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ZHFX6《琥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ZHFX
6《琥珀》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共5)
《琥珀》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小组合作研究表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就把自己当成小科学家,好不好?看(图)它就是你们研究的对象,你们知道它叫什么?琥珀(板书课题)
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还有别的说法吗?
是不是所有的琥珀都是这样的?它可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就因为里面有这两个小东西,大科学家还特地为它编了个故事。
这个故事读过了吗?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什么叫琥珀?
2、这块琥珀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松脂球的化石里多了一个蜘蛛和一个苍蝇。
3、这块特殊的琥珀有什么价值呢?其它琥珀也有这个作用吗?
(齐读描写琥珀的价值的语句)
三、质疑定标
1、读了课文,你有哪些问题要提出来研究?
(可以是自己发现的,也可以是想不明白的)
2、整理学生的质疑
这些问题有的与琥珀的形成有关,有的与琥珀的发现有关,有的是写作方面的,也有的不属于本节课的研究范围。
如
(板书问题要点)
3、在众多的问题中,你最想研究的是什么?
(板书形成?)
那科学家是怎么想的呢?
四、个人自学,小组合作
1、请同学们仔细读(1-12)小节,边读边圈划。
从中找出琥珀形成的条件。
(教师巡视)
2、小组合作研究。
(四人一小组成立科学研究小队,看哪小队研究得既准确,又迅速。
)
五、师生合作
看这小队的(出示)你们是否完全同意?
(不满意可帮它完善,满意的话可针对某一条件说说理由。
)
要点如下:
①时间长(从哪儿知道)
②炎热的夏天(热辣辣的太阳光)为什么?
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指名读第6小节。
③老松树(松脂)(老松树最怕的就是)
④继续滴(球)
⑤蜘蛛、苍蝇(怎样才能进去?)
(第7小节)指名读(怎样进去的)
齐读。
从刚刚好一齐)这些说明这件事非常凑巧。
如果不凑巧呢?为什么?
指导读第5小节。
自由读。
(评议)
指名读。
齐读。
师:唉,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引读,第8小节)
解答泪珠圆环的问题。
⑥陆沉海漫(第11小节)
⑦埋入泥沙。
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看这些条件能缺少一个吗?(整理条件)哪个条件最关键,如果没这只能形成一般的琥珀。
琥珀怎样形成的弄明白了吗?
六、学习琥珀的形成
1、速读。
2、指名说。
3、这只是科学家想象这块琥珀被发现的一种可能,是不是只有这种可能呢?
4、请你们展开想象还有哪些发现琥珀的可能?
七、总结延伸
1、学到这儿,课文还有问题没有解决吗?
2、作业:
(虚拟情景)昨天,我在网上浏览得知,你们今天研究的这琥珀就陈列在我国生物博物馆里,为了让世界更多的人前来了解它,我想请你们根据课文内容,为琥珀写一广告。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复习质疑。
1.想一想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课文按先后顺序都写了哪些内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写了琥珀的样子及价值?
3.默读第四段,用直线画出描写琥珀样子的句子,用曲线画出写它价值的句子。
4.老师分别指名读描写琥珀样子及价值的句子。
5.老师随后出示这个琥珀的幻灯片,提问:看了图片,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问题?蜘蛛和苍蝇为什么会被包在里面?它们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进行思考。
(三)学习课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呢?
2.默读第二段,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追问:
(1)这到底是一只什么样的苍蝇,什么样的蜘蛛?
(2)为什么科学家推测苍蝇快乐,蜘蛛小心翼翼呢?这和后面的结果有什么关系呢?
3、它们是怎样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师引导学生自己读读第7自然段。
(2)然后让学生一只手当苍蝇,一只手当蜘蛛,另一个同学双手在上当松脂,表演体会那一瞬间的情景。
(3)随后老师出示幻灯片,边讲解边演示松脂包住这两个小虫的活动片
(4)后来的情形又怎样呢?
