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实习指导
实验一菌物标本采集和制作
一、目的:
通过菌物标本采集,了解菌物的生态和多样,进一步认识菌物对寄主的危害性,以及它们与自然界和人类关系。
二、采集用具:
扩大镜(10—20X)、标本夹、绳、采集袋(箱)、小刀、剪、镊子、指形管(带塞)、标本纸、塑料袋、标笺、记录本、铅笔、固定液(FAA)、照相机等。
三、采集方法:
采集的主要对象是植物的根、茎、叶、花器和果实等发病的部位,其上有明显子实体、或植株残体上和林间地上腐生的大型真菌。
1、采集叶部菌物时,用扩大镜注意观察发病叶片正反两面病斑上有无子实体(霉层、霜霉层、小黑点、锈粉、白粉、泡斑等);采集时叶片不能太少(一般应采集数片至数十片),预防在制作和鉴定时破损,有的还需要固定作切片用,多余的可作交流;对采集到寄主不熟悉时,最好要采到它的花和果实或种子,以便有助于寄主鉴定;采到锈菌类黑粉菌类、要分别用纸将标本包好,记上标记,以免孢子混杂;如果病斑上未见到子实体的标本,可带回室内进行保湿培养,可能产生分生孢子。
2、采集茎秆部的真菌的,用剪子剪下发病茎秆上具明有明显子实体部分。
如为树干,用小刀将有子实体的树皮削下;如植株是萎茑型的茎秆上有时无霉层,可将茎秆剖开观察内部维管束是否变褐色,将标本带回室内进行分离培养。
3、采集花器或穗部的真菌时,注意发病花器易于腐烂,应先将发病花器的症状照下来,然后用纸包好,记上标记,如病穗上为黑粉状物,也先用纸包好,以免孢子混杂污染。
4、采集果实上真菌时,注意发病果实易于腐烂,应先拍照病果的症状,再用纸包好,记上标记,放入采集袋内。
5、采集根部的真菌时,先观察植株地上部有无不正常现象,然后拔起植株或刨开茎基部土壤,观察根上或茎基部有无菌层或菌丝束或小菌核等物。
6、采集幼苗的真菌时,可将发病幼苗拔起除去根上泥土,用纸包好,记上标记带回室内进行保湿培养或分离培养。
7、采集大型真菌(伞菌、多孔菌、地星、马勃等)时,最好在大雨后2—3天,林木中最多,一般发生在树丛或树桩基部,或树干上,地上或枯枝落叶上,这类真菌大多是肉质或胶质,易于败坏,也应先拍照他们的形态特征,然后用纸包好,记上标记,带回室内用浸渍法或烤干保存。
8、采集粘菌时,也是在大雨后2—3天,树林中最多,一般它们都发生在烂木或烂草上,要连同木块或烂草一起采集,装入盒内,记上标记,以免损坏。
9、采集水生菌类,可参考本书实验“水生菌物的分离与鉴定”。
10、采集土壤和空气中真菌,可参考本书实验“菌物的分离、培养、鉴定”。
四、采集记载:
记载主要内容是寄主名称(通称),采集日期和地点,海拔高度,发生普遍性,采集号
数等。
五、标本制作:
除去作为分离的标本外,一般都采用干燥法或浸渍法保存。
1、干燥法:此法较简单又经济,标本还可以长期保存。
即将病叶片、病茎、病幼苗、
花器和根等压在吸水的标本纸中,用标本夹夹紧,日晒任其干燥。
标本纸要勤换,
以免标本潮湿发霉变质,通常在刚压上头几天,每天换纸1次,以后每隔2—3天
换1次,至标本完全干燥为止。
干燥标本整理后,装入标本袋中,记上标本号数,
采集日期和地点,标本名称等,最后鉴定保存。
2、浸渍法:通常大型肉质真菌或腐烂果实等用浸渍法保存。
浸渍用浸渍液有防腐性的,
如5%福尔马林,70%酒精等,另一种保色性的,如保持标本绿色、红色、黄色等
颜色的浸渍液种类很多,可参考方仲达(1979)《植病研究方法》16—18页。
实验二常用培养基制作
一:目的
菌物是一类异养微生物,它们的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营养物质。
