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军校甘肃籍学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保定军校甘肃籍学员
万国藩(1894-?)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毕业。

别号疆如,甘肃天水人,甘肃陆军小学堂、陕西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

1919年春保定军校毕业。

1945年7月任陆军上校军衔。

马克常(1893-?)保定军校军官学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别号仲侯,甘肃皋兰人。

甘肃陆军小学堂、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

1914年11月保定军校毕业,分发直隶陆军服务。

1924年6月任北京政府陆军第十四军(师长周荫人)司令参谋长等职。

后随军南下福建,1925年8月任福建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董胜标)第一团团长,率部驻防福建莆田地区。

1926年8月率部与入闽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作战,战败后返回北方寓居赋闲。

王延瑞(1891-?)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毕业。

又名庭瑞,别号辑五,甘肃皋兰人。

甘肃陆军小学堂、西安第二陆军中学毕业。

1914年11月保定军校。

1926年10月任国民联军驻甘肃军事政治学校(校长刘郁芬)教育处处长,张寿龄任该校校长时任教育长等职,主持该校军事训练事宜。

1932年12月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工兵科筑城教官等职。

抗战爆发后,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一分校工兵队队副,兼任筑城交通教官,后任工兵科科长等职。

王咸一(1894-1962)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毕业。

原名庶熙,又名协宜,甘肃武都人。

陕西陆军弁目学堂、西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南京陆军大学第一期参谋班毕业,返回甘肃陆军服务。

历任甘肃省防军炮兵队排长、连长,第二混成旅(旅长鲁大昌)司令部参谋,步兵团连长、团副等职。

后任陕甘边防军步兵营营长,陕西陆军第三师(师长田玉洁)司令部参谋等职。

1927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第七方面军(总指挥刘郁芬)第十七军(军长刘郁芬兼)步兵第一师(师长鲁大昌)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24年4月任新编第十四军(师长鲁大昌)特务(警务)团团长。

1930年4月任中央甘肃讨逆军第一路军司令(司令鲁大昌)部参谋长,兼任第二路警备司令部(司令鲁大昌)特务团团长,率部参加中央军序列中原大战。

1932年1月任新编第十四军(师长鲁大昌)司令部参谋长,1935年10月任西北“剿匪”总司令部第一路军(总指挥朱绍良)第一纵队(司令曾万钟)新编第十四师(师长鲁大昌)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任特务团团长,率部参加对陕甘边红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

1936年3月任陆军炮兵上校军衔。

1936年12月任陆军第一六五师(师长鲁大昌)第四九四旅(旅长将云台)副旅长,第四九五旅(旅长鲁大昌兼)代理旅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第四预备军(司令长官何成浚)第十二团(军团长张钫)二十五军(军长万耀煌)第一六五师(师长鲁大昌)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1月任第二战区北路军第七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第二十一团(军团团长邓宝珊)新编第一军(军长鲁大昌)司令部参谋长,兼任第一六五师(师长鲁大昌兼)司令部参谋长,后任副师长等职,率部参加大同保卫战和忻口会战。

1939年4月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部东路军总指挥(鲁大昌)部参谋长、总参议等职。

1946年7月任陆军少校军衔,同时退为备役。

1948年冬当选为甘肃武都县临时参议会议长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兰州市定居。

153年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等职。

1962年冬在甘肃兰州因病逝世。

史国铭(1888-1954)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工兵科毕业,又名宗铭、宗鲁,别号鼎新,甘肃狄道(《保定军同学录》载,一说是临洮《陆军大学同学录》载)人。

甘肃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中学,北京陆军大学第五期毕业。

1911年参加同盟会,在武昌陆军中学学习期间,正值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随陆军中学组成学生军参加起义军事行动。

1912年9月考入保定军校学习,1914年11月保定军校毕业,返回甘肃陆军服务,历任甘肃新军步兵团工兵副长、队官等职。

1917年1月考入陆军大学学习,1919年12月毕业。

历任西北边防军第一师(师长曲同丰)司令部参谋,随部驻防北京近畿地区。

后返回甘肃供职,历任甘肃
督军公署新军训练处副主任,甘肃陇南讲武堂教育长,主持讲武堂教育和训练事宜,讲武堂结束后,历任陕西边防督办(李云龙)公输上校参谋,讨贼联军陕甘总司令(于右任)部第八路军司令(李云龙)部参谋长,所部归附国民政府后,与1928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五方面军(总指挥岳维峻)第十一军(军长李云龙)暂编第一师(师长李云龙兼)司令部参谋长,率部参加陕西豫南地区北伐统一战事。