4.默读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这个奇特的松脂球必须具备什
5.组织讨论
6.讨论小结
7.指导朗读第二段。
(1)明确要求:第一要处理好重音;第二要用平和、轻松、有趣的声调,给人以有趣的感觉,不能使人有紧张的恐怖的感觉。
(2)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老师点评。
(四)了解松脂球变成化石的过程。
1.一对敌对的小虫包进了松脂球以后,小虫的活动停止了,但自然环境还在继续变化。
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2.默读第三段,思考松脂球变成化石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在学生默读思考后,老师指导他们讨论,然后再指名说说。
老师随机板书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
地壳变动埋在海底时间漫长
3.学生自由有感情地读这部分内容。
(五)总结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科学家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它形成必备的条件,同学们根据板书,说说琥珀的形成经过了哪两个阶段?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六)了解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1.科学家根据这块奇异的琥珀推测出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况,科学家这样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
2.出示思考、练习第2题,按照这题下面的提纲,说说科学家这样想象的根据。
3.小组讨论,互相说说。
4.老师小结
(七)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松脂球
形成
化石
琥珀
发现
样子、价值
《琥珀》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
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
7.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
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
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
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儿石。
)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
2.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
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
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附:设计
想象炎热的太阳光
松树渗出厚松脂
琥珀
包裹两个小东西
推测
陆沉海升
《琥珀》教学设计3
一、教学背景分析
《奇异的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向人们介绍了奇异的琥珀的形成、发现及价值。
知识性是课文的明显特点。
但本文又不同于一般的科普作品,它的语言极富特色,兼严密的推理、准确的表达和生动、形象、优美、传情的文采于一体,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并积累“琥珀、飒飒地、翻腾怒吼、拂拭”等词语。
2、熟读课文,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3、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熟读课文,能够根据提示,简要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和条件。
2、在品词读句中体味琥珀的“奇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热情。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质疑、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有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题目提问,明确目标
(1) 师: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2) 板书:样子?、形成?、奇异?
教学指导策略: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
这几个问题形成一个整体,几个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 师:通过我们课前查阅资料,谁来说一说什么是琥珀呢?
生: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
随生板书:松脂
化石
(4) 师:松脂又是什么?化石又是怎样形成的?
生:松树树干上渗出的胶状液体
师:见过松脂吗?
生:在炎热的夏天老松树的树干上
随生板书:炎夏松林
师: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
师:化石的形成要经历怎样的变化?
生:漫长、巨大
师:也可以说沧海桑田的变化
板书:沧海桑田
师讲述:传说有一个叫王方平的仙人,有一次去拜访仙女麻姑。
她看上去像一个十七八岁的小姑娘。
头上盘着一个发髻,长发垂到了腰间,衣服并不是普通的绸缎,上面绣的花纹光彩照人。
他们诉说着五百年的阔别之情。
王方平询问麻姑的年龄,麻姑笑着说:“自我得道以来,我已经三次亲眼看到大海变成桑田。
刚才我路过蓬莱岛的时候,看到那里的海水又比以前浅了很多,也许又要变成陆地了。
成语比喻,光阴似箭,世界发生了很的变化。
(5) 师:历经沧海桑田变化的琥珀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你轻声自读课文。
教学指导策略: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它或是记叙的主要内容,或是描写的主要对象,或是表达的中心思想,或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因此,根据题目设问,能达到以问促读的目的。
(二、)整体感知,层层解疑
1 轻声自读课文
2 指名读琥珀的样子
出示一琥珀的样子图及文字
3 师:看得清这是一块怎样的琥珀吗?心情觉得怎么样?
4 指导读
5 师:这样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呢?借助板书说一说
6自己说一说,指名说
“炎热的夏天,太阳火辣辣的照射着整个松林,老松树渗出了厚厚的松脂。
一只小苍蝇飞累了落在老松树上,被一只蜘蛛看到了想要吃掉它。
这时,一滴松脂落下来包住它们。
松脂继续滴层层包裹住了两个小家伙,形成了松脂球。
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松脂球成为了化石,也就是琥珀。
”
7师:琥珀的形成是我们亲眼所见吗?
生:不是,是想象和推测
师:既然是想象推测,就要科学合理,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文中的哪些语句提到了形成琥珀的第一个条件“炎热的夏天,松树渗出松脂”
深入分析:
1学生默读课文,并用“~”划一划
2 指名读:想想炎热的夏天松林带给你什么感觉
(1) 一个夏天,太阳暖暖的照
(2)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
(3) 晌午的太阳光
3 刚才划的不全的同学补充“~”,再读
4 师:炎热的夏天,老松树被阳光照射渗出了松脂,松脂的香味引来了一只小苍蝇,小苍蝇又引来了蜘蛛。
教学指导策略:这一水平的提问可用来帮助学生组织所学的知识,弄清他们的含义。
这类提问要求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来叙述所学的知识,能比较和对照知识或事件的异同,还要求学生能把一些知识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
重点词句是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窗口。
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注:快乐的小苍蝇……(柔嫩嗡伸……)
鬼鬼祟祟的蜘蛛……(慢慢的小心的……)
5 师:就在这只蜘蛛刚要扑向这只小苍蝇时,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
看书中插图:蜘蛛刚扑过来,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1) 观察插图。
(2) 带着观察再读。
(3) 如果松脂落下苍蝇飞走,
如果松脂落下蜘蛛未爬过来,
如果松脂落下蜘蛛吃掉苍蝇
师:说明了蜘蛛和苍蝇的相遇简直太——?