研究不同菌类需要配置适宜培养基才能进行人工培养,观察它们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反应。
室内常用培养基有天然培养基,半组合培养基和组合培养基三类,在这三类培养基中又有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通过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半组合固体培养基(简称PDA)制作,掌握培养基制作区别方法,为分离培养物提供必须条件。
二、材料和用具:
1.材料:马铃薯、葡萄糖、琼脂、蒸馏水
2.用具:试管、三角瓶、漏斗、支架、棉花、线绳、纱布、节流夹、橡皮管、铝锅、高压灭菌器、电炉、天枰、玻璃棒、牛皮纸
三、方法和步骤:
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成分;
马铃薯(去皮)200克
葡萄糖(蔗糖)20克
琼脂17—18克
水1000ml
将马铃薯切成小块,放铝锅中加水1000毫升在电炉上煮沸20~30分钟,取下用双层纱布过滤,滤液补足1000毫升,然后加入琼脂(先用清水洗过)、加热使琼脂完全溶化后。
再加入葡萄糖,乘热再过滤一次,过滤后分装试管获三角瓶,每只试管装约5毫升,在三角瓶装约100~500毫升。
装好后都塞上棉塞,再盖上牛皮纸,用线绳拴好,最后放入高压灭菌器内灭菌30分钟。
灭菌后取出试管斜放桌上,冷却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培养基中不加琼脂,即配制成液体培养基(培养液),也同上装管(瓶)灭菌。
此外,在制作培养基时,也常装若干瓶(管)蒸馏水。
四、注意事项:
1.装培养管时不要在管口活瓶口上,以免粘污棉塞,棉塞不要塞得过紧活过松,棉塞表
面要平滑不起皱褶。
2.取数支灭菌后斜面培养基放室温(25~28℃)温箱中,经过72小时,观察斜面上有无微生物生长,这是检验培养基是否灭菌完全。
实验三各种材料的灭菌处理
一、目的:各种材料暴露在空气中都会或多或少污染各种霉菌和细菌,室内研究在无菌培养时,就必须将各种材料进行灭菌处理。
灭菌处理包括灭菌和消毒两个意思。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完全彻底除去或杀死材料表面和内部各种霉菌和细菌。
而消毒是指用某种药物消灭或减少材料表面杂菌,防止污染并保存组织内部主要微生物。
灭菌和消毒方法很多,通常有干热灭菌,湿热灭菌(高压蒸汽灭菌和间歇灭菌),过滤灭菌,紫外线辐射灭菌。
70%酒精、0.1%升汞水、5%甲醛液等消毒剂。
通过灭菌或消毒后材料表面和内部达到无菌状态,用于真菌分离和培养不致污染。
二、材料和方法:
1、干热灭菌:一般洗净培养皿,吸管等用此法灭菌。
先将培养皿、吸管等用报纸包好,放入电烤箱中,插上电源加热,温度慢慢升至160—170℃时处理1小时,或150℃处理2小时。
时间到后去掉电源,待温度逐渐下降至60℃以下或降至室温时才能打开烤箱门取出备用。
2、湿热灭菌:又叫高压蒸汽灭菌,培养基无菌水灭菌用此法。
先在高压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然后放入新配制培养基,盖上盖,并将各螺栓拧紧,然后加热,当气压上升至5时,打开排气活门放出空气(见出白气时即关闭),气压慢慢升至1.0K/cm(121℃)时,开始计算时间,维持30分钟灭菌处理。
灭菌后排气完毕才能打开盖子,取出培养基。