1929年春部队编遣时免职,后任洛阳工兵学校教育长等职。

1930年中原大战时,任冯(玉祥)阎(锡山)联军甘肃讨贼第四路军司令,战败后再度免职。

1932年春任陆军第二十七军(军长李云龙)第二十三师(师长李云龙兼)司令部参谋长、副师长等职,率部参加对湘赣边区红军根据地的“围剿”作战。

1935年12月李云龙病故后,该师并入樊嵩甫部,随部赴西安驻军,1936年1月任兰州绥靖主任(朱绍良)公署新编第十四军(师长鲁大昌)司令部参谋长,率部参加对陕北红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

1936年2月任陆军少将军衔。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蒋鼎文)少将参议,1937年底开始于中共建立联系,在西安组织“大众生活互助社”任社长。

1928年12月任军事委员会天水行营(主任程潜)高级参谋等职。

1941年在兰州组织西北民主政团(民盟前身),推选为主任委员。

1942年与王仲甲、萧焕章等策动“甘南事变”失败后转入秘密活动。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民政府西北行辕参议等职。

1946年7月除役。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陇南地区联络情报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及中国民主建国委员会会员身份,先后当选为甘肃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甘肃省各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甘肃省政协委员,常务委员,曾任甘肃省人民政府林业厅副厅长等职,1954年在兰州因病逝世。

刘英(1892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炮兵科毕业。

别号华裳,甘肃陇西人。

陕西陆军小学堂、西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

1919年3月毕业于保定军校,任中央陆军第五混成旅炮兵营排长、连长等职。

1925年3月任国民军第三军炮兵旅司令部参谋,兼第二团连长、团副等职。

1928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新编第三军直属炮兵团代团长,随部参加中原大战。

1932年1月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炮兵科教官、主任教官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七十八军(军长宋希渡)第三十六师(师长宋希渡)第一0八旅旅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在战斗负重伤,伤愈后转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学员总队总队副,第七分校王曲军官教育队班主任,第八战区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胡宗南)部炮兵指挥高级参谋等职。

1946年6月退为备役。

刘邦彦(1984-?)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工兵科毕业。

别号汉佐,甘肃兰州人。

甘肃陆军小学堂、西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

1919年3月保定军校毕业,分发陕西陆军服务。

历任国民军援陕总司令(刘郁芬)部参谋、科长,兼任随营学校兵团团长等职。

1927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冯玉祥)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孙连仲)第十三军(军长张伟玺)司令参谋处处长,率部参加北伐战争。

1930年5月任冯(玉祥)阎(锡山)反蒋(介石)联军第二方面军(总司令冯玉祥)第一路军总司令(张伟玺)部参谋处处长等职,南路军总指挥(张伟玺)部副参谋长,兼任参谋处处长等职,随部参加中原大战平汉线战事,战败后所部被整编免职。

刘耀曾(1891-?)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又名耀增,别号远亭,甘肃静宁人。

甘肃陆军小学堂、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毕业,军事委员会战时将校研究班毕业。

1919年3月保定军校毕业。

1935年1月任陆军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司令部参谋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九战区第一兵团(司令官薛岳)第七十四军(军长俞济时)第五十一师(师长王耀武)司令部参谋长,1938年5月入军事委员会战时将校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免除军职。

杜杰(1887-1949)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毕业。

别字汉三,后以字行,甘肃天水人,湖北陆军小学堂第一期、武昌陆军第三中学毕业。

1904年冬考入湖北陆军小学堂,毕
业后继入武昌陆军中学学习,1911年秋考入保定军校入伍学生队,辛亥革命爆发后,返回天水,参加甘肃督军公署骁军统领黄钺发起的秦州起义。

失败后复入保定军校继续学习,1914年11月毕业,分发陕西陆军服务,历任陕西省防军骑兵第一团(团长陈树滋)第一营排长,陕西陆军第一混成旅(旅长刘世龙)步兵第一团(团长商震)第二营连长等职,随部参加讨伐张勋复辟的作战。

1923年秋任北京政府陆军第十一师司令部随营学校学兵团营长、团长等职。

1924年秋任国民二军驻陕西总司令(于右任)部副官长,国民二军南路军第七师(师长邓宝珊)司令部副官长,兼任南路军总指挥(邓宝珊)部参谋长,率部参加对奉军的作战。

1927年春与中共党员葛霁云、吴鸿宾等建立联系,被免职后于陕西西安等地寓居。

1934年10月任陕西绥靖公署驻甘肃分署副官长,后任新编第一军(军长邓宝珊)第十旅第一团团长,率部驻防甘肃定西地区。

1936年夏红二军、第四方面军长征途径定西,不与红军作战,并营救了一批红军伤病员。

1936年9月任陆军骑兵上校军衔。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部高参室高参,战区干部训练团高级班副教育长,与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谢觉哉、伍修权取得联系,接纳共产党员及进步青年到所部工作,建立“民众抗日先锋”青年抗日救国会”等组织,事泄后被朱绍良免职软禁。

