统治者用“黄老之学”治国,对经济恢复和巩固西汉政权 起到了积极作用。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
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讨论现实问题
功能
为现实政治服务
是对“真理”的追求
【归纳总结】 教育逐渐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 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造纸术 ①概况:西汉早期已有纸,东汉 蔡伦 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误区警示】 造纸术不是东汉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是西汉时期发明的,但是纸质较脆,使 用不便;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了纸的推广和应用。
(2)城市发展:西汉长安城东、西有“ 市 ”九处,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市 的时空有严格限制。 (3)政府政策: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二、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批判 1.原因 (1)在秦朝建立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过程中,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 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2)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防止儒生、游士借古非今,扰乱民心,秦始皇加强思 想控制。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素养感悟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与家国情怀 董仲舒提出的“三纲”结合了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 妇”的伦理思想和韩非子“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的伦理观念,从纵 向上构建了家族与国家之间的顺从关系;把儒家的“仁”与阴阳五行学说 的“天”相结合,把仁义礼智信与五行相比附,从横向上看确立了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