3、过滤灭菌:有些培养液含有易被高温破坏的物质时,可采用灭菌的细菌过滤器处理,滤液即为无菌的滤液。
4、紫外线辐射灭菌:主要用于一定范围内空间的空气灭菌。
如在使用无菌室或无菌箱前的灭菌,一般室内装有30W紫外线灯,打开后照射空间15—20分钟,对室内进行灭菌消毒。
5、化学灭菌:使用化学药剂大都是活性较强的化合物,常用的有5%甲醛液,70%酒精,漂白粉液(1:4)等。
这些药剂挥发性强,一般消毒剂用。
甲醛液用于室内消毒,土壤消毒等,酒精用于刀、剪、镊、接种针等金属用具和玻璃用具等临时消毒用。
6、火焰灭菌:在分离菌类或移植菌种时使用各种金属用具,可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烧红热达到灭菌,然后插入冷却,再在火焰上过一次,除去多余酒精,即可使用。
此外,在移菌的试管口或三角瓶口都要在火焰上灭菌,避免污染。
三、注意事项:
1、干热灭菌的所有玻璃器材都要洗涤干净,完全干燥后用报纸包好。
灭菌时烤箱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纸张烤焦影响玻璃器材使用。
2、培养基湿热灭菌时应注意事项见前面实验二培养基制作。
实验四浮载剂和制片剂配制
一、目的:
许多分离培养菌株和植物病害标本,一般可以用接种针或挑针挑去少许病菌放入载玻片上滴一滴浮载剂,加上盖玻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菌体的形态特征,鉴定它们的分类地位。
浮载剂有多种,其作用各有不同,通过常用浮载剂制片剂的配制,为检查观察菌类和制作玻片,标本准备条件。
二、材料与用具:
1、乳酸、苯酚结晶、甘油、明胶、棉兰、碘化钾、水合氯醛、冰醋酸、蒸馏水等。
2、烧杯、滴瓶、量杯、天枰
三、方法和步骤:
1、蒸馏水浮载剂:即用普通蒸馏水作浮载剂,此剂较简便,但易干燥,常用气泡,不透明,影响观察,只能作临时检查或检查粘孢子菌类用。
2、乳酚油浮载剂:
乳酸20毫升甘油40毫升
苯酚(溶化)20毫升蒸馏水20毫升
将4种药剂混合后,有一定稠度,类似油状物,由乳酚油浮载剂制片时不易干燥,透明清楚,玻片标本可以保存时间长。
乳酚油中可适当加入0.05%—0.1%棉兰,制片时可将菌体原生质染成兰色,细胞壁不染色。
3、水合氯醛碘液浮载剂:
水合氯醛100克碘化钾5克
碘 1.5克蒸馏水100毫升
将碘与碘化钾研和,加水溶解,然后与水和氯醛搅合即成。
此剂能使菌体组织透明并染色,其光学性能较好,能看清用乳酚油作浮载剂看不清楚的细胞壁和其它结构。
4、甘油浮载剂:
甘油10毫升蒸馏水890毫升
将甘油与蒸馏水混合即成,所制玻片标本可以经久不坏。
5、甘油明胶制片剂:
甘油35毫升明胶5克
苯酚1克蒸馏水30毫升
先将明胶在蒸馏水中浸透后,放水浴锅上加热至35℃溶化,再加入甘油和苯酚搅合,用洁净纱布过滤即成,装滴瓶内保存,使用时在水浴锅上加热溶化,滴一滴在切片标本上,趁热盖上盖片即制成半永久性玻片标本。
6、苯酚醋酸明胶制片剂:
苯酚(结晶) 28克冰醋酸 28毫升
明胶 10克甘油微量
将苯酚溶在冰醋酸中,再加入明胶,不加热任其溶化(需48小时),最后加甘油10滴搅合。
配好后装入褐色玻璃滴管瓶中备有,太干时再加水醋酸稀释。
四、注意事项:
1、使用乳酚油浮载剂制片时,需要在酒精灯上加热趋出气泡,标本才能清晰。
2、制片剂是半永久性的,如果要永久保存玻片标本,还须在盖片周围加一圈加(合手)大胶封固。
实验五菌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