生:凑巧
板书:蛛蝇巧遇
(4) 师:滴落的松脂象什么呀?
生:老松树黄色的泪珠
6 (1)师:就这样琥珀形成了,对吗?
(2)生:不对,还要经过沧海桑田的变化
教学指导策略:在创新教育活动中,教的目的是激励思维,启发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创造。
学生以创新的精神去学,在学习中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学成于思,思源于疑。
(3)出示幻灯片:沧海桑田的变化图
(4)师:你看到了什么?
(5)小组说,指名说
(6)师范读10段,生接读11 12段
7 师:你还知道了什么?
教学指导策略:设计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
在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或多角度来审视、思考和剖析同一问题。
生:被渔民父子发现,远古时代世界上就有了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
( 三)情感交流、赏析疑难
(1)这节课我们一起赏玩了琥珀的样子,推测了琥珀的形成,认识了琥珀的奇异。
课上到这里,我感到很欣慰,因为这篇文章是我小学阶段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
感谢奇异的琥珀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受!
(2)再来欣赏一些美丽琥珀的图片吧!
(四)运用所学
(1)查找沧海桑田的寓言故事
(2)查找更多琥珀的资料
(3)读一些科学推理的小故事(积累本上,会令你更加睿智)
板书设计
奇异的琥珀(松脂化石)
(形成,保存完好科研价值)
上万年
天气炎热蛛蝇巧遇海陆变迁
松脂滴下松脂包裹埋没地下
六、教学反思
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引导、体态语言、口头激励、观察等方式激励和评价学生,促进教学
《琥珀》教学设计4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
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
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
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
(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
(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
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
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
松脂球——琥珀。
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琥珀》说课稿
说教材:
《琥珀》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它主要写了一只琥珀被发现以及科学家推测它的形成过程。
全文语言易懂,描写生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想象出琥珀的形成过程,理解科学家推测的过程是合理严谨的。
说理念:
1. 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自主体验、感悟,注重体验过程。
2. 课外延伸,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激活学生的想象能力,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发展相得益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说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根据琥珀的样子推想它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2. 发展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根据其它的化石推想成因,学习有依据的合理的进行想象,培养想象能力。
3.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树立热爱科学的情感。
说教与学活动步骤:
(一)整体把握课文,进入语文实践
教师出示文中“琥珀”的图片,学生围绕这块琥珀,说一说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
随着学生的汇报,抓住琥珀的样子与它的价值这一段落,学生进行朗读,发现“想象”和“推测”两个词语,并理解意思。
随之和科学家一起合理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二)探究学习,在语文实践中想象
这一环节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想象能力的体现。
1. 教师请学生看着这块琥珀,学生转换角色把自己当成科学家,推测琥珀的形成会想到什么?
2. 学生会想到要有松脂包裹两个小东西,而松脂的形成必须是在炎热的夏天从松树上渗出。
这样学生再来读课文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琥珀形成过程的语句。
3. 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一说它们与琥珀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4.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这块琥珀的价值还在于同时有两个小东西被包裹在松脂球中,使人们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教师演示:用一大滴松脂来包裹一只苍蝇和蜘蛛,学生发现这并不能做到。
因为苍蝇和蜘蛛都会在松脂落下来的一瞬间逃离。
此时学生的兴趣会很高涨,教师借势让学生再次读课文,学生发现科学家推测苍蝇轻松得意,所以丧失了警惕,没有注意身边的危险。
而蜘蛛一心一意地要把苍蝇当美餐,就忘记了所处的环境。
这为下文松脂把它们包在一起提供了可能。
这样学生感受到科学家推测过程的合理,那一瞬间是在绝对自然的情况下发生的。
5. 这时,学生对科学家的合理想象,严谨思考产生佩服之情,教师播放松脂球形成的动画,增强学生的直观认识,再来朗读这个被推测出来的小故事,情感会自然流露。
6.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松脂球变为化石的必备条件要经历沧海桑田的巨变。