1945年春任军事委员会天水行营(主任程潜)高级参谋,1947年8月任陆军少将军衔,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与程海寰等组织“西北前进同盟策动委员会”,计划于秦岭开辟川陕甘游击队,参与对天水地区国民党驻军的策反工作。

1949年3月11日在西安被捕,在狱中宁死不屈,同年5月17日在西安牺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甘肃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甘肃天水文史资料1989年第三期载有《杜汉三烈士平生》(民盟天水市委会编)等。

杜堃(1891-1960)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步兵科毕业。

别号承天,甘肃金县(一说榆中)人。

西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

1919年3月保定军校毕业,分发山西陆军服务。

历任晋绥军步兵旅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1929年6月任冯(玉祥)阎(锡山)反蒋(介石)联军第三方面军(总司令阎锡山兼)第三军(军长王靖国)第八十师长,1930年5月率部参加中原大战。

1935年5月任陆军步兵上校军衔。

1937年5月陆军上校军衔。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第十九军(军长王靖国)步兵第二一五旅旅长,率部参加太原保卫战、忻口会战诸役。

1938年7月任第二战区北路军(总司令杨爱源)第十九师(师长王靖国)第七十师师长等,率部参加平型关战役和娘子关战役诸役。

后任第十九师(师长王靖国兼)副军长,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高级参谋室高级参谋、主任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退役,任甘肃省政府顾问等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兰州市定居,任兰州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

1960年春在兰州市因病逝世,甘肃榆中文史资料1990年一期有《回忆杜堃的戎马生涯》(杜月秋著)等。

李世杰(1893-1979)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五期骑兵科毕业。

别号北屏,原籍甘肃皋兰,寄籍山西曲阳。

山西陆军小学堂、西安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南京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

1918年9月保定军校毕业,分发山西晋军服务。

历任晋军第二师(师长孔繁霨)第四旅(旅长谢濂)第八团(团长傅作义)参谋,1926年春任晋军第四旅(旅长傅作义)第七团连长等职。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第六军(军长丰玉玺)第四师(师长傅作义)第八团团副、营长随部参加北伐战争。

1929年夏任晋绥军第十军(军长傅作义)第二十九师(师长叶启杰)第一团团长等职,1930年5月率部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所部被东北军整编,任第三十五(军长傅作义)第七十三师(师长傅作义兼)第一四七旅司令部参谋长,1932年任第七十三师(师长傅作义兼)第一七四旅副旅长、旅长等职。

1935年4月任陆军少将军衔。

1936年春任太原绥靖主任(阎锡山)公署第三纵队第七十二师(师长李生达)司令部参谋长、副师长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部参谋处处长,随部参加太原保卫战、平型关战役和忻口会战。

后保送陆军大学特别班毕业,1938年10月毕业,留校任陆军大学战术教官等职。

1940年10月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第三十五
军(军长傅作义)司令部参谋长,此后长期辅佐处理军事指挥事宜,曾兼任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傅作义)部战时干部训练团教育长等职,率部参加绥西抗日战事。

1945年6月在归绥设置第十二战区(司令长官傅作义),任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协助傅作义处理热河、绥远、察哈尔三省日军受降事宜。

1945年10月被授予忠勤勋章,1946年5月被授予胜利勋章。

1946年12月至1949年1月兼任察哈尔省(主席傅作义兼任)政府委员,察哈尔省保安司令(傅作义)部副司令等职。

1947年1月任张垣绥靖主任(傅作义)公署参谋长,1948年8月任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部参谋长等职,1949年1月随傅作义部在北平起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任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傅作义)委员,绥远省行政干部学校教育长,绥远省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乌兰夫)司法厅厅长等职。

1959年3月至1979年任内蒙古自治区第二、第三、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59年4月起任第三、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等。

著有《北平和平解放中我的经历与见闻》(载于《远国民党将领的回忆——平津战役亲历记》)、《关上村附近阻击战》[载于《远国民党将领回忆——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下)]、《黄百韬在碾庄圩指挥目睹记》(载于《中华文史资料的文库》第七十卷)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