一、目的:
通常在检查植物的菌物病害标本时,有时由于未观察到繁殖体(无性或有性),不能确定引起病害发生的病原菌。
因此,必须将病部的病原菌分离出来,经过纯培养,并在适当环境中进行接种发病,观察它的致病性,同时观察它的形态特征,繁殖体类型等,以便进一步鉴定菌物的种类。
菌物分离方法常因材料不同采用方法也不同,一般有组织分离法,稀释分离法等,通过学习常用的分离方法和纯培养技术,为鉴定菌物种类提供良好条件。
二、材料和用具:
1、材料:土壤、病种子、病害标本。
2、用具:灭菌培养皿、培养基(PDA)、无菌水;三角瓶、试管、移液管、剪刀、解剖刀、镊子、接菌针、玻片、盖片、酒精灯、记号笔;0.1%升汞水、25%乳酸、70%酒精、乳酚油。
三、方法和步骤:
1、样品采集:
(1)在耕作地或苗圃采集土样,5点取样,每点取土(表土下1公斤)约500可,混合后从中取250—500克作为样品,装袋后记上标记(时间、地点、标号)。
(2)称取不同小麦品种各250克,从中挑选出不正常病粒(发黑、发霉)若干粒作为样品,装袋后记上标记(品种名、时间、地点、标号)。
(3)采集植物病害标本、病叶、病茎、病根、病果等若干作为样品,分别装袋并记上标记。
2、样品分离:
(1)土样分离:先将土样配制成悬液,并作一系列稀释,用常规的倾注平板法,将稀释最后一级的稀释液约5毫升注入无菌培养皿中,并加入3—4滴25%乳酸,再倾注入溶化培养基,随即平行旋转培养皿使混合,冷却后记上标记,每一土样重复3次,放适温中培养。
(2)种子分离:种子上带菌分离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种子表面上带菌分离法,称取一定量种子,放入无菌三角瓶中,用定量无菌水注入三角瓶中洗涤种子3—5分钟,倒出洗涤水稀释或不稀释,用土壤稀释法进行分离培养。
第二种是种子内部带菌分离法,挑选部分病种子放入干净培养皿中,先滴一滴70%酒精在种子上使表面湿润,然后注入适量0.1%升汞水进行种子表面消毒3—5分钟,倒出升汞水,用无菌水冲洗消毒种子2—3次(冲洗种子表面残留升汞水),最后将消毒种子用无菌镊子(火焰灭菌)移植在平板培养基上,每皿移植5—10粒、每1样品重复3次,记上标记,放适温中培养。
(3)病株或病果分离:病株中包括病叶、病茎、病根等部分,它们分离方法基本相同,先剪取病健部分的组织若干小块,放入无菌培养皿中,用分离种子内部带菌方法进行分离。
至于萎蔫病茎和病果的分离稍有不同,是先将病茎或病果用70%酒精表面消毒,并在酒精灯火焰过一下烧去残余酒精,如此2—3次。
然后用无菌解剖刀将病茎或病果切开,在病健组织部位取少许组织移植到平板培养基上,每皿植入4—5块,重复3次,记上标记,放适温中培养。
(4)空气中菌物分离:分离空气中菌物的方法比较简单,只有将培养基制成平板后,打开皿盖使培养基暴露在空气中2—3分钟,盖上盖,记上标记,放适温中培养。
四、纯培养和结果:各样品分离出的菌物都要分别逐个转移到斜面培养基上进行纯培养,转移菌株时移菌针要严格火焰灭菌,挑起菌落边缘菌丛以免各菌混杂。
纯培养后观察记载分离菌株形态、颜色、表面特征,并制片镜检鉴定分离菌的种类。
实验六粘菌标本采集和观察
一、目的:
在阴湿树林中的朽木、树皮、枯枝、落叶、动物粪便上采集粘菌时,可以观察到粘菌的营养体,原生质团的类型,颜色和菌体移动取食状态及产生子实体的形状,增进对这类微生物的动物性和菌物性特征的认识。
二、采集用具:
扩大镜、小纸盒、棉花、标笺、记录本、小刀、镊子等。
三、采集方法:
1、野外采集:粘菌子实体一般都很纤细,容易破损,采集时应连带适当大小的基物,小心装入小纸盒内,盒内衬垫棉花等物,以免挤压损坏,带回室内后放通风处晾干,以防发霉或生虫,影响标本鉴定。
2、室内基物培养:有些粘菌子实体很小,在野外不易看到,可采集适当基物如树皮、朽木、枯枝、落叶等带回室内进行培养,将基物放于干净培养皿内的湿滤纸上,置室温25℃左右内培养,每批基物可以培养1—2月,每天观察1次,观察原生质团和子实体出现状态,或在基物上只看到原生质团而未形成子实体时,可加入适量饲料细菌液,供给原生质团取食和生长发育,常用饲料细菌为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四、观察结果:
实验七粘菌玻片标本制作
一、目的:
粘菌是一类形体复杂的菌类,对它的鉴定工作,除用肉眼或扩大镜观察外部形态外,还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各部分细微形态结构,以便鉴定各菌株的种属关系。
因而制作粘菌的
玻片标本是鉴定菌株的必要准备工作,也是提供重要的工具资料之一。
二、材料和用具:
1、材料:发网菌、高杯菌等标本。
2、药品:80%—95%酒精、2%—3%氢氧化钾液、8%甘油、水合氯醛、阿拉伯胶、蒸馏水。
3、用具:载玻片、盖玻片、挑针、镊子。
三、方法和步骤:
先将粘菌标本材料挑在载玻片上,滴一滴80%—95%酒精湿润材料,趋除材料中气泡,酒精会使材料发生收缩,可在酒精未完全挥发时加1滴2%—3%氢氧化钾液,纠正酒精的收缩作用,使材料恢复原状,然后用吸水纸吸去多余氢氧化钾液,加1滴8%甘油作浮载剂,盖上盖玻片,吸去多余甘油,这种玻片标本可供长期观察使用。
附:一种浮载剂的配方
蒸馏水50毫升阿拉伯胶30克
水合氯醛200克甘油20克
先将阿拉伯胶块浸泡在蒸馏水中24小时后,加入水合氯醛,经过几天,待胶块全部溶解后,再加入甘油,即可使用。
实验八水生菌物的分离与鉴定
一、目的:
学习水生菌物的分离培养方法和技术,观察它们基本形态特征,掌握水生菌物分离鉴定的依据。
二、材料和用具:
1、材料:池塘水、河沟水(流速慢)、井水;大麻籽、向日葵籽、米饭、死苍蝇、树枝、松树花粉;1%锇酸、500微克/毫升链霉素溶液。
2、用具:培养皿、三角瓶、解剖针、载片、盖片。
三、方法和步骤:
1、采取水样:用干净玻瓶分别取池塘水,河沟水,井水等各500毫升。
2、水样分离:将煮熟去壳大麻籽作诱饵放入培养皿内或三角瓶中,然后注入适量水样,并加入少量链霉素液防止细菌污染,培养皿等放入15—19℃条件下培养3—5天,大麻籽上便出现白色菌丛,表明已分离到菌株。
3、菌物纯化:初步分离出的水生菌株,需要进一步纯化,将带有白色菌丛的大麻籽转移到3%水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在15—19℃条件下培养2—3天,待菌丝伸展后,在解剖镜下用无菌解剖刀切取菌丝尖端部分移植到玉米琼脂培养基平板上,在15—19℃条件下培养2—3天,当菌丝在玉米琼脂培养基平板上生长后,在无杂菌处用无菌针切取带菌丝的小块培养基移到无菌培养皿内,然后加入无菌水至培养基表面边缘,并在水中放入煮熟去壳大麻籽3—5粒,培养皿放15—19℃下培养3—4天,可见大麻籽上长出白色菌丛,便得较纯菌株。
四、观察记载:
1、直接观察:将大麻籽上长有白色菌丛的培养皿直接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菌丝形状,孢子囊形状及形成方式,游动孢子在孢子囊中释放情况及是否有两游现象。
2、制片观察:用蒸馏水作浮载剂,即滴1滴蒸馏水在载玻片上,然后用挑针挑取大麻籽上白色菌丝少许置于水滴中,并用挑针轻轻分散菌丝,盖上盖片,观察菌丝有无隔膜、分枝;
孢子囊形状、游动孢子释放;有无卵孢子、卵孢子数目、颜色等性状。
3、游动孢子染色观察:制片方法同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游动孢子释放后,立即加1滴1%锇酸固定,经过24小时风干后,加几滴媒染剂*处理0.5—1分钟(微加热),用清水缓缓冲洗后,再加4%龙胆紫的苯胺水溶液**1—2滴染色1—2分钟(微加热),用清水冲洗,待干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游动孢子形状,鞭毛着生位置和数量。
* 媒染剂(用时过滤,现用现配,2周后无效)
20%单宁水溶液 10份
硫酸亚铁饱和溶液(室温) 5份
品红酒精饱和液 1份
3种溶液混合后即成
** 染剂(用时过滤,现用现配,2周后无效)
4%龙胆紫苯胺水液,加0.1%NaOH使稍呈碱性
水生菌物常见属的检索表
1、孢子囊稀少或不发生,游动孢子在孢子囊中休止,萌发生芽管,穿破囊壁而出------------ ------------------------------------------------------------静水霉属(Aplanes)
1、孢子囊很多------------------------------------------------------------------2
2、游动孢子在孢子囊中休止--------------------------------------------------3
2、游动孢子自孢子囊顶端孔口逸出,然后休止----------------------------------4
3、休止孢子自孢囊壁上不规则裂口释出,然后萌发生芽管,或产生第2型的游动孢子------- ----------------------------------------------------破囊霉菌属(Thraustotheca)3、休止孢子在孢子囊中排成数列而成多角形,萌发生芽管,或产生第2型的游动孢子,残
余的休止孢子壁在孢子囊内构成网状----------------------网囊霉菌属(Dictyuchus) 4、游动孢子自孢子囊逸出后呈梨形,顶生2根鞭毛,休止后萌发生芽管,无第2型阶
段------------------------------------------------拟腐霉菌属(Pythiopsis)
4、游动孢子有2个阶段,形态不同---------------------------------------------5
5、第1型游动孢子活动片刻后休止,继而形成第2型的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在孢子囊中排
成数列---------------------------------------------------------------------6
5、第1型游动孢子自孢子囊逸出后,聚集在囊口休止后,再形成第2型的游动孢子-----7
6、新孢子囊在旧孢子囊内以层出方式形成------------------水霉菌属(Saprolegnia)
6、新孢子囊从旧孢子囊下方以聚散分枝方式形成-----------异绵霉菌属(Isoachlya)
7、游动孢子在孢子囊中排成1列,菌丝细长,少分枝----------线囊霉菌属(Alhanomyces)7、游动孢子在孢子囊内排成数列,新孢子囊以假单轴、向基式或聚伞状分枝方式形成------- -------------------------------------------------------------绵霉菌属(Achlya)
(引自张纪忠《微生物分类学》1990.346页)
实验九霜霉菌目的分类鉴定
一、目的:
通过几种霜霉菌、腐霉菌、疫霉菌等菌类的形态观察,学习掌握霜霉菌目的形态特征和分类鉴定的依据。
二、材料和用具:
1、材料:幼苗猝倒病菌、马铃薯晚疫病菌、加(合手)大蓬霜霉病菌、谷子白发病
菌、小麦霜霉病菌、葡萄霜霉病菌、黄瓜霜霉病菌、白菜霜霉病菌、高粱霜霉病菌、莴苣霜霉病菌、油菜白锈病菌等标本或切片。
2、用具:挑针、切片刀、载片、盖片、蒸馏水、乳酚油、酒精灯、扩大镜等。
三、方法和步骤:
1、肉眼观察:用扩大镜观察各标本叶面(主要叶背面)的霜霉层或泡斑的颜色、疏密程度、或在病组织上有黄褐色粉末。
2、显微镜观察:用挑针分别挑取各标本上的霜霉层少许置载片上的乳酚油滴中,稍分散霉层盖上盖片,在酒精灯上稍加热,冷后镜检,观察孢囊梗结构,分枝状态、末枝顶端特征;孢子囊形状、颜色、顶端有无乳状突起。
亦可挑取黄色粉状物制片镜检,观察卵孢子形状颜色、卵球和藏卵器特征、藏卵器内几个卵球。
3、切片镜检:取白锈菌标本,切取泡斑部分1小块,用切片刀徒手切片,用乳酚油作浮载剂制片镜检,观察孢囊梗位置、形状、排列;孢子囊串生特征、形状、颜色。
在寄主组织中有无卵孢子及卵孢子形状、颜色、表面有无纹饰,卵球与藏卵器特征、藏卵器内几个卵球。
4、孢子囊萌发观察:分别取黄瓜霜霉病菌马齿苋白锈病菌的孢子囊,各放在载片上蒸馏水滴中,载片放入保湿培养皿中培养,12—24小时后,观察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状态。
四、观察结果:
实验十毛霉菌科常见菌种的分类鉴定
一、目的:
通过几个常见毛霉菌代表种的观察,了解本科各属种的形态特征及其分类鉴定的依据。
二、材料和用具:
1、菌种:总状毛霉菌、闪光须霉菌、黑根霉菌、蓝色犁头霉菌的“+”、“-”菌系。
2、培养基:马铃薯琼脂培养基(PDA)。
3、用具:无菌培养皿、接种针、载片、盖片、浮载剂(乳酚油)、酒精灯等。
三、方法和步骤:
1、制作平板:将三角瓶中PDA培养基溶化后倒入无菌培养皿内,每皿约15毫升,倒后平放并销平摇一下培养皿使培养基成平板,待用。
2、移植菌株:取各菌株用无菌操作挑取少许菌丝分别移植到平板培养基上,每皿移植2—3点,重复1次,记上标记,放25—28℃温箱中培养4—7天取出观察。
3、产生接合孢子:挑取蓝色犁头霉菌的“+”、“-”菌株,分别移植在同一PDA平板培养基的两侧点上,重复1次,记上标记,放23—25℃温箱中培养4—5天,取出观察。
四、观察和记载:
1、肉眼观察:观察各培养基菌株菌落得形态、颜色等特征。
2、显微镜观察:用乳酚油作浮载剂,分别用无菌针挑取各菌丛少许制片镜检,观察菌丝、孢子囊形态、孢囊梗、匍匐丝和假根着生位置、孢囊孢子形态、颜色、及囊轴特征。
3、接合孢子观察:挑取兰色犁头霉菌丛中小点部分制片镜检,观察接合孢子形态、大小、颜色、及附属丝特征,同时还注意观察接合过程中各种形态。
实验十一白粉菌科常见属的分类鉴定
一、目的:
通过几种常见白粉菌的观察鉴定,了解白粉菌各属种的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的形态特征和分类依据。
二、材料和用具:
1、材料:小麦白粉病菌(新鲜标本),桑白粉病菌、凤仙花白粉病菌、山楂白粉病菌、栎白粉病菌、榆白粉病菌、大叶黄相白粉病菌、辣椒白